2012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科技文阅读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围棋与国家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 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 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 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 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 棋活动是在舂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 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 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 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 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 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 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 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 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 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 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 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 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囯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 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 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 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 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6.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 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 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2012 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科技文阅读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 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 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 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 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 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 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 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 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 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 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 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 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 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 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 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 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 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 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 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 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 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 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6.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 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 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 们的喜爱和重视。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 国艺”的殿堂 【谷案】B 【分析】A项对应文本“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 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B项对应文本“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 因和特征。”“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项对应文本“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 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 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 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 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 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D项对应文本“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 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 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7.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 理产生深刻影响。 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 的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 必备的艺伎。 D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 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答案】C 【分析】A项对应文本“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 响
C. 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 们的喜爱和重视。 D. 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 “国艺”的殿堂。 【答案】B 【分析】A 项对应文本“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 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B 项对应文本“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 因和特征。”“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 项对应文本“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 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 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 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 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 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D 项对应文本“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 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 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7.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 理产生深刻影响。 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 的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 必备的艺伎。 D.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 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答案】C 【分析】A 项对应文本“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 响
B项对应文本“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围棋的 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 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C项对应文本“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 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土必 备的艺技。”D项对应文本“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 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 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 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 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 艺”一词才能相配。”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 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 就凭借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 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 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答案】A 【分析】“围棋是中华五干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 是任何人封赐的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 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安徽卷)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 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 系。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 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 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 家族—一村落一一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一一宗族一一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
B 项对应文本“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围棋的 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 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C 项对应文本“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 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 备的艺技。”D 项对应文本“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 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 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 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 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 艺”一词才能相配。”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 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 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 就凭借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 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 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 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答案】A 【分析】“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 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 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安徽卷)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 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 系。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 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 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 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
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 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 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 基础—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 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 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 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 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 “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 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 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 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 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 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 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 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 人格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优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 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神立命的重要基础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 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主要错在概念的外延上。“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 本课题”而不是C项所说“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 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 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 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 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和梳理文章结构的能力。A项应为论述的是伦 理通过家族对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C项应为“中国人都以成德建 业、厚德载物为理想”。在“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基础上,形成以道德 为首要取向的将先后顺序搞错了。D项全文首先阐述家族伦理,然后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 点,最后中国人的理想和道德追求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 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 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 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 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 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 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 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 “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 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 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 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 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 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 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 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 人格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优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 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 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 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神立命的重要基础。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 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主要错在概念的外延上。“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 本课题”而不是 C 项所说“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 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 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 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 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 2.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和梳理文章结构的能力。A 项应为论述的是伦 理通过家族对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C 项应为“中国人都以成德建 业、厚德载物为理想”。在“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基础上,形成以道德 为首要取向的将先后顺序搞错了。D 项全文首先阐述家族伦理,然后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 点,最后中国人的理想和道德追求。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国家一体社会 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 的实践理性 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 厚生”的问题。 D.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 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B项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 是形而上学的,说法有误。C项中国的文学艺术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中国的传统科技是以 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D项“人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有“道 (北京卷)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先人们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仰观天 象,俯观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结果。《内经》理论体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 个方面。 《内经》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经》的脏象理论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组成 五个功能系统,通过经络,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 系成一个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没有神的依附就是徒存躯壳。形神和谐 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內经》从整体认识人体的基本观念出发, 要求医生在诊治疾病中不仅着眼于疾病局部的情况,而且重视整体对局部的 影响;不仅注意人体本身的变化,还要联系自然社会坏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内经》 就是这样指导古人探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 《内经》理论体系十分注意辩证的眼光看待生命活动。古代阴阳学说认为,人体阴阳对 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此消彼长,此盛彼衰,不断维持动态平衡。“阳化气,阴成形”,从 有型物质转化为无形物质,是“化气”的过程,是“阳”作用的结果;从无形物质转化为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国家一体社会 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 的实践理性。 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 厚生”的问题。 D. 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 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3.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B 项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 是形而上学的,说法有误。C 项中国的文学艺术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中国的传统科技是以 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D 项“人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有“道”。 (北京卷)四、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8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15 题。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先人们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仰观天 象,俯观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结果。《内经》理论体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 个方面。 一、_____________ 《内经》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经》的脏象理论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组成 五个功能系统,通过经络,将六腑、五 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 系成一个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没有神的依附就是徒存躯壳。形神和谐 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内经》从整体认识人体的基本 观念出发, 要求医生在诊治疾病中不仅着眼于疾病局部的情况,而且重视整体对局部的 影响;不仅注意人体本身的变化,还要联系自然社会坏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内经》 就是这样指导古人探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 二、 《内经》理论体系十分注意辩证的眼光看待生命活动。古代阴阳学说认为,人体阴阳对 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此消彼长,此盛彼衰,不断维持动态平衡。“阳化气,阴成形”,从 有型物质转化为无形物质,是“化气”的过程,是 “阳”作用的结果;从无形物质转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