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四川省资阳市高考语文三诊试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西洋社会有些像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直至一挑。每一根柴在 整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清楚不乱。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常由若干人组成。 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适,因为一个人可参加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不可能同时出现 某根柴。我们称这种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为“团体格局”。西洋家庭是一种界线分明的 团体。如果有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来”,你知道和他同来的是哪几个人。 在西洋,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 庭”。在中国“阖第光临”虽常见,但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包括哪些人。 为什么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名词,我们会不清不楚呢?这表明我们的社会格局和西洋 格局不相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捆扎得清楚的柴,而是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 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 发生联系。这就是“差序格局”,描述了一种按离自己距离远近来判定亲疏的人际格局。这 种格局主要体现在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上。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 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有 个中心,就是自己。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 人是相同的。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 在我们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 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有丧事要助殓。这是生活互助机构。 可这不是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厚薄而定。就像贾家大观 园,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便更多了,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 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 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源于此。 与中国不同的是,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就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 体的界限。在团体里,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去。这不是人情冷热问题,而是 权利问题
2018 年四川省资阳市高考语文三诊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西洋社会有些像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直至一挑。每一根柴在 整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清楚不乱。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常由若干人组成。 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适,因为一个人可参加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不可能同时出现 某根柴。我们称这种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为“团体格局”。西洋家庭是一种界线分明的 团体。如果有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来”,你知道和他同来的是哪几个人。 在西洋,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 庭”。在中国“阖第光临”虽常见,但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包括哪些人。 为什么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名词,我们会不清不楚呢?这表明我们的社会格局和西洋 格局不相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捆扎得清楚的柴,而是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 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 发生联系。这就是“差序格局”,描述了一种按离自己距离远近来判定亲疏的人际格局。这 种格局主要体现在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上。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 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有一 个中心,就是自己。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 人是相同的。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 在我们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 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有丧事要助殓。这是生活互助机构。 可这不是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厚薄而定。就像贾家大观 园,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便更多了,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 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 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源于此。 与中国不同的是,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就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 体的界限。在团体里,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去。这不是人情冷热问题,而是 权利问题
(摘编自费孝通《差序格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中国人不清楚“家”的概念,所以导致了“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不同。 B.每个人在“差序格局”中都是影响他人的圈子中心,圈子波纹到哪,影响就到哪。 C.“差序格局”能够形成,主要是因为我们社会具有“亲属关系”与“地缘关系”。 D.在中国社会中,“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这让中国家庭可大可小,大可至一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举朋友写信的事例,把西方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概括为“团体格局”,分析了 西洋人的“家庭”构成。 B.第三至四段紧承西洋社会特点,从“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两方面举例论述了中 国社会格局特点 C.第五段对比中西方社会格局特点指出:中国社会中一些“人情冷热”问题,在西方 社会属于“权利问题”。 D.作者虽不像提出“团体格局”那样鲜明地提出“差序格局”,但却围绕“差序格 局”展开论证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把西洋社会格局比拟为柴捆有缺陷,这体现出作者思维的严谨与缜密 B.西洋人认识“家”透彻深刻,中国人对此却比较模糊,这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C.在“差序格局”中,亲属关系社会网络虽然包含的人不尽相同,但以“己”为中心 D.中国人深感世态炎凉,是因为那些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1.B2.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青萍 端木蕻良 我的窗前有几片青萍,它被养在一个磁州窑的钵子里,在阳光映照下,它在不断地孳生 它是来自徐霞客生长的地方:江阴马镇胜水桥畔 徐霞客家门前有一湾清水,水上有一座石桥,阳光把桥影就映照在这浮在水面碧绿的青
(摘编自费孝通《差序格局》,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中国人不清楚“家”的概念,所以导致了“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不同。 B. 每个人在“差序格局”中都是影响他人的圈子中心,圈子波纹到哪,影响就到哪。 C. “差序格局”能够形成,主要是因为我们社会具有“亲属关系”与“地缘关系”。 D. 在中国社会中,“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这让中国家庭可大可小,大可至一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 的 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举朋友写信的事例,把西方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概括为“团体格局”,分析了 西洋人的“家庭”构成。 B. 第三至四段紧承西洋社会特点,从“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两方面举例论述了中 国社会格局特点。 C. 第五段对比中西方社会格局特点指出:中国社会中一些“人情冷热”问题,在西方 社会属于“权利问题”。 D. 作者虽不像提出“团体格局”那样鲜明地提出“差序格局”,但却围绕“差序格 局”展开论证分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把西洋社会格局比拟为柴捆有缺陷,这体现出作者思维 的 严谨与缜密。 B. 西洋人认识“家”透彻深刻,中国人对此却比较模糊,这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C. 在“差序格局”中,亲属关系社会网络虽然包含的人不尽相同,但以“己”为中心。 D. 中国人深感世态炎凉,是因为那些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1. B 2. A 3. 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青萍 端木蕻良 我的窗前有几片青萍,它被养在一个磁州窑的钵子里,在阳光映照下,它在不断地孳生 着…… 它是来自徐霞客生长的地方:江阴马镇胜水桥畔。 徐霞客家门前有一湾清水,水上有一座石桥,阳光把桥影就映照在这浮在水面碧绿的青
我一定要带走这青萍的绿色,这青萍,是徐霞客亲眼看过的。这位伟大的旅行家,卓越 的地理学家,每次出游,或是从远方归来,都得从这桥上走过,他的身影,随着桥影也映落 在这青萍上了。 到处都有水,到处都有青萍。但是,这座小石桥下的青萍是不寻常的。因为,只有它, 才能准确地记录着徐霞客在哪一天离开家门,徐霞客在哪一天又回来的 正是这位徐霞客,他有水的活力,他有青萍的生机。我从小就仰慕他。在我跨进七十岁 的前夕,来到他故居的门前,我仿佛亲眼看到当年的徐霞客走过这座桥去,而恰恰是他的影 子,印落在这一片青萍上面 我看见这青萍,完全忘记我行动不便了,拄着手杖,蹒跚地下到水塘边,便伸手去捞取 青萍,可是够不着,我便用手杖把儿把它勾了过来,青萍随着一些漂浮植物来到了岸边。 我们还要访问好几个城市,在路上还要花费将近一个月的时光。但是,我们就是要把它 带回北京去 在汽车上,是不能把青萍放在水里的,随着车身的颠动,水会晃出来的。因此,在又要 上路的清晨,耀群就把青萍从茶杯中取出来,放在打湿了的手绢里面轻轻包好,装进塑料袋 放在手提包的最上面,决不许任何东西挤压它。待到一住进旅馆,头一样事就是把青萍取出 来放进盛着清水的杯中养着。要是我们不在屋中,便赶紧叮嘱服务员同志,千万不要把它当 作废茶倒掉 只要住下来,我便每天偷偷地为放在茶杯内的青萍换清水。但是,青萍并不体谅这份儿 好心,它好像是越来越少了。待到我们离开杭州的时候,玻璃杯中的绿色全都不见了,只有 团像干枯蘑菇色的东西。我拿出放大镜来看,也找不出一点点有生命的绿色了。耀群不知 是为了安慰我,还是她有什么起死回生的绝招儿,并不像往常那样干脆地主张丢掉算了,而 是命令我绝对不许再换水,仍然在又要上路的清晨,用湿手绢轻轻将它包好,放在提包内任 什么也侵犯不到的地方。到了地方住下后,也仍然首先将它取出,放在杯中养起来,更着重 地叮嘱服务员同志,千万不要把它当作茶根倒掉。并把它放在窗台上,使它尽量能受到阳 一天两天过去了,三天四天过去了,我们从杭州乘长途汽车到了苏州,又从苏州乘火车 到了上海,杯中并没有什么变化,我每次看到的,仍然是那朵干蘑菇,每次都使我感到的并 不是愉快… 在上海的第三天清晨,耀群照例也去向杯中观看,突然,她欢叫起来。我连忙起身赶了
萍上。 我一定要带走这青萍的绿色,这青萍,是徐霞客亲眼看过的。这位伟大的旅行家,卓越 的地理学家,每次出游,或是从远方归来,都得从这桥上走过,他的身影,随着桥影也映落 在这青萍上了。 到处都有水,到处都有青萍。但是,这座小石桥下的青萍是不寻常的。因为,只有它, 才能准确地记录着徐霞客在哪一天离开家门,徐霞客在哪一天又回来的。 正是这位徐霞客,他有水的活力,他有青萍的生机。我从小就仰慕他。在我跨进七十岁 的前夕,来到他故居的门前,我仿佛亲眼看到当年的徐霞客走过这座桥去,而恰恰是他的影 子,印落在这一片青萍上面。 我看见这青萍,完全忘记我行动不便了,拄着手杖,蹒跚地下到水塘边,便伸手去捞取 青萍,可是够不着,我便用手杖把儿把它勾了过来,青萍随着一些漂浮植物来到了岸边。 我们还要访问好几个城市,在路上还要花费将近一个月的时光。但是,我们就是要把它 带回北京去。 在汽车上,是不能把青萍放在水里的,随着车身的颠动,水会晃出来的。因此,在又要 上路的清晨,耀群就把青萍从茶杯中取出来,放在打湿了的手绢里面轻轻包好,装进塑料袋, 放在手提包的最上面,决不许任何东西挤压它。待到一住进旅馆,头一样事就是把青萍取出 来放进盛着清水的杯中养着。要是我们不在屋中,便赶紧叮嘱服务员同志,千万不要把它当 作废茶倒掉。 只要住下来,我便每天偷偷地为放在茶杯内的青萍换清水。但是,青萍并不体谅这份儿 好心,它好像是越来越少了。待到我们离开杭州的时候,玻璃杯中的绿色全都不见了,只有 一团像干枯蘑菇色的东西。我拿出放大镜来看,也找不出一点点有生命的绿色了。耀群不知 是为了安慰我,还是她有什么起死回生的绝招儿,并不像往常那样干脆地主张丢掉算了,而 是命令我绝对不许再换水,仍然在又要上路的清晨,用湿手绢轻轻将它包好,放在提包内任 什么也侵犯不到的地方。到了地方住下后,也仍然首先将它取出,放在杯中养起来,更着重 地叮嘱服务员同志,千万不要把它当作茶根倒掉。并把它放在窗台上,使它尽量能受到阳 光…… 一天两天过去了,三天四天过去了,我们从杭州乘长途汽车到了苏州,又从苏州乘火车 到了上海,杯中并没有什么变化,我每次看到的,仍然是那朵干蘑菇,每次都使我感到的并 不是愉快…… 在上海的第三天清晨,耀群照例也去向杯中观看,突然,她欢叫起来。我连忙起身赶了
过去。她欢叫着:“看!绿的!是绿的!青萍又活了!” 我急忙取了放大镜来看,在镜子的凸面下,有一个绿色写的“人”字,虽然只有一片 而且是极小的一片,但它是青萍!耀群胜利了!她又一次叮嘱我,再不要为它换新水。 是的,这青萍已经不是徐霞客当年的青萍了。但它代表的生机,代表着徐霞客的生机, 却比当年更加旺盛,它可以在任何地方表现出来 现在,不但徐霞客旧居前塘中的青萍,不是当年的青萍了,就是我们从江阴带回来的青 萍,也已经不是彼时的青萍了,它已经孳生繁殖,它蕴育着的生机,却因为孳生的繁茂,反 而更显得旺盛。徐霞客门前胜水桥下的青萍,已经不知经过多少代了,但它内含着徐霞客不 朽的生机,也正和窗前瓷钵里的青萍一样,远隔千里,相映成趣。 水到处都有的,青萍也是到处都有的,青萍把灿烂的阳光,巧妙地织成绿色,把阳光里 的热,转化成为绿色。绿色,可以说是生命的本色。每当我写作疲倦时,便向窗外看去, 到青萍的绿色,不但赶走了我的疲倦,仿佛在我心灵深处,更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有删节)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直接切入题目,举全文之纲,描写窗前青萍的勃勃生机,借以引出从徐霞客故 乡护持几片青萍来京的艰辛历程。 B.文章于细微之处蕴含真情,用手杖勾捞青萍、一路精心照顾、发现青萍重新泛绿等细节 描写,勾勒出了“我”的情感轨迹。 C.文章构思精巧,采用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捞萍、养萍、护萍环环相扣,并运用托物言 志的手法,主题表现深刻 D.文章以窗前青萍入笔和收束,首尾照应,结构严谨,感情真挚,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 “绿”是生命的本色。 5.文中“青萍”的内蕴十分丰富,请结合全文理解其含意。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短句的语言形式,新颖独特,请赏析其作用 【答案】4.C5.①突出生命的坚韧旺盛,展现出一种朴实的品质。②象征活力与生机, 展现出对徐霞客的仰慕。③表达对生命的思考,突出积极顽强的生命艺术。 6.句式短促,展现出一种惊奇与喜悦,展现出的是一种生命的顽强和作者的赞美。句式整 齐,节奏感强,突显出一种音乐之美。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过去。她欢叫着:“看!绿的!是绿的!青萍又活了!” 我急忙取了放大镜来看,在镜子的凸面下,有一个绿色写的“人”字,虽然只有一片, 而且是极小的一片,但它是青萍!耀群胜利了!她又一次叮嘱我,再不要为它换新水。 是的,这青萍已经不是徐霞客当年的青萍了。但它代表的生机,代表着徐霞客的生机, 却比当年更加旺盛,它可以在任何地方表现出来。 现在,不但徐霞客旧居前塘中的青萍,不是当年的青萍了,就是我们从江阴带回来的青 萍,也已经不是彼时的青萍了,它已经孳生繁殖,它蕴育着的生机,却因为孳生的繁茂,反 而更显得旺盛。徐霞客门前胜水桥下的青萍,已经不知经过多少代了,但它内含着徐霞客不 朽的生机,也正和窗前瓷钵里的青萍一样,远隔千里,相映成趣。 水到处都有的,青萍也是到处都有的,青萍把灿烂的阳光,巧妙地织成绿色,把阳光里 的热,转化成为绿色。绿色,可以说是生命的本色。每当我写作疲倦时,便向窗外看去,看 到青萍的绿色,不但赶走了我的疲倦,仿佛在我心灵深处,更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有删节)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直接切入题目,举全文之纲,描写窗前青萍的勃勃生机,借以引出从徐霞客故 乡护持几片青萍来京的艰辛历程。 B. 文章于细微之处蕴含真情,用手杖勾捞青萍、一路精心照顾、发现青萍重新泛绿等细节 描写,勾勒出了“我”的情感轨迹。 C. 文章构思精巧,采用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捞萍、养萍、护萍环环相扣,并运用托物言 志的手法,主题表现深刻。 D. 文章以窗前青萍入笔和收束,首尾照应,结构严谨,感情真挚,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 “绿”是生命的本色。 5. 文中“青萍”的内蕴十分丰富,请结合全文理解其含意。 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短句的语言形式,新颖独特,请赏析其作用。 【答案】4. C 5. ①突出生命的坚韧旺盛,展现出一种朴实的品质。②象征活力与生机, 展现出对徐霞客的仰慕。③表达对生命的思考,突出积极顽强的生命艺术。 6. 句式短促,展现出一种惊奇与喜悦,展现出的是一种生命的顽强和作者的赞美。句式整 齐,节奏感强,突显出一种音乐之美。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古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保护古村落,就是留住中华民族的根,真正走出一 条古村落的“活化之路”。多年来,古村落的开发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修复破损严重的古民 居需要大量资金;每户村民的意愿各异;建设性破坏严重,有的翻修房屋,大量使用现代的 瓷砖、水泥等建筑材料,更头疼的是在村内或周边修建楼房,导致古村落环境氛围的破坏 随着城镇化规模的扩大,出现大量的“空壳村”,导致古村落在逐渐消亡。“如果村子 里没了原住民,其非物质文化形态,即原住民生活方式,是谁也无法挽留的。”山西省旅游 局规划财务处副处长师振亚如是说。在城镇化、商业化大潮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 田园风光不难找到,但“留得住乡愁”却十分不易。 游客对古村落的关注主要着眼于建筑风貌和生活方式两方面,都希望传统的形态能够永 远留存。但现实无法将某个时期形态完全原封不动地定格或固定下来供人观赏。村落是活态 的传承,传承中有遗传也有变异,在当今时代,变异较为明显。“我们不能自己住在水电气 暖齐全的楼房里,却期望古村落中的村民永远点着煤油灯、使用旱厕和烧柴的灶台:我们也 不能期望村里的老大娘热情地给你倒着水喝,做着农家饭吃,当按价收费时,内心又生‘世 风日下’之感。”师振亚说 目前,国内有将“空壳村”建成封闭景区的现象。虽然这种博物馆式的保护有其存在的 必要,但这种旅游产品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求。“这种保护方式仅单方面保存了建筑,而遗 失了传统生活形态。”师振亚说,“古今风貌并存、古今生活并存、旅游业与其他业态并存 这是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理想状态。” (摘编自李吉毅《古村落应当怎么“活”下去?》) 材料二 目前,不少古村落寄希望于通过发展旅游来发展经济,然而记者了解到,一些传统村落 对于怎样才能更好地平衡保护与开发,仍停留在“修旧如旧、不会过度开发”的表达层面, 尚无清晰、具体地发展思路及路径,相对来说,未来的开发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又显得尤 为诱惑 “一刀切地将所有村落全都关上门孤立地‘保护’起来,日久天长,就难免会走向标本 化和景点化。”冯骥才认为,在一些地域内,往往相邻的村落在创建及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在共同的历史命运、自然变迁、族群演化中或分或合:在相同的气候条件、 自然环境、民族背景和生活方式中,共享着一致的民俗文化。对这种“古村落群”,如果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古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保护古村落,就是留住中华民族的根,真正走出一 条古村落的“活化之路”。多年来,古村落的开发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修复破损严重的古民 居需要大量资金;每户村民的意愿各异;建设性破坏严重,有的翻修房屋,大量使用现代的 瓷砖、水泥等建筑材料,更头疼的是在村内或周边修建楼房,导致古村落环境氛围的破坏。 随着城镇化规模的扩大,出现大量的“空壳村”,导致古村落在逐渐消亡。“如果村子 里没了原住民,其非物质文化形态,即原住民生活方式,是谁也无法挽留的。”山西省旅游 局规划财务处副处长师振亚如是说。在城镇化、商业化大潮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 田园风光不难找到,但“留得住乡愁”却十分不易。 游客对古村落的关注主要着眼于建筑风貌和生活方式两方面,都希望传统的形态能够永 远留存。但现实无法将某个时期形态完全原封不动地定格或固定下来供人观赏。村落是活态 的传承,传承中有遗传也有变异,在当今时代,变异较为明显。“我们不能自己住在水电气 暖齐全的楼房里,却期望古村落中的村民永远点着煤油灯、使用旱厕和烧柴的灶台;我们也 不能期望村里的老大娘热情地给你倒着水喝,做着农家饭吃,当按价收费时,内心又生‘世 风日下’之感。”师振亚说。 目前,国内有将“空壳村”建成封闭景区的现象。虽然这种博物馆式的保护有其存在的 必要,但这种旅游产品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求。“这种保护方式仅单方面保存了建筑,而遗 失了传统生活形态。”师振亚说,“古今风貌并存、古今生活并存、旅游业与其他业态并存, 这是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理想状态。” (摘编自李吉毅《古村落应当怎么“活”下去?》) 材料二: 目前,不少古村落寄希望于通过发展旅游来发展经济,然而记者了解到,一些传统村落 对于怎样才能更好地平衡保护与开发,仍停留在“修旧如旧、不会过度开发”的表达层面, 尚无清晰、具体地发展思路及路径,相对来说,未来的开发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又显得尤 为诱惑。 “一刀切地将所有村落全都关上门孤立地‘保护’起来,日久天长,就难免会走向标本 化和景点化。”冯骥才认为,在一些地域内,往往相邻的村落在创建及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在共同的历史命运、自然变迁、族群演化中或分或合;在相同的气候条件、 自然环境、民族背景和生活方式中,共享着一致的民俗文化。对这种“古村落群”,如果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