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2018届高考语文12份月考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论述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红满足了底层年轻人的内心向往 “网红”,原本是“网络红人”的意思。然而在当下,“网红”一词逐渐特指那 些依靠秀脸蛋、秀身材、秀美食、秀财富而走红的青年女性。每当媒体提及“网 红”,几乎都对其加以挞伐,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更是一碰到“网红 就蹙眉,唯恐避之不及。“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与“网红”总是如影 随形。对这些“网红”的鄙夷和批判,也成为一种主流舆论。 “网红”们走红的方式的确肤浅,粉丝对“网红”的追捧,也确实物质了些,庸 俗了些。然而,“网红”们为何能以如此肤浅的方式走红?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又 为何毫无保留地把热情和时间,献给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网红”?对于这些现 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鲜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这是不应该的。 其实,只要我们愿意试着去理解“网红”现象,年轻人追捧“网红”的真正原因 并不难找。“网红”之所以能够依靠发自拍、发美食赢得追捧,不就是因为社会 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需要依靠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让自 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吗?对于大多已经在社会上立足的成年人,和少数有幸享 受较好教育环境的年轻人而言,这种充实精神生活的方式或许过于廉价,过于媚 俗了。但对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而言,“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 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正是他们最真实的内心向往。对他们来说,更高层次的精 神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多数青年都没有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叫他们欣 赏曲高和寡的高雅文化,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经济上的压力则让他们难以负担日 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进一步挤压着他们的精神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 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我也是年轻人,我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他们可能 甫一成年,就挑起了生活的担子。我深知和他们相比,自己是幸运的,有幸生在 小康之家,接受高等教育,因此绝不会对他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而我 们的社会也应该有更强的同理心,去理解“网红”现象背后的社会现实。 说“网红”肤浅也好,低俗也好,既不是“网红”自己的错,也不是“网红”粉 丝群体的错。社会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形式,也需要有通俗的形式。如果要让网 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那么我们就应该对社会阶层差距的根源开刀, 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能过得更富裕,更有尊严,让他们能够有余暇和条件 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试想,如果有一天,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每个人都 可以抽出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那人们又何必要依 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努力去创造一个这样的社会,远比坐在清谈 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更有意义 《中国青年报》 (2016年02月26日05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下,媒体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他们对“网红”几乎都是鄙夷 和批判的态度,这也成为现在看待“网红”的一种主流舆论
广东省肇庆市 2018 届高考语文 12 份月考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论述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网红满足了底层年轻人的内心向往 “网红”,原本是“网络红人”的意思。然而在当下,“网红”一词逐渐特指那 些依靠秀脸蛋、秀身材、秀美食、秀财富而走红的青年女性。每当媒体提及“网 红”,几乎都对其加以挞伐,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更是一碰到“网红” 就蹙眉,唯恐避之不及。“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与“网红”总是如影 随形。对这些“网红”的鄙夷和批判,也成为一种主流舆论。 “网红”们走红的方式的确肤浅,粉丝对“网红”的追捧,也确实物质了些,庸 俗了些。然而,“网红”们为何能以如此肤浅的方式走红?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又 为何毫无保留地把热情和时间,献给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网红”?对于这些现 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鲜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这是不应该的。 其实,只要我们愿意试着去理解“网红”现象,年轻人追捧“网红”的真正原因 并不难找。“网红”之所以能够依靠发自拍、发美食赢得追捧,不就是因为社会 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需要依靠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让自 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吗?对于大多已经在社会上立足的成年人,和少数有幸享 受较好教育环境的年轻人而言,这种充实精神生活的方式或许过于廉价,过于媚 俗了。但对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而言,“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 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正是他们最真实的内心向往。对他们来说,更高层次的精 神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多数青年都没有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叫他们欣 赏曲高和寡的高雅文化,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经济上的压力则让他们难以负担日 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进一步挤压着他们的精神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 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我也是年轻人,我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他们可能 甫一成年,就挑起了生活的担子。我深知和他们相比,自己是幸运的,有幸生在 小康之家,接受高等教育,因此绝不会对他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而我 们的社会也应该有更强的同理心,去理解“网红”现象背后的社会现实。 说“网红”肤浅也好,低俗也好,既不是“网红”自己的错,也不是“网红”粉 丝群体的错。社会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形式,也需要有通俗的形式。如果要让网 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那么我们就应该对社会阶层差距的根源开刀, 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能过得更富裕,更有尊严,让他们能够有余暇和条件 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试想,如果有一天,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每个人都 可以抽出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那人们又何必要依 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努力去创造一个这样的社会,远比坐在清谈 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更有意义。 《中国青年报》 ( 2016 年 02 月 26 日 05 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下,媒体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他们对“网红”几乎都是鄙夷 和批判的态度,这也成为现在看待“网红”的一种主流舆论
B.“网红”们以秀脸蛋、秀身材等肤浅的方式走红,并成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 追捧的对象,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需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 C.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通过发自拍、发美食等方式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 未来的幻想,这是“网红”能够赢得追捧的原因。 D.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因受到教育水平及经济收入的影响,其结果他们 只能在网络上用一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是现在社会中大 多数下层年轻人最真实的内心向往。 B.本文作者不对“网红”粉丝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这是由于作者幼 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 C.想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我们就应该从社会层面着手,让 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有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D.让每个人都能有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这远比坐 在清谈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更有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红”原本是指“网络红人”,没有褒贬之意,然而在当下,“网红”却 背负着“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 B.对高雅文化欣赏的困难,以及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这些都挤压着生活 在社会下层青年人的精神空间 C.社会文化既然需要有高雅与通俗的形式之分,因此在评判“网红”肤浅与低 俗与否时,不能将错误归咎于“网红”自己或“网红”粉丝群体。 D.如果每个人都能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或抽出时间,摊开书本 阅读,那人们就不必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 (答案:1.D。解析:“他们只能用网络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说法过于肯定,原文为“他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 满足” 2.B。解析:对“本文作者不对‘网红’粉丝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 的原因分析错误,就原文看原因是“网红”粉丝们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大多 数无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 3.C。解析:“社会文化既然需要有高雅与通俗的形式之分”与“因此在评判 ‘网红’肤浅与低俗与否时,不能将错误归咎于‘网红’自己或‘网红’粉丝 群体”两个分句从原文看没有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 二、现代文阅读(二)(12分)(文学类) 川主寺的夜晚 非鱼 旅游团到达川主寺镇的时候,是下午五点多 圆脸的藏族导游普通话不太标准,他告诉大家尽量少活动,多休息,到街上买东 西最好结伴。他不想听导游絮叨,拿到钥匙就进了房间。男团员是单数,他给导 游提出来自己单独住,说怕影响别人。其实,他是不想让别人打扰他 这一路,他几乎不说话,大家唱歌讲笑话,他从不参与,也不笑
B.“网红”们以秀脸蛋、秀身材等肤浅的方式走红,并成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 追捧的对象,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需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 C.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通过发自拍、发美食等方式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 未来的幻想,这是“网红”能够赢得追捧的原因。 D.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因受到教育水平及经济收入的影响,其结果他们 只能在网络上用一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是现在社会中大 多数下层年轻人最真实的内心向往。 B.本文作者不对“网红”粉丝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这是由于作者幼 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 C.想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我们就应该从社会层面着手,让 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有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D.让每个人都能有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这远比坐 在清谈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更有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红”原本是指“网络红人”,没有褒贬之意,然而在当下,“网红”却 背负着“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 B.对高雅文化欣赏的困难,以及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这些都挤压着生活 在社会下层青年人的精神空间。 C.社会文化既然需要有高雅与通俗的形式之分,因此在评判“网红”肤浅与低 俗与否时,不能将错误归咎于“网红”自己或 “网红”粉丝群体。 D.如果每个人都能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或抽出时间,摊开书本 阅读,那人们就不必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 (答案:1.D。解析:“他们只能用网络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说法过于肯定,原文为“他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 满足”。 2.B。解析:对“本文作者不对‘网红’粉丝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 的原因分析错误,就原文看原因是“网红”粉丝们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大多 数无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 3.C。解析:“社会文化既然需要有高雅与通俗的形式之分” 与“因此在评判 ‘网红’肤浅与低俗与否时,不能将错误归咎于‘网红’自己或 ‘网红’粉丝 群体”两个分句从原文看没有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 二、现代文阅读(二)(12 分)(文学类) 川主寺的夜晚 非 鱼 旅游团到达川主寺镇的时候,是下午五点多。 圆脸的藏族导游普通话不太标准,他告诉大家尽量少活动,多休息,到街上买东 西最好结伴。他不想听导游絮叨,拿到钥匙就进了房间。男团员是单数,他给导 游提出来自己单独住,说怕 影响别人。其实,他是不想让别人打扰他。 这一路,他几乎不说话,大家唱歌讲笑话,他从不参与,也不笑
他不知道怎么会弄成这样。似乎所有通往未来的路都被堵死了,除了仰望天空 声接一声地叹息,他不知道该做什么,还能做什么 看到贴在旅行社门口的广告,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九寨沟,因为那美丽的水。在 把两千块钱交给了旅行社后,除了几百块钱零花钱,一张身份证,一间孤单的屋 子,几样家具,他在那个城市,真的是一无所有,了无牵挂了 十月末的川主寺寒气逼人,他躺在冰凉的床上,头疼欲裂。走廊里旅行团的人们 笑语喧哗,他们结伴去逛街。他想起那句课文: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都没有。 他把柜子里的被子也拿过来盖上,还是冷,脑后像要炸开一样,他不停地用手去 敲头 有人敲门。持续的敲门声让他很烦,他起来开了门,是那个圆脸的小导游,笑眯 眯站在门外:出去转转吧,现在就睡觉晚上会睡不着的 走出宾馆,他朝和主街道相反的方向走去。公路的右边有几个小饭店和小商店 左边是坡度很缓的草地。远远的,一群白羊在草地上吃草,没有一点声息。对面 的山坡上,是一个藏族的小村落,五彩斑斓的经幡在微风中飘动。 他在草地上躺下,身边有一簇黄色的小花,天空阴沉得叫人难过,云层从四面八 方压过来,他转个身,趴在草地上 黄昏渐渐来临,他离开了。他问路边一个小店的老板娘,哪里有藏刀卖。年轻的 藏族女人正在炉子上炖一锅牛肉,肉汤发出诱人的香味。她指指他来的方向,用 生硬的普通话说:街上有。又指指锅里的肉:吃不吃?他摇摇头。门口一个老阿 妈端坐着,沉默地望着远方。 他买了一把藏刀,刚回到房间,导游又敲门,后面跟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是他 们团里的。导游说:他和你一起住。 男人很健谈,不停地说话,问东问西,问他头疼不,要不要喝红景天,要不要喝 热茶。他一直摆弄着那把藏刀,头也不抬地说:不要。不要。 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导游问他是不是买了一把藏刀,他说是。导游让他把刀交 给他保管,说进景区要检查的,所有游客买的藏刀都要交给他保管。他狠狠地瞪 了同屋的男人一眼,把刀从怀里掏出来,交给了导游。 终于到九寨沟了。他跳下车,那对一路上叽叽喳喳的恋人跟着跳下来:大哥,我 们一起走。他说不用,女孩说:导游安排的,必须结伴,要不走丢了怎么办?走 他远远地跟着那对年轻的恋人,他想独自走,一直走到没有人的地方去。可那对 年轻的恋人似乎很听导游的话,一直在不停地回头看,看到他离得远了,就停下 来等着他。 每到一个景点,女孩都会发出阵阵惊呼,把那些惊艳的水指给他看,让他帮他们 拍照,拉着他一起合影。到最后,女孩子干脆让他和她的男朋友一左一右拉着她 的手,女孩嗲嗲地说:大哥,不行,我缺氧了,头晕,帮帮我。 他只好和她的男朋友拉着她的手。他感觉她的手软软的,凉凉的,和他那个一声 不吭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女朋友一样。他扭过头看了她一眼,她咧嘴一笑,很抱 歉的样子 路走到长海,他趴在木栏杆上,呆呆地望着那一汪清澈的湖水。女孩趴在他旁 边说:这里的水不能碰,都是有神性的。 他暗暗冷笑。他笑女孩说的神性。神在哪里?神看得到他的苦难和绝望吗? 男孩子拍拍他的肩:走吧,大哥。我们俩任重道远呢,得把这个小东西拖回去。 他继续和男孩拉着女孩的手,走着看着,看着走着
他不知道怎么会弄成这样。似乎所有通往未来的路都被堵死了,除了仰望天空一 声接一声地叹息,他不知道该做什么,还能做什么。 看到贴在旅行社门口的广告,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九寨沟,因为那美丽的水。在 把两千块钱交给了旅行社后,除了几百块钱零花钱,一张身份证,一间孤单的屋 子,几样家具,他在那个城市,真的是一无所有,了无牵挂了。 十月末的川主寺寒气逼人,他躺在冰凉的床上,头疼欲裂。走廊里旅行团的人们 笑语喧哗,他们结伴去逛街。他想起那句课文: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都没有。 他把柜子里的被子也拿过来盖上,还是冷,脑后像要炸开一样,他不停地用手去 敲头。 有人敲门。持续的敲门声让他很烦,他起来开了门,是那个圆脸的小导游,笑眯 眯站在门外:出去转转吧,现在就睡觉晚上会睡不着的。 走出宾馆,他朝和主街道相反的方向走去。公路的右边有几个小饭店和小商店, 左边是坡度很缓的草地。远远的,一群白羊在草地上吃草,没有一点声息。对面 的山坡上,是一个藏族的小村落,五彩斑斓的经幡在微风中飘动。 他在草地上躺下,身边有一簇黄色的小花,天空阴沉得叫人难过,云层从四面八 方压过来,他转个身,趴在草地上。 黄昏渐渐来临,他离开了。他问路边一个小店的老板娘,哪里有藏刀卖。年轻的 藏族女人正在炉子上炖一锅牛肉,肉汤发出诱人的香味。她指指他来的方向,用 生硬的普通话说:街上有。又指指锅里的肉:吃不吃?他摇摇头。门口一个老阿 妈端坐着,沉默地望着远方。 他买了一把藏刀,刚回到房间,导游又敲门,后面跟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是他 们团里的。导游说:他和你一起住。 男人很健谈,不停地说话,问东问西,问他头疼不,要不要喝红景天,要不要喝 热茶。他一直摆弄着那把藏刀,头也不抬地说:不要。不要。 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导游问他是不是买了一把藏刀,他说是。导游让他把刀交 给他保管,说进景区要检查的,所有游客买的藏刀都要交给他保管。他狠狠地瞪 了同屋的男人一眼,把刀从怀里掏出来,交给了导游。 终于到九寨沟了。他跳下车,那对一路上叽叽喳喳的恋人跟着跳下来:大哥,我 们一起走。他说不用,女孩说:导游安排的,必须结伴,要不走丢了怎么办?走 吧。 他远远地跟着那对年轻的恋人,他想独自走,一直走到没有人的地方去。可那对 年轻的恋人似乎很听导游的话,一直在不停地回头看,看到他离得远了,就停下 来等着他。 每到一个景点,女孩都会发出阵阵惊呼,把那些惊艳的水指给他看,让他帮他们 拍照,拉着他一起合影。到最后,女孩子干脆让他和她的男朋友一左一右拉着她 的手,女孩嗲嗲地说:大哥,不行,我缺氧了,头晕,帮帮我。 他只好和她的男朋友拉着她的手。他感觉她的手软软的,凉凉的,和他那个一声 不吭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女朋友一样。他扭过头看了她一眼,她咧嘴一笑,很抱 歉的样子。 一路走到长海,他趴在木栏杆上,呆呆地望着那一汪清澈的湖水。女孩趴在他旁 边说:这里的水不能碰,都是有神性的。 他暗暗冷笑。他笑女孩说的神性。神在哪里?神看得到他的苦难和绝望吗? 男孩子拍拍他的肩:走吧,大哥。我们俩任重道远呢,得把这个小东西拖回去。 他继续和男孩拉着女孩的手,走着看着,看着走着
一路颠簸,一车人又回到那座让他伤心的城市。 他背起背包刚要下车,导游叫住了他,导游把那把精美的藏刀递给他:还你的藏 刀。我们藏族人佩戴藏刀一是为了装饰,一是为了切牛肉羊肉。他接过刀,对年 轻的圆脸导游说:谢谢。导游在他身后幽默地说:大哥,切肉的时候千万小心 别切了自己的手。他抬起手冲背后摇了摇。 那对年轻的恋人在车旁等他。女孩说:大哥,再见啊。我们拜见过神了,神会保 佑我们的。 他走了。那对恋人,那个中年男人,还有好多刚下车的团员们,当然,还有那个 年轻的藏族导游,都微笑着和他挥手告别。 他弯下腰,给他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匆忙离去 4.选择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川主寺的夜晚”为题,讲述了一个城市旅游团去九寨沟的路上,夜 宿川主寺镇的时候发生的有趣的故事。 B.在川主寺镇,藏族导游告诉大家尽量少活动,到街上买东西最好结伴,说明 这个地方的治安不好。 C.导游说的“大哥,切肉的时候千万小心,别切了自己的手”,可以说导游看 出了他是个心思很重的人,有开导他的意味 D.同游的男人看见他买了一把藏刀,劝他喝茶他也不喝,男子怕他一时想不 开出现意外,就把买刀这件事告诉了导游。 (答案:(1)答C(A、与标题有关的事只是故事的一部分。B、理解错误。从 后文看,这一地区的人们很和善,不存在治安不好的问题。D、“男子怕他 想不开出现意外”是一种不大准确的揣测。)) 5.小说中写到的“那对一路上叽叽喳喳的恋人”,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女孩在景点让“他”帮他们拍照,男孩子要求 “他”帮助拖女孩子往回走,都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丰富了故事的内容。 ②那对恋人的乐观、单纯与“他”的沉闷、呆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他在旅 途中的心境。 ③那对恋人的乐观的生活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有助于“他”心情的转变。 (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意思对可酌情给分。) 6.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从苦难和绝望中解脱出来了,还是没有解脱出来?请 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案:〔观点一〕“他”从苦难和绝望中解脱出来了。①从主人公“他”的行 为上看,他是想用旅游来把自己从失恋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而这次旅游确实起到 了解脱的作用;②从小说情节中看,导游的关心、炖肉的藏族女人对他的友好、 健谈男子的关心、那对恋人对他的影响,都在感染着他;③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 看,作者的整个安排都有利于解脱“他”的苦闷,最后一段“他”的“深深地鞠 了一躬”的行为已经说明他感谢那些影响他的人,可见他从苦难和绝望中解脱 出来了
一路颠簸,一车人又回到那座让他伤心的城市。 他背起背包刚要下车,导游叫住了他,导游把那把精美的藏刀递给他:还你的藏 刀。我们藏族人佩戴藏刀一是为了装饰,一是为了切牛肉羊肉。他接过刀,对年 轻的圆脸导游说:谢谢。导 游在他身后幽默地说:大哥,切肉的时候千万小心, 别切了自己的手。他抬起手冲背后摇了摇。 那对年轻的恋人在车旁等他。女孩说:大哥,再见啊。我们拜见过神了,神会保 佑我们的。 他走了。那对恋人,那个中年男人,还有好多刚下车的团员们,当然,还有那个 年轻的藏族导游,都微笑着和他挥手告别。 他弯下腰,给他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匆忙离去。 4.选择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以“川主寺的夜晚”为题,讲述了一个城市旅游团去九寨沟的路上,夜 宿川主寺镇的时候发生的有趣的故事。 B.在川主寺镇,藏族导游告诉大家尽量少活动,到街上买东西最好结伴,说明 这个地方的治安不好。 C.导游说的“大哥,切肉的时候千万小心,别切了自己的手”,可以说导游看 出了他是个心思很重的人,有开导他的意味。 D.同游的男人看见他买了一把藏刀,劝他喝茶他也不喝,男子怕他一时想不 开出现意外,就把买刀这件事告诉了导游。 (答案:(1)答 C (A、与标题有关的事只是故事的一部分。B、理解错误。从 后文看,这一地区的人们很和善,不存在治安不好的问题。D、“男子怕他一时 想不开出现意外”是一种不大准确的揣测。)) 5. 小说中写到的“那对一路上叽叽喳喳的恋人”,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 分) (答案: 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女孩在景点让“他”帮他们拍照,男孩子要求 “他”帮助拖女孩子往回走,都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丰富了故事的内容。 ②那对恋人的乐观、单纯与“他”的沉闷、呆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他在旅 途中的心境。 ③那对恋人的乐观的生活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有助于“他”心情的转变。 (每点 2 分,任答两点即可。意思对可酌情给分。) 6. 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从苦难和绝望中解脱出来了,还是没有解脱出来?请 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5 分) (答案:〔观点一〕“他”从苦难和绝望中解脱出来了。①从主人公“他”的行 为上看,他是想用旅游来把自己从失恋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而这次旅游确实起到 了解脱的作用;②从小说情节中看,导游的关心、炖肉的藏族女人对他的友好、 健谈男子的关心、那对恋人对他的影响,都在感染着他;③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 看,作者的整个安排都有利于解脱“他”的苦闷,最后一段“他”的“深深地鞠 了一躬”的行为已经说明他感谢 那些影响他的人,可见他从苦难和绝望中解脱 出来了
〔观点二〕“他”没有从苦难和绝望中解脱出来。①从主人公“他”的行为看, 他是封闭的,和同游的人没有什么交流,很难解开内心的疙瘩;②从小说情节中 看,虽然同行的人都在有意无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但他内心的郁积太深了, 觉得神也看不到“他的苦难和绝望”;③从最后一段“他”的行为来看,他只 是感谢这些对他友好的人,并没有表明他真的就从苦难和绝望中解脱出来了。 (观点2分,论述合理3分;其它观点只要论述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三、现代文阅读(三)(14分)(实用类) 吴祖光:旷世才情不平则鸣 吴祖光,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戏剧导演 牟森曾这样评价:“吴祖光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作家,极具名士风 吴祖光的祖籍是江苏省武进县。父亲吴瀛是位饱学之士,以诗、文、书、画闻名 又是一位文物鉴赏家。母亲也识文断字,经常念诗给他听。家庭的文化氛围给少 年吴祖光以一定的熏陶和影响。他酷爱戏曲,常泡在戏园里看戏,接触了大量戏 曲 中学毕业后入中法大学文学系,在抗战爆发的一九三七年,二十岁的吴祖光完成 了他的话剧处女作《凤凰城》。该剧是根据东北抗日义勇军苗可秀烈士的事迹写 成的。剧中歌颂了苗可秀领导“中国少年铁血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展开的 艰苦顽强的斗争。该剧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这部剧作,曾得到当时戏剧大师曹禺的大加称赞。曹禺称他“一出手就是战士” 但对这部剧作,晚年的吴祖光在《“投机取巧”的〈凤凰城〉一一我从事剧本写 作的开始》一文中介绍说:“这个剧本写得太幼稚,今天一看会让我感到脸红耳 赤。譬如剧中苗可秀别家出征总带着义仆张生,完全是旧戏里公子与随身的书僮 那样的主仆关系。 随后几年间,他笔耕不辍,陆续创作了《正气歌》、《林冲夜奔》、《牛郎织女》、 《少年游》和《风雪夜归人》等声震文坛的剧作。其中完成于1942年的《风雪 夜归人》是吴祖光的代表作。这部剧作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戏曲思维创作话剧的 另一种思路,他将中西戏剧“写实”与“写意”艺术手法相融合尝试不同题材和 富有异趣的创作风格,对民族戏剧的现代化和现代话剧的民族化做出了有益的探 索 除了艺术上久负盛名,吴祖光还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作为剧作家,吴祖 光连续撰文抨击国民党统治之下的审查制度,称之为“奴隶的审查制度”。他抨 击国民党删除曹禺之作《蜕变》中“打游击”的情节;他嘲讽蒋介石因自己是 秃头而将张天翼的童话《禿秃大王》改成《猴儿大王》;他愤怒自己创作的《正 气歌》被国民党删去关于朝廷昏庸的所有内容 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吴祖光有自己的判断和立场。1945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率 先发表了毛主席词《沁园春·雪》。毛主席诗词的突然发表,极大地改变了共产 党的政治形象与文化形象。为此他遭到国民党通缉追杀。 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拐点,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难免也会深随其中 而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1957年吴祖光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北大荒劳动。对于 这种不期而来的遭遇,他以诗明志。诗云:眼高于顶命如纸,生正逢时以至此; 行船偏遇打头风,不到黄河心不死。“生正逢时”,正是他一生最喜欢的词语
〔观点二〕“ 他”没有从苦难和绝望中解脱出来。①从主人公“他”的行为看, 他是封闭的,和同游的人没有什么交流,很难解开内心的疙瘩;②从小说情节中 看,虽然同行的人都在有意无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但他内心的郁积太深了, 觉得神也看不到“他的苦难和绝望”; ③从最后一段“他”的行为来看,他只 是感谢这些对他友好的人,并没有表明他真的就从苦难和绝望中解脱出来了。 (观点 2 分,论述合理 3 分;其它观点只要论述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三、现代文阅读(三)(14 分)(实用类) 吴祖光:旷世才情 不平则鸣 吴祖光,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戏剧导演 牟森曾这样评价:“吴祖光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作家,极具名士风 范。” 吴祖光的祖籍是江苏省武进县。父亲吴瀛是位饱学之士,以诗、文、书、画闻名, 又是一位文物鉴赏家。母亲也识文断字,经常念诗给他听。家庭的文化氛围给少 年吴祖光以一定的熏陶和影响。他酷爱戏曲,常泡在戏园里看戏,接触了大量戏 曲。 中学毕业后入中法大学文学系,在抗战爆发的一九三七年,二十岁的吴祖光完成 了他的话剧处女作《凤凰城》。该剧是根据东北抗日义勇军苗可秀烈士的事迹写 成的。剧中歌颂了苗可秀领导“中国少年铁血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展开的 艰苦顽强的斗争。该剧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这部剧作,曾得到当时戏剧大师曹禺的大加称赞。曹禺称他“一出手就是战士”。 但对这部剧作,晚年的吴祖光在《“投机取巧”的〈凤凰城〉——我从事剧本写 作的开始》一文中介绍说:“这个剧本写得太幼稚,今天一看会让我感到脸红耳 赤。譬如剧中苗可秀别家出征总带着义仆张生,完全是旧戏里公子与随身的书僮 那样的主仆关系。” 随后几年间,他笔耕不辍,陆续创作了《正气歌》、《林冲夜奔》、《牛郎织女》、 《少年游》和《风雪夜归人》等声震文坛的剧作。其中完成于 1942 年的《风雪 夜归人》是吴祖光的代表作。这部剧作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戏曲思维创作话剧的 另一种思路,他将中西戏剧“写实”与“写意”艺术手法相融合,尝试不同题材和 富有异趣的创作风格,对民族戏剧的现代化和现代话剧的民族化做出了有益的探 索。 除了艺术上久负盛名,吴祖光还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作为剧作家,吴祖 光连续撰文抨击国民党统治之下的审查制度,称之为“奴隶的审查制度”。他抨 击国民党删除曹禺之作《蜕变》中 “打游击”的情节;他嘲讽蒋介石因自己是 秃头而将张天翼的童话《秃秃大王》改成《猴儿大王》;他愤怒自己创作的《正 气歌》被国民党删去关于朝廷昏庸的所有内容。 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吴祖光有自己的判断和立场。1945 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率 先发表了毛主席词《沁园春•雪》。毛主席诗词的突然发表,极大地改变了共产 党的政治形象与文化形象。为此他遭到国民党通缉追杀。 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拐点,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难免也会深随其中 而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1957 年吴祖光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北大荒劳动。对于 这种不期而来的遭遇,他以诗明志。诗云:眼高于顶命如纸,生正逢时以至此; 行船偏遇打头风,不到黄河心不死。“生正逢时”,正是他一生最喜欢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