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高2013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试题(语文)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到第10 页,第Ⅱ卷第10页到第12页。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简”是一种艺术风格,也是唐宋以来我国艺术、尤其是传统绘画的 大审美追求。当代著名画家程十发在谈到中西绘画艺术异同时曾说:“西洋画是 加法,中国画是减法。”这“减法”之喻,颇巧妙地点出了传统中国画在意象经 营和意境创构上追求“简”的审美个性,这与中西方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思想 积淀的差异有着很深的联系。在古代艺术家看来,“画以简贵为尚”。究其渊源, 这种以“简”为贵的思想的兴起与产生,在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之骨干的禅、道、 儒三家学说里己昭然可见。 尚“简”的艺术思潮自唐宋兴起,它和当时风靡流行的佛教禅宗多有瓜葛。“自 唐宋以来,禅学日盛,才智之士,往往出乎其间。”文人画始祖王维就受禅风濡 染极深。他把参禅领悟的意境融λ绘画创作,使超然空灵的胸襟和清简萧疏的山 水化为一体,在禅心与画意的交响中开创了洒脱、淡简、高远的“南宗”文人画 风。自此,五代的董、巨,宋朝的苏、米,元四家,明四家,清六家等,其作画 均不用浓墨重彩,而是在绘画技法上从简淡到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之状,尤其在 疏简的笔墨中敞亮出一个幽远的境界。禅学精神,影响到我国艺术,在方法论上 给后者的重大启示正在于“以经济的笔墨获取丰富的艺术效果,以减削迹象来增 加意境。”(钱钟书语)而古人论画语“弄一车兵器,不若寸铁杀人”,就来自 禅家话头,乃宋代禅师宗杲的名言。 主张“道法自然”的先秦道家美学,浑身上下都充盈着崇朴尚简精神, 与儒家思想一道成为了“简”思想的源流。道家美学、儒家思想比禅宗思想更早 出现在我国大地上。《老子》讲“为道日损”,《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 言”“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诸如此类,无不指向为“简”之道。它们在我国 后世艺术里得到了鲜明体现。在道家本体论哲学里,“道”是宇宙的生命本体、 造化的本根本源,它“不言”“无为”,既“素”又“朴”,无边无际,无始无 终,就其浑整性而言,可谓之“一”。而万事万物皆由它生发而来,所谓“道生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至道不烦”的第一层含义。换言之, 世间万物作为各单个存在体,当然是既多又杂的,但是,若超越纷纭繁杂的物象 而“以道观之”,则种种差异皆泯然不存,最终“道通为一”。此乃“至道不烦 的又一层含义。“通于一而万事备”出自《庄子·天道》的这一哲学命题实为道 家“至道不烦”思想的扼要表述。 与偏爱自然的道家美学相比,儒家美学更重文饰,但也重“文”不弃“简”,主 张“简而文”。儒、道两家美学向来分歧甚多,但在推重“简易”这点上,却是 殊途同归。事实上,在后世以巨大张力制约我国艺术走向的,恰是这种儒、道合 流的尚“简”观念。 在有限的画幅上,一条曲线,即宛若一座起伏的山峦;一块空白,却代表万顷碧 波的水面;梁楷画中的人,八大笔下的鱼,白石墨里的虾,用笔用墨极简略洗炼 却气韵生动,跃然纸上。这是一种技巧。“删繁就简”“以少总多”这既是画理
四川省资阳市高 2013 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试题(语文)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 1 页到第 10 页,第Ⅱ卷第 10 页到第 12 页。全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简”是一种艺术风格,也是唐宋以来我国艺术、尤其是传统绘画的一 大审美追求。当代著名画家程十发在谈到中西绘画艺术异同时曾说:“西洋画是 加法,中国画是减法。”这“减法”之喻,颇巧妙地点出了传统中国画在意象经 营和意境创构上追求“简”的审美个性,这与中西方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思想 积淀的差异有着很深的联系。在古代艺术家看来,“画以简贵为尚”。究其渊源, 这种以“简”为贵的思想的兴起与产生,在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之骨干的禅、道、 儒三家学说里已昭然可见。 尚“简”的艺术思潮自唐宋兴起,它和当时风靡流行的佛教禅宗多有瓜葛。“自 唐宋以来,禅学日盛,才智之士,往往出乎其间。”文人画始祖王维就受禅风濡 染极深。他把参禅领悟的意境融入绘画创作,使超然空灵的胸襟和清简萧疏的山 水化为一体,在禅心与画意的交响中开创了洒脱、淡简、高远的“南宗”文人画 风。自此,五代的董、巨,宋朝的苏、米,元四家,明四家,清六家等,其作画 均不用浓墨重彩,而是在绘画技法上从简淡到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之状,尤其在 疏简的笔墨中敞亮出一个幽远的境界。禅学精神,影响到我国艺术,在方法论上 给后者的重大启示正在于“以经济的笔墨获取丰富的艺术效果,以减削迹象来增 加意境。”(钱钟书语)而古人论画语“弄一车兵器,不若寸铁杀人”,就来自 禅家话头,乃宋代禅师宗杲的名言。 主张“道法自然”的先秦道家美学,浑身上下都充盈着崇朴尚简精神, 与儒家思想一道成为了“简”思想的源流。道家美学、儒家思想比禅宗思想更早 出现在我国大地上。《老子》讲“为道日损”,《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 言”“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诸如此类,无不指向为“简”之道。它们在我国 后世艺术里得到了鲜明体现。在道家本体论哲学里,“道”是宇宙的生命本体、 造化的本根本源,它“不言”“无为”,既“素”又“朴”,无边无际,无始无 终,就其浑整性而言,可谓之“一”。而万事万物皆由它生发而来,所谓“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至道不烦”的第一层含义。换言之, 世间万物作为各单个存在体,当然是既多又杂的,但是,若超越纷纭繁杂的物象 而“以道观之”,则种种差异皆泯然不存,最终“道通为一”。此乃“至道不烦” 的又一层含义。“通于一而万事备”出自《庄子•天道》的这一哲学命题实为道 家“至道不烦”思想的扼要表述。 与偏爱自然的道家美学相比,儒家美学更重文饰,但也重“文”不弃“简”,主 张“简而文”。儒、道两家美学向来分歧甚多,但在推重“简易”这点上,却是 殊途同归。事实上,在后世以巨大张力制约我国艺术走向的,恰是这种儒、道合 流的尚“简”观念。 在有限的画幅上,一条曲线,即宛若一座起伏的山峦;一块空白,却代表万顷碧 波的水面;梁楷画中的人,八大笔下的鱼,白石墨里的虾,用笔用墨极简略洗炼, 却气韵生动,跃然纸上。这是一种技巧。“删繁就简”“以少总多”这既是画理
更是哲理,是用于绘画之哲理,是充盈哲理之画理。这是我国传统绘画有别于他 国绘画的独到所在 (摘自李祥林《中国古代美学的尚“简”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简”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是唐宋以来我国艺术的一大审美追求,源 远流长,影响很深远。 B.“以‘简’为贵”思想的产生,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禅、道、儒 三家学说里找到相关的印证。 C.“简”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与“少”“朴素”“易”等概念 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D.“简”的艺术思想,不仅在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中得以体现,也大量存在于 其他艺术门类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画家程十发关于中国画是“减法”的比喻,点出了传统中国画在意象 经营与意境创构上尚“简”的审美个性 B.因为唐代诗人王维把参禅领悟的意境融入绘画创作,所以后代绘画创 作在疏简的笔墨中敞亮出了一个幽远的境界。 C.“通于一而万事备”一语中,既包含了“道”具有的浑整性的特质, 也包含着对纷纭繁杂物象差异的超越。 D.道家美学偏爱自然,儒家美学更重文饰,两家美学虽向来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但殊途同归,都推重“简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西绘画艺术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差异的出现源自民族文化的思维 方式与思想积淀的不同。 B.佛教禅宗在唐宋时期风靡流行,这为尚“简”的艺术思潮在唐宋兴起 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C.我国古代绘画理论关于“简”的一些阐释,语言表述既深刻又形象, 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 D.在我国传统绘画中,“简”是唯一一种能将技巧、画理、哲理等内容 巧妙融合在一起的思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解琬,魏州元城人也。少应幽素举,拜新政尉,累转成都丞。因奏事称旨, 超迁监察御史,丁忧离职。则天以琬识练边事,起复旧官,令往西域安抚夷虏, 抗疏固辞。则天嘉之,下敕曰:“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 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圣历初,复迁侍御史,充使安抚乌质勒及十姓部落,咸得其便宜,蕃人大悦, 以功擢拜御史中丞,兼北庭都护、持节西域安抚使。琬素与郭元振同官相善,遂 为宗楚客所毁,由是左迁沧州刺史。为政务存大体,甚得人和。景龙中,迁右台 御史大夫,兼持节朔方行军大总管。琬前后在军二十余载,务农习战,多所利益, 边境安之 景云二年,复为朔方军大总管。琬分遣随军要籍官河阳丞张冠宗、肥乡令韦 景骏、普安令于处忠等校料三城兵募,于是减十万人,奏罢之。寻授右武卫大将
更是哲理,是用于绘画之哲理,是充盈哲理之画理。这是我国传统绘画有别于他 国绘画的独到所在。 (摘自李祥林《中国古代美学的尚“简”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简”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是唐宋以来我国艺术的一大审美追求,源 远流长,影响很深远。 B.“以‘简’为贵”思想的产生,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禅、道、儒 三家学说里找到相关的印证。 C.“简”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与“少”“朴素”“易”等概念 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D.“简”的艺术思想,不仅在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中得以体现,也大量存在于 其他艺术门类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画家程十发关于中国画是“减法”的比喻,点出了传统中国画在意象 经营与意境创构上尚“简”的审美个性。 B.因为唐代诗人王维把参禅领悟的意境融入绘画创作,所以后代绘画创 作在疏简的笔墨中敞亮出了一个幽远的境界。 C.“通于一而万事备”一语中,既包含了“道”具有的浑整性的特质, 也包含着对纷纭繁杂物象差异的超越。 D.道家美学偏爱自然,儒家美学更重文饰,两家美学虽向来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但殊途同归,都推重“简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西绘画艺术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差异的出现源自民族文化的思维 方式与思想积淀的不同。 B.佛教禅宗在唐宋时期风靡流行,这为尚“简”的艺术思潮在唐宋兴起 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C.我国古代绘画理论关于“简”的一些阐释,语言表述既深刻又形象, 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 D.在我国传统绘画中,“简”是唯一一种能将技巧、画理、哲理等内容 巧妙融合在一起的思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解琬,魏州元城人也。少应幽素举,拜新政尉,累转成都丞。因奏事称旨, 超迁监察御史,丁忧离职。则天以琬识练边事,起复旧官,令往西域安抚夷虏, 抗疏固辞。则天嘉之,下敕曰:“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 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圣历初,复迁侍御史,充使安抚乌质勒及十姓部落,咸得其便宜,蕃人大悦, 以功擢拜御史中丞,兼北庭都护、持节西域安抚使。琬素与郭元振同官相善,遂 为宗楚客所毁,由是左迁沧州刺史。为政务存大体,甚得人和。景龙中,迁右台 御史大夫,兼持节朔方行军大总管。琬前后在军二十余载,务农习战,多所利益, 边境安之。 景云二年,复为朔方军大总管。琬分遣随军要籍官河阳丞张冠宗、肥乡令韦 景骏、普安令于处忠等校料三城兵募,于是减十万人,奏罢之。寻授右武卫大将
军,兼检校晋州刺史,赐爵济南县男。以年老乞骸骨,拜表讫,不待报而去。优 诏加金紫光禄大夫,听其意,其禄准品全给。寻降玺书劳之曰:“卿器局坚正, 才识高远,公忠彰其立身,贞固足以干事。类张骞之出使,同魏绛之和戎。职绾 文武,功申方面,勤于王家,是为国老。顷者,顾斯侧景,愿言勇退,深惜马援 之能,未遂祁奚之请。然章疏频上,雅怀难夺。今知脱屣归闲,拂衣高谢,固可 以激励颓俗,仪刑庶僚。永言终始,良可嘉尚。宜善摄养,以介期颐。” 未几,吐蕃寇边,复召拜左散骑常侍,令与吐蕃分定地界,兼处置十姓降户。琬 言吐蕃必潜怀叛计,请预支兵十万于秦、渭等州严加防遏。其年冬,吐蕃果入寇, 竟为支兵所击走之。俄又表请致仕,不许,迁太子宾客。开元五年,出为同州刺 史。明年卒,年八十余。 (节选自《旧唐书·解琬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 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B.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 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C.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 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D.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 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忧”即“遭逢居丧”之意,是古代的一种礼制,多指官员为父母 居丧守制。 B.“圣历”是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纪年方法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自请退职的一种委婉说法,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 D.“致仕”是“致仕官”的简称。“致”是“到任”的意思,“致仕”指官员 上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琬屡受重用,多次请辞。他屡次受到皇帝的重用,也多次上疏皇帝请求退 休,但他的请求一直都没有得到允许。 B.解琬善于治边,功劳显著。他受命处理边境事务,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习练 军备,让边境地区保持了安宁的局面。 C.解琬尊重客观,实事求是。他办事不主观臆断,曾经命令多位部下实 地调研地方的募兵实况,然后才上奏裁军。 D.解琬精于预测,善于谋划。面对吐蕃入侵、分界的现状,他大胆预测这背后 藏着巨大阴谋,提醒皇帝要积极应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琬素与郭元振同官相善,遂为宗楚客所毁,由是左迁沧州刺史。(5分) 译文 (2)琬言吐蕃必潜怀叛计,请预支兵十万于秦、渭等州严加防遏。(5分) 译文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军,兼检校晋州刺史,赐爵济南县男。以年老乞骸骨,拜表讫,不待报而去。优 诏加金紫光禄大夫,听其意,其禄准品全给。寻降玺书劳之曰:“卿器局坚正, 才识高远,公忠彰其立身,贞固足以干事。类张骞之出使,同魏绛之和戎。职绾 文武,功申方面,勤于王家,是为国老。顷者,顾斯侧景,愿言勇退,深惜马援 之能,未遂祁奚之请。然章疏频上,雅怀难夺。今知脱屣归闲,拂衣高谢,固可 以激励颓俗,仪刑庶僚。永言终始,良可嘉尚。宜善摄养,以介期颐。” 未几,吐蕃寇边,复召拜左散骑常侍,令与吐蕃分定地界,兼处置十姓降户。琬 言吐蕃必潜怀叛计,请预支兵十万于秦、渭等州严加防遏。其年冬,吐蕃果入寇, 竟为支兵所击走之。俄又表请致仕,不许,迁太子宾客。开元五年,出为同州刺 史。明年卒,年八十余。 (节选自《旧唐书•解琬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 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B.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 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C.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 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D.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 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丁忧”即“遭逢居丧”之意,是古代的一种礼制,多指官员为父母 居丧守制。 B.“圣历”是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纪年方法。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自请退职的一种委婉说法,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 乡”。 D.“致仕”是“致仕官”的简称。“致”是“到任”的意思,“致仕”指官员 上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解琬屡受重用,多次请辞。他屡次受到皇帝的重用,也多次上疏皇帝请求退 休,但他的请求一直都没有得到允许。 B.解琬善于治边,功劳显著。他受命处理边境事务,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习练 军备,让边境地区保持了安宁的局面。 C.解琬尊重客观,实事求是。他办事不主观臆断,曾经命令多位部下实 地调研地方的募兵实况,然后才上奏裁军。 D.解琬精于预测,善于谋划。面对吐蕃入侵、分界的现状,他大胆预测这背后 藏着巨大阴谋,提醒皇帝要积极应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琬素与郭元振同官相善,遂为宗楚客所毁,由是左迁沧州刺史。(5 分) 译文: (2)琬言吐蕃必潜怀叛计,请预支兵十万于秦、渭等州严加防遏。(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后庭宴 无名氏 千里故乡,十里华屋,乱魂飞过屏山簇。眼重眉褪不胜春,菱花①知我销香 玉 双双燕子归来,应解笑人幽独。断歌零舞,遗恨清江曲②。万树绿低 迷,一庭红扑簌 注:①菱花:指镜子,因古代铜镜背面花纹多作菱形。②清江曲:指清 江之曲折处,即故乡所在地。 8.词的下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赏析。(5分) 答 9.全词表达了词人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师说》中 句,表明学者不管师者年龄大小,而向其专心学道的立场。 (2)杜甫《春望》中 两 句运用拟人手法,巧妙地表现出作者感时伤事的悲伤与惊骇。 (3)李商隐《锦瑟》中 两 句,表露出往事已逝,无穷怅恨早已产生的感受。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第一大题 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父亲的玳瑁 鲁彦 (1)净洁的白毛的中间,夹杂些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恰如透明的妇人的玳瑁 首饰的那种猫儿,是被称为“玳瑁猫”的。我们家里的猫儿正是那一类,父亲就 给了它“玳瑁”这个名字。 (2)它什么时候来到我们家里,我不很清楚,据说大约已有三年光景了。父亲 给我的信,从来不曾提过它。在他的理智中,仿佛以为玳瑁毕竟是一匹小小的兽, 比不上任何的家事足以通知我似的 (3)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了。 (4)每当厨房的碗筷一搬动,父亲在后房餐桌边坐下的时候,玳瑁便在门外“咪 咪”地叫起来。这叫声是只有两三声,从不多叫的。它仿佛在问父亲,可不可以 进来似的。 (5)于是父亲就说了,完全像对什么人说话一样: (6)“玳瑁,这里来!” (⑦)我初到的几天,家里突然增多了四个人,在玳瑁似乎感觉到热闹与生疏的
后庭宴 无名氏 千里故乡,十里华屋,乱魂飞过屏山簇。眼重眉褪不胜春,菱花①知我销香 玉。 双双燕子归来,应解笑人幽独。断歌零舞,遗恨清江曲②。万树绿低 迷,一庭红扑簌。 注:①菱花:指镜子,因古代铜镜背面花纹多作菱形。②清江曲:指清 江之曲折处,即故乡所在地。 8.词的下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赏析。(5 分) 答: 9.全词表达了词人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韩愈《师说》中 “ , ”两 句,表明学者不管师者年龄大小,而向其专心学道的立场。 (2)杜甫《春望》中 “ , ”两 句运用拟人手法,巧妙地表现出作者感时伤事的悲伤与惊骇。 (3)李商隐《锦瑟》中 “ , ”两 句,表露出往事已逝,无穷怅恨早已产生的感受。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第一大题 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父亲的玳瑁 鲁 彦 (1)净洁的白毛的中间,夹杂些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恰如透明的妇人的玳瑁 首饰的那种猫儿,是被称为“玳瑁猫”的。我们家里的猫儿正是那一类,父亲就 给了它“玳瑁”这个名字。 (2)它什么时候来到我们家里,我不很清楚,据说大约已有三年光景了。父亲 给我的信,从来不曾提过它。在他的理智中,仿佛以为玳瑁毕竟是一匹小小的兽, 比不上任何的家事足以通知我似的。 (3)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了。 (4)每当厨房的碗筷一搬动,父亲在后房餐桌边坐下的时候,玳瑁便在门外“咪 咪”地叫起来。这叫声是只有两三声,从不多叫的。它仿佛在问父亲,可不可以 进来似的。 (5)于是父亲就说了,完全像对什么人说话一样: (6)“玳瑁,这里来!” (7)我初到的几天,家里突然增多了四个人,在玳瑁似乎感觉到热闹与生疏的
恐惧,常不肯即刻进来。 (8)“来吧,玳瑁!”父亲望着门外,不见它进来,又说了。 (9)“小孩一样,看见生疏的人,就怕进来了。”父亲笑着对我们说 (10)但是过了一会,玳瑁在大家的不注意中,已经跃上了父亲的膝上。 (11)“喏,在这里了。”父亲说 (12)我们弯过头去看,它伏在父亲的膝上,睁着略带惧怯的眼望着我们,仿佛 预备逃遁似的 (13)父亲立刻理会它的感觉,用手抚摸着它的颈背,说:“困吧,玳瑁。 面他又转过来对我们说,“不要多看它,它像姑娘一样的呢 (14)我们吃着饭,玳瑁从不跳到桌上来,只是静静地伏在父亲的膝上。有时鱼 腥的气息引诱了它,它偶尔伸出半个头来望了一望,又立刻缩了回去。它的脚不 肯触着桌。这是它的规矩,父亲告诉我们说,向来是这样的。 (15)父亲吃完饭,站起来的时候,玳瑁便先走出门外去。它知道父亲要到厨房 里去给它预备饭了。那是真的。父亲从来不曾忘记过,他自己一吃完饭,便去添 饭给玳瑁的。玳瑁的饭每次都有鱼或鱼汤拌着。父亲自己这几年来对于鱼的滋味 据说有点厌,但即使自己不吃,他总是每次上街去,给玳瑁带了一些鱼来,而且 给它储存着的 (16)白天,玳瑁常在储藏东西的楼上,不常到楼下的房子里来。但每当父亲有 什么事情将要出去的时候,玳瑁像是在楼上看着的样子,便溜到父亲的身边,绕 着父亲的脚转了几下,一直跟父亲到门边。父亲回来的时候,它又像是在什么地 方远远望着,静静地倾听着的样子,待父亲一跨进门限,它又在父亲的脚边了, 它并不时时刻刻跟着父亲,但父亲的一举一动,父亲的进出,它似乎时刻在那里 留心着。 (17)晚上,玳瑁睡在父亲的脚后的被上,陪伴着父亲。 (18)我们回家后,父亲换了一个寝室。他现在睡到弄堂门外一间从来没有人去 的房子里了。 (19)玳瑁有两夜没有找到父亲,只在原地方走着,叫着。它第一夜跳到父亲的 床上,发现睡着的是我们,便立刻跳了出去。 (20)正是很冷的天气。父亲记念着玳瑁夜里受冷,说它恐怕不会想到他会搬到 那样冷落的地方去的。而且晚上弄堂门又关得很早 (21)但是第三天的夜里,父亲一觉醒来,玳瑁已在床上睡着了,静静地,“咕 咕”念着猫经 (22)半个月后,玳瑁对我也渐渐熟了。它不复躲避我。当它在父亲身边的时候, 我伸出手去,轻轻抚摸着它的颈背,它伏着不动。然而它从不自己走近我。我叫 它,它仍不来。就是母亲,她是永久和父亲在一起的,它也不肯走近她。父亲呢, 只要叫一声“玳瑁”,甚至咳嗽一声,它便不晓得从什么地方溜出来了,而且绕 着父亲的脚。 (23)有两次玳瑁到邻居去游走,忘记了吃饭。我们大家叫着“玳瑁玳瑁”,东 西寻找着,不见它到来。父亲却猜到它那里去了。他拿着玳瑁的饭碗走出门外, 用筷子敲着,只喊了两声“玳瑁”,玳瑁便从很远的邻屋上走来了 (24)“你的声音像格外不同似的,”母亲对父亲说,“只消叫两声,又不大, 它便老远地听见了。” (25)“是哪,它只听我管的哩 (26)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与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我觉得
恐惧,常不肯即刻进来。 (8)“来吧,玳瑁!”父亲望着门外,不见它进来,又说了。 (9)“小孩一样,看见生疏的人,就怕进来了。”父亲笑着对我们说。 (10)但是过了一会,玳瑁在大家的不注意中,已经跃上了父亲的膝上。 (11)“喏,在这里了。”父亲说。 (12)我们弯过头去看,它伏在父亲的膝上,睁着略带惧怯的眼望着我们,仿佛 预备逃遁似的。 (13)父亲立刻理会它的感觉,用手抚摸着它的颈背,说:“困吧,玳瑁。”一 面他又转过来对我们说,“不要多看它,它像姑娘一样的呢。” (14)我们吃着饭,玳瑁从不跳到桌上来,只是静静地伏在父亲的膝上。有时鱼 腥的气息引诱了它,它偶尔伸出半个头来望了一望,又立刻缩了回去。它的脚不 肯触着桌。这是它的规矩,父亲告诉我们说,向来是这样的。 (15)父亲吃完饭,站起来的时候,玳瑁便先走出门外去。它知道父亲要到厨房 里去给它预备饭了。那是真的。父亲从来不曾忘记过,他自己一吃完饭,便去添 饭给玳瑁的。玳瑁的饭每次都有鱼或鱼汤拌着。父亲自己这几年来对于鱼的滋味 据说有点厌,但即使自己不吃,他总是每次上街去,给玳瑁带了一些鱼来,而且 给它储存着的。 (16)白天,玳瑁常在储藏东西的楼上,不常到楼下的房子里来。但每当父亲有 什么事情将要出去的时候,玳瑁像是在楼上看着的样子,便溜到父亲的身边,绕 着父亲的脚转了几下,一直跟父亲到门边。父亲回来的时候,它又像是在什么地 方远远望着,静静地倾听着的样子,待父亲一跨进门限,它又在父亲的脚边了。 它并不时时刻刻跟着父亲,但父亲的一举一动,父亲的进出,它似乎时刻在那里 留心着。 (17)晚上,玳瑁睡在父亲的脚后的被上,陪伴着父亲。 (18)我们回家后,父亲换了一个寝室。他现在睡到弄堂门外一间从来没有人去 的房子里了。 (19)玳瑁有两夜没有找到父亲,只在原地方走着,叫着。它第一夜跳到父亲的 床上,发现睡着的是我们,便立刻跳了出去。 (20)正是很冷的天气。父亲记念着玳瑁夜里受冷,说它恐怕不会想到他会搬到 那样冷落的地方去的。而且晚上弄堂门又关得很早。 (21)但是第三天的夜里,父亲一觉醒来,玳瑁已在床上睡着了,静静地,“咕 咕”念着猫经。 (22)半个月后,玳瑁对我也渐渐熟了。它不复躲避我。当它在父亲身边的时候, 我伸出手去,轻轻抚摸着它的颈背,它伏着不动。然而它从不自己走近我。我叫 它,它仍不来。就是母亲,她是永久和父亲在一起的,它也不肯走近她。父亲呢, 只要叫一声“玳瑁”,甚至咳嗽一声,它便不晓得从什么地方溜出来了,而且绕 着父亲的脚。 (23)有两次玳瑁到邻居去游走,忘记了吃饭。我们大家叫着“玳瑁玳瑁”,东 西寻找着,不见它到来。父亲却猜到它那里去了。他拿着玳瑁的饭碗走出门外, 用筷子敲着,只喊了两声“玳瑁”,玳瑁便从很远的邻屋上走来了。 (24)“你的声音像格外不同似的,”母亲对父亲说,“只消叫两声,又不大, 它便老远地听见了。” (25)“是哪,它只听我管的哩。” (26)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与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我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