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家 的则不常见(有人认为这是诗歌不成熟的表现)。对照《诗经》,情况正是这 样,因此,我们可以说后代诗歌的用韵都是取法于《诗经》。所不同的是, 《诗经》特别是《国风》及《小雅》的部分作品中,在形式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簧 是重叠反复章法的运用。这当然与《诗经》全部都可以歌唱有关,但它同时也 人文卷 增加了音乐性和节奏感,不少作品就在反复吟唱中,传达了作品主人公的感情 和诗的韵味。《周南·芣莒》是妇女群体采集野菜时的歌唱: 让学也有技之社有 《诗经·小雅·出车》诗意画宋代马和之作 采采芣莒,薄言采之。采采芣莒,薄言有之。 采采芣莒,薄言掇之。采采末莒,薄言捋之。 采采芣莒,薄言秸之。采采末苢,薄言撷之。 全诗三章十二句,中间只换了六个动词,但却写出了采集所得由少到多的 情况。正如方玉润所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 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 不知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诗经原始》) 《诗经》的语言,特别是那些出自下层人们创作的民间作品,精炼准确, 纯净优美,富于形象,特别是动用了汉语特别的双声(如“参差”、“玄黄”)、 叠韵(如“崖嵬”、“窈窕”)、叠字(如“天天”、“忡忡”)的语词来描幕细 致曲折的感情和自然景物的特征,有极好的艺术效果。对此,刘勰在《文心雕 龙·物色》中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无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 204 《诗经》导读
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 与名家 依尽杨柳之貌,杲泉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喏嗜逐黄鸟之声,崾嘎学 草虫之韵。皎口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学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 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诗经》在语言运用方面也以其巨大的成 读经 就,成为后世诗人创作的典范。 赋、比、兴,是前人对《诗经》三种表现手法的归纳,它们与风、雅、颂 八文卷 合称为《诗经》的“六义”。关于赋、比、兴的解释,历来公认朱熹在《诗集 传》中的概括最为简明恰切:“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 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 思,雅诗、颂诗中多用此法,而《国风》则较少使用,但亦有以此见长者,如 《漆洧》、《七月》等。比就是譬喻,有通篇作比者,如《相鼠》、《硕鼠》用 老鼠来比喻可憎可恨的统治者,而多数则如刘勰所说:“或喻于声,或方于 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调落比喻爱情的变化, 《硕人》用“茅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从而使形象更加鲜明。 兴,从字的本义来说就是“起”,作为种表现手法只是借比其他事物作为诗 的开头,往往用于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秦风·晨风》的首章: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软软。如何如何?忘我 实多! 开头两句是兴,它与后四句所要表现的女主人公的感受很难发生什么联 系。它的作用只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哀婉,而不给人以突兀的感受, 这在后世的民间歌谣创作中仍可以看到。但诗歌作为艺术创作活动,它必然有 着选择和加工,因此,《诗经》中有不少作品的比兴,不仪表现了作者状物的 工巧,而且在作品中起着烘托、渲染、联想、铺垫、暗示的作用,有助于形象 的刻画和感情的抒发。如《桃天》的开头:“桃之天天,灼灼其华”,是起兴, 也是写景,写出了春天桃花盛开的美好氛围,但也使人联想起这位行将出嫁少 女的光采焕发的姿容,也是对结婚时热烈气氛的有力烘托。再如《秦风·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 且长;湖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 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诗经争读21
与名家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 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起读经典·人文卷 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起兴和曲折河流、水中小洲的描写,烘托 出一种苍凉的意境和凄婉的情调,与诗中主人公苦苦追寻却可望而不可即的迷 茫、惆怅的心情和谐地融汇在一起,空灵深广,具有历久而弥新的艺术魅力。 赋、比、兴,特别是比、兴,作为艺术表现手法在中国诗歌创作中一直被 继承、发展着,是《诗经》对后世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个方面。同时,我们还 要注意到,把比兴手法的运用和《诗经》中“怨刺诗”所表现的忧患意识、济 世情怀结合起来,看成是一种精神、一种传统,为历代进步的文学家所看重, 他们在抵制和反对文坛上不良倾向时,就倡导“比兴”、倡导“风雅”,实际上 就是倡导这种精神和传统,因而形成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条鲜明的主线,这 是《诗经》对后世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更重要的方面。 导读专家 费振刚,1935年生,籍贯辽宁。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 校任教至今。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现为北大中文系教授,兼任教育部中文学 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文艺学会副会长等。 226 《诗经》导读
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巅 七月流大九月校衣一之日感發 詩七月圖 与名家一起读经典·人文卷 9 的。 豳诗七月图(一) 《诗经》导读 623
与名家一起读经典·人文卷 三之日于 豳诗七月图(二) 24 《诗经》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