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2014届高三下期3月月考语文 第I卷(27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拗口/傲慢惭怍/咋舌穴位/戏谑夹袄/汗流浃背 B.稽首/滑稽箴言/缄默框架/眼眶抵押/抵掌而谈 C.作坊/作揖通缉/编辑狙击/咀嚼闷热/闷闷不乐 D.风靡/奢靡桔梗/拮据沏茶/堆砌生肖/惟妙惟肖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辉映禀赋 浑然天成遗人口舌 B.碰瓷枯槁 空谷足音手足无措 C.筹划歉收 见风驶舵方兴未艾 D.告罄影牒 感恩戴德昭然若揭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新事物脱颖而出,语言作为日常交际的工具,也会 B.“两会”期间,就百姓关心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热点问题,记者们辛勤采 访,及时报道,心劳日拙,受到广泛好评。 C.一位老科学家指出,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人太急于求成,沉不下心来坐冷板凳 这样很难取得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D.贝多芬晚年听力衰退,对外界的一切充耳不闻,但是,他能扼住命运的咽喉, 忍受住强烈的苦痛,给世界创造了欢乐,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各国应在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加 快结构调整,推动节能环保和发展低碳经济。 B.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科博会,它采用语言输入、太阳能供电, 具有高雅、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C.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觉到,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 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才会有 D.中国科学院最近硏究发现,喜马拉雅山冰川退缩,湖泊面积扩张,冰湖溃决危 险性增大,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 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 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 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 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 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 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
四川省雅安 2014 届高三下期 3 月月考语文 第Ⅰ卷(27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拗口/傲慢 惭怍/咋舌 穴位/戏谑 夹袄/汗流浃背 B.稽首/滑稽 箴言/缄默 框架/眼眶 抵押/扺掌而谈 C.作坊/作揖 通缉/编辑 狙击/咀嚼 闷热/闷闷不乐 D.风靡/奢靡 桔梗/拮据 沏茶/堆砌 生肖/惟妙惟肖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辉映 禀赋 浑然天成 遗人口舌 B.碰瓷 枯槁 空谷足音 手足无措 C.筹划 歉收 见风驶舵 方兴未艾 D.告罄 影牒 感恩戴德 昭然若揭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新事物脱颖而出,语言作为日常交际的工具,也会 相应地产生新词语来表达这些新事物。 B.“两会”期间,就百姓关心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热点问题,记者们辛勤采 访,及时报道,心劳日拙,受到广泛好评。 C.一位老科学家指出,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人太急于求成,沉不下心来坐冷板凳, 这样很难取得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D.贝多芬晚年听力衰退,对外界的一切充耳不闻,但是,他能扼住命运的咽喉, 忍受住强烈的苦痛,给世界创造了欢乐。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各国应在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加 快结构调整,推动节能环保和发展低碳经济。 B.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科博会,它采用语言输入、太阳能供电, 具有高雅、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C.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觉到,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 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才会有。 D.中国科学院最近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冰川退缩,湖泊面积扩张,冰湖溃决危 险性增大,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5~7 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 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 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 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 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 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 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
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 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 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 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 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 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 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 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 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 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 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 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 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 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 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 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 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 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 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 意而忘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 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 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 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 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 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 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5.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 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 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 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 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 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 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 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 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 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 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 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 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 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 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 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 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 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 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 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 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 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 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 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 意而忘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 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 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 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 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 一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 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5.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 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 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 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 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 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中国哲学家的 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暗示极为丰富,读者才能读出更多的新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之所以“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因为聪明的读者能发掘 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 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 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 就是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 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 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李清时,字授侯,福建安溪人,大学士光地从孙。乾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 编修。十四年,授浙江嘉兴知府。上南巡,或议自嘉兴至杭州别辟道行民舟,清 时于官塘外求得水道相属,上通吴江平望,下达杭州坝子门,号为副河。丁父忧, 去官。服除,授山东兖州知府。二十二年,擢运河道。 二十六年,河决孙家集,运河由夏镇至南阳两堤俱溃,清时督修筑。议者或拟用 椿埽,费帑①以六十万计;或拟建石堤,费以三百万计。清时少时行濒海间,见 筑堤捍海为田者,掷碎石积水中,潮退则以木拦之,填土其上,坚筑成堤,因参 用其法。以河东、西两岸皆水,得土难,令以石垒两旁,积葑②其中,水涸,募 夫起土置积葑上,费帑十四万有奇,而两堤成。曹县溢,水泻入微山湖,出韩庄 湖口,闸隘,水不得泄,令于闸北毁石堤,掘地深之以泄水。事上闻,上命于其 地建滚水坝,髙一丈二尺余。清时请减低为一丈,令湖水落至丈,乃闭闸蓄水。 泗水经兖州西流入府河,济宁城东旧有杨家坝,遏水使入马场湖,蓄以济运,遇 伏秋水涨不能泄,淹民田,令改坝为闸,视水盛衰为启闭。汶水分流入蜀山、马 踏两湖,旧制引水使南行少北行多,后乃反之,漕船经袁口、靳口,浅涩不能进 清时规分水口,令南坝加长,北坝收短,以为节宣③,并减低何家坝,使汶水南 弱而北增。 二十九年,调江南淮徐道。三十年,擢河东河道总督,赐其母大缎、貂皮。清时 以河堤岁修,司其事者每不度形势,过髙糜帑,而卑薄者不能大有增益,乃饬所 司,当水涨具堤高水面尺寸呈报,择堤最薄者培之。迨伏秋水发,耿家寨(称十 四堡)水及旧堤上,赖预增新筑以免。清厘河工征料诸弊,岁减派料至千余万斤。 十一年,运河东岸漫口,自请议处,原之。三十二年七月,授山东巡抚。高苑、 博兴、乐安三县被水,清时谓小清河下流隘,故上游溢,檄所司勘验。遽疾作 乞解任,不许。三十三年,卒。 清时治水善相度情形,穷源竟委。每乘小舟出入荒陂丛泽、支流断港中,或徒步 按行谘访,必得要领,乃见诸建置。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二十》)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中国哲学家的 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暗示极为丰富,读者才能读出更多的新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之所以“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因为聪明的读者能发掘 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 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 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 就是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 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 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三、(6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9 题。 李清时,字授侯,福建安溪人,大学士光地从孙。乾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 编修。十四年,授浙江嘉兴知府。上南巡,或议自嘉兴至杭州别辟道行民舟,清 时于官塘外求得水道相属,上通吴江平望,下达杭州坝子门,号为副河。丁父忧, 去官。服除,授山东兖州知府。二十二年,擢运河道。 二十六年,河决孙家集,运河由夏镇至南阳两堤俱溃,清时督修筑。议者或拟用 椿埽,费帑①以六十万计;或拟建石堤,费以三百万计。清时少时行濒海间,见 筑堤捍海为田者,掷碎石积水中,潮退则以木拦之,填土其上,坚筑成堤,因参 用其法。以河东、西两岸皆水,得土难,令以石垒两旁,积葑②其中,水涸,募 夫起土置积葑上,费帑十四万有奇,而两堤成。曹县溢,水泻入微山湖,出韩庄 湖口,闸隘,水不得泄,令于闸北毁石堤,掘地深之以泄水。事上闻,上命于其 地建滚水坝,高一丈二尺余。清时请减低为一丈,令湖水落至丈,乃闭闸蓄水。 泗水经兖州西流入府河,济宁城东旧有杨家坝,遏水使入马场湖,蓄以济运,遇 伏秋水涨不能泄,淹民田,令改坝为闸,视水盛衰为启闭。汶水分流入蜀山、马 踏两湖,旧制引水使南行少北行多,后乃反之,漕船经袁口、靳口,浅涩不能进。 清时规分水口,令南坝加长,北坝收短,以为节宣③,并减低何家坝,使汶水南 弱而北增。 二十九年,调江南淮徐道。三十年,擢河东河道总督,赐其母大缎、貂皮。清时 以河堤岁修,司其事者每不度形势,过高糜帑,而卑薄者不能大有增益,乃饬所 司,当水涨具堤高水面尺寸呈报,择堤最薄者培之。迨伏秋水发,耿家寨(称十 四堡)水及旧堤上,赖预增新筑以免。清厘河工征料诸弊,岁减派料至千余万斤。 三十一年,运河东岸漫口,自请议处,原之。三十二年七月,授山东巡抚。高苑、 博兴、乐安三县被水,清时谓小清河下流隘,故上游溢,檄所司勘验。遽疾作, 乞解任,不许。三十三年,卒。 清时治水善相度情形,穷源竟委。每乘小舟出入荒陂丛泽、支流断港中,或徒步 按行谘访,必得要领,乃见诸建置。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二十》)
[注]①帑(tang):国库中的钱币。②葑(feng):芜菁,又名蔓菁。一种一年 或二年生草本植物。③节宣:节制和排放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时于官塘外求得水道相属属:连接 B.过高糜帑 糜:消耗 C.使汶水南弱而北增 弱:减少 D.清时治水善相度情形 相:治理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清时于官塘外求得水道相属 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王曰 B.遏水使入马场湖,蓄以济运 焉用亡郑以陪邻 C.而卑薄者不能大有增益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D.因参用其法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 第Ⅱ卷(123分) 四、(31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水涸,募夫起土置积葑上,费帑十四万有奇,而两堤成。(4分) 答 (2)旧制引水使南行少北行多,后乃反之,漕船经袁口、靳口,浅涩不能进。(4 分) 11.李清时是怎样修成了两边堤坝的?(5分) 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信责也 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孟 子·无官则责,进退有余》)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故地重游 好问 杨柳青青沟水流,莺儿调舌弄娇柔, 桃花记得题诗客,斜倚春风笑不休
[注]①帑(tǎng):国库中的钱币。②葑(fēng):芜菁,又名蔓菁。一种一年 或二年生草本植物。③节宣:节制和排放。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时于官塘外求得水道相属 属:连接 B.过高糜帑 糜:消耗 C.使汶水南弱而北增 弱:减少 D.清时治水善相度情形 相:治理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清时于官塘外求得水道相属 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王曰 B.遏水使入马场湖,蓄以济运 焉用亡郑以陪邻 C.而卑薄者不能大有增益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 D.因参用其法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 第Ⅱ卷(123 分) 四、(31 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水涸,募夫起土置积葑上,费帑十四万有奇,而两堤成。(4 分) 答: (2)旧制引水使南行少北行多,后乃反之,漕船经袁口、靳口,浅涩不能进。 (4 分) 答: 11.李清时是怎样修成了两边堤坝的?(5 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 9 处)(4 分)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信责也 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孟 子·无官则责,进退有余》)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 分) 故地重游 金·元 好问 杨柳青青沟水流,莺儿调舌弄娇柔。 桃花记得题诗客[注],斜倚春风笑不休
[注]本指唐代的崔护,崔氏有《题都城南庄》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 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处借指诗人自己 (1)本诗在写景时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妙处?(4分) (2)诗眼多是诗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且 能带起全篇或全句的词语,本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4分) 14.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题限选6题)(6分) 忧伤以终老。(《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2)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兰亭集序》) (3)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 (4)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5)爱人者, (《孟子》) (6)悟已往之不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7)江间波浪兼天涌, 。(杜甫《秋兴八首一》) (8)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廈。(李清照《醉花阴》)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耳边杜鹃啼 罗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 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 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 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 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 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 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 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 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 到其他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 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 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 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是“蜀人悲子鹃鸟 鸣”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注]本指唐代的崔护,崔氏有《题都城南庄》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 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处借指诗人自己。 (1)本诗在写景时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妙处?(4 分) (2)诗眼多是诗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且 能带起全篇或全句的词语,本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4 分) 14.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 题限选 6 题)(6 分) (1)______________,忧伤以终老。(《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2)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___________,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 (4) 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5)爱人者,__________。(《孟子》) (6)悟已往之不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7)江间波浪兼天涌, 。(杜甫《秋兴八首一》) (8)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廋。(李清照《醉花阴》)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8 题。 耳边杜鹃啼 罗 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 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 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 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 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 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 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 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 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 到其他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 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 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 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是“蜀人悲子鹃鸟 鸣”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