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学与风雅精神的源泉 《诗 经》 导读专家费振刚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典籍,它与《周易》、《尚书》、《周礼》、 《仪礼》、《礼记》、《春秋》一起,自汉武帝时代,即开始并称“五经”,到现 在已经有2000多年。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它一直被尊为儒家经典,成为知 识分子必读的教科书。“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人们不再把它看成“经 典”,而是从新的角度去解读它,这不仅使之恢复了本来的面目,而且使我们能 够更为科学地认识到它在形成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立场,我们认为《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中最早的诗歌总集,它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前6世纪)约五百年的305 篇作品,代表着中国诗歌最为古老的成就。 《诗经·小雅·采藏》诗意画宋代马和之作
一、《诗经》的成书 与名家 在先秦时代,人们只称《诗经》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汉武 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它被尊奉为经典,成为儒家的“五经”之一,《诗 经》的名目由此被确定下来。《诗经》中的作品原来全是乐歌,是配乐歌唱, 典 一部分还配合着舞蹈,所以《墨子·公孟》中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 三百,舞诗三百”的说法,《左传》等先秦文献中也有许多记载当时歌唱、表 演《诗经》作品的情形。后来由于社会的变动,乐谱失传,只有歌词被保留下 来,所以今天我们所读到的《诗经》,实际上是一部歌词集。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 分大、小雅,大雅有诗31篇,小雅有诗74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 40篇。关于风、雅、颂的划分,历来有不少的争论,现在学术界大都认同为是 据音乐的不同而分。风,指的是音乐曲调、乐调,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 土风歌谣。成公九年《左传》范文子说:“乐操土风,不忘旧也。”正好说明 了风的含义。它们产生的地区,除“周南”、“召南”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南部 和湖北北部外,其余十三“国风”均产生于北方中原黄河的中下流地区。雅, 有“正”的意思,指的是周天子建都之城附近,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雅分大小,历来说法不同,就现存的作品而论,它也是由于音乐的不同,“大 雅”是较为传统的雅乐,“小雅”是受各地地方音乐影响的较新的雅乐。颂则 是朝廷祭祀宗庙、祈祷神明的歌舞曲。 《诗经》作品的创作 年代很难一一具体指出, 但从其形式和内容的特点 来看,大体可确定:周颂 是西周初年中央王朝的祭 礼乐歌:大雅的大部分产 生于西周的前半期,小雅 大多是西周后期的作品, 一部分迟至东迁:国风的 大部分及鲁颂、商颂则产 生于春秋的前半期。《诗 这个彝蹈纹彩陶盆所绘的图兼 经》各篇的作者,除个别 再现了原始歌舞早期的造型 诗篇记下自己的姓名及先 (诗经》导读今11
与名家 秦文献中偶尔记有某人作某篇外,大都不可考,因为当时尚无专门从事文学创 作的诗人,也无存留姓名的习惯和需要,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民歌,属集体口 头创作,长期以来口耳相传,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有加工、修改,不存在作者问 经 题,但它们的作者身分亦可根据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大致的判断:国风中的大 部分民歌出自社会下层劳动者,小部分出自贵族的中下层:雅诗多出于贵族之 卷 手:至于祭祀祭神的颂诗,则可能是朝廷巫史乐官所作。总之,《诗经》不是 一人一时一地的创作,而是约500年间的集体创作。 《诗经》作品就其创作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是很大的,它们是怎样集中起 来的呢?关于这一点,历来有“采诗”和 “献诗”的说法。据说,上古有采诗的制 度,朝廷派遣专门人员到民间采集歌谣, 然后再上奏给帝王,使之可以由此了解各 地的情况,以利于统治。所谓“献诗”, 是指公卿列士写诗献给天子,以讽谏或歌 功颂德。当时的诗歌又通过多种途径汇聚 到朝廷的乐官手中,在那里被加工整理, 制成合乐的乐歌,并在朝廷的各种礼仪活 动中加以演奏,这就是《诗经》文本最初 的用途。我们通常说周代文化是礼乐文 化,《诗经》的出现是其重要的标志,也 是其重要的载体,我们要研究周代的礼乐 文化,《诗经》是绝不能忽略的。 《诗经》在战国时代以前,除了在典 礼仪式演奏外,也广泛应用于外交活动、 宋代刻本《诗经》书彭 社会交往中,人们运用它沟通双方的认 藏于北京图书馆 识,批评或褒扬人物,评论时政,这就是 《左传》等先秦文献中所记载的“赋诗言志”。正是由于《诗经》与社会生活密 不可分,所以当时的贵族子弟都要学习它。对它的熟悉运用的能力,是衡量一 个人修养、品格的尺度。战国以后,文化下移,孔子是当时第一个开办私学的 人,作为宋国贵族的后裔,他接受过系统的贵族教育,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 也熟悉包括《诗经》在内的各种官方文献。因此,孔子以这些官方文献作为教 材,用以教授学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后来,由于孔子地位的提升,儒家学派 12 《诗经》导读
的形成,这些教材也就被视为儒家经典,所谓的“五经”,其来历就是如此。 与名家 孔子有许多关于《诗经》的言论,择要如下: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经典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泰伯》) 人文卷 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 罕》)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 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 犹正樯而立也与?(《论语·阳货》) 孔子的这些言论说明了孔子对《诗经》的重视和理解,已经成为古代诗歌 理论和诗歌批评的重要依据,影响巨大。历史上曾有人把孔子看成是《诗经》 最后的删订者,这是不准确的。从孔子上述言论中多次提到《诗》、《诗三 百》,说明他看到的是与今天看到的篇数相同的本子。孔子对音乐有很深的喜 孔子不仕退修诗书困 选自明代《圣迹图》 《诗经》导读613
与名家 好和研究,他看到《诗经》的乐章由于战乱的关系颇失其次序,曾对之进行整 理,这当是“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的确切含意。但孔子 起读 对《诗经》的保存和流传有着重大贡献,这是不应否定的。 簧 二、《诗经》中的作品 人文卷 《诗经》作为一部古老的诗集,真切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农业文 明的早期生活观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诗经》中的一些作品,记载了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活动。《商颂·玄鸟》叙 述了商的始祖契诞生的传说和成汤立国为王的史实。 在大雅中,有一组内容比较集中的作品,分别记载了周部族发祥、创业过 程中的重大事件,歌颂了他们沿着黄河流域开垦土地、建立家国的事迹。《生 民》叙述了周始祖后稷诞生和发明农业、教民祭礼的神话传说。后稷的母亲踩 着了天帝的巨大脚印,便神奇地怀孕了,后来顺利地生下了一个婴儿一后 稷。但这孩子出生时非常奇特,令母亲十分困惑,她于是想丢弃他: 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置之寒 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讦,厭声载路。 这婴儿的哭声响亮而辽远,显示注定要成为农业神的后稷,其生命力是如 此顽强并得到神的佑助。他刚会爬行,就会 戎元周 自己找食物,不久又会种庄稼,成为一个种 植能手,培植的作物非常茂盛。上帝又降赐 给他各种优良品种,使得周族的农业兴旺发 达。他率领周人安家于邰,在那里奉祀上 帝,上帝也特别保佑周族的生产和平安。在 《公刘》中,后稷的后代公刘率领周族人民 离开了邰,去寻找更好的地方定居。拓荒者 们跋山涉水,终于找到了一个有水泉的高旷 地区。即渭水流域的豳,公刘率领大家于此 开荒辟窑,建设新家园。《绵》则叙述公刘 的后人、周文王的祖父古公直父,为了躲避 戎狄的侵扰,再次带领族众迁居于岐山之下 的周原的史实。他们改变了原先居住窑洞的 宋本《纂图互注毛诗》插图 习惯,开始建筑房屋、寨堡和大门、神庙, 145 《诗经》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