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高中2018届第二次诊断性考试 第I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代手工业高速发展,文化艺术复兴昌盛,在这种情况下,明代在衣、食、住、 用等领域里,出现了种种不寻常的文化现象。家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许多文人雅 士参与了室内设计和家具造型。在全国最富底的江南地区,不仅木作、漆作行业 兴旺,而且出现了一批专做硬木家具的小木作行业。店铺内不仅生产出售各种硬 木家具,店主还常常根据用户需求到家中加工制造。按不同的用材,明代家具可 分为传统的漆饰家具和新颖的硬木家具,以及采用竹藤等制作的民间家具。 国内最早的漆饰家具是明宣德年间的方角双门橱,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这种被 称为雕漆的工艺,比单纯填漆家具更华丽。明中叶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 出现了以黄花梨、紫檀木等优质木材为主材的硬木家具。在另外的广大南方地区, 人们就地取材,制成别具一格的竹家具,尤以斑竹所制硬木家具最为贵重。明代 家具在宋代家具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明式家具品种丰富, 用材多样,其中以黄花梨最佳。这种硬木色泽柔和、纹理清晰坚硬,富有弹性。 由于木质坚硬且有弹性,所制家具用料的横断面很小。因此,家具造型简练、挺 拔。由于木材本身的色泽纹理美观,所以明式家具很少施漆,仅仅擦上透明蜡即 可充分显示木材本身质感。另外,明式家具制作工艺精细合理,全部以精密巧妙 的榫卯结合部件,坚实牢固,能适应冷热干湿变化。高低宽狭的比例或以适用美 观为出发点,或有助于纠正不合礼仪的身姿坐态。 清代家具多结合厅堂、卧室等不同居室进行设计,分类详尽,功能明确。清代家 具中最出色的是宫廷家具。各种宫廷家具色彩绚丽、纹饰华美。其中,最华贵富 丽的雕漆家具以吉祥图案为装饰主题,刀法深锐,花纹与雕刻手法均严整细密, 无论在中国家具史上,还是中国漆器史上,都是不可多得的杰作。这些家具的主 要特征是:造型庄重,雕饰繁重,体量宽大,气度宏伟,脱离了宋明以来家具秀 丽实用的淳朴气质,并逐步扩展成了“清式”家具的主体风格。家具工艺到了清 代,总体已趋笨重,并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繁缛的雕饰破坏了整体感。但在民间, 家具仍沿袭“明式”特色,保留了朴实简洁的风格。 中国家具艺术成就对世界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明清家具。西方一些著 名设计师将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与中国传统家具风格相互贯通,设计出既适合东方 人口味又能引起西方人兴趣的创新家具。 (摘编自王翔子《浅谈中国家具的精髓一一明清家具》,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明代家具业呈现不寻常的发展态势,所以促进了手工业、文艺领域的快 速发展。 B.明式家具用材多样,常以黄花梨、斑竹等为材,以这些木料所制家具造型简 练挺拔 C.在制作过程中,明式家具的形体比例既有审美层面的追求,也有实用方面的 考虑 D.清代的家具最华贵富丽,在我国家具行业、漆器领域中均具有重要的地位与 价值
四川省资阳市高中 2018 届第二次诊断性考试 第 I 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明代手工业高速发展,文化艺术复兴昌盛,在这种情况下,明代在衣、食、住、 用等领域里,出现了种种不寻常的文化现象。家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许多文人雅 士参与了室内设计和家具造型。在全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不仅木作、漆作行业 兴旺,而且出现了一批专做硬木家具的小木作行业。店铺内不仅生产出售各种硬 木家具,店主还常常根据用户需求到家中加工制造。按不同的用材,明代家具可 分为传统的漆饰家具和新颖的硬木家具,以及采用竹藤等制作的民间家具。 国内最早的漆饰家具是明宣德年间的方角双门橱,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这种被 称为雕漆的工艺,比单纯填漆家具更华丽。明中叶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 出现了以黄花梨、紫檀木等优质木材为主材的硬木家具。在另外的广大南方地区, 人们就地取材,制成别具一格的竹家具,尤以斑竹所制硬木家具最为贵重。明代 家具在宋代家具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明式家具品种丰富, 用材多样,其中以黄花梨最佳。这种硬木色泽柔和、纹理清晰坚硬,富有弹性。 由于木质坚硬且有弹性,所制家具用料的横断面很小。因此,家具造型简练、挺 拔。由于木材本身的色泽纹理美观,所以明式家具很少施漆,仅仅擦上透明蜡即 可充分显示木材本身质感。另外,明式家具制作工艺精细合理,全部以精密巧妙 的榫卯结合部件,坚实牢固,能适应冷热干湿变化。高低宽狭的比例或以适用美 观为出发点,或有助于纠正不合礼仪的身姿坐态。 清代家具多结合厅堂、卧室等不同居室进行设计,分类详尽,功能明确。清代家 具中最出色的是宫廷家具。各种宫廷家具色彩绚丽、纹饰华美。其中,最华贵富 丽的雕漆家具以吉祥图案为装饰主题,刀法深锐,花纹与雕刻手法均严整细密, 无论在中国家具史上,还是中国漆器史上,都是不可多得的杰作。这些家具的主 要特征是:造型庄重,雕饰繁重,体量宽大,气度宏伟,脱离了宋明以来家具秀 丽实用的淳朴气质,并逐步扩展成了“清式”家具的主体风格。家具工艺到了清 代,总体已趋笨重,并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繁缛的雕饰破坏了整体感。但在民间, 家具仍沿袭“明式”特色,保留了朴实简洁的风格。 中国家具艺术成就对世界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明清家具。西方一些著 名设计师将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与中国传统家具风格相互贯通,设计出既适合东方 人口味又能引起西方人兴趣的创新家具。 (摘编自王翔子《浅谈中国家具的精髓——明清家具》,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因为明代家具业呈现不寻常的发展态势,所以促进了手工业、文艺领域的快 速发展。 B.明式家具用材多样,常以黄花梨、斑竹等为材,以这些木料所制家具造型简 练挺拔。 C.在制作过程中,明式家具的形体比例既有审美层面的追求,也有实用方面的 考虑。 D.清代的家具最华贵富丽,在我国家具行业、漆器领域中均具有重要的地位与 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概述了明代家具的发展背景,随后重点论述了漆饰家具与硬木家具的 特征。 B.文章论述家具特色各有侧重,明式家具详述用材做工,清式家具则详述宫廷 家具 C.文章第三段运用事例论证的论述方法,概括分析出了清代宫廷家具的主体风 格特色。 D.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分述明清家具特色,是为了阐述明清家具对世界艺术的重 大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木作行业出现,不仅是硬木家具业新兴的标志,也是明代家具业发展特色 之 B.如果明式家具木料的色泽纹理不美观,就会以施漆美饰,进而促进漆作行业 兴旺。 C.用料、装饰、做工都会影响到家具整体感,因而制作中不能偏倚其一而有损 整体 D.继承创新不仅让家具业积极影响了文化艺术,也成为了家具业不断发展的生 命动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大风刮过 邢永贵 这是一定要在春天里刮起的大风,它一定要从残雪上面,从还没有从枯草下面伸 出脖子的草芽上面,从我们还在不断往外抖落寒气的身体上,刮过去。它要刮过 去,比任何一场风讲信用,比任何一场风猛烈,比任何一场风彻底,也比任何 场风更像风。可是大风在没有变成大风之前,我只能叫它风。 此刻,风从我身旁起步。 风从我脚下启动脚步。我脚下的大地开始不安起来,我从不怀疑脚下的大地对风 充满了恐惧,不会的,大地要比我们的内心沉稳得多。这是大地在抗拒风的诱惑。 风用远方向此地,用多维向二维,用轻向重,用抽象向具体发出了邀请。大地终 于动摇了,在二月的风里,大地微微颤动着,在宇宙里,它一定像一个刚刚点火 的发动机。它的能量不是来自燃料,而是来自风热情的手臂。 风当然是有手臂的,它先绅士一样向大地做出了邀请,之后,它又像调皮的小孩 子一样挥动起了手臂。它的手臂摇动了地面上的草茎、麦苗,摇动了马的鬃毛和 墙上的枯草。风用手一遍遍摸过大地,去秋落下的树叶,不知什么时候丢掉的纸 片,都随着风的方向去了。风用一只看不见的手把它们紧紧攥住,牢牢地掌握在 手心里。这些我们无从把握的事物,总有能把握它们的力量。风就是其中之一。 风从我脚下起步以后,开始还是中规中矩的,它只是在我的身边走动。但很快它 表现得焦躁起来,它加快了脚步,想要离开我,去寻找新的栖所。我能说什么和 做什么呢?我什么也不能说,什么也不能做,因为它是一一风。它要是蜗居于 隅,它就不是风。风是自由的,飘逸的,它也是散漫的,不受羁绊的。风向往着 天空,风要从一个新的高度上打量这个它不可理解的世界。 风开始高出地面,高出麦地,高出马背,也高出了墙头。风的脚还在地面上,可 它的身子已经在空中了。风变得粗大,风也开始伸长,风要用自己的身体让世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先概述了明代家具的发展背景,随后重点论述了漆饰家具与硬木家具的 特征。 B.文章论述家具特色各有侧重,明式家具详述用材做工,清式家具则详述宫廷 家具。 C.文章第三段运用事例论证的论述方法,概括分析出了清代宫廷家具的主体风 格特色。 D.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分述明清家具特色,是为了阐述明清家具对世界艺术的重 大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木作行业出现,不仅是硬木家具业新兴的标志,也是明代家具业发展特色 之一。 B.如果明式家具木料的色泽纹理不美观,就会以施漆美饰,进而促进漆作行业 兴旺。 C.用料、装饰、做工都会影响到家具整体感,因而制作中不能偏倚其一而有损 整体。 D.继承创新不仅让家具业积极影响了文化艺术,也成为了家具业不断发展的生 命动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大风刮过 邢永贵 这是一定要在春天里刮起的大风,它一定要从残雪上面,从还没有从枯草下面伸 出脖子的草芽上面,从我们还在不断往外抖落寒气的身体上,刮过去。它要刮过 去,比任何一场风讲信用,比任何一场风猛烈,比任何一场风彻底,也比任何一 场风更像风。可是大风在没有变成大风之前,我只能叫它风。 此刻,风从我身旁起步。 风从我脚下启动脚步。我脚下的大地开始不安起来,我从不怀疑脚下的大地对风 充满了恐惧,不会的,大地要比我们的内心沉稳得多。这是大地在抗拒风的诱惑。 风用远方向此地,用多维向二维,用轻向重,用抽象向具体发出了邀请。大地终 于动摇了,在二月的风里,大地微微颤动着,在宇宙里,它一定像一个刚刚点火 的发动机。它的能量不是来自燃料,而是来自风热情的手臂。 风当然是有手臂的,它先绅士一样向大地做出了邀请,之后,它又像调皮的小孩 子一样挥动起了手臂。它的手臂摇动了地面上的草茎、麦苗,摇动了马的鬃毛和 墙上的枯草。风用手一遍遍摸过大地,去秋落下的树叶,不知什么时候丢掉的纸 片,都随着风的方向去了。风用一只看不见的手把它们紧紧攥住,牢牢地掌握在 手心里。这些我们无从把握的事物,总有能把握它们的力量。风就是其中之一。 风从我脚下起步以后,开始还是中规中矩的,它只是在我的身边走动。但很快它 表现得焦躁起来,它加快了脚步,想要离开我,去寻找新的栖所。我能说什么和 做什么呢?我什么也不能说,什么也不能做,因为它是——风。它要是蜗居于一 隅,它就不是风。风是自由的,飘逸的,它也是散漫的,不受羁绊的。风向往着 天空,风要从一个新的高度上打量这个它不可理解的世界。 风开始高出地面,高出麦地,高出马背,也高出了墙头。风的脚还在地面上,可 它的身子已经在空中了。风变得粗大,风也开始伸长,风要用自己的身体让世界
更充实。风并不认为吹动一根牛毛比撼动人心更容易。只要想做,风从来都是 心一意的。风攀上了树梢,树梢颤抖起来。风越过墙头,追逐喧嚣不已的人们。 风掀动人的衣襟,它要让自以为是的人从内心惧怕。风要把自己吹进人的心里去。 人们裹紧了衣服,关紧了门窗,从玻璃后面偷偷地看风。 风在乡村里驰骋,在髙楼间巡游。风从来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风的眼睛无处不 在。风在窃笑:那些躲在玻璃后面的人们是多么的虚弱 风用力拍门。风跑过房顶,晒在房顶上的草粪跟着跑动。风吊在电线上玩秋千, 电线发出了“啾啾”的鸣叫,那是恐惧并欢乐着的声音,每一个荡过秋千的人都 深有体会。荡得越髙,那种伴随恐惧而来的兴奋就越强烈。风在空中乱蹿,它已 经像一个酒汉一样不可理喻。 此时,可以叫它大风了。大风,人们这样叫着,大风却没有答应。大风呼啸着奔 驰,大风摇摆着转圈,大风猛然间跌倒在地。大风的脾气终于爆发了。这个世界, 没有谁可以与它对话。大风用脚蹭起一阵阵沙土,用衣袖鼓荡着,撒向天空。这 是大风的染料,世界此时已无法避免被它任意涂抹的命运。大地是黄的,天空是 黄的,人的心里也是黄的。 但大风显然不能满足这样的恶作剧。大风用手撕扯世界。它捅破硬撑着的窗户纸, 折断已腐朽的树枝,刮翻行将倒塌的建筑以及一切貌似强大实则脆弱之极的东 西。大风降临,世界的虚伪和软弱被撕开。 大风把那些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这就成了悲剧。大风还把那些无价值的撕破给 人看,那就不仅仅是喜剧了。那些陈年的垃圾,那些已经忘却的伤口,那些不敢 面对的丑陋,被大风一一抖落出来,摆在人们的眼前。看吧,善于遗忘、习惯于 遗忘、乐于遗忘的人们,看看你们这肮脏的、充满腐气和病毒的生活。 当大风吹过,人们才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它并不如美玉般浑圆,也不像铁板 似的坚硬。它暗藏了许多肮脏,也掩饰了不少的空洞和虚弱。 这是一定要在春天里刮起的大风,它一定要从残雪上面,从还没有从枯草下面伸 出脖子的草芽上面,从我们还不断往外抖落寒气的身体上,刮过去。它还要从我 们的心里刮过去,带着冬的利刃,同时也带着春天的阳光。它要刮过去,比任何 场风猛烈,比任何一场风彻底,比任何一场风更像风,也比任何一场风讲信用 大风吹过,世界安静下来,大地春暖花开。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2016年4期,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三段写风起时,大地开始不安,抗拒着风的诱惑,但在风的热情邀请 下终于动摇了;以大地的变化来反衬风势的渐强。 B.文章倒数第四段中,作者借用鲁迅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论述,并扩展其意义, 巧妙地写出了大风的两面性,丰富了文章内涵 C.文章倒数第二段并不是对首段的简单重复,而是通过增添内容、变化句式, 更加鲜明地传递出了作者的一种理想,凸显了文章主旨 D.文中描摹的“大风”既指自然界之风,也指社会风气,作者希望人们能够经 历一场春天的大风洗礼,进而敢于正视过往的伤口与丑陋。 5.本文中作者笔下的“大风”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5分) 答 6.有人说:“诗性的语言与智慧的哲思是作者散文的显著特点”,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更充实。风并不认为吹动一根牛毛比撼动人心更容易。只要想做,风从来都是一 心一意的。风攀上了树梢,树梢颤抖起来。风越过墙头,追逐喧嚣不已的人们。 风掀动人的衣襟,它要让自以为是的人从内心惧怕。风要把自己吹进人的心里去。 人们裹紧了衣服,关紧了门窗,从玻璃后面偷偷地看风。 风在乡村里驰骋,在高楼间巡游。风从来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风的眼睛无处不 在。风在窃笑:那些躲在玻璃后面的人们是多么的虚弱。 风用力拍门。风跑过房顶,晒在房顶上的草粪跟着跑动。风吊在电线上玩秋千, 电线发出了“啾啾”的鸣叫,那是恐惧并欢乐着的声音,每一个荡过秋千的人都 深有体会。荡得越高,那种伴随恐惧而来的兴奋就越强烈。风在空中乱蹿,它已 经像一个酒汉一样不可理喻。 此时,可以叫它大风了。大风,人们这样叫着,大风却没有答应。大风呼啸着奔 驰,大风摇摆着转圈,大风猛然间跌倒在地。大风的脾气终于爆发了。这个世界, 没有谁可以与它对话。大风用脚蹭起一阵阵沙土,用衣袖鼓荡着,撒向天空。这 是大风的染料,世界此时已无法避免被它任意涂抹的命运。大地是黄的,天空是 黄的,人的心里也是黄的。 但大风显然不能满足这样的恶作剧。大风用手撕扯世界。它捅破硬撑着的窗户纸, 折断已腐朽的树枝,刮翻行将倒塌的建筑以及一切貌似强大实则脆弱之极的东 西。大风降临,世界的虚伪和软弱被撕开。 大风把那些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这就成了悲剧。大风还把那些无价值的撕破给 人看,那就不仅仅是喜剧了。那些陈年的垃圾,那些已经忘却的伤口,那些不敢 面对的丑陋,被大风一一抖落出来,摆在人们的眼前。看吧,善于遗忘、习惯于 遗忘、乐于遗忘的人们,看看你们这肮脏的、充满腐气和病毒的生活。 当大风吹过,人们才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它并不如美玉般浑圆,也不像铁板 似的坚硬。它暗藏了许多肮脏,也掩饰了不少的空洞和虚弱。 这是一定要在春天里刮起的大风,它一定要从残雪上面,从还没有从枯草下面伸 出脖子的草芽上面,从我们还不断往外抖落寒气的身体上,刮过去。它还要从我 们的心里刮过去,带着冬的利刃,同时也带着春天的阳光。它要刮过去,比任何 一场风猛烈,比任何一场风彻底,比任何一场风更像风,也比任何一场风讲信用。 大风吹过,世界安静下来,大地春暖花开。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2016 年 4 期,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三段写风起时,大地开始不安,抗拒着风的诱惑,但在风的热情邀请 下终于动摇了;以大地的变化来反衬风势的渐强。 B.文章倒数第四段中,作者借用鲁迅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论述,并扩展其意义, 巧妙地写出了大风的两面性,丰富了文章内涵。 C.文章倒数第二段并不是对首段的简单重复,而是通过增添内容、变化句式, 更加鲜明地传递出了作者的一种理想,凸显了文章主旨。 D.文中描摹的“大风”既指自然界之风,也指社会风气,作者希望人们能够经 历一场春天的大风洗礼,进而敢于正视过往的伤口与丑陋。 5.本文中作者笔下的“大风”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5 分) 答: ▲ 6.有人说:“诗性的语言与智慧的哲思是作者散文的显著特点”,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理解。(6 分) 答: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湖北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武汉联合发布《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 展报告》(2017)。报告显示,我国阅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字化阅读首次 超过纸质阅读。从文化消费者市场角度看,2015年我国阅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 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首次明显超过纸质阅读方式。2016年6 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14亿人,网络视频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为72.4%,其 中手机端用户占85.6%。文化生产市场正在大规模向网络迁徙。2015年,我国公 共文化设施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电子图书的增长速度高达63.9%;国内网剧 真正进入“超级元年”,网络自制剧呈爆发式增长,国内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 的网剧近20部;微信公众号的数量依然在增加,调查显示微信阅读成为最受群 众欢迎的电子阅读方式,超过一半的成年人选择用微信来吸收文化知识。 (摘编自雷宇、唐婉婷《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纸质阅读》) 材料二 摘自《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材料三 《2016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为701 亿,较2015年的624亿同比增长12.30%,延续了2015年的增长势头。“纸质 书阅读率的回暖,实际上跟近来国内倡导走进书店、阅读实体书的理念有一定关 系。”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共服务处处长王亦君指出,长久以来,一些读者对 数字阅读”以及“纸质书阅读”的认识可能有一点误区,“二者不是相对立 的、冲突的。恰恰相反,根据我们最新统计数据,北京市纸质书人均阅读量是增 长了的 数字阅读既有优势也有弊端,而传统的纸质书阅读一般都是深度阅读,其增加内 涵、塑造良好价值观等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大家也都能认识得到,“数字阅读与 纸质书阅读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此消彼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面,传统纸质图书和数字化阅读的方式仍将会并存。倡导阅读纸质书,绝不只是 因为情怀。 (摘编自上官云《数字阅读率攀升的当下,纸质书回暖只是因为情怀吗?》) 材料四 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北京市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了纸质书阅读率。《第 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 7.86本,其中纸质书为4.65本,高于电子书,51.6%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 本纸质图书阅读” 数据印证了纸质书阅读的逐渐回暖,这当然令人欣慰。事实上,尽管数字阅读势 头迅猛,但现实中,喜欢“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的人也越来越多,朋友圈中也 常有人晒自己正在阅读的书。至于各地为推动全民阅读而举办的各种书市、读书 会、朗诵活动等,更是成为常态景观。这也表明,阅读其实是人的一种天性。随 着物质生活的日渐丰裕,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精神价值的诉求。纸质书一直都在 那里,阅读数据可能有波动,但它一直都很暖。 从接受的层面看,纸质阅读的“仪式感”无可替代。不仅书籍本身从装帧到排版 插图等都带给人愉悦感,而且阅读活动本身也与周围环境产生着内在默契,往往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湖北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武汉联合发布《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 展报告》(2017)。报告显示,我国阅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字化阅读首次 超过纸质阅读。从文化消费者市场角度看,2015 年我国阅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 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 64%,首次明显超过纸质阅读方式。2016 年 6 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 5.14 亿人,网络视频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为 72.4%,其 中手机端用户占 85.6%。文化生产市场正在大规模向网络迁徙。2015 年,我国公 共文化设施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电子图书的增长速度高达 63.9%;国内网剧 真正进入“超级元年”,网络自制剧呈爆发式增长,国内投资在 2000 万元以上 的网剧近 20 部;微信公众号的数量依然在增加,调查显示微信阅读成为最受群 众欢迎的电子阅读方式,超过一半的成年人选择用微信来吸收文化知识。 (摘编自雷宇、唐婉婷《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纸质阅读》) 材料二 (摘自《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材料三 《2016 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2016 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为 701 亿,较 2015 年的 624 亿同比增长 12.30%,延续了 2015 年的增长势头。“纸质 书阅读率的回暖,实际上跟近来国内倡导走进书店、阅读实体书的理念有一定关 系。”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共服务处处长王亦君指出,长久以来,一些读者对 “数字阅读”以及“纸质书阅读”的认识可能有一点误区,“二者不是相对立 的、冲突的。恰恰相反,根据我们最新统计数据,北京市纸质书人均阅读量是增 长了的”。 数字阅读既有优势也有弊端,而传统的纸质书阅读一般都是深度阅读,其增加内 涵、塑造良好价值观等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大家也都能认识得到,“数字阅读与 纸质书阅读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此消彼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面,传统纸质图书和数字化阅读的方式仍将会并存。倡导阅读纸质书,绝不只是 因为情怀。 (摘编自上官云《数字阅读率攀升的当下,纸质书回暖只是因为情怀吗?》) 材料四 2015 年 9 月至 2016 年 9 月,北京市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了纸质书阅读率。《第 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 7.86 本,其中纸质书为 4.65 本,高于电子书,51.6%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 本纸质图书阅读”。 数据印证了纸质书阅读的逐渐回暖,这当然令人欣慰。事实上,尽管数字阅读势 头迅猛,但现实中,喜欢“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的人也越来越多,朋友圈中也 常有人晒自己正在阅读的书。至于各地为推动全民阅读而举办的各种书市、读书 会、朗诵活动等,更是成为常态景观。这也表明,阅读其实是人的一种天性。随 着物质生活的日渐丰裕,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精神价值的诉求。纸质书一直都在 那里,阅读数据可能有波动,但它一直都很暖。 从接受的层面看,纸质阅读的“仪式感”无可替代。不仅书籍本身从装帧到排版、 插图等都带给人愉悦感,而且阅读活动本身也与周围环境产生着内在默契,往往
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已经与书籍一样,成为公众不可或缺的精神体验。不要以 为这样的体验无足轻重,也不要以为这可以被随意置换,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体 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深地积淀于人的意识深处 (摘编自胡印斌《纸质书一直都很“暖”》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可以预测,未来世界里,数字阅读将会逐渐取代纸质书 阅读,其中微信阅读将会成为最受公众欢迎的阅读方式 B.材料二显示,2008年至2016年全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八年呈上升趋势, 其中2012年至2013年上升幅度最大,2008年至2009年则几乎未上升 C.纸质书阅读回暖会带来电子书阅读人数的上升,电子书阅读人数增加也会带 来纸质书阅读人数的增加,这二者是共赢共损的关系 D.数字阅读和纸质书阅读各有利弊,二者间会存有较量,读者也会择其一种或 两种阅读;对纸质书阅读回暖现象,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可盲目乐观 E.以上四则材料都用列举数据的方法来说明纸质书阅读与数字阅读的发展情况, 其中材料一和材料二呈现出了纸质书阅读回暖的现象。 9.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纸质书阅读呈现回暖现象”的原因。(4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口在汝阳,太祖诏世祖遣军袭之。议者举延孙为元帅,固辞无将用,举刘泰之自 代。泰之既行,太祖大怒,免延孙官。世祖即位,以为侍中,领前军将军。下诏 曰:“朕藉群能之力雪莫大之耻以眇眇之身托于王公之上思所以策勋树良永宁世 烈,侍中延孙率怀忠敏,器局沈正,可封东昌县侯,食邑二千户。”臧质反叛, 上深以东土为忧,出为冠军将军。事平,遣至江陵,分判枉直,行其诛赏。仍徙 为雍州刺史,以疾不行。留为侍中。素有劳患,其年増笃,诏遣黄门侍郎宣旨问 疾。先是,高祖遗诏,京口要地,去都邑密迩,自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延孙 与帝室虽同是彭城人,别属吕县。刘氏居彭城县者,又分为三里,及吕县凡四刘。 虽同出楚元王,由来不序昭穆。延孙于帝室本非同宗,不应有此授。时竟陵王诞 为徐州,上深相畏忌,迁之于广陵。广陵与京口对岸,欲使腹心为徐州,故以南 徐授延孙。三年,竟陵王诞有罪,不受征,延孙驰遣中兵参军杜幼文率兵起讨。 诞遣使刘公泰赍书要之,延孙斩公泰,送首京邑。五年,诏延孙曰:“旧京树亲, 由来常准。卿前出所有别议,今此防久弭,当以还授小儿。”征延孙为侍中。延 孙疾病,不任拜起,上使于五城受封版。明年,卒,时年五十二。上甚惜之,下 诏曰:“故尚书左仆射延孙,风局简正,体识沈明,几将二纪。考终定典,宜尽 哀敬。”又诏曰:“故司徒文穆公延孙,居身寡约,家素贫虚。葬送资调,固当 阙乏,可赐钱三十万,米千斛。” (节选自《宋书·刘延孙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朕藉群能之力/雪莫大之耻/以眇眇之身/托于王公之上/思所以策勋树良/永宁 世烈
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已经与书籍一样,成为公众不可或缺的精神体验。不要以 为这样的体验无足轻重,也不要以为这可以被随意置换,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体 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深地积淀于人的意识深处。 (摘编自胡印斌《纸质书一直都很“暖”》)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可以预测,未来世界里,数字阅读将会逐渐取代纸质书 阅读,其中微信阅读将会成为最受公众欢迎的阅读方式。 B.材料二显示,2008 年至 2016 年全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八年呈上升趋势, 其中 2012 年至 2013 年上升幅度最大,2008 年至 2009 年则几乎未上升。 C.纸质书阅读回暖会带来电子书阅读人数的上升,电子书阅读人数增加也会带 来纸质书阅读人数的增加,这二者是共赢共损的关系。 D.数字阅读和纸质书阅读各有利弊,二者间会存有较量,读者也会择其一种或 两种阅读;对纸质书阅读回暖现象,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可盲目乐观。 E.以上四则材料都用列举数据的方法来说明纸质书阅读与数字阅读的发展情况, 其中材料一和材料二呈现出了纸质书阅读回暖的现象。 9.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纸质书阅读呈现回暖现象”的原因。(4 分) 答: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刘延孙,彭城吕人。初为彭城王义康司徒行参军。时索虏围县瓠,分军送所掠民 口在汝阳,太祖诏世祖遣军袭之。议者举延孙为元帅,固辞无将用,举刘泰之自 代。泰之既行,太祖大怒,免延孙官。世祖即位,以为侍中,领前军将军。下诏 曰:“朕藉群能之力雪莫大之耻以眇眇之身托于王公之上思所以策勋树良永宁世 烈,侍中延孙率怀忠敏,器局沈正,可封东昌县侯,食邑二千户。”臧质反叛, 上深以东土为忧,出为冠军将军。事平,遣至江陵,分判枉直,行其诛赏。仍徙 为雍州刺史,以疾不行。留为侍中。素有劳患,其年增笃,诏遣黄门侍郎宣旨问 疾。先是,高祖遗诏,京口要地,去都邑密迩,自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延孙 与帝室虽同是彭城人,别属吕县。刘氏居彭城县者,又分为三里,及吕县凡四刘。 虽同出楚元王,由来不序昭穆。延孙于帝室本非同宗,不应有此授。时竟陵王诞 为徐州,上深相畏忌,迁之于广陵。广陵与京口对岸,欲使腹心为徐州,故以南 徐授延孙。三年,竟陵王诞有罪,不受征,延孙驰遣中兵参军杜幼文率兵起讨。 诞遣使刘公泰赍书要之,延孙斩公泰,送首京邑。五年,诏延孙曰:“旧京树亲, 由来常准。卿前出所有别议,今此防久弭,当以还授小儿。”征延孙为侍中。延 孙疾病,不任拜起,上使于五城受封版。明年,卒,时年五十二。上甚惜之,下 诏曰:“故尚书左仆射延孙,风局简正,体识沈明,几将二纪。考终定典,宜尽 哀敬。”又诏曰:“故司徒文穆公延孙,居身寡约,家素贫虚。葬送资调,固当 阙乏,可赐钱三十万,米千斛。” (节选自《宋书·刘延孙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朕藉群能之力/雪莫大之耻/以眇眇之身/托于王公之上/思所以策勋树良/永宁 世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