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 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 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 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 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 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 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 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 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 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 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 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 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 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任然没有摆脱将 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 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 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 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 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 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 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 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 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 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 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 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 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 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 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 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 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 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 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 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 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 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 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 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 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任然没有摆脱将 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 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 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 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 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 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 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 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 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 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 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 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 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 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 又有所不同。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 与自然的和谐 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 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 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想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 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利居,任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 的价值 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 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 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 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 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成景观建 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 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字伯仁,少有重名,神采透彻。司徒标高:有清禄,见,叹曰;“汝 颍多奇士!自顷雅道陵迟,今复见周伯仁,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矣。”丛弟穆亦有 美誉,欲陵折 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十益宗附之。弱冠,袭父爵武城侯。中兴 建,位至吏部尚书。顷之,以醉酒,复坐门生斫伤人。免官。太兴初,更拜太子少傅, 尚书如故。上疏让曰:“臣退自循省,学不能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 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1. 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 又有所不同。 B. 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 与自然的和谐。 C. 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 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 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 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 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想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 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 利居,任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 的价值。 C. 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 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 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 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 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 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 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 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成景观建 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 “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 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 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周 字伯仁,少有重名,神采透彻。司徒 有清 见 ,叹曰:“汝 颍 多奇士!自顷雅道陵迟..,今复见周伯仁,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矣。”从弟穆亦有 美誉,欲陵折 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弱冠,袭父爵武城侯。中兴 建,位至吏部尚书。顷之,以醉酒,复坐门生斫伤人。免官。太兴初,更拜太子少傅, 尚书如故。 上疏让曰:“臣退自循省,学不能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
分:遂显 任,名位过量。”固辞不受,帝诏不许。 亮尝谓 曰:“诸人成以君方乐 ”。对曰“何及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 帝宴群公,酒酣,从容曰:“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邪?”固醉厉声曰:“今虽同 人主,何得复比圣世!”帝怒,手诏付廷尉,将加戮,系日方之。后因酒过 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宽裕友爱。弟嵩尝醉谓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以燃烛投之。 神色无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王导甚重之 尝于导坐傲然啸咏,导云: “卿欲希嵇、阮邪?”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 及王敦构递、湿峤谓曰:“大将军此举类似有所在,当无濫邪?”曰:“君少未更事, 人主非尧舜,何能无失,人臣岂可举兵胁主!共相推戴,未能数年,一旦如此,岂云非乱乎! 彼狼抗无上,其意宁有限邪!”既而王师败绩,奉诏诣敦,敦曰,“卿负我!” 曰:“公戎车犯顺,下官亲率六军,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以此负公。”敦惮其辞正, 不知所答。帝召,谓之曰:“近日大事,二宫无恙,诸人平安,大将军故所望邪?” :“二宫自如明诏,于臣等故未可知。”我劝其避敦,敦曰: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 宁可复草 求活,外投胡越邪!”俄而被收,经太庙,大言 贼不绝,祈速杀 语未终,收人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颜色不变,容止自若,观者皆为流涕。遂遇害,时年 五十四 (摘编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九》) 【注】① 多用于人名 ②乐广:晋贤士,《晋书》云其“名重于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顷雅道陵迟陵迟:衰落 复坐门生斫伤人坐:因……犯罪 C.诸人咸以君方乐广方:比拟
分;遂 任,名位过量。”固辞不受,帝诏不许。 亮尝谓 曰:“诸人成以君方乐 ”。对曰“何及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 帝宴群公,酒酣,从容曰:“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邪?” 固醉厉声曰:“今虽同 人主,何得复比圣世!”帝大怒,手诏付廷尉,将加戮, 日方 之。后因酒过 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宽裕友爱。弟嵩尝醉谓 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以燃烛投之。 神色无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王导甚重之。 尝于导坐傲然啸咏,导云: “卿欲希嵇、阮邪?” 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 及王敦构递、湿峤谓 曰:“大将军此举类似有所在,当无滥邪?”曰:“君少未更事, 人主非尧舜,何能无失,人臣岂可举兵胁主!共相推戴,未能数年,一旦如此,岂云非乱乎! 彼狼抗无上,其意宁有限邪!” 既而王师败绩, 奉诏诣敦,敦曰:“卿负我!” 曰:“公戎车犯顺,下官亲率六军,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以此负公。”敦惮其辞正, 不知所答。帝召 ,谓之曰:“近日大事,二宫无恙,诸人平安,大将军故 所望邪? ” 曰:“二宫自如明诏,于臣等故未可知。”我劝其避敦,敦曰: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 宁可复草 求活,外投胡越邪!”俄而被收,经太庙,大言 贼不绝,祈速杀 。 语未终,收人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颜色不变,容止自若,观者皆为流涕。遂遇害,时年 五十四。 (摘编自《晋书 列传第三十九》) 【注】 ① 多用于人名。 ②乐广:晋贤士,《晋书》云其“名重于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自顷雅道陵迟.. 陵迟:衰落。 B. 复坐.门生斫伤人 坐:因……犯罪。 C. 诸人咸以君方.乐广 方:比拟
D.何乃横得重名 横:强行 5.以下各组何于中,能够体现周颐性络同一例的一组是(3分) 学不通一经,智木效一 宫自如昭,于臣等故未可知 何乃尤盐,唐实两施也 (何敢近码公,远希础,阮 何蚁火攻,固出下铱耳 不肌其事,使下旅奔败 战尝于导坐然续咏 D 宁叫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谕的一项是(3分) A.周额仁当吋以雅获海内盛名。文中页岸和两亮的话都表现了这一点。其中,费 离认为周帖国家风气清正。 B.文中周额在不同场合乎两次以比况皇市,对帝进行批评,反映了周额量身 处官场但敢于直言的作格 C.周颤车去工敦时,王教认为额负了宫已,这上要是固为工敦举兵犯上时, 顿曾亲白本年与他对抗。 D.王教构逆,周频时度势,泓知自己身处险境。周额被捕后,在经过太庙时,痛 逆,陋王教,扣来杀身之祸 7.把文中国筷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析额.额阿然弗与之校,干是人士示附之。 2)后因活过为有可所到,帝完其情,亦不加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见嵩山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8.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此小 年也。(庄子《逍遥游》) (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 《琵琶行》)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D. 何乃横.得重名 横:强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8.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 分) 9.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 ,此小 年也。(庄子《逍遥游》) (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白居易 《琵琶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最后的黄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 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 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岀几料炒熟的 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 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几口大锅开始燊布。开业那夭,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 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 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扰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 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爸爸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燊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的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 染坊。于是,镇子里又了有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 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的多嚼几把黄豆,还取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 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 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 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北,他还是喘得 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发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夭,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 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 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计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颗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 黄豆,唉声叹气,一脸鸟云。 搬出大燊坊时,爷爷习惯性发掏岀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黄豆塞进嘴巴,而 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 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 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着嚼它。 不知是黄豆大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品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 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 就别来找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緊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 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间读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 了好几个人把小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 坨金子。他疯了
最后的黄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 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 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料炒熟的 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 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 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 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扰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 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爸爸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的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 染坊。于是,镇子里又了有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 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的多嚼几把黄豆,还取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 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 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 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北,他还是喘得 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发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 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 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计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颗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 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发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黄豆塞进嘴巴,而 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 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 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 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 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着嚼它。 不知是黄豆大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品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 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 就别来找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 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间读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 了好几个人把小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 坨金子。他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