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爻题的根据使是该爻的性质(阴或阳)与位置(初、二、二、四、 与名家 五、上)。 与其它卦相比,乾卦和坤卦分别多出了用儿和用入两项。这与《周易》的 读 古盆方法有关。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大批帛书,其中 典 有《易经》。帛书《易经》的用九、用六于作“迦九”、“迥六”,“迥”是通、 达的意思。这样看来,所谓用九、用六实际上便是通为九、通为六。占愆时遇 卷 到六爻皆九或六爻皆六时,则以用九利用六之辞判断吉凶。用九和用六后面的 文字不能算作爻辞,因为它们并不是用来说明某-一爻的。 《易经》之具有卦象、卦名、卦辞和爻辞的内容,与其占愆之书的性质有 关。用《易经》占筮,先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求得卦象,然后根据卦象和卦爻辞 作出判断。卦辞和爻辞因主要是用来说明该卦或该爻吉凶的,所以其中往往包 含很多断占之辞,如“吉”、“凶”、“悔”、“吝”、“利”、“不利”、“亨”、 “无咎”等,间或没有这些词的,也用间接方式暗示吉内。 求得卦象的方法,与数字有关。《易传》中有“极数以定象”的说法,意 指《易经》的爻象和卦象是由数字来确定的。其具体的内容和步骤,《系辞 传》中曾有记载,称揲耆成卦。从入衍之数五十开始,经由多次分二、挂一、 四、归奇等过程,才能得出一卦的卦象。成卦之后,还有占法,战国以前的文 献对此没有明确记载,后人有种种椎测,非常繁琐,这里就不做介绍了。 需要说明的还有《易经》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历史上,《易经》的卦序 不只一种,如马王堆汉墓帛书《易经》卦序就与通行本不同,就通行本《易 经》的卦序来说,唐代学者孔颗达曾指出其一个重要特点。他指出,从卦象上 来看,六十四卦的排列是“一二相偶”,就是说每两卦为一个对子,互相配合。 它们配合的方法有两种,即“非覆即变”。“覆”也称综卦,是说两卦的卦象 完全颠倒,如屯笔与蒙甲“变”也称错卦,是说两卦六交的性质完全相反,如 乾最与坤。有些对卦既可归入覆,也可归入变,如既济望与未济舞,但只是 少数。至于为什么如此排列,可能是出于记忆的方便,同时也体现出人们关于 对立的认识。 《易经》的全部内容并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古人普认为,《易经》的形成 有一个过程,先是伏羲氏作八卦,然后是周文王将八卦演为六十四卦,并系上 卦爻辞,也有人说卦交辞是周公作的。这个说法在肯定《易经》是逐渐形成这 一点上,有其合理性。但某一部分是否某人所作,便值得怀疑。如近现代学者 研究认为,卦爻辞中有文王及周公以后的事迹,显然它们并非全部由文王周公 《周易》导读 5
与名家 所作。但卦爻辞的形成也不会太晚, 般认为,它们是在西周时期由负责占筮 起读 的卜史们编成的,所以其书归大卜执掌。 《易经》的卦爻辞,从来源上讲, 典 人文卷 与占筮活动中的筮辞有关。但卦爻辞在 《汉书·艺文志》认为《易经》 分别被系入某一卦、爻的过程中,经过 成书过程是:伏義画八卦,文王演周 了编者的加工。所以有些卦爻辞显得很 易,孔子作经传。 有系统,且具有内在的联系,如我们前 伏羲女娲图 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举乾卦爻辞从下而上,分别是潜龙、在 田之龙、跃渊之龙、飞龙、亢龙等,即 非常整齐。另外,卦爻辞中还体现出某 些哲理性的内容。如泰卦九三爻辞说: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反 映出人们关于对立事物之间转化关系的 素朴认识。乾卦爻辞从九五的“飞龙在 天”到上九的“亢龙有悔”,表现出物 极必反之义。卦爻辞中也包含-一些人道 教训,如《易经》六十四卦中,只有谦 卦从卦辞到六爻爻辞全部吉利,可以看 出古人对谦德的推崇。此外,卦爻辞中 还经常以自然现象和人事相比,体现出 把自然界和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的倾 向。以上这些内容使卦爻辞本身具备了 相对独立的价值,为后人从哲理角度解 释卦爻辞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易经》作为占筮之书,在春秋时 期主要是应用于占筮需要。但其卦象和 卦爻辞中所包含的内容,为将其哲理化 提供了内在依据。所以从春秋时起,便 开始了从哲理角度解释《易经》的过 程。但一直到《易传》,这一过程才算 完成。 6 A 《周易》导读
二、《易传》 与名家 《易传》是注释和阐发《周易》的著作。“传”相对于“经”而言,是对 起读 经义的说明和引申。它共包括七种十篇,即《象传》上下篇、《象传》上下 典 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每一种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周易》,如《彖传》 人文卷 解释每一卦的卦名、卦辞和卦义,《系辞传》 通论一卦大意,《序卦传》则说明通行本六十 四卦的次序等,所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自汉 代起,这七种十篇被称为“十翼”。“翼”是辅 助的意思,表示它们是帮助人们理解《易经》 的。 关于《易传》形成的年代与作者,从《史 记》的作者司马迁开始,都认为是春秋末年的 孔子所作。一直到北宋的欧阳修,才开始对孔 唐代孔颖达作《周易 子作《系辞传》的说法提出怀疑。后来,清代 正义》,对理学一脉 及近现代学者继续探讨此问题,基本上否定了 影响颇深。 司马迁以来的传统说法,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 主张。学者们基本上认 为,《易传》七种十篇形成的年代不一,非出于一人 一时,大抵形成于战国中后期到汉初。 作为解释《易经》的作品, 《易传》与《易经》既有联系, 以《周易》象数之学 又有区别。从总体上来说, 闻名的宋代学者邵雍 《易经》产生于西周时期,《易 传》则形成于诸子兴起的春秋 战国以后。《易经》是占筮之书,《易传》则是哲理 之书。但与一般的哲理书不同,《易传》是通过解释 《易经》来阐发哲理的。壁如《易传》也讲占筮与兹 法,但将其理论化了。它是通过对占筮的解释表达对 字宙、社会及人生的看法。正因为如此,《易传》中 的大部分文字都可以从占筮与哲学两方面去理解,所 《周易》导读马
与名家 以它有两套语言:占筮语言和哲学语言。大部分情况下,这两套语言是合在一 起的,在占筮的形式下包含哲学的内容。这是《易传》语言上的一个很重要的 特点。 经 这种语言特点决定了《易传》的作者并不把《易经》看作是一部占筮之 ·人文卷 书,相反,他们认为《易经》是一部讲“道”之书,每一卦都具有天、地、人 三才之道,所以《系辞传》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 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说卦传》 也有类似的文字。这是讲一卦六爻象征三才,上、五爻为天,四、三爻为人, 二、初爻为地。因此,《易经》每一卦中都包括天道、地道和人道。很显然, 这是把作为占筮需要的六爻哲理化了。 清代学者王夫之 十三游 周易内 研究《周易》的 著作 《易传》的一个很大贡献是对“道”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系辞传》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形而上”指形以前,即无形的意 思。它还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所谓“一阴一阳”,是说“又阴又 阳”或“有阴有阳”。只有阴或只有阳都不是道,阴阳结合统一才是道。一阳 一阴观念的提出,表现出《易传》要求对事物要从相对的方面去了解,仁智互 见,避免“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的片面立场。根据“一阴一阳 之谓道”的原理,《易传》还表达了其对运动变化的理解。《易传》把《易 经》看作是一部讲变化之书。《系辞传》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是认 为,变化的依据就在于对立事物之间的互相推移。 后人常说《周易》是一部推天道以明人事之书,是很正确的。《易传》根 据“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理,提出人道的最基本内容是仁和义。《说卦传》 8 《周易》导读
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以仁义 与名家 为人道的内容,显示出儒家《易传》也非常重视中正的观念。在一个重卦卦象 中,第二爻和第五爻因为分别居于上卦与下卦的中位,所以称中爻。中爻的爻 辞多吉利,《易传》据此认为,人们只要持守中正,便可以得到好的结果。守 典 中是儒家从孔子开始就有的主张,它要求在处理问题时采取适当的立场,既不 过分,也无不及。这种观念在后来的《中庸》中得到了系统阐述。 人文卷 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它与《诗》、《书》、《礼》、《乐》及 《春秋》一起,合称“六经”,成为西汉以来历代士人必读之书,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注释《周易》的著作汗牛充栋,有几 千种之多。《周易》成了中国古代典籍中最受重视、注释最多的一种。后人的 注释中,自哲理角度发挥者,大概可区分为“象数”和“义理”两派,前者从 易象、易数入手解易,后者则更注重直接发挥义理,两派虽不同,但对于易学 的发展、易理的阐发,都有重要贡献。继续从占筮角度解说《周易》者,也不 乏人。另外,易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学、美学、艺 术、天文、地理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古代,最有影响的注释《周易》的著作是三国时期魏王弼的《周易注》 和唐代孔颖达的《周易疏》。现代学者中,注释和翻译《周易》的作品也非常 多,其中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和《周易大传今注》可以参考。 导读专家 王博,1967年生,籍贯内蒙。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92年获博 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大哲学系副教授。 《周易》导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