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题(大纲版)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 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 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 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 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 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 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 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 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 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 《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 溺。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 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 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 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 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 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 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 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 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 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 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 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 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 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 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 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 据。(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5、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 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己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 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 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 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2012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题(大纲版)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5-7 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 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 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 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 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 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 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 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 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 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 《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 溺。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 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 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 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 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 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 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 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 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 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 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 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 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 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 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 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 据。(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5、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 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 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 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 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査考生理解文章意思的能力。结合原文理解,表述上有误。 按文意胡三省是作注的人,读《资治通鉴》没有困难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 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 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 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 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査考生理解文章意思的能力。根据文意江中靠北岸处有沙洲。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 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 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 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 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推断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 文中未见“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的相关描述。 2012年普通髙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试题解析 、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 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 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 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 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 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 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 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 使用者一一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 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 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 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意思的能力。结合原文理解,表述上有误。 按文意胡三省是作注的人,读《资治通鉴》没有困难。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 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 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 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 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意思的能力。根据文意江中靠北岸处有沙洲。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 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 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 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 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推断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 文中未见“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的相关描述。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试题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9 分,第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 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 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 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 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 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 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 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 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 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 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 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
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 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 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 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 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 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 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 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 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 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 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 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 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 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 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 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 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 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 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 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 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 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 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 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 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 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受到了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 们即使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 B.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 案,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 C.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 中国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
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 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 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 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 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 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 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 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 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 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 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 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 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 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 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 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 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 3 的技术》) 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 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 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 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 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 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 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 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 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受到了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 们即使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 B.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 案,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 C.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 中国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
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 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1.【命题意图】本题考査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 【解题思路】要辨明检索区域,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对词语的解说 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语意是否 贴合。如原文第一段第四句话“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 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原文是“选择”而备选项为“修 正”,显而易见,不符合文意 【易错点拨】找不到区域,故而也找不到对应的句子,不会比照原句,看看那些 地方说法与原文不一致。 【答案】C 2.【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先要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位置,然后将选项与原文 信息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如B项原文信息,“计算机天才、黑客 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 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 提供了机会。”备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易错点拨】找不到区域,故而也找不到对应的句子,不会比照原句,看看那些 地方说法与原文不一致。 【答案】B 3.【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推断的能力 【解题思路】将备选项与原文比较,“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 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可以看出D项在说法上明显有问题 “科技黑箱”与“科技”在概念含义上是不同的 【易错点拨】不能有效找出原文语句,进行有根有据的推断,往往是凭感觉做题。 【答案】D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先人们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 仰观天象,俯观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结果。《内经》理论体系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内经》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经》的脏象理论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 心组成五个功能系统,通过经络,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 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没有神的依附就是徒 存躯壳。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内经》从整体认识 人体的基本观念出发,要求医生在诊治疾病中不仅着眼于疾病局部的情况,而且 重视整体对局部的 影响;不仅注意人体本身的变化,还要联系自然社会坏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内经》就是这样指导古人探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
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 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1.【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为 B。 【解题思路】要辨明检索区域,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对词语的解说 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语意是否 贴合。如原文第一段第四句话“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 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原文是“选择”而备选项为“修 正”,显而易见,不符合文意。 【易错点拨】找不到区域,故而也找不到对应的句子,不会比照原句,看看那些 地方说法与原文不一致。 【答案】C 2.【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先要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位置,然后将选项与原文 信息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如 B 项原文信息,“计算机天才、黑客 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 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 提供了机会。”备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易错点拨】找不到区域,故而也找不到对应的句子,不会比照原句,看看那些 地方说法与原文不一致。 【答案】B 3.【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推断的能力。 【解题思路】将备选项与原文比较,“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 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可以看出 D 项在说法上明显有问题, “科技黑箱”与“科技”在概念含义上是不同的。 【易错点拨】不能有效找出原文语句,进行有根有据的推断,往往是凭感觉做题。 【答案】D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 四、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8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15 题。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先人们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 仰观天象,俯观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结果。《内经》理论体系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_____________ 《内经》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经》的脏象理论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 心组成五个功能系统,通过经络,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 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没有神的依附就是徒 存躯壳。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内经》从整体认识 人体的基本观念出发,要求医生在诊治疾病中不仅着眼于疾病局部的情况,而且 重视整体对局部的 影响;不仅注意人 体本身的变化,还要联系自然社会坏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内经》就是这样指导古人探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 二
《内经》理论体系十分注意辩证的眼光看待生命活动。古代阴阳学说认为,人体 阴阳对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此消彼长,此盛彼衰,不断维持动态平衡。“阳化 气,阴成形”,从有型物质转化为无形物质,是“化气”的过程,是“阳”作用 的结果;从无形物质转化为有形物质,是“阴”作用的结果。一旦阴阳失和,即 是病态。“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内经》理 论体系就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的 《内经》说:“夫候之所拍选道之所生.”“候”,是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征 象;“道”,是法则和规律的意思.说明根据事物的外在表现,可以总结岀事物变 化的法则和规律.《内经》关于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认处,共要是通过对自然现 象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概况而来。“道”源于“候”,天道玄 远,神妙莫测,但可以通过气象、物候的观察,总结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同样的 道理,人体的脏腑藏匿于体内,医生无法了解其生理活动情况,但可以通过观察 活活体表现在外的理病理现象,来把握生命活动的规律。 《内经》现有几十种文字的翻译本,已流传于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其研究 和应用也相当广泛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命的“神”如果脱离了“形”而独立存在,则形神失调,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B人体所表现出来的生理病理现象,取决于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体所产生的影 响 C阴阳学说认为有形物质为阳,无形物质为阴,要防止阴阳此消彼长、此生必衰。 D自然规律可通过观察气象物候来总结,生命活动规律可通过人体外部征象来把 握 14、【答案】D 【解析】原文说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A选项中却以神单独存在为前提进行 推导,因此错误;B选项的“取决于”概括不当,原文只说外在环境有影响,但 不是决定性因素;原文中说要防止的是阴阳失衡,阴阳此消彼长是古代阴阳学说 认定的基本观念,无法防止,C选项描述不当 15.在文中横线处分别拟写本段的小标题,每个小标题要能正确概括该段内容的 含义。(没小标题不超过15字)(5分) 15、【答案】1,从整体认识人体,强调整体的影响:2,采取阴阳对立统一的辩 证眼光;3,从外部现象观察总结生命规律 【解析】答案表述不唯一,只要能概括清楚三个段落的大意即可。注意不要超出 字数。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安徽卷解析)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 家一体,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 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 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 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 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一一村落一一国家
《内经》理论体系十分注意辩证的眼光看待生命活动。古代阴阳学说认为,人体 阴阳对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此消彼长,此盛彼衰,不断维持动态平衡。“阳化 气,阴成形”,从有型物质转化为无形物质,是“化气”的过程,是“阳”作用 的结果;从无形物质转化为有形物质,是“阴”作用的结果。一旦阴阳失和,即 是病态。“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内经》理 论体系就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的。 三、 《内经》说:“夫候之所拍选道之所生.”“候”,是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征 象;“道”,是法则和规律的意思.说明根据事物的外在表现,可以总结出事物变 化的法则和规律.《内经》关于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认处,共要是通过对自然现 象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概况而来。“道”源于“候”,天道玄 远,神妙莫测,但可以通过气象、物候的观察,总结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同样的 道理,人体的脏腑藏匿于体内,医生无法了解其生理活动情况,但可以通过观察 活活体表现在外的理病理现象,来把握生命活动的规律。 《内经》现有几十种 文字的翻译本,已流传于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其研究 和应用也相当广泛.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生命的“神”如果脱离了“形”而独立存在,则形神失调,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B 人体所表现出来的生理病理现象,取决于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体所产生的影 响。 C 阴阳学说认为有形物质为阳,无形物质为阴,要防止阴阳此消彼长、此生必衰。 D 自然规律可通过观察气象物候来总结,生命活动规律可通过人体外部征象来把 握。 14、【答案】D 【解析】原文说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A 选项中却以神单独存在为前提进行 推导,因此错误;B 选项的“取决于”概括不当,原文只说外在环境有影响,但 不是决定性因素;原文中说要防止的是阴阳失衡,阴阳此消彼长是古代阴阳学说 认定的基本观念,无法防止,C 选项描述不当。 15. 在文中横线处分别拟写本段的小标题,每个小标题要能正确概括该段内容的 含义。(没小标题不超过 15 字)(5 分) 15、【答案】1,从整体认识人体,强调整体的影响;2,采取阴阳对立统一的辩 证眼光;3,从外部现象观察总结生命规律 【解析】答案表述不唯一,只要能概括清楚三个段落的大意即可。注意不要超出 字数。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安徽卷解析)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 家一体,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 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 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 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 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