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介词 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按照《狱中杂记》) 其如土石何(“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愚公移山》) 古今异义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没有依托。今:单调,没有价值。) 以至于永嘉(古:到达。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十分激烈。今:大方。) 巡船所物色(古:搜寻。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几彷徨死(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⑥偏义复词 不复顾利害(偏指“害”,危害) ⑦源于本文的成语 痛定思痛—一悲痛过后再回想痛苦的情景。含有令人感慨深思的意思。定:平静、止住。 2.句式解析 ①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莫知计所出(此句活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住的……”,作“舍”的定语) ②“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 巡船所物色 巡徼所陵迫死 3.难句解析 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一”,是动量词。“ 是走一趟意思。“谓……为…”是“说…是……”的意思。全句译作“大家说我走一趟 是可以缓解国家的祸患的。 ②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爱”,吝惜。“意”估计。“北”,元军方面。“尚”,追。“可以”,可以凭借。“口舌”,代“言辞”。“动” 说 动。全句译作“国家的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不能吝惜自己的生命,(而且)估计元军方面也还是可以凭借(自己的)言语说动的 ③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将”,将要。“以”介词,凭。“以”后省略了表示“隐忍以行”意思的宾语。“为”,读wei,作为。全句的意思是 (正如)古人所说:“将要凭(隐忍而行)的做法有所作为 ④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逐不可收拾。 吕师孟是南宋的兵部侍郎,在文天祥出使元军之前就投降了元军,“构恶于前”,就是“在……之前已干了什么坏事”。贾余 庆是南宋的右丞相,和文元祥一道出使元军,但他背着文天祥向元军献媚请降,并向元军献计囚系文天祥。“羁縻”,是“被扣留” 的意思 ⑤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庄子》中有“死生为昼夜”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的话。意思是:死和生,就像有昼有夜的自然现象一样平常。文天祥这 样讲是表现他在生命面临危险面前泰然自若。全句译作:死与生,如同有昼有夜一样是极平常的事,死就死了。可是危难险恶的处 境不断出现,(真)不是人生在世能够忍受的。 [内容主旨]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4段)自叙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 其中1~3段重在记叙,第4段以抒情为主 第1自然段中,先讲自己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再讲自己当时的心 情是:“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 而求救国之策”。 第2自然段中至北营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 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最后讲本来是“分当引决” 的,但仍“隐忍以行”是为了“将以有为也” 第3自然段写北行路中得脱的行程。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至京口……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写得脱后的喜悦 第三层,“已而得舟,……以至于永嘉。”写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第4自然段,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的心志。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此句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二层,“诋大酋当死:…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共用17个排比句。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再现了文天祥此次北行历 经的磨难。 第三层,“呜呼!……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第二部分(5-6段),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的目的,题名 这部分告诉我们文天祥是“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至)“今存其本不忍废”而得以保存。文天祥将诗结成集目 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写作特点]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表现在: ①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11 B 介词 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按照《狱中杂记》) 其如土石何(“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愚公移山》) ⑤古今异义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没有依托。今:单调,没有价值。) 以至于永嘉(古:到达。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十分激烈。今:大方。) 为巡船所物色(古:搜寻。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几彷徨死(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⑥偏义复词 不复顾利害(偏指“害”,危害) ⑦源于本文的成语 痛定思痛——悲痛过后再回想痛苦的情景。含有令人感慨深思的意思。定:平静、止住。 2. 句式解析 ①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莫知计所出(此句活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住的……”,作“舍”的定语) ②“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 为巡船所物色 为巡徼所陵迫死 3. 难句解析 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一”,是动量词。“一行”,是走一趟意思。“谓……为……”是“说……是……”的意思。全句译作“大家说我走一趟 是可以缓解国家的祸患的。” ②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爱”,吝惜。“意”估计。“北”,元军方面。“尚”,追。“可以”,可以凭借。“口舌”,代“言辞”。“动”,说 动。全句译作“国家的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不能吝惜自己的生命,(而且)估计元军方面也还是可以凭借(自己的)言语说动的”。 ③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将”,将要。“以”介词,凭。“以”后省略了表示“隐忍以行”意思的宾语。“为”,读 wéi,作为。全句的意思是: (正如)古人所说:“将要凭(隐忍而行)的做法有所作为。” ④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逐不可收拾。 吕师孟是南宋的兵部侍郎,在文天祥出使元军之前就投降了元军,“构恶于前”,就是“在……之前已干了什么坏事”。贾余 庆是南宋的右丞相,和文元祥一道出使元军,但他背着文天祥向元军献媚请降,并向元军献计囚系文天祥。“羁縻”,是“被扣留” 的意思。 ⑤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庄子》中有“死生为昼夜”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的话。意思是:死和生,就像有昼有夜的自然现象一样平常。文天祥这 样讲是表现他在生命面临危险面前泰然自若。全句译作:死与生,如同有昼有夜一样是极平常的事,死就死了。可是危难险恶的处 境不断出现,(真)不是人生在世能够忍受的。 [内容主旨] 全文共 6 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4 段)自叙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 其中 1~3 段重在记叙,第 4 段以抒情为主。 第 1 自然段中,先讲自己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再讲自己当时的心 情是:“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 而求救国之策”。 第 2 自然段中至北营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 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最后讲本来是“分当引决” 的,但仍“隐忍以行”是为了“将以有为也”。 第 3 自然段写北行路中得脱的行程。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至京口……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写得脱后的喜悦。 第三层,“已而得舟,……以至于永嘉。”写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第 4 自然段,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的心志。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此句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二层,“诋大酋当死;……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共用 17 个排比句。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再现了文天祥此次北行历 经的磨难。 第三层,“呜呼!……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第二部分(5—6 段),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的目的,题名。 这部分告诉我们文天祥是“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至)“今存其本不忍废”而得以保存。文天祥将诗结成集目的 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写作特点] 1. 本文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表现在: ①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 2 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 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 ③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 的感情。 2.语言生动而准确,特别是动词的使用。如文中表现行踪的动词,表示离开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扬 州)”“趋(高邮)”:表示到达某地用“至(海陵)”,“来(三山)”:表示经由某处用“过(瓜州扬子桥)”,“道(海安、 如皋)”,“历(吴门毗陵)”。此外,动词“奔”“变”“诡”“行”“宿”“出”“没”“穷饿”“呼号”“避”“渡”“入” “展转”都准确地表明了活动地点,也表达了作者心情急切、紧张和经历的坎坷。 鸿门宴 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 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12.坐,通“座”,座位 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词类活用
12 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 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 4 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 字表达心境。 ③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 3 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 的感情。 2.语言生动而准确,特别是动词的使用。如文中表现行踪的动词,表示离开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扬 州)”“趋(高邮)”;表示到达某地用“至(海陵)”,“来(三山)”;表示经由某处用“过(瓜州扬子桥)”,“道(海安、 如皋)”,“历(吴门毗陵)”。此外,动词“奔”“变”“诡”“行”“宿”“出”“没”“穷饿”“呼号”“避”“渡”“入” “展转”都准确地表明了活动地点,也表达了作者心情急切、紧张和经历的坎坷。 鸿门宴 一、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 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 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