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60分。凡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要做附加题40 分,延时3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班级、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按 题号在答题卡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不准使用修正带和 涂改液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古史是从尧舜时期开始逐渐明晰的,《尚书》的便是《尧典》。先秦诸 子都对尧舜 虽然说法时有 但都对他们的真实性深信不疑,基本 史实亦甚清晰 A.开篇津津乐道歧意 首篇乐此不疲歧意 C.首篇津津乐道分歧D.开篇乐此不疲分歧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A.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意北尚可以口舌动也 C.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D.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3.下列对联不适合悬挂在府衙的一项是(3分) A.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窗外鸭啼雀噪恐有冤民 B.善恶施报,莫道竟无前世事利名争竞,须知总有下场时 C.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 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D.但愿民安若堵何妨署冷如冰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只蝴蝶只顾嬉戏,撞在蛛网上。一只蜜蜂忙着采蜜,撞在蛛网上。它们挣扎了 许久,被蛛丝越缠越紧,再也动弹不得。蝴蝶叹口气说:“都怪讨厌的风,使我 没能掌握方向!”蜜蜂叹口气说:“都怪那眩眼的阳光,使我没能看清蛛网!” A.不能只埋头工作,还要抬头看路 B.沉迷游戏常常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C.外部环境往往会影响事物命运 D.遇到问题,要主动从自身找原因 5.下列选项中,对下面邮票图案寓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邮票画面中的钢笔象征记者原有的报道手段已经发生巨大变化,钢笔正被录 音笔、摄像机等其他先进器材挤压并代替。 B.两侧的半圆形图案分别代指地球和现代网络体系,表示在新媒体时代,新闻 传播媒介所呈现出的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态势 C.画面中麦克风、摄像机等形式各异的采编设备图标,结合卫星及地面发射站 等元素,突出了当代记者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江苏省徐州市 2019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60 分。凡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要做附加题 40 分,延时 30 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班级、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使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按 题号在答题卡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不准使用修正带和 涂改液。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中国古史是从尧舜时期开始逐渐明晰的,《尚书》的 便是《尧典》。先秦诸 子都对尧舜 ,虽然说法时有 ,但都对他们的真实性深信不疑,基本 史实亦甚清晰。 A.开篇 津津乐道 歧意 B.首篇 乐此不疲 歧意 C.首篇 津津乐道 分歧 D.开篇 乐此不疲 分歧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 分) A.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意北尚可以口舌动也 C.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D.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3.下列对联不适合悬挂在府衙的一项是(3 分) A.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 听窗外鸭啼雀噪恐有冤民 B.善恶施报,莫道竟无前世事利名争竞,须知总有下场时 C.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 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D.但愿民安若堵何妨署冷如冰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一只蝴蝶只顾嬉戏,撞在蛛网上。一只蜜蜂忙着采蜜,撞在蛛网上。它们挣扎了 许久,被蛛丝越缠越紧,再也动弹不得。蝴蝶叹口气说:“都怪讨厌的风,使我 没能掌握方向!”蜜蜂叹口气说:“都怪那眩眼的阳光,使我没能看清蛛网!” A.不能只埋头工作,还要抬头看路。 B.沉迷游戏常常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C.外部环境往往会影响事物命运。 D.遇到问题,要主动从自身找原因。 5.下列选项中,对下面邮票图案寓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邮票画面中的钢笔象征记者原有的报道手段已经发生巨大变化,钢笔正被录 音笔、摄像机等其他先进器材挤压并代替。 B.两侧的半圆形图案分别代指地球和现代网络体系,表示在新媒体时代,新闻 传播媒介所呈现出的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态势。 C.画面中麦克风、摄像机等形式各异的采编设备图标,结合卫星及地面发射站 等元素,突出了当代记者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D.钢笔和两侧的半圆形图案共同组成了振翅飞翔的蝴蝶形象,寓意记者追求至 善至美,在探访报道中传播时效信息。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游黄山日记 徐霞客 初六日,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主石 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 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 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 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由此而入,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 仅数寸,平顶短髮,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 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 惟莲花洞可行耳。”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泂路也。 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矿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两壁夹立, 中阔摩肩,高数十丈,仰面而度,阴森悚骨。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 平顶,即所谓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矿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由 征而下,即所谓后海也。盖平天征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 此独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欲望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矿后一庵。庵僧俱踞 石向阳。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晴 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征, 宿是师处矣。”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 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 坞中,上有怪松盘盖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节) 【注】髮,毛发。矶,石桥。枵,肚子饿。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觅导者各携筇上山筇:竹杖 B.公等何由得上也由:由于 C.余急于光明项、石笋征之胜胜:美景 D.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跻:攀登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山松树特点鲜明,树身不髙,树形奇特,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奇山之中 的奇品 B.作者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 了天门。 C.智空招待作者吃了粥,又帮他安排了登山路线、午饭时间和住宿的地方,非 常周到。 D.光明顶前有一块巨石,先伏后起,像是两截,在山坳里突出悬空,上面还长 着松树。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4分)
D.钢笔和两侧的半圆形图案共同组成了振翅飞翔的蝴蝶形象,寓意记者追求至 善至美,在探访报道中传播时效信息。 二、文言文阅读(1 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游黄山日记 徐霞客 初六日,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主石 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 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 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 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由此而入,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 仅数寸,平顶短髲,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夭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 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 惟莲花洞可行耳。”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 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两壁夹立, 中阔摩肩,高数十丈,仰面而度,阴森悚骨。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 平顶,即所谓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矼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由 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 此独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矼,欲望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 石向阳。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晴。” 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 宿是师处矣。”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 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 坞中,上有怪松盘盖。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节) 【注】髲,毛发。矼,石桥。枵,肚子饿。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觅导者各携筇上山 筇:竹杖 B.公等何由得上也 由:由于 C.余急于光明项、石笋矼之胜 胜:美景 D.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 跻:攀登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黄山松树特点鲜明,树身不高,树形奇特,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奇山之中 的奇品。 B.作者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 了天门。 C.智空招待作者吃了粥,又帮他安排了登山路线、午饭时间和住宿的地方,非 常周到。 D.光明顶前有一块巨石,先伏后起,像是两截,在山坳里突出悬空,上面还长 着松树。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4 分)
(2)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征,宿是师处矣。(4 分) 9.徐霞客凭借什么成功登上黄山?请简要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昨日访子上不遇,徘徊庭砌,观木犀而归,再以七言乞数枝 杨万里 昨携儿辈叩云关,绕遍岩花恣意看 苔砌落深金布地,水沉蒸透粟堆盘。 寄诗北院赊秋色,供我西窗当晚餐。 小朵出丛须折却,莫教坼破碧团栾 【注】木犀,桂花。水沉蒸透,香气浓郁 10.中间两联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11.请简要分析尾联的涵义。(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然后知生于忧患, 。(孟子《孟子·告子下》) (2)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苏轼《赤壁赋》) (5)扈江离与辟芷兮, 。(屈原《离骚》) 6)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任重而道远。(孔子《论语》 (8)宜未雨而绸缪 。(朱柏庐《朱子家训》)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穿白衬衫的老黄 陈年喜 我现在打工的地方,当地人采买生活日用品时使用的背篓非常有特点,竹篾编织, 圆筒形,很高,上至肩头下到屁股,方便行走也方便就着地坎歇息,不占双手还 能负重。市场上,乡下来赶集的人们都背着背篓。背篓里装着辣椒、白菜、竹笋 李子、葡萄、黄瓜……早市时县城的巷头巷尾,是一片背篓的世界。 出蓝天菜市场东门往左拐不远,是白马市场,在拐弯的地方,我邂逅了老黄,准 确地说是先邂逅了他的一篓黄瓜。这是一篓带着顶花、来自乡下的黄瓜,浑身沾 满了乡间的露水。采花的土黄蜂大概离开花蕊不久,嫩黄的花粉溢出了蕊心。 这是真正的黄瓜,老品种,在很多地方已经失种。一半绿一半黄,黄绿纠缠在 起,咬一口,脆,脆里有一股香。大多黄瓜本来无味,因为这一股香,这黄瓜味 道复杂无尽,它不像新式品种,粗而短,无刺,简单。 黄瓜的主人穿一件白衬衫,干净、齐整,和市场的纷杂,和他的一篓黄瓜显得很 不搭调。“给我来五斤。”我的北方普通话让他一愣:“你一个人吃?”我说是 “黄瓜不过当天,过了就蔫了,二斤够你一天了。”他用老式盘子秤称了二斤给 我。那天,知道了他姓黄,家住在有些路程的乡下
(2)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4 分) 9.徐霞客凭借什么成功登上黄山?请简要概括。(4 分)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0-11 题。 昨日访子上不遇,徘徊庭砌,观木犀而归,再以七言乞数枝 杨万里 昨携儿辈叩云关,绕遍岩花恣意看。 苔砌落深金布地,水沉蒸透粟堆盘。 寄诗北院赊秋色,供我西窗当晚餐。 小朵出丛须折却,莫教坼破碧团栾。 【注】木犀,桂花。水沉蒸透,香气浓郁。 10.中间两联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6 分) 11.请简要分析尾联的涵义。(5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然后知生于忧患, 。(孟子《孟子·告子下》) (2)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苏轼《赤壁赋》) (5)扈江离与辟芷兮, 。(屈原《离骚》) (6)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7) ,任重而道远。(孔子《论语》) (8)宜未雨而绸缪, 。(朱柏庐《朱子家训》) 五、现代文阅读(一)(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16 题。 穿白衬衫的老黄 陈年喜 我现在打工的地方,当地人采买生活日用品时使用的背篓非常有特点,竹篾编织, 圆筒形,很高,上至肩头下到屁股,方便行走也方便就着地坎歇息,不占双手还 能负重。市场上,乡下来赶集的人们都背着背篓。背篓里装着辣椒、白菜、竹笋、 李子、葡萄、黄瓜……早市时县城的巷头巷尾,是一片背篓的世界。 出蓝天菜市场东门往左拐不远,是白马市场,在拐弯的地方,我邂逅了老黄,准 确地说是先邂逅了他的一篓黄瓜。这是一篓带着顶花、来自乡下的黄瓜,浑身沾 满了乡间的露水。采花的土黄蜂大概离开花蕊不久,嫩黄的花粉溢出了蕊心。 这是真正的黄瓜,老品种,在很多地方已经失种。一半绿一半黄,黄绿纠缠在一 起,咬一口,脆,脆里有一股香。大多黄瓜本来无味,因为这一股香,这黄瓜味 道复杂无尽,它不像新式品种,粗而短,无刺,简单。 黄瓜的主人穿一件白衬衫,干净、齐整,和市场的纷杂,和他的一篓黄瓜显得很 不搭调。“给我来五斤。”我的北方普通话让他一愣:“你一个人吃?”我说是。 “黄瓜不过当天,过了就蔫了,二斤够你一天了。”他用老式盘子秤称了二斤给 我。那天,知道了他姓黄,家住在有些路程的乡下
三天一集,老黄几乎一集不落,卖些别的,多数还是卖黄瓜。我们渐渐熟悉起来。 他不是本地人,是南方人,因为做生意亏得血本无归,老家回不去了,经人介绍 在这边乡下买了农村的老房子,落了户。没了本钱,种些菜卖。人活着,得吃饭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 院。”有一回喝酒,三杯下肚,他突然唱起了《牡丹亭》。不知道他突然想起了 什么,那婉约的唱腔吓我一跳。人声鼎沸的饭店大厅,他一件白衬衫,与时令已 然不相宜,只有头上渐白的头发与早到的秋天有些相配 有一段时间,老黄不卖黄瓜菜果了,他到城里做装修。似乎做得还不错,手下有 了十多个工人,单子接得很大,业务扩大到水暖、基建,买了辆二手皮卡车 生活是一个围城,每个人的围城都墙髙院深。关于老黄的私人生活,没有人知道 二。有一天,他跟人打架了,因为一个不相干的女人。临河路大排档是小城最 红火的大排档,夜夜人群不息。邻桌是一群鲜衣怒马的青年。不知为什么,他们 争吵起来,一位壮汉抽了一位女子一个耳光,又一个耳光,女子连连赔罪,嘴角 流着血。老黄实在看不下去,把女子拉到自己身后。双方一场混战,对方人多, 老黄头上挨了一酒瓶,鲜血满面。那群人扬长而去,老黄从地上爬起来,洗净了 脸,把女子送回了住处。我说你这是何苦,他说我受不了人被欺负 过了一段时间,老黄又摆起了菜摊,位置还在原来的地方。他离开了近一年,那 个位置还在,仿佛知道他还会回来一样。他说家里的土地已经荒掉,现在卖的菜 都来自批发市场。他每次都会带一些黄瓜给我,不过是新品种,根根绿得吓人, 有一尺多长。 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我要走了。”我问去哪里,他答说不知道。在 下着小雨的街上,我们紧紧抱了一下,互相拍了拍背。他那件白衬衫已经有些旧 了,质地依旧精良。衬衫套在夹克里,我突然看见衣领间有一行字,绢秀的黄丝 绣成。 后来听人说,老黄被欠了很多钱,也欠了别人很多钱,为了还债,他卖了乡下的 房子,卖了皮卡 我每天上下班,还是打蓝天市场和白马市场连接的拐角处经过。不自觉地总要看 一眼那个摊位,摊位早已换上了别人,摊煎饼的小夫妻忙乎得热气腾腾。我有时 想起那些黄绿相间的黄瓜,有时想起杳无音信的老黄,有时把他们一同想起,或 者遗忘 那件雪白的衬衫是一个永远无解的谜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无眠的晚上,我有时也会突 然唱起来,不过不是昆曲,是秦腔。怕打扰隔壁的人,我用被子把头包起来,歌 词和我的声音,一起落在枕巾的纹路里 (选自《新华日报》2018.6.16第24版) 13.请简要分析小说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14.黄瓜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6分) 15.请概括老黄的性格特点。(4分) 16.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优秀通俗文艺可成经典 李云雷
三天一集,老黄几乎一集不落,卖些别的,多数还是卖黄瓜。我们渐渐熟悉起来。 他不是本地人,是南方人,因为做生意亏得血本无归,老家回不去了,经人介绍, 在这边乡下买了农村的老房子,落了户。没了本钱,种些菜卖。人活着,得吃饭。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 院。”有一回喝酒,三杯下肚,他突然唱起了《牡丹亭》。不知道他突然想起了 什么,那婉约的唱腔吓我一跳。人声鼎沸的饭店大厅,他一件白衬衫,与时令已 然不相宜,只有头上渐白的头发与早到的秋天有些相配。 有一段时间,老黄不卖黄瓜菜果了,他到城里做装修。似乎做得还不错,手下有 了十多个工人,单子接得很大,业务扩大到水暖、基建,买了辆二手皮卡车。 生活是一个围城,每个人的围城都墙高院深。关于老黄的私人生活,没有人知道 一二。有一天,他跟人打架了,因为一个不相干的女人。临河路大排档是小城最 红火的大排档,夜夜人群不息。邻桌是一群鲜衣怒马的青年。不知为什么,他们 争吵起来,一位壮汉抽了一位女子一个耳光,又一个耳光,女子连连赔罪,嘴角 流着血。老黄实在看不下去,把女子拉到自己身后。双方一场混战,对方人多, 老黄头上挨了一酒瓶,鲜血满面。那群人扬长而去,老黄从地上爬起来,洗净了 脸,把女子送回了住处。我说你这是何苦,他说我受不了人被欺负。 过了一段时间,老黄又摆起了菜摊,位置还在原来的地方。他离开了近一年,那 个位置还在,仿佛知道他还会回来一样。他说家里的土地已经荒掉,现在卖的菜 都来自批发市场。他每次都会带一些黄瓜给我,不过是新品种,根根绿得吓人, 有一尺多长。 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我要走了。”我问去哪里,他答说不知道。在 下着小雨的街上,我们紧紧抱了一下,互相拍了拍背。他那件白衬衫已经有些旧 了,质地依旧精良。衬衫套在夹克里,我突然看见衣领间有一行字,绢秀的黄丝 绣成。 后来听人说,老黄被欠了很多钱,也欠了别人很多钱,为了还债,他卖了乡下的 房子,卖了皮卡。 我每天上下班,还是打蓝天市场和白马市场连接的拐角处经过。不自觉地总要看 一眼那个摊位,摊位早已换上了别人,摊煎饼的小夫妻忙乎得热气腾腾。我有时 想起那些黄绿相间的黄瓜,有时想起杳无音信的老黄,有时把他们一同想起,或 者遗忘。 那件雪白的衬衫是一个永远无解的谜。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无眠的晚上,我有时也会突 然唱起来,不过不是昆曲,是秦腔。怕打扰隔壁的人,我用被子把头包起来,歌 词和我的声音,一起落在枕巾的纹路里。 (选自《新华日报》2018.6.16 第 24 版) 13.请简要分析小说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4 分) 14.黄瓜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6 分) 15.请概括老黄的性格特点。(4 分) 16.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 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 8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7-19 题。 优秀通俗文艺可成经典 李云雷
前不久,《射雕英雄传》三部曲英文版第一卷面向全球出版发行,年届94岁的 金庸又一次引发关注。经过这么多年,金庸作品在赢得几代人捧读同时,在国外 亦有众多读者,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特别是对方兴未艾的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 通俗文艺来说,金庸作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具有重要启示。 传统武侠小说大多篇幅短小,即使有长篇如《水浒传》《三侠五义》等,某种程 度上也是短篇故事的连缀,在结构上不是很讲究。但从近代开始,武侠小说开始 注重布局、结构与线索,这在金庸小说中达到一个髙峰。我们读《射雕英雄传》 《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天龙八部》,会进入一个层峦叠嶂的武侠世界,其 构思之精巧、线索之众多、布局之严密,令人叹为观止。金庸不仅在形式上对武 侠小说进行革新,也在小说主题上融入很多现代观念。传统武侠小说主题限于武 侠精神、“替天行道”、江湖与庙堂等,但在金庸小说中出现现代个人观念(如 郭靖的成长)、现代爱情观念(如杨过小龙女之恋)以及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如 乔峰的家国意识),对于武侠精神,金庸也将之从个人武力、侠义拓展到“侠之 大者,为国为民”,做出新的理解与诠释。正是这种面对既有文学类型汲取所长, 敢破敢立,其作品自成传统,在武侠小说史上奇峰突起。 类型的“集大成”之外,金庸创作另一经验体现在锻造通俗文学的历史厚度上 虽然当下有不少网络文学写作者奉金庸为“祖师爷”,但他们或者一味架空历 史、飘渺于九霄云外,或者打着虚构名义随意编造,恐怕不会为金庸所认同。与 古龙的浪漫化叙述相比,金庸的小说更具现实感与历史感。无论是郭靖、杨过, 还是乔峰、韦小宝,都生活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具有触手可及的真实感,他们 的身世遭际也更能牵动读者。金庸调动起历史,同时不拘泥于历史真实,而是在 历史素材基础上开拓出一片江湖天地,融入浪漫瑰丽的想象,创造出一个独属于 他的武侠世界。可以说在历史与想象之间、在形式与内容之间、在技术与艺术之 间,金庸走的是一条中间道路。这条艰难的道路,金庸将之走成了通向经典之路, 他那厚重而轻盈、现实而浪漫的艺术世界不因时间流逝而褪色 通俗文艺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它契合或唤起人们的潜在欲求。人的欲求有高下 之别,通俗文艺也有高下之别。武侠小说中不乏渲染暴力、血腥、色情之作,金 庸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他超越低层次的博人眼球之举,唤起并且提升读 者心中的精神向往,因而雅俗共赏,赢得广大读者一一金庸小说受到几代读者欢 迎,这种欢迎不仅是文学意义上的,也是文化意义上的,他小说中的精神文化气 质深深吸引并且滋养着读者。比如侠义是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之一,金庸小说就彰 显这种侠义精神,并将这一民族无意识以现代方式呈现出来,塑造出众多风采各 异的大侠,成为读者雅俗共赏、心向往之的文学符号。这种对精神价值的髙扬、 对文化意义的追求或许是金庸小说对当前通俗文艺的最大启迪 金庸作品在不断地向今天的通俗文艺创作者昭示:通俗不是借口,通俗一样可以 成为经典。 (选自《人民日报》2018.7.24第23版) 17.金庸作品强大的影响力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18.请简要归纳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19.金庸的创作经验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 限,诗歌除外。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说文解字》
前不久,《射雕英雄传》三部曲英文版第一卷面向全球出版发行,年届 94 岁的 金庸又一次引发关注。经过这么多年,金庸作品在赢得几代人捧读同时,在国外 亦有众多读者,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特别是对方兴未艾的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 通俗文艺来说,金庸作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具有重要启示。 传统武侠小说大多篇幅短小,即使有长篇如《水浒传》《三侠五义》等,某种程 度上也是短篇故事的连缀,在结构上不是很讲究。但从近代开始,武侠小说开始 注重布局、结构与线索,这在金庸小说中达到一个高峰。我们读《射雕英雄传》 《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天龙八部》,会进入一个层峦叠嶂的武侠世界,其 构思之精巧、线索之众多、布局之严密,令人叹为观止。金庸不仅在形式上对武 侠小说进行革新,也在小说主题上融入很多现代观念。传统武侠小说主题限于武 侠精神、“替天行道”、江湖与庙堂等,但在金庸小说中出现现代个人观念(如 郭靖的成长)、现代爱情观念(如杨过小龙女之恋)以及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如 乔峰的家国意识),对于武侠精神,金庸也将之从个人武力、侠义拓展到“侠之 大者,为国为民”,做出新的理解与诠释。正是这种面对既有文学类型汲取所长, 敢破敢立,其作品自成传统,在武侠小说史上奇峰突起。 类型的“集大成”之外,金庸创作另一经验体现在锻造通俗文学的历史厚度上。 虽然当下有不少网络文学写作者奉金庸为“祖师爷”,但他们或者一味架空历 史、飘渺于九霄云外,或者打着虚构名义随意编造,恐怕不会为金庸所认同。与 古龙的浪漫化叙述相比,金庸的小说更具现实感与历史感。无论是郭靖、杨过, 还是乔峰、韦小宝,都生活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具有触手可及的真实感,他们 的身世遭际也更能牵动读者。金庸调动起历史,同时不拘泥于历史真实,而是在 历史素材基础上开拓出一片江湖天地,融入浪漫瑰丽的想象,创造出一个独属于 他的武侠世界。可以说在历史与想象之间、在形式与内容之间、在技术与艺术之 间,金庸走的是一条中间道路。这条艰难的道路,金庸将之走成了通向经典之路, 他那厚重而轻盈、现实而浪漫的艺术世界不因时间流逝而褪色。 通俗文艺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它契合或唤起人们的潜在欲求。人的欲求有高下 之别,通俗文艺也有高下之别。武侠小说中不乏渲染暴力、血腥、色情之作,金 庸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他超越低层次的博人眼球之举,唤起并且提升读 者心中的精神向往,因而雅俗共赏,赢得广大读者——金庸小说受到几代读者欢 迎,这种欢迎不仅是文学意义上的,也是文化意义上的,他小说中的精神文化气 质深深吸引并且滋养着读者。比如侠义是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之一,金庸小说就彰 显这种侠义精神,并将这一民族无意识以现代方式呈现出来,塑造出众多风采各 异的大侠,成为读者雅俗共赏、心向往之的文学符号。这种对精神价值的高扬、 对文化意义的追求或许是金庸小说对当前通俗文艺的最大启迪。 金庸作品在不断地向今天的通俗文艺创作者昭示:通俗不是借口,通俗一样可以 成为经典。 (选自《人民日报》2018.7.24 第 23 版) 17.金庸作品强大的影响力表现在哪些方面?(6 分) 18.请简要归纳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 分) 19.金庸的创作经验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 分) 七、作文(70 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 限,诗歌除外。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说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