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生命的一部分,丰富了“她”对乡村淳朴亲情的体验,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灵。形式上: 选取生活场景、平凡小事,蕴含深挚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她”的情感变化更加 合理。 20.你读完文本后有怎样的感悟?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并分别加以简要说明。(4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能力,谈感悟。应注意强调个性阅读,并不能够脱离文本而 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 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解读文本, 阐明自己的见解,这样同样是个性阅读。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 论据同样不能离开文本。当因个人的生活经验不足无法准确把握文本时,可以通过已学过的 文章,间接掌握的人生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帮助准确探究。答案示例:传统文化—掐辫子 不能消失。日月穿梭,随着时代的脚步,老的生活用品悄悄的从人们的记忆中退出了,时至 今日谁也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掐辫子的场景从人们的视野里淡出;大脑中消失了 随之一段、一种民俗的历史文化则即将失去,成为人们永远的遗憾话题。如今农村,有人仍 在掐辫子,但愿于掐辫子这一传统文化永远不会消失。 2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他”介绍麦秸辫的收购价,并说“他”上大学的生活费全是家人“掐辫子”换来的 蕴含着“他”对亲人的感恩之情。 B.“她”在“他”家体验到了自己在职场生涯中未曾体验到的东西,不由得产生了对职 场生活的厌倦 C.文中说“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表现出作者对城市和农村相反的情感态度 D.“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一句,用拟人手 法描写母鸡被抓时的热闹场面,烘托了大妈的喜悦心情 E.以“掐辫子”为题,点明了全文线索,凸显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B项“不由得产生 了对职场生活的厌倦”无中生有,C项说法太绝对 (四)(2012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柴禾 刘亮程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 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一根又粗 又长的刹车绳,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凑巧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 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 远路上,满车的东西扔掉,让牛拉着空车逛荡回来。有的人家正好相反,置了辆新车,能壮 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拉半车干柴都打摆子。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 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一一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不高,柴 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先是后父带 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 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 解析资料来源:语文新高考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ngaokaoboke
2012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解析资料来源:语文新高考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ngaokaoboke 生命的一部分,丰富了“她”对乡村淳朴亲情的体验,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灵。形式上: 选取生活场景、平凡小事,蕴含深挚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她”的情感变化更加 合理。 20.你读完文本后有怎样的感悟?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并分别加以简要说明。(4 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能力,谈感悟。应注意强调个性阅读,并不能够脱离文本而 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 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解读文本, 阐明自己的见解,这样同样是个性阅读。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 论据同样不能离开文本。当因个人的生活经验不足无法准确把握文本时,可以通过已学过的 文章,间接掌握的人生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帮助准确探究。答案示例:传统文化——掐辫子 不能消失。日月穿梭,随着时代的脚步,老的生活用品悄悄的从人们的记忆中退出了,时至 今日谁也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掐辫子的场景从人们的视野里淡出;大脑中消失了, 随之一段、一种民俗的历史文化则即将失去,成为人们永远的遗憾话题。如今农村,有人仍 在掐辫子,但愿于掐辫子这一传统文化永远不会消失。 2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他”介绍麦秸辫的收购价,并说“他”上大学的生活费全是家人“掐辫子”换来的, 蕴含着“他”对亲人的感恩之情。 B.“她”在“他”家体验到了自己在职场生涯中未曾体验到的东西,不由得产生了对职 场生活的厌倦。 C.文中说“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表现出作者对城市和农村相反的情感态度。 D.“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一句,用拟人手 法描写母鸡被抓时的热闹场面,烘托了大妈的喜悦心情。 E.以“掐辫子”为题,点明了全文线索,凸显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B 项“不由得产生 了对职场生活的厌倦”无中生有,C 项说法太绝对。 (四)(2012 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柴禾 刘亮程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 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一根又粗 又长的刹车绳,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凑巧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 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 远路上,满车的东西扔掉,让牛拉着空车逛荡回来。有的人家正好相反,置了辆新车,能壮 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拉半车干柴都打摆子。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 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不高,柴 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先是后父带 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 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 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 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 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 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整的家 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 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20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莱地,往墙角移 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 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 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 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 悄悄地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 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丛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 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棹,像土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 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 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 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 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有删改) 14.根据全文概况“柴禾”在文中的含义(5分) 【解析】本题考查形象的含义、理解文章的能力。“柴禾”形象在文中的含义是丰富的, 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首先要弄清本文采用了象征手法,以“柴禾”来象征家力; 其次要找出“物”与人的联系点,比如“柴禾”是生活物资,家的一部分。在其背后隐涵着 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答案示例: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15.第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概括内容的能力,以及表达效果。首先要弄清本文第3自 然段主要叙述了的内容,然后在思考在全文中的作用。因为文章中间,故考虑呼应、铺垫等 方面作用。 答案示例: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积累过程。作用: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垛 的过程,赋予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 里需要他们”呼应,并为柴火在今后的生活中的巨大变化做铺垫 16.第6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5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句子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运用鉴赏的能力。该画线句子运用了 反复的修辞手法,极富情感的三个细节描写,层层渲染,再现再现柴火被冷落忽视的过程, 解析资料来源:语文新高考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ngaokaoboke
2012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解析资料来源:语文新高考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ngaokaoboke 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 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 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 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 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整的家 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 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 20 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 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 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 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 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 悄悄地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 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 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 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 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 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 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有删改) 14.根据全文概况“柴禾”在文中的含义(5 分) 【解析】本题考查形象的含义、理解文章的能力。“柴禾”形象在文中的含义是丰富的, 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首先要弄清本文采用了象征手法,以“柴禾”来象征家力; 其次要找出“物”与人的联系点,比如“柴禾”是生活物资,家的一部分。在其背后隐涵着 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答案示例: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15.第 3 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6 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概括内容的能力,以及表达效果。首先要弄清本文第 3 自 然段主要叙述了的内容,然后在思考在全文中的作用。因为文章中间,故考虑呼应、铺垫等 方面作用。 答案示例: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积累过程。作用: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垛 的过程,赋予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 里需要他们”呼应,并为柴火在今后的生活中的巨大变化做铺垫。 16.第 6 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5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句子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运用鉴赏的能力。该画线句子运用了 反复的修辞手法,极富情感的三个细节描写,层层渲染,再现再现柴火被冷落忽视的过程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在这个过程中有我的感情变化和感受 答案示例: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火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 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火朽去过程中我始终在场又始终 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17.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属探究能力考查。 本体是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从形象、主题和结构等角度来谈理由。答题时要联系全文, 不要断章取义。应从形式和内容上去探究,立足文本,谈出理由较难。 示例:重在些柴火。因为柴火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柴火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章 的主要内容,通过柴火的描写表达出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细微生命的关注。 重在写人。虽然写人的篇幅不多,但写柴火的目得是为了写人,对柴火的生命过程的关 注就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注。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 五、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张锐锋 ①我来到一个古老的村庄,帝舜耕作过的地方。从早上开始,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一天 的生活。 ②鸡叫声是一天生活的起点。不到早上六点钟,鸡鸣响起,几千年来,这样的永不毁坏 的大自然的钟表,精确无比。它总是将人的生活正点代入一个不朽的方程式,只是得出的答 案日日常新。林一家人开始起床,林的老父亲年过古稀,照常起来做第一件事情:劈柴。锋 利的斧头,在暗淡的天光里发出黑蓝的光,一个还未来得及被完全照亮的人的轮廓,用有点 笨拙的姿势,预备一天的炊火之薪。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 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 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 ③林的妻子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栅,一群鸡涌到院子里。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 感漱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然后她开始拿起扫帚打扫庭院,就像每天洗脸一样 对生活的敬畏含于其中。村庄的独特声息渐渐大了起来,那种类似于琴瑟的音乐之声,优雅 古老,节奏鲜明。这与城市庞大、庞杂的噪音能量不同,它代表着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 秩序。林和大儿子一起,到院外的柿树上采摘柿子。邻居们做各自的事情,狭窄街道旁边的 块空地上,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一切劳动几乎没有语 言的参与,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交谈。然而,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 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 ④秋天就要过去,天气仍很暖和。地里的活儿已经做完,再有一场雨,就可以把冬小麦 种好,那时的庄稼人就可以享受一年中最安逸的季节了。林这些天的习惯性动作,就是仰望 天空,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趁着这样的间隙,邻 居开始盖房,林和妻儿前去帮工。他的老父亲则挑着柿子到河边的石头上晾晒,顺手用小刀 将柿子皮削掉,以利于它的水分很快蒸发,以便在冬天贮存。河边的大石头献出了自己的平 面,供老人坐下,他眯起眼睛发呆地望着远方。他在想什么?我们谁也不可能猜到。也许他所 想的仅仅是眼前的一片蓝,天边的蓝。 ⑤天很快就黑了下来。一天的光阴就像几千年的光阴,简单而迅忽。林的一家人陆续回 到家中,林对着墙壁上挂着的日历,沉思了好久,好像想起了什么,又好像忘掉了什么,总 解析资料来源:语文新高考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ngaokaoboke
2012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解析资料来源:语文新高考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ngaokaoboke 在这个过程中有我的感情变化和感受。 答案示例: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火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 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火朽去过程中我始终在场又始终 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17.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6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属探究能力考查。 本体是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从形象、主题和结构等角度来谈理由。答题时要联系全文, 不要断章取义。应从形式和内容上去探究,立足文本,谈出理由较难。 示例:重在些柴火。因为柴火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柴火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章 的主要内容,通过柴火的描写表达出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细微生命的关注。 重在写人。虽然写人的篇幅不多,但写柴火的目得是为了写人,对柴火的生命过程的关 注就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注。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 五、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2012 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张锐锋 ①我来到一个古老的村庄,帝舜耕作过的地方。从早上开始,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一天 的生活。 ②鸡叫声是一天生活的起点。不到早上六点钟,鸡鸣响起,几千年来,这样的永不毁坏 的大自然的钟表,精确无比。它总是将人的生活正点代入一个不朽的方程式,只是得出的答 案日日常新。林一家人开始起床,林的老父亲年过古稀,照常起来做第一件事情:劈柴。锋 利的斧头,在暗淡的天光里发出黑蓝的光,一个还未来得及被完全照亮的人的轮廓,用有点 笨拙的姿势,预备一天的炊火之薪。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 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 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 ③林的妻子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栅,一群鸡涌到院子里。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 感漱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然后她开始拿起扫帚打扫庭院,就像每天洗脸一样, 对生活的敬畏含于其中。村庄的独特声息渐渐大了起来,那种类似于琴瑟的音乐之声,优雅, 古老,节奏鲜明。这与城市庞大、庞杂的噪音能量不同,它代表着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 秩序。林和大儿子一起,到院外的柿树上采摘柿子。邻居们做各自的事情,狭窄街道旁边的 一块空地上,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一切劳动几乎没有语 言的参与,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交谈。然而,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 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 ④秋天就要过去,天气仍很暖和。地里的活儿已经做完,再有一场雨,就可以把冬小麦 种好,那时的庄稼人就可以享受一年中最安逸的季节了。林这些天的习惯性动作,就是仰望 天空,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趁着这样的间隙,邻 居开始盖房,林和妻儿前去帮工。他的老父亲则挑着柿子到河边的石头上晾晒,顺手用小刀 将柿子皮削掉,以利于它的水分很快蒸发,以便在冬天贮存。河边的大石头献出了自己的平 面,供老人坐下,他眯起眼睛发呆地望着远方。他在想什么?我们谁也不可能猜到。也许他所 想的仅仅是眼前的一片蓝,天边的蓝。 ⑤天很快就黑了下来。一天的光阴就像几千年的光阴,简单而迅忽。林的一家人陆续回 到家中,林对着墙壁上挂着的日历,沉思了好久,好像想起了什么,又好像忘掉了什么,总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之,他犹豫了一会儿,然后用老茧坚硬的大手,粗暴地撕下了一页。用大大的黑体字标着阿 拉伯数字的日历,和造币厂刚刚印制的崭新纸币一样,挺括,坚韧,在黑夜到来前的最后时 刻闪着光,它用每一个唯一的日子作为自己的防伪标志,一个日子根本不会与另一个日子混 淆,只是在撕下它的一瞬,发出嗤的一声,尖锐,迅疾,刺激,不容置疑。一天的终结,多 少年的终结,嗤的一声嘶裂。 ⑥晚饭后才开了灯,一盏15瓦的灯泡,将并不明亮的光射向每一个角落,人们的脸庞现 出明暗的分界,夸张的塑像都坐在小板凳上,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屏幕,在一片雪花斑 点里推出了清晰度很差的人影,繁忙喧嚣的城市场景,豪华汽车和别墅,高架公路和人行天 桥……奢华的生活只露出冰山一角,已经足够让人震惊。对于林一家人来说,电视剧中讲述 的不过是一个传说,一个神话,和远去的舜的故事几无区别,甚至他们更相信后者。 ⑦这个古老村落里的人们,几千年来恪守自己的寂静生活,按部就班,连步履也是那样 从容、谨慎、不慌不忙,完全符合自然地悠悠节奏。但是其中仍然藏着神奇,平凡比非平凡 可能更有价值,或者说,平凡乃是非平凡的极限 (节选自《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有删改) 19.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4分) 【答案】顺叙(以时间为线索)与标题相呼应,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或“能更好地展 现农村一天的生活场景”),暗示了千百年来农村的生活节奏。 20.如何理解文中画线部分的含意?(4分) 【答案】从劈柴的细节可以看出,农村劳动简单自然、平凡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 种生活千百年来一直不变。 21.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4分) 【答案】①形象生动。如“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漱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 在精致的细节描写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鲜明生动。 ②优美抒情。如“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运用多个抒 情性意象,给人诗情画意之感。 ③含蓄蕴藉。如“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 了预先的排练”语言含意丰富,从而具有了多重思想情感。 ④简洁而细腻。如“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语 言简洁凝练,描写细腻。 (答出两点或类似意思,并分析得当,即可) 22.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对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和从容恬淡的劳作生活的敬重(或“赞叹”)。 ②对奢华、喧的城市文明的排斥和反感。 ③对城市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深表担忧 ④对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的同情 (答出①或类似意思,分析得当,可给满分;答出②③④或类似意思,酌情给分) (二)(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古怪的重水 叶永烈 解析资料来源:语文新高考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ngaokaoboke
2012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解析资料来源:语文新高考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ngaokaoboke 之,他犹豫了一会儿,然后用老茧坚硬的大手,粗暴地撕下了一页。用大大的黑体字标着阿 拉伯数字的日历,和造币厂刚刚印制的崭新纸币一样,挺括,坚韧,在黑夜到来前的最后时 刻闪着光,它用每一个唯一的日子作为自己的防伪标志,一个日子根本不会与另一个日子混 淆,只是在撕下它的一瞬,发出嗤的一声,尖锐,迅疾,刺激,不容置疑。一天的终结,多 少年的终结,嗤的一声嘶裂。 ⑥晚饭后才开了灯,一盏 15 瓦的灯泡,将并不明亮的光射向每一个角落,人们的脸庞现 出明暗的分界,夸张的塑像都坐在小板凳上,一台 14 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屏幕,在一片雪花斑 点里推出了清晰度很差的人影,繁忙喧嚣的城市场景,豪华汽车和别墅,高架公路和人行天 桥……奢华的生活只露出冰山一角,已经足够让人震惊。对于林一家人来说,电视剧中讲述 的不过是一个传说,一个神话,和远去的舜的故事几无区别,甚至他们更相信后者。 ⑦这个古老村落里的人们,几千年来恪守自己的寂静生活,按部就班,连步履也是那样 从容、谨慎、不慌不忙,完全符合自然地悠悠节奏。但是其中仍然藏着神奇,平凡比非平凡 可能更有价值,或者说,平凡乃是非平凡的极限。 (节选自《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有删改) 19.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4 分) 【答案】顺叙(以时间为线索)。与标题相呼应,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或“能更好地展 现农村一天的生活场景”),暗示了千百年来农村的生活节奏。 20.如何理解文中画线部分的含意?(4 分) 【答案】从劈柴的细节可以看出,农村劳动简单自然、平凡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 种生活千百年来一直不变。 21.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4 分) 【答案】①形象生动。如“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漱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 在精致的细节描写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鲜明生动。 ②优美抒情。如“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运用多个抒 情性意象,给人诗情画意之感。 ③含蓄蕴藉。如“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 了预先的排练”,语言含意丰富,从而具有了多重思想情感。 ④简洁而细腻。如“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语 言简洁凝练,描写细腻。 (答出两点或类似意思,并分析得当,即可) 22.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对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和从容恬淡的劳作生活的敬重(或“赞叹”)。 ②对奢华、喧嚣的城市文明的排斥和反感。 ③对城市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深表担忧。 ④对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的同情。 (答出①或类似意思,分析得当,可给满分;答出②③④或类似意思,酌情给分) (二)(2012 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古怪的重水 叶永烈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①l942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却把注意力 集中于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这家小工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器 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只有来自当地水力发电厂的电线和自来水管。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 种神秘的重要物资。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德国人马上调 集专家抢修,花了9个月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1944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 把小工厂的产品运走。但那产品最终还是先后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 ②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产品呢?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 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的水差不多,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然而,它似水不是水,跟普通水有 着许多不同的“脾气”。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1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 通水重105.6公斤。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普通的水在0℃结冰,在100℃沸腾。然而, 重水却在3.8℃结冰,在101.42℃沸腾。普通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重水的密度在11.6℃时 最大。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 普通水中减少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20%。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 慢。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普通的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重水的分 子,也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一一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 氢原子 ④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在50吨水里大约只含有7.5公斤重水。重 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怎样才能把重水分离出来呢?人们发现,当用电流 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大量被电解成氧气和氢气,而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量越来越多。 于是,人们便请电流帮忙,来提取重水:把水大批大批地电解,然后把剩下的液体进行蒸馏,利 用重水和普通水沸点的不同把它们分开,制得很纯净的重水。从天然水中提取重水,要消耗大 量的电能。据统计,提炼一公斤重水比熔炼1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3倍 ⑤重水,是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它能有效地减慢中子的速度,把快中子变为 热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会减少中子的数目。因此,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 剂,它能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实现原子弹的爆炸。重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当 年德国人在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得不推迟。 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将原子能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建造了原子能反应堆。在 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 ⑦在制成原子弹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氢弹。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来自重水。 这样一来,重水更是身价百倍。氢弹爆炸,实际上就是氘和氚进行激烈的热核反应,在一瞬间释 放出巨大的聚变能。 ⑧人们现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热核反应,把它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这 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比如环境污染少,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很大 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一在江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 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氕。正因为这样,如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 19.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4分) 【答案】①突出表现小工厂所生产的产品的重要性 ②构成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③引出下文对重水的说明。 20.请从文中概括出重水的主要用途。(4分) 【答案】示例一:用作制造原子弹的中子减速剂;在原子能反应堆中用作中子减速剂; 提取氘,用于制造氢弹;提取氘,可以应用于热核反应发电。 解析资料来源:语文新高考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ngaokaoboke
2012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解析资料来源:语文新高考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ngaokaoboke ①1942 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却把注意力 集中于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这家小工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器 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只有来自当地水力发电厂的电线和自来水管。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 种神秘的重要物资。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德国人马上调 集专家抢修,花了 9 个月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1944 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 把小工厂的产品运走。但那产品最终还是先后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 ②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产品呢?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 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的水差不多,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然而,它似水不是水,跟普通水有 着许多不同的“脾气”。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 1 立方米重水要比 1 立方米普 通水重 105.6 公斤。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普通的水在 0℃结冰,在 100℃沸腾。然而, 重水却在 3.8℃结冰,在 101.42℃沸腾。普通水的密度在 4℃时最大,重水的密度在 11.6℃时 最大。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 普通水中减少 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 20%。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 慢。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普通的水分子是由 1 个氧原子和 2 个氢原子组成的。重水的分 子,也是由 1 个氧原子和 2 个氢原子组成的——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 氢原子。 ④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在 50 吨水里大约只含有 7.5 公斤重水。重 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怎样才能把重水分离出来呢?人们发现,当用电流 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大量被电解成氧气和氢气,而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量越来越多。 于是,人们便请电流帮忙,来提取重水:把水大批大批地电解,然后把剩下的液体进行蒸馏,利 用重水和普通水沸点的不同把它们分开,制得很纯净的重水。从天然水中提取重水,要消耗大 量的电能。据统计,提炼一公斤重水比熔炼 1 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 3 倍。 ⑤重水,是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它能有效地减慢中子的速度,把快中子变为 热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会减少中子的数目。因此,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 剂,它能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实现原子弹的爆炸。重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当 年德国人在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得不推迟。 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人们将原子能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建造了原子能反应堆。在 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 ⑦在制成原子弹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氢弹。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来自重水。 这样一来,重水更是身价百倍。氢弹爆炸,实际上就是氘和氚进行激烈的热核反应,在一瞬间释 放出巨大的聚变能。 ⑧人们现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热核反应,把它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这 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比如环境污染少,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很大, 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江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 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氕。正因为这样,如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 19.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4 分) 【答案】①突出表现小工厂所生产的产品的重要性。 ②构成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③引出下文对重水的说明。 20.请从文中概括出重水的主要用途。(4 分) 【答案】示例一:用作制造原子弹的中子减速剂;在原子能反应堆中用作中子减速剂; 提取氘,用于制造氢弹;提取氘,可以应用于热核反应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