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2018届髙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 阅读(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贤”一词始于东汉,是国家对有作为的官员、或有崇高威望、为社会做出重 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之后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是对享有这一称号者人生价值 的肯定。后来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都 被称之为“乡贤”。如今我们则把那些德高望重的还乡官员、耕读故土的贤人志 士、农村的优秀基层干部、家乡的道德模范和热爱家乡、反哺桑梓的企业家等榜 样人物、先进人物、精英人物称之为“新乡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 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乂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 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 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 泉”。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们必须积极发挥新乡贤的作用 不断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治理人才流失、主体弱化、对象多元化、 环境复杂化等问题日益凸显,而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强大。乡贤 文化对于今天的乡村治理仍然具有独特的人文道德价值以及经济社会效益,它是 倡导文明乡风的精神力量、传承地域文化的方向坐标,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起 着“安全阀”的作用。 新乡贤文化作为一种“软约束”“软治理”,有利于健全乡村居民利益表达机 制,营造新乡贤参与家乡建设的氛围,激发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建设乡 村共同体,并提高其凝聚力和自治能力。从优化乡村治理文化来看,新乡贤文化 所蕴含的文化道德力量,能延续传统乡村文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能教化 乡民、反哺乡里、涵养文明乡风,使村民遵循行为规范、价值导向。从提升乡村 治理手段来看,在一些乡村出现“空心化”现象的情况之下,推进新乡贤和乡村 社会结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促进公共服务普及与公序良俗形成,构建兼具乡土 性与现代性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乡贤的引领示 范作用,就如一场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他们既挑起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担, 又充当起了“讲道德、明是非、守纪律”的“传声筒”和“广播站”。在决胜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不断挖掘和发挥新乡贤的潜力与作用,使 其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再立新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名思义,“乡贤”就是生于本乡、服务于本乡、为乡村建设作出贡献的贤达 之士 B.简而言之,新乡贤就是本乡本土的、德才兼备的榜样人物、先进人物和精英人 物 C.新乡贤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化解社会矛盾 两大方面
广东省肇庆市 2018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 阅读(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乡贤”一词始于东汉,是国家对有作为的官员、或有崇高威望、为社会做出重 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之后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是对享有这一称号者人生价值 的肯定。后来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都 被称之为“乡贤”。如今我们则把那些德高望重的还乡官员、耕读故土的贤人志 士、农村的优秀基层干部、家乡的道德模范和热爱家乡、反哺桑梓的企业家等榜 样人物、先进人物、精英人物称之为“新乡贤”。 习 近 平 总 书 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 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 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 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 泉”。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们必须积极发挥新乡贤的作用, 不断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治理人才流失、主体弱化、对象多元化、 环境复杂化等问题日益凸显,而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强大。乡贤 文化对于今天的乡村治理仍然具有独特的人文道德价值以及经济社会效益,它是 倡导文明乡风的精神力量、传承地域文化的方向坐标,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起 着“安全阀”的作用。 新乡贤文化作为一种“软约束”“软治理”,有利于健全乡村居民利益表达机 制,营造新乡贤参与家乡建设的氛围,激发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建设乡 村共同体,并提高其凝聚力和自治能力。从优化乡村治理文化来看,新乡贤文化 所蕴含的文化道德力量,能延续传统乡村文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能教化 乡民、反哺乡里、涵养文明乡风,使村民遵循行为规范、价值导向。从提升乡村 治理手段来看,在一些乡村出现“空心化”现象的情况之下,推进新乡贤和乡村 社会结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促进公共服务普及与公序良俗形成,构建兼具乡土 性与现代性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乡贤的引领示 范作用,就如一场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他们既挑起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担, 又充当起了“讲道德、明是非、守纪律”的“传声筒”和“广播站”。在决胜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不断挖掘和发挥新乡贤的潜力与作用,使 其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再立新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顾名思义,“乡贤”就是生于本乡、服务于本乡、为乡村建设作出贡献的贤达 之士。 B.简而言之,新乡贤就是本乡本土的、德才兼备的榜样人物、先进人物和精英人 物。 C.新乡贤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化解社会矛盾 两大方面
D.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起着“安全阀”的作用就是乡贤文化的经济社会效益 的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乡贤”的内涵说起,分析了必须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的背景,并论证 了新乡贤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价值。 B.文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容,为其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极大地增强了 文章的说服力 C.第四段从优化乡村治理文化、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和提升乡村治理手段三个 方面论述了新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D.“传声筒”和“广播站”的比喻,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新乡贤独特而突出的引领 示范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乡贤的引领示范作用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所以新乡贤既挑起了乡村治理现 代化的重担,又充当起了“讲道德、明是非、守纪律”的“传声筒”和“广播 B.新乡贤文化虽然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未必适用于城市的 治理 C.乡村存在治理人才流失、主体弱化、对象多元化、环境复杂化等突出问题,只 有充分挖掘和发挥新乡贤的潜力与作用,乡村治理才能卓有成效。 D新乡贤文化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见,“软约束”“软治理”在 某些方面也不失为治理的良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归 袁有江 他现在还不想回家。 迎着刺眼的夕阳,他突然间冒起了去大岭山的念头。朋友曾提过,大岭山之巅可 以俯瞰整座城市。来这座城市二十多年了,他还从没认真看过这座城市的全景。 此刻,他很想一个人去站站,看看。 暮霭苍苍。站在观景台边缘,远眺一池斑斓的灯火,他吃惊地张大了嘴巴 第一次,他发现这座城市是髙低起伏、连绵不绝的。一种从喧嚣中滋生的空空荡 荡之感,油然而生。脚下是万丈深渊。凉飕飕的山风,钻进裤管,沿尾椎流到后 脑,激起一股往下坠落的恐惧。他下意识地抓紧栏杆,想到尼采的那句话:当你 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下山时,他鬼使神差地将车又开回了单位,并关闭了手机 今夜,他想徒步回家 银白的河床里,静水深流,寂然无声。夹道的树丛间,散布着稀奇古怪的虫 鸣,天籁般好听。他贪婪地深吸着夏夜的凉气,稳健地走在塑胶绿道上。恍惚间, 他觉得身后,留有一串清晰的脚印。这些脚印,将这二十多年的时光坚定地嵌入 了这座城市。“强人是你,能顶天立地”,想起了郭天王的歌词,他微微一笑。 在绿道尽头翻上路面,向南,转入一条商业街。路上车水马龙,街两边店铺 林立,流光溢彩的招牌和灯箱,让他有片刻目眩。一家超市的音响,正不遗余力 地播放着流行歌曲。这条他每天经过的街道,原来如此繁华。从前的熟视无睹真 不应该
D.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起着“安全阀”的作用就是乡贤文化的经济社会效益 的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从“乡贤”的内涵说起,分析了必须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的背景,并论证 了新乡贤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价值。 B.文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容,为其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极大地增强了 文章的说服力。 C.第四段从优化乡村治理文化、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和提升乡村治理手段三个 方面论述了新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D.“传声筒”和“广播站”的比喻,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新乡贤独特而突出的引领 示范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新乡贤的引领示范作用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所以新乡贤既挑起了乡村治理现 代化的重担,又充当起了“讲道德、明是非、守纪律”的“传声筒”和“广播 站”。 B.新乡贤文化虽然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未必适用于城市的 治理。 C.乡村存在治理人才流失、主体弱化、对象多元化、环境复杂化等突出问题,只 有充分挖掘和发挥新乡贤的潜力与作用,乡村治理才能卓有成效。 D.新乡贤文化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见,“软约束”“软治理”在 某些方面也不失为治理的良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归 袁有江 他现在还不想回家。 迎着刺眼的夕阳,他突然间冒起了去大岭山的念头。朋友曾提过,大岭山之巅可 以俯瞰整座城市。来这座城市二十多年了,他还从没认真看过这座城市的全景。 此刻,他很想一个人去站站,看看。 暮霭苍苍。站在观景台边缘,远眺一池斑斓的灯火,他吃惊地张大了嘴巴。 第一次,他发现这座城市是高低起伏、连绵不绝的。一种从喧嚣中滋生的空空荡 荡之感,油然而生。脚下是万丈深渊。凉飕飕的山风,钻进裤管,沿尾椎流到后 脑,激起一股往下坠落的恐惧。他下意识地抓紧栏杆,想到尼采的那句话:当你 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下山时,他鬼使神差地将车又开回了单位,并关闭了手机。 今夜,他想徒步回家。 银白的河床里,静水深流,寂然无声。夹道的树丛间,散布着稀奇古怪的虫 鸣,天籁般好听。他贪婪地深吸着夏夜的凉气,稳健地走在塑胶绿道上。恍惚间, 他觉得身后,留有一串清晰的脚印。这些脚印,将这二十多年的时光坚定地嵌入 了这座城市。“强人是你,能顶天立地”,想起了郭天王的歌词,他微微一笑。 在绿道尽头翻上路面,向南,转入一条商业街。路上车水马龙,街两边店铺 林立,流光溢彩的招牌和灯箱,让他有片刻目眩。一家超市的音响,正不遗余力 地播放着流行歌曲。这条他每天经过的街道,原来如此繁华。从前的熟视无睹真 不应该
从商业街拐进工业区,热闹渐行渐远。马路上,除了偶尔驶过的货柜车,几 乎没有行人。站在梧桐树间的路灯,洒下斑斑点点的光。突然,他发现一家工厂 的后门口,好像躺着一个人 他清除脑子里的那团乱麻,一步步走近。 是一位全身脏污,壮实,约五十岁的女人。她穿着一套破旧的粗布工装,左 脚挑着一只女式布拖鞋,右脚底压着一只男士塑料拖鞋。她身体横截门口,就着 斜坡躺着。头枕交叉的双臂,胸腹坦然地面对夜空,居然还跷着二郎腿。青紫的 脸上,仿佛浮着一层油润润的,纯真的笑意。均匀的鼾声,透出香甜的气息。女 人,很像法国印象派油画里,那些丰腴的睡美人。 她不像是捡垃圾、收破烂的。讨薪的?似乎也不像。更像是一位精神失常者, 位什么都不需要考虑的弃妇。她有家人吗?为什么会沦落街头?也许,她好好 洗个澡,换身衣,睡在一张柔软的床上,会是一位美丽的母亲。猜测了一会儿 他觉得自己很可笑。自己没有责任和义务,去猜测她的身世来历,更根本没资格 同情她。 他掏出手机,已经是凌晨一点。他从来没有这么晚不回家。偶尔晚归,总有 电话先打回去。手机恢复信号后,一股脑蹦出十几个未接电话和未读信息。母亲、 老婆和儿子都问他啥时候回来,干吗还不回家。儿子和儿媳妇在闹离婚。母亲的 股骨头手术,无论如何不能再拖… 该想的想一遍就烦,不该想的想一千遍还想。徜徉在明月大道,他和月光下的影 子无休止地辩论着。他告诫自己,什么都不必想,不必担心。影子却告诉他,你 得想清楚一切,凡事都值得担心。 到了他夜夜栖息的小区。输密码,开门;进电梯,出电梯;开锁,进家门,换鞋 过客厅。一切照旧。他伸头看看母亲的卧室,夜灯阑珊。蜷缩在沙发上的妻子鼾 声正顺。负痛而眠的母亲,也一脸安详。 赤条条躺进浴缸,他才再一次回想下午张医生的电话。“你…虽然是晚期,但 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 瞬间,不可遏制的泪水,决堤般涌出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平中见深意,通过“他”归家途中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感,展示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去思考苦难生命这一永恒的主题 B.“他”对流浪妇人身世来历作一番猜测前后的心理变化,既写出了“他”为 人冷淡的性格,也暗示了“他”苦恼无助的处境 C.小说善于营造冲突来表现人物,“他”在月光下与影子的辩论,将“他”矛 盾的内心世界巧妙外显,形象而生动地揭示“他”的焦躁难安 D.小说的语言既具表现力又有感染力。如“该想的想一遍就烦,不该想的想一 千遍还想”,就很好地反映了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引起读者共鸣。 5.小说“归”这一标题内涵丰富,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5分) 6.小说结尾才交待“他”身处癌症晚期,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 作品进行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从商业街拐进工业区,热闹渐行渐远。马路上,除了偶尔驶过的货柜车,几 乎没有行人。站在梧桐树间的路灯,洒下斑斑点点的光。突然,他发现一家工厂 的后门口,好像躺着一个人。 他清除脑子里的那团乱麻,一步步走近。 是一位全身脏污,壮实,约五十岁的女人。她穿着一套破旧的粗布工装,左 脚挑着一只女式布拖鞋,右脚底压着一只男士塑料拖鞋。她身体横截门口,就着 斜坡躺着。头枕交叉的双臂,胸腹坦然地面对夜空,居然还跷着二郎腿。青紫的 脸上,仿佛浮着一层油润润的,纯真的笑意。均匀的鼾声,透出香甜的气息。女 人,很像法国印象派油画里,那些丰腴的睡美人。 她不像是捡垃圾、收破烂的。讨薪的?似乎也不像。更像是一位精神失常者, 一位什么都不需要考虑的弃妇。她有家人吗?为什么会沦落街头?也许,她好好 洗个澡,换身衣,睡在一张柔软的床上,会是一位美丽的母亲。猜测了一会儿, 他觉得自己很可笑。自己没有责任和义务,去猜测她的身世来历,更根本没资格 同情她。 他掏出手机,已经是凌晨一点。他从来没有这么晚不回家。偶尔晚归,总有 电话先打回去。手机恢复信号后,一股脑蹦出十几个未接电话和未读信息。母亲、 老婆和儿子都问他啥时候回来,干吗还不回家。儿子和儿媳妇在闹离婚。母亲的 股骨头手术,无论如何不能再拖…… 该想的想一遍就烦,不该想的想一千遍还想。徜徉在明月大道,他和月光下的影 子无休止地辩论着。他告诫自己,什么都不必想,不必担心。影子却告诉他,你 得想清楚一切,凡事都值得担心。 到了他夜夜栖息的小区。输密码,开门;进电梯,出电梯;开锁,进家门,换鞋, 过客厅。一切照旧。他伸头看看母亲的卧室,夜灯阑珊。蜷缩在沙发上的妻子鼾 声正顺。负痛而眠的母亲,也一脸安详。 赤条条躺进浴缸,他才再一次回想下午张医生的电话。“你……虽然是晚期,但 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 一瞬间,不可遏制的泪水,决堤般涌出。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平中见深意,通过“他”归家途中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感,展示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去思考苦难生命这一永恒的主题。 B. “他”对流浪妇人身世来历作一番猜测前后的心理变化,既写出了“他”为 人冷淡的性格,也暗示了“他”苦恼无助的处境。 C. 小说善于营造冲突来表现人物,“他”在月光下与影子的辩论,将“他”矛 盾的内心世界巧妙外显,形象而生动地揭示“他”的焦躁难安。 D. 小说的语言既具表现力又有感染力。如“该想的想一遍就烦,不该想的想一 千遍还想”,就很好地反映了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引起读者共鸣。 5.小说“归”这一标题内涵丰富,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结尾才交待“他”身处癌症晚期,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 作品进行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 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近两年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在明显加快。截至2017 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 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据联合国人口署数据,预计到2025 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2亿,2050年将突破3亿。 相比之如此庞大且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目前社会上的养老服务、养老机构、养 老床位、护理服务人员等却呈现出了供给不足的格局。截至2016年底,全国各 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14万个,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2.9万个。全 国各类养老床位合计730.2万张,每千名老年人仅拥有养老床位31.6张 “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结构失衡,对98%以上居住在家的老年人缺乏养老服务供给 及相应的政策筹划与公共投入,全国养老床位供需差距巨大。”中国社会保障学 会会长郑功成指出,未来需要有效地撬动市场资源与社会资源,以应对老龄化的 发展趋势。 (摘自《经济日报》2018年2月18日) 材料二: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 失能(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半失能老年人达到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18.3%。 而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各类养老机构达4万多家,但真正具备医疗服务 能力的只有20% 2015年11月,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给出了“医养结合” 的时间表—一到2020年,所有医疗机构都要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 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按照顶层规划,所谓“医养结合”,指的是通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有效结合, 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 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 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则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7年11月13) 材料三 中国人口老年抚养比预测 注:加入少年儿童抚养比的总抚养比指标到2030年将超过50%。 (数据来源于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四 日前,桐乡市乌镇“互联网+”养老模式成功入选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 例,成为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市。 2014年,桐乡市乌镇被授予“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同时启动“互联网 ”养老服务试点工程。如今,通过三年实践,桐乡乌镇“互联网+”养老服务已 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 的“互联网+”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和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为老年人 提供紧急救助、生活照料、专业护理、文体娱乐、配餐就餐、医疗保健等80余 项集中照料和上门服务 互联网给乌镇老人的生活带来何种变化?89岁独居老人吴凤琴的一天,是乌镇 “互联网十”养老生活的缩影。每天早上吃过早饭,拿着印有老人专属二维码的 “一卡通”,吴风琴总会出现在乌镇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二楼的健康管理中心。自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 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近两年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在明显加快。截至 2017 年末,我国 60 周岁及以上人口 24090 万人,占总人口的 17.3%,其中 65 周岁及 以上人口 15831 万人,占总人口的 11.4%。据联合国人口署数据,预计到 2025 年,我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 2 亿,2050 年将突破 3 亿。 相比之如此庞大且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目前社会上的养老服务、养老机构、养 老床位、护理服务人员等却呈现出了供给不足的格局。截至 2016 年底,全国各 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 14 万个,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 2.9 万个。全 国各类养老床位合计 730.2 万张,每千名老年人仅拥有养老床位 31.6 张。 “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结构失衡,对 98%以上居住在家的老年人缺乏养老服务供给 及相应的政策筹划与公共投入,全国养老床位供需差距巨大。”中国社会保障学 会会长郑功成指出,未来需要有效地撬动市场资源与社会资源,以应对老龄化的 发展趋势。 (摘自《经济日报》2018 年 2 月 18 日) 材料二: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截至 2016 年,我国 失能(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半失能老年人达到 4063 万人,占老年人口 18.3%。 而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各类养老机构达 4 万多家,但真正具备医疗服务 能力的只有 20%。 2015 年 11 月,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给出了“医养结合” 的时间表——到 2020 年,所有医疗机构都要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 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按照顶层规划,所谓“医养结合”,指的是通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有效结合, 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 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 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则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7 年 11 月 13) 材料三: 中国人口老年抚养比预测 注:加入少年儿童抚养比的总抚养比指标到 2030 年将超过 50%。 (数据来源于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四: 日前,桐乡市乌镇“互联网+”养老模式成功入选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 例,成为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市。 2014 年,桐乡市乌镇被授予“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同时启动“互联网 +”养老服务试点工程。如今,通过三年实践,桐乡乌镇“互联网+”养老服务已 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 的“互联网+”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和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为老年人 提供紧急救助、生活照料、专业护理、文体娱乐、配餐就餐、医疗保健等 80 余 项集中照料和上门服务。 互联网给乌镇老人的生活带来何种变化?89 岁独居老人吴凤琴的一天,是乌镇 “互联网+”养老生活的缩影。每天早上吃过早饭,拿着印有老人专属二维码的 “一卡通”,吴凤琴总会出现在乌镇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二楼的健康管理中心。自
助测量血压后,她的测量结果将及时录入电子档案中。旁边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 可免费为老人提供网络医院预约挂号、网上会诊等服务。老人向记者展示了随身 携带钥匙扣大小的“S0S呼叫跌倒与报警定位器”:“这是为了防止我跌倒时身 边没人照顾,一旦发生意外情况照料中心会马上接到呼叫器报警。” (摘自《浙江日报》2017年12月8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老龄化速度正在明显加快,要应对老龄化发展趋势,需要有效调动市场 资源与社会资源,做到双管齐下 B.医养结合是一种集医疗、康复、养老等为一体,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 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模式 C.到2030年,社会总抚养比超50%,意味着创造价值的劳动力压力加大,同 时将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 D.乌镇“互联网十”养老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它被授予“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 址”,也率先展现了互联网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成功运用。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当前我国养老的突出问题是养老床位严重不足,这与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矛 盾 B.医养结合是最理想的养老机构模式,势在必行,其中的医就是为了满足那些 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需求。 C.九部委联合发文给出“医养结合”时间表,表明我国应对老龄发展趋势信心 足,目标明确,计划性强 D.养老问题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在拷问每个家庭的孝道,居家 养老仍是家庭首选 E.医养结合中的“养”,已超越传统意义的养老,更强调生活质量,有身心兼 养之意。 9.请参照吴凤琴老人的事例,概括乌镇养老模式的特点。(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司马旦字伯康。清直敏强,虽小事必审思,度不中不释。以父任,为秘书省校书 郎,历郑县主簿。郑有妇蔺讼夺人田者,家多金钱,市党买吏,合为奸谩,十年 不决。旦取案一阅,情伪立见,黜吏十数辈,冤者以直。又井元庆豪欺乡里,莫 敢谁何,旦擒致于法。时旦年尚少,上下易之,自是惊服。吏捕蝗,因缘搔民。 旦言:“蝗,民之仇,宜听自捕,输之官。”后着为令。丁内外艰,服除,监饶 州永平铸钱监。知祁县,天大旱,人乏食,群盗剽敗,富家巨室至以兵自备。旦 召富者开以祸福,于是争出粟,减直以粜,犹不失其嬴,饥者获济,盗患亦弭 举监在京百万仓,时祁隶太原,以太原留,不召。通判乾州,未行,举监在 京杂物库。知宜兴县,其民嚣讼,旦每狱必穷根株,痛绳之,校系县门,民稍以 诋冒为耻。市贯大溪,贾昌朝所作长桥,坏废岁久,旦劝民葺复,不劳而成 旦澹薄无欲,奉养苟完,人不见其贵。与弟光尤友爱终始,人无间言。光居 洛,旦居夏县,皆有园沼胜概。光岁一往省旦,旦亦间至洛视光。凡光平时所与 论天下事,旦有助焉。及光被门下侍郎召,固辞不拜。旦引大义语之曰:“生平 诵尧、舜之道,思致其君,今时可而违,非进退之正也。”光幡然就位。方是时, 天下惧光之终不出,及闻此,皆欣然称旦曰:“长者之言也
助测量血压后,她的测量结果将及时录入电子档案中。旁边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 可免费为老人提供网络医院预约挂号、网上会诊等服务。老人向记者展示了随身 携带钥匙扣大小的“SOS 呼叫跌倒与报警定位器”:“这是为了防止我跌倒时身 边没人照顾,一旦发生意外情况照料中心会马上接到呼叫器报警。” (摘自《浙江日报》2017 年 12 月 8 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我国老龄化速度正在明显加快,要应对老龄化发展趋势,需要有效调动市场 资源与社会资源,做到双管齐下。 B. 医养结合是一种集医疗、康复、养老等为一体,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 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模式。 C. 到 2030 年,社会总抚养比超 50%,意味着创造价值的劳动 力压力加大,同 时将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 D.乌镇“互联网+”养老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它被授予“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 址”,也率先展现了互联网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成功运用。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 当前我国养老的突出问题是养老床位严重不足,这与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矛 盾。 B. 医养结合是最理想的养老机构模式,势在必行,其中的医就是为了满足那些 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需求。 C. 九部委联合发文给出“医养结合”时间表,表明我国应对老龄发展趋势信心 足,目标明确,计划性强。 D. 养老问题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在拷问每个家庭的孝道,居家 养老仍是家庭首选。 E. 医养结合中的“养”,已超越传统意义的养老,更强调生活质量,有身心兼 养之意。 9.请参照吴凤琴老人的事例,概括乌镇养老模式的特点。(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司马旦字伯康。清直敏强,虽小事必审思,度不中不释。以父任,为秘书省校书 郎,历郑县主簿。郑有妇蔺讼夺人田者,家多金钱,市党买吏,合为奸谩,十年 不决。旦取案一阅,情伪立见,黜吏十数辈,冤者以直。又井元庆豪欺乡里,莫 敢谁何,旦擒致于法。时旦年尚少,上下易之,自是惊服。吏捕蝗,因缘搔民。 旦言:“蝗,民之仇,宜听自捕,输之官。”后着为令。丁内外艰,服除,监饶 州永平铸钱监。知祁县,天大旱,人乏食,群盗剽敓,富家巨室至以兵自备。旦 召富者开以祸福,于是争出粟,减直以粜,犹不失其赢,饥者获济,盗患亦弭。 举监在京百万仓,时祁隶太原,以太原留,不召。通判乾州,未行,举监在 京杂物库。知宜兴县,其民嚣讼,旦每狱必穷根株,痛绳之,校系县门,民稍以 诋冒为耻。市贯大溪,贾昌朝所作长桥,坏废岁久,旦劝民葺复,不劳而成。 旦澹薄无欲,奉养苟完,人不见其贵。与弟光尤友爱终始,人无间言。光居 洛,旦居夏县,皆有园沼胜概。光岁一往省旦,旦亦间至洛视光。凡光平时所与 论天下事,旦有助焉。及光被门下侍郎召,固辞不拜。旦引大义语之曰:“生平 诵尧、舜之道,思致其君,今时可而违,非进退之正也。”光幡然就位。方是时, 天下惧光之终不出,及闻此,皆欣然称旦曰:“长者之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