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论述类文章阅读 论述说明类文章阅读 (一)(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这个根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小学,一个是经学。经 学就是“六经”,再扩展,是十三经。其实十三经已经推衍开了,基本的还是“六经”。“乐 经”不传,实际上是“五经”。就是《诗经》、《书经》、《周礼》、《周易》和《春秋》。这就 是经学。汉代一大批注释、传疏、义证,晋唐又有一批,宋明又有一批。清代重新回过头来 再注再疏。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中国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怎样流 变,有汉宋之争,有明清之变。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 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硏究, 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宋代重视义理,也就是“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濂、洛、关、闽四大家,基本上都回到 “六经”,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重归“六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他们抓住了《周易》。 所以朱子研究《易》,二程对《易》的研究极高深,张载也研究《易》。张载讲《易》是有名 的,但在程颢、程颐面前,他主动让出一席之地。为什么清儒反宋?他们觉得宋儒讲空话 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清儒就指出这个字那个字以前念错了。这样一 种功夫,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六经”。清儒的原话,“读书必先识字”。你说“经” 是哪一本“经”?是古文还是今文?具体是哪一个文本?所以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目 的是恢复“经”的本原。要恢复本原,必须有小学的功夫。小学的功夫就是文字学、训诂学、 音韵学。文字学是认字,训诂学是释词,把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这还不行,还要懂音韵。 说这个字,汉代这样读,宋代那样读,清代是这样读的。清儒把“六经”的字一个一个弄准 确了。所以要说国学,最主要的应该是经学和小学。要懂经学,就得懂小学。小学是工具和 路径,不懂小学,通经之路就走不过去,就没有能力研究经学。 8.下列对“读书必先识字”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朱子、二程等人在没有小学功夫的情况下研究《周易》,是空谈义理。 B.有了对经学字词义的大量注疏,才有可能去研究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流变问题 C.字音没有念清楚,字词意思没有解释清楚,就不能够恢复“经”的本原。 D.汉、晋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处,汉宋儒在研究经学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错误 【谷案】C 【解析】仔细阅读原文第二段,不难找到正确答案。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而作为工具和路径的小学是经学的根底 B.宋代学者从《周易》入手重归“六经”,以“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来重构儒家的 思想体系。 C.清儒有着深厚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功底,他们对“六经”的字逐一进行了 校正 D.只有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 【谷案】D 【解析】D项过于绝对 10.结合上下文,指出作者认为“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的理由。(3 分) 解析:本题需要考生联系上下文,特别是下文有明确的暗示 答案示例:经过了后人不断的注释、传疏、义证;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历了流变
2012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论述类文章阅读 论述说明类文章阅读 (一)(2012 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 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这个根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小学,一个是经学。经 学就是“六经”,再扩展,是十三经。其实十三经已经推衍开了,基本的还是“六经”。“乐 经”不传,实际上是“五经”。就是《诗经》、《书经》、《周礼》、《周易》和《春秋》。这就 是经学。汉代一大批注释、传疏、义证,晋唐又有一批,宋明又有一批。清代重新回过头来 再注再疏。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中国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怎样流 变,有汉宋之争,有明清之变。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 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 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宋代重视义理,也就是“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濂、洛、关、闽四大家,基本上都回到 “六经”,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重归“六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他们抓住了《周易》。 所以朱子研究《易》,二程对《易》的研究极高深,张载也研究《易》。张载讲《易》是有名 的,但在程颢、程颐面前,他主动让出一席之地。为什么清儒反宋?他们觉得宋儒讲空话。 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清儒就指出这个字那个字以前念错了。这样一 种功夫,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六经”。清儒的原话,“读书必先识字”。你说“经”, 是哪一本“经”?是古文还是今文?具体是哪一个文本?所以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目 的是恢复“经”的本原。要恢复本原,必须有小学的功夫。小学的功夫就是文字学、训诂学、 音韵学。文字学是认字,训诂学是释词,把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这还不行,还要懂音韵。 说这个字,汉代这样读,宋代那样读,清代是这样读的。清儒把“六经”的字一个一个弄准 确了。所以要说国学,最主要的应该是经学和小学。要懂经学,就得懂小学。小学是工具和 路径,不懂小学,通经之路就走不过去,就没有能力研究经学。 8.下列对“读书必先识字”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朱子、二程等人在没有小学功夫的情况下研究《周易》,是空谈义理。 B.有了对经学字词义的大量注疏,才有可能去研究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流变问题。 C.字音没有念清楚,字词意思没有解释清楚,就不能够恢复“经”的本原。 D.汉、晋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处,汉宋儒在研究经学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错误。 【答案】C 【解析】仔细阅读原文第二段,不难找到正确答案。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而作为工具和路径的小学是经学的根底。 B.宋代学者从《周易》入手重归“六经”,以“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来重构儒家的 思想体系。 C.清儒有着深厚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功底,他们对“六经”的字逐一进行了 校正。 D.只有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 【答案】D 【解析】D 项过于绝对。 10. 结合上下文,指出作者认为“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的理由。(3 分) 解析:本题需要考生联系上下文,特别是下文有明确的暗示, 答案示例:经过了后人不断的注释、传疏、义证;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历了流变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论述类文章阅读 (二)(2012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会讲两种语言比只会说一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实际好处一一能 够与更多的人交流。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证实,谙熟两种语言还有着更重要的优势,会 说两种语言让人更聪明。掌握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与语言无关的认知能 力,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干扰,从认知的角度 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他们的这种干扰看法没有错;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即使双倍折只是用一种语言,他大脑 中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造成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的状况。 不过,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这种干扰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让使用者因祸得福。它迫使大 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许多此类硏究得到的相似证据表明,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所谓执行功能一一 这是一种指挥系统,在我们作计划、解决问题以及执行其他各种对智力要求比较高的任务时, 引导我们的注意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随意在两件事情之间转换注意 力以及牢记信息一一这就好比在开车时记住一连串的方位 为什么两种同时活跃的语言系统间的冲突会提高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呢?知道不久前 研究人员还认为,双语者的优势主要来自一种抑制能力,这种能力在压制一种语言系统的过 程中得到增强。据称,这样的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不 过,这种解释显得越来越不够充分,以为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完成不需要抑制能力的任务时, 如将任意分布在只剩的数字按升序穿成串,双语者的表现也比之使用一种语言的人出色。 双语者与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之间的另一种关键区别可能更为重要:前者具有更加突 出的监控环境的能力。西班牙庞培法布拉的研究人员阿尔维特科斯塔说:“双语者需要频繁 切换语言--你可能跟爸爸说话时用一种语言,跟妈妈说话是用另一种语言。这就要求 你注意周围的变化,这和开车时随时观察周围是一个道理”科斯塔和同事展开了一项研究, 比较会说德语和意大利语两种语言的人和只会说意大利语的人在监控任务中的表现。他们发 现,双语受试者不仅表现的更出色,而且他们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这表明他 们在这方面更强 5.以下对文中双语者的“优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与人交流的范围更广、能力更强 B.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 C.注意力能在两件事情间自如转换 D.对获取到的信息记得更牢 【谷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能力。找出原文语句,然后比对,看其说法 是否合理。如原文“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而备选项 “B.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忽视”与“排除”含义不一样 6.下列不属于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系统冲突所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 A.造成两种语言系统的相互妨碍 B.提升了双语者多种认知能力 C.对儿童的学业造成不良影响 D.增强大脑指挥系统的相关能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信息筛选的能力。原文“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
2012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论述类文章阅读 (二)(2012 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 5~7 题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会讲两种语言比只会说一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实际好处——能 够与更多的人交流。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证实,谙熟两种语言还有着更重要的优势,会 说两种语言让人更聪明。掌握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与语言无关的认知能 力,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干扰,从认知的角度 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他们的这种干扰看法没有错;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即使双倍折只是用一种语言,他大脑 中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造成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的状况。 不过,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这种干扰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让使用者因祸得福。它迫使大 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许多此类研究得到的相似证据表明,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所谓执行功能—— 这是一种指挥系统,在我们作计划、解决问题以及执行其他各种对智力要求比较高的任务时, 引导我们的注意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随意在两件事情之间转换注意 力以及牢记信息——这就好比在开车时记住一连串的方位。 为什么两种同时活跃的语言系统间的冲突会提高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呢?知道不久前, 研究人员还认为,双语者的优势主要来自一种抑制能力,这种能力在压制一种语言系统的过 程中得到增强。据称,这样的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不 过,这种解释显得越来越不够充分,以为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完成不需要抑制能力的任务时, 如将任意分布在只剩的数字按升序穿成串,双语者的表现也比之使用一种语言的人出色。 双语者与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之间的另一种关键区别可能更为重要:前者具有更加突 出的监控环境的能力。西班牙庞培法布拉的研究人员阿尔维特科斯塔说:“双语者需要频繁 切换语言-------你可能跟爸爸说话时用一种语言,跟妈妈说话是用另一种语言。这就要求 你注意周围的变化,这和开车时随时观察周围是一个道理”科斯塔和同事展开了一项研究, 比较会说德语和意大利语两种语言的人和只会说意大利语的人在监控任务中的表现。他们发 现,双语受试者不仅表现的更出色,而且他们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这表明他 们在这方面更强。 5.以下对文中双语者的“优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与人交流的范围更广、能力更强 B.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 C.注意力能在两件事情间自如转换 D.对获取到的信息记得更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能力。找出原文语句,然后比对,看其说法 是否合理。如原文“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而备选项 “B.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 “忽视”与“排除”含义不一样。 6.下列不属于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系统冲突所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 A.造成两种语言系统的相互妨碍 B.提升了双语者多种认知能力 C.对儿童的学业造成不良影响 D.增强大脑指挥系统的相关能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信息筛选的能力。原文“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论述类文章阅读 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因祸得福”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也有好的方面,不完全是不 良影响。 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双语可以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脑衰退 B.两种语言系统的交流,可以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 C.使用双语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增强人的观察和应用能力 D.频繁切换语言,就能抑制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能力。A项原文“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 有这方面的可能,但不能绝对说是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脑衰退。B项原文“ 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备选项偷换概念。D项原文“注意周围的变化、参与监 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而不是“抑制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 (三)(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 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 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 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 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 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 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 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 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 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 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 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 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 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 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 稳定的社会基础 6.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A项不符合“生态文明”概念的内涵 从语法角度看,也是有语病。即“生态文明是…客观规律”,本备选项也颠倒了次序,先 强调尊重自然,然后才能谈到人、社会。C项是讲“生态文明”的作用,D项是讲“生态 文明”范畴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2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论述类文章阅读 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因祸得福”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也有好的方面,不完全是不 良影响。 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双语可以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脑衰退 B.两种语言系统的交流,可以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 C.使用双语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增强人的观察和应用能力 D.频繁切换语言,就能抑制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能力。A 项原文“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 有这方面的可能,但不能绝对说是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脑衰退。B 项原文“一 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备选项偷换概念。D 项原文“注意周围的变化、参与监 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而不是“抑制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 (三)(2012 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 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 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 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 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 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 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 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 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 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 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 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 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 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 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 稳定的社会基础。 6. 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A 项不符合“生态文明”概念的内涵, 从语法角度看,也是有语病。即“生态文明是……客观规律”,本备选项也颠倒了次序,先 强调尊重自然,然后才能谈到人、社会。 C 项是讲“生态文明”的作用,D 项是讲“生态 文明”范畴。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论述类文章阅读 A.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 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D.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谷案】C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C项,偷换概念,“生态觉悟”包 涵“生态哲学”,两者概念内涵不一致,不能将属于“生态哲学”的表述说成是“生态觉悟 原文语句“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 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意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 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 非常密切的关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四)(2012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 警惕汞污染 1953年,日本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怪病”,称为“水俣病”。这种病症最实出现在 猫身上,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而死。不久,陆续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 患者步履蹒跚,手足麻痹乃至变形,神经错乱甚至死亡。后来发现,这不是传染病,而是工 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水俣湾一家化工厂生产氯乙烯和醋酸忆烯使用了含汞的催化 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汞。其中有的是甲基汞,有的是无机汞,而无机汞会与水体或 水生物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甲基汞。甲基汞的脂溶性非常强,可以在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并通过 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被肠胃吸收,侵害人的中枢神经细胞。公司和政府对水俣病的认定只 考虑直接接触甲基汞所导致的症状,而这种症状与甲基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所导致的症状 不完本相同。因此,只有部分水俣病患者获得认定。水体中汞污染是人类健康的隐患。因为 水中的微量汞,经过水中食物链(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的逐级转移,在食物链 顶级生物体内可以富集到数千至数十万倍。以美国金枪鱼罐头为例,1953年含汞量为 0.08PPM[注],到了2005年就增长至1.79PPM。对以鳌鱼和鲸为主要食物来源的法罗群岛 居民的追踪调查发现,他们的血汞含量可能是全世界人群中最高的,达到6PPM。鱼类体内 的汞主要为甲基汞,其百分比随着鱼龄增加而增加,一年生的鱼所含汞中的甲基汞的31% 35%,8-12年的鱼所含汞中的甲基汞为67%100%。在一般情况下调查和监测鱼类的含示量, 对于了解水域汞污染程度十分必要。目前全球人为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汞达2000吨/年。汞很 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着空气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 在不同的条件下,它会发生沉降,并在当地食物链生物体内聚积。由于汞的这种属性,它被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球性污染物,是除了温室气体外唯一一种对全球范围产生影响的化 学物质。我国是汞生产和消费大国,十分重视汞污染防治研究。有研究表明:中国汞污染的 健康影响途径与其他国家不同,不能照搬欧美研究成果评价中国汞污染情况,如在北美和北 欧地区,某些鱼类体内的汞浓度具有一定的指标性意义,但我国贵州即使在汞污染较严重的
2012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论述类文章阅读 A. 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 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 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 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D. 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C 项,偷换概念,“生态觉悟”包 涵“生态哲学”,两者概念内涵不一致,不能将属于“生态哲学”的表述说成是“生态觉悟”。 原文语句“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 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8.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 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 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 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 非常密切的关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C 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四)(2012 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警惕汞污染 1953 年,日本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怪病”,称为“水俣病”。这种病症最实出现在 猫身上,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而死。不久,陆续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 患者步履蹒跚,手足麻痹乃至变形,神经错乱甚至死亡。后来发现,这不是传染病,而是工 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水俣湾一家化工厂生产氯乙烯和醋酸忆烯使用了含汞的催化 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汞。其中有的是甲基汞,有的是无机汞,而无机汞会与水体或 水生物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甲基汞。甲基汞的脂溶性非常强,可以在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并通过 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被肠胃吸收,侵害人的中枢神经细胞。公司和政府对水俣病的认定只 考虑直接接触甲基汞所导致的症状,而这种症状与甲基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所导致的症状 不完本相同。因此,只有部分水俣病患者获得认定。水体中汞污染是人类健康的隐患。因为 水中的微量汞,经过水中食物链(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的逐级转移,在食物链 顶级生物体内可以富集到数千至数十万倍。以美国金枪鱼罐头为例,1953 年含汞量为 0.08PPM[注],到了 2005 年就增长至 1.79PPM。对以鳌鱼和鲸为主要食物来源的法罗群岛 居民的追踪调查发现,他们的血汞含量可能是全世界人群中最高的,达到 6PPM。鱼类体内 的汞主要为甲基汞,其百分比随着鱼龄增加而增加,一年生的鱼所含汞中的甲基汞的 31%— 35%,8—12 年的鱼所含汞中的甲基汞为 67%—100%。在一般情况下调查和监测鱼类的含示量, 对于了解水域汞污染程度十分必要。目前全球人为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汞达 2000 吨/年。汞很 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着空气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 在不同的条件下,它会发生沉降,并在当地食物链生物体内聚积。由于汞的这种属性,它被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球性污染物,是除了温室气体外唯一一种对全球范围产生影响的化 学物质。我国是汞生产和消费大国,十分重视汞污染防治研究。有研究表明:中国汞污染的 健康影响途径与其他国家不同,不能照搬欧美研究成果评价中国汞污染情况,如在北美和北 欧地区,某些鱼类体内的汞浓度具有一定的指标性意义,但我国贵州即使在汞污染较严重的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论述类文章阅读 地区,鱼体内汞含量却相对较低。另有研究发现:汽车尾气中的汞进入到空气中后,可以被 植物吸收,因此路旁植物中汞的含量要高于公园中的植物:北京市汞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煤和 汽油燃烧的汞释放、化工厂的汞排放,贵阳市的汞污染原因则是土壤高汞背景值以及原煤汞 含量高。垃圾焚烧是汞污染的又一个主要来源。垃圾中的汞主要来自电池、体温计、日光灯 等,如果能对含汞废弃物采取比一般生活垃圾更严格的处理措施,将有利于减少汞污染 [注]PPM:即百万分之 5.下列关于“水俣病”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和猫“水俣病”的症状有相似之处但是彼此却不会相互传染。 B.含有大量汞的工业废水的排入使水俣湾鱼虾体内含有甲基汞。 C.甲基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的患者未被认定为“水俣病”患者。 D.所有的水俣病患者都具有直接接触甲基汞所导致的典型症状 【谷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 涵和外延。本题主要错在概念的外延上。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中微量汞经过食物链逐级转移富集到数千倍时才会转变成为甲基汞。 B.鱼类体内富集的汞含量必定高于同一水域中的浮游植物或浮游动物 C.特定水域中一年生的鱼所含的汞没有达到31%时表明汞污染并不严重。 D.我国贵州即使汞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污染程度也不及北美和北欧地区。 【谷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阅读是要找到区域,抓住关键语句,仔细推敲。A 项与原文“无机汞会与水体或水生物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甲基汞”说法不同。C项与原文“调 查和监测鱼类的含示量,对于了解水域汞污染程度十分必要”说法不同。D项与原文“鱼 类体内的汞浓度具有一定的指标性意义”相矛盾,各地鱼体内含量汞浓度不明完全说明该 地污染程度,不能钠含量进行完全比较,来说明问题。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中汞含量与植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B.不同类型的城市其汞污染的主要来源存在差异 C.直接焚烧含汞的废弃物会把汞排放到大气之中。 D.人类活动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 【谷案】D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推断能力。原文“汞很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着空气 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从这句话里推断不出“人类活动较 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属臆断。 (五)(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围棋与国家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 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 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 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
2012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论述类文章阅读 地区,鱼体内汞含量却相对较低。另有研究发现:汽车尾气中的汞进入到空气中后,可以被 植物吸收,因此路旁植物中汞的含量要高于公园中的植物;北京市汞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煤和 汽油燃烧的汞释放、化工厂的汞排放,贵阳市的汞污染原因则是土壤高汞背景值以及原煤汞 含量高。垃圾焚烧是汞污染的又一个主要来源。垃圾中的汞主要来自电池、体温计、日光灯 等,如果能对含汞废弃物采取比一般生活垃圾更严格的处理措施,将有利于减少汞污染。 [注]PPM:即百万分之一。 5.下列关于“水俣病”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和猫“水俣病”的症状有相似之处但是彼此却不会相互传染。 B.含有大量汞的工业废水的排入使水俣湾鱼虾体内含有甲基汞。 C.甲基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的患者未被认定为“水俣病”患者。 D.所有的水俣病患者都具有直接接触甲基汞所导致的典型症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 涵和外延。本题主要错在概念的外延上。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中微量汞经过食物链逐级转移富集到数千倍时才会转变成为甲基汞。 B.鱼类体内富集的汞含量必定高于同一水域中的浮游植物或浮游动物。 C.特定水域中一年生的鱼所含的汞没有达到 31%时表明汞污染并不严重。 D.我国贵州即使汞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污染程度也不及北美和北欧地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阅读是要找到区域,抓住关键语句,仔细推敲。A 项与原文 “无机汞会与水体或水生物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甲基汞”说法不同。C 项与原文 “调 查和监测鱼类的含示量,对于了解水域汞污染程度十分必要”说法不同。D 项与原文 “鱼 类体内的汞浓度具有一定的指标性意义”相矛盾,各地鱼体内含量汞浓度不明完全说明该 地污染程度,不能钠含量进行完全比较,来说明问题。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中汞含量与植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B.不同类型的城市其汞污染的主要来源存在差异。 C.直接焚烧含汞的废弃物会把汞排放到大气之中。 D.人类活动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推断能力。原文“汞很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着空气 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从这句话里推断不出“人类活动较 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属臆断。 (五)(2012 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 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 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 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