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故冰室书话 梁启超逝世后,对这位曾立志称量天下的人物,言人人殊。 杨度在所送挽联中如是说:“事业本寻常,成固欣然,败亦可喜, 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杀,我独怜才。”夏敬观挽联云:“赋命历 艰危,才性不为平世士;阍棺论成败,功名唯在旧书堆。”我比 较喜欢杨度一联,也喜欢夏氏的下半联。杨联论人论事,平实 近真,通达圆熟,颇见性灵。如“成固秋然,败亦可客”、“人 皆欲杀,我独怜才”,说得多好啊」夏联将梁氏功名归结为杜门 著述、整理国故,可谓不易之论。历史总是有遗憾的。人们对 戊戌风流、民国入阁的政治家梁启超不无微词,而对博大但不 够精深的学问家梁启超则怀着深深的敬意。金无足赤,人无完 人。梁启超亦复如此。 三 说到梁启超在学术文化方面的贡款,不能不谈到他倡导的 “诗界革命”。不过,“诗界革命”的速度和步伐实际是两种:有 前进,也有后退。 梁启超热情宣传的“诗界革命”的具体内容,其实就是 《饮冰室诗话》所强调的“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或者说“熔铸 新理想以入旧风格”。1900年,他在《夏威夷游记》中就“诗界 革命”的方向又提出要兼备三长:一为“新意境”,二为“新语 句”,三为“以古人之风格人之”。也可将其概括为“三新一 旧”,即新意境、新语句、新理想与旧风格。按照这一标准,他 对康有为、谭嗣同、夏曾佑、蒋观云等人的诗,都有不同程度 的推重和赞许。如称赞“谭浏阳志节学行思想,为中国二十世 纪开幕第一人”;黄遵宪为“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
梁启超:一个说不尽的话题7 者”;丘逢甲是“诗界革命第一巨子”;夏曾佑、蒋观云、黄遵 宪为“近世诗家三杰”,等等。实事求是讲,在“诗界革命”口 号的影响下,产生了一批反映民族危亡、呼吁变法图存的诗歌 作品,有的诗人在诗歌创新方面进行了难能可贵的探索,功不 可没。但这溉是前进,又是后退。“诗界革命”的实际成果并不 像梁启超所估计的那么大,甚至大到中国“有诗以来所未有”的 程度。 其一,“诗界革命”雷声大雨点小,无论在诗歌理论,还是 在诗歌创作方面,都没有留下足以令世人自衰的作家和作品。当 然,不是新派诗人无能力做到这-一点,而是历史没有给他们提 供产生大作家和大作品的条件。黄遵宪在清季独树一帜,揭橥 “我手写我口”五个大字,主张言文一致,在近代诗歌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他的《今别离》、《出军歌》、《军中歌》被梁启超推 许为“诗界革命”的成功之作,但黄遵宪本人始终讳言“革 命”,而且他对“新派诗”的解说和梁启超“诗界革命”的标准 地大有出入。 其二,在粱启超得导“诗界革命”的同时,以陈三立等 “同光体”诗人为代表的宋诗派,和以王间运为代表的汉魏六朝 诗派,还有以樊增样、易顺鼎为代表的中晚唐诗派,以及名士 李慈铭不专取一派,以传统风格抒写旧式文人情怀的诗歌,其 成就和影响要此新派诗人大得多。 其三,梁启超的诗歌创作和他倡导的“诗界革命”相始终, 既是前进,同时也意味着倒退。诗歌创作非其所长,但也不乏 可圈可点之作。如《太平洋遇雨》:“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海天 地人东流。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此诗作于1899 年梁氏亡命海外时,但不仪毫无沮丧之意,反而从这些激越澎
8饮冰室书话 湃、笔挟风雷的诗句中透露出一股英雄气,不愧为“诗界革 命”的代表作。可惜后来梁启超的诗欧渐渐走上复古道路,他 也似乎变成了另一个人。如《腊不尽二日遭怀》写道:“泪眼看 云又一年,倚楼何事不凄然。独无兄弟将谁怼,长负君亲只自 怜。天远,·身成老大,酒醒满目是山川。伤离念远何时已,捧 土区区塞逝川。”《庚戌岁暮感怀》之六云:“人骨酸风尽日吹, 那堪念乱更伤离。九州无地容伸脚,一盏和花且祭诗。运化细 推知有味,痴顽来卖漫从时。劳人歌哭为昏脱,明镜明朝知我 谁。”满纸颓唐抑郁,饱含沧桑之感,诗的攻击力和吸引力已大 不如前。 1924年,夫人李蕙仙不幸病故后,诗人怀着丧妻之痛,强 打精神,苦中寻乐,集宋词联,玩起了与“诗界革命”无关的 苦痛中的“小玩意儿”。如他最得意的赠徐志摩一联:“临河可 奈清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此意平生飞动,海棠影下,吹 笛到天明。”全联六句话,分别出自六位诗人的六首词。这类 “小玩意儿”,虽属游戏余事,但词意相漏,如出诸己·可见其 吐属风流,记颂之博。梁氏词功很深,但晚年反而不大作了。彼 一时,此一时也。著名教授兼权威学者梁启超,此时讲学、写 文章虽偶尔也提及“革命”,但不过说自归说、做自归做罢了。 这使我们想起他的另一件事。 戊戌变法前夕,梁启超到武昌讲学期间,拜访坐镇武昌的 湖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有意洁难梁启超,便出上联求对:“四 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梁启超略思片刻,从容对答:“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 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联中所说的“四水”指长江、 准河、黄河、汉水;“四时”为春、夏、秋、冬,“江夏”是武
梁启超:…个说不尽的话题9 昌的古称;“三教”指儒、道、释;“三才”系天、地、人;“儒 人”即熊生、学者。上联盛气凌人,问得习钻,下联不亢不卑, 答得巧妙。上下联属对工整,暗藏机锋,一时传为佳话。张之 洞年长梁启超36岁,又是清廷重臣、社会名流,对这位“后生 小子”未免白眼相加,但想不到在问雉与应对中二人竟打了个 平手!他自然知道,由子双方地位、名望、年龄之悬殊,即使 打成平手,梁启超也是赢家。 到此为止,梁启超的“诗界革命”,已画上了句号。但这究 竟是他的起点,还是终点?抑或两者都是,也都不是?实在是 一个说不清、也说不尽的话题。惟因如此,亦正因如此,梁启 超对后世具有永久的魅力。 四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编选了梁启超的两本书:一本诗话,一 本书话。 “饮冰室”为梁启超书斋名,典出《庄子·人间世》。语臼: “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清代学者郭庆藩的《庄 子集释》将这句话疏解为:“诸梁(楚庄王之玄孙尹成子,名诸 梁,字子高一笔者按)晨朝受诏,暮夕饮冰,足明怖惧忧愁, 内心熏灼。询道情切,达照此怀也。”梁启超即以此自命。他在 《饮冰室自由书·叙言》中谈到此书写作经过时说:“自东徂以 来,与彼都人士相接,诵其书,时有所感触,与一二贤友倾吐 之,过而辄忘。无涯生曰:盍最而记之?自惟东鳞西爪,竹头 木屑,记之无补子天下。虽然,可以自验其学识之进退、气力 之消长也、因日记数条以自课焉。每有所触、应时援笔,无体
10 饮冰室书话 例,无宗旨,无次序,或发论,或讲学,或记事,或抄书,或 用文言,或用厘语,椎意所之。庄生日:我朗受命而夕饮冰, 我其内热与。’以名吾室。”于是,饮冰室主人便大行于时,名 满天下。 《饮冰室诗话》是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时的著 作,最初连载于1902年至1907年在横滨创办的《新民丛报》半 月刊,计204则。广智书局1905年6月重编本《饮冰室文集》, 诗话收录至1905年初。中华书局1925年版《饮冰室文集》和 1932年版《饮冰室全集》,诗话则收录至1905年底,共174则。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饮冰室诗话》单行本,以广智 书局和中华书局的两个本子为据,只收录了1905年以前发表的 174则诗话,而《新民丛报》1906、1907年发表的另外30则诗 话则仍未收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古代文学理论 研究》丛刊第7辑作为“资料”发表了后30则诗话,题为《饮 冰室诗话拾遗》。说明前此出版的各种《饮冰室诗话》,皆非足 本。 我们这次重新编选的《饮冰室诗话》分正文204则;补编 有《情圣杜甫》、《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屈原研究》、 《饮冰室评词》、《论荆公诗词》、《诗界革命的三点主张》;附录 部分收录了梁启超的诗词和他的集宋词联语《苦捕中的小玩意 儿》等。新编足本《饮冰室诗话》将梁启超诗论和诗作合为一 集,是一个较完备的版本,当然也是一种尝试。这或可为阅读 梁启超和研究梁启超的文学思想,提供一些方便。 关于“书话”一体,晦庵(唐弢)在比京出版社1963年版 《书话·序》中说:“中国古代有以评论为主的诗话、词话、曲 话,也有以文献为主,专谈藏家与版本的如《书林清话》。《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