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2019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 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 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 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 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 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 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 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 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 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 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 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髙 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 髙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 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 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 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 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 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这是中华礼制 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 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 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 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 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 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 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 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 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 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 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 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 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四川省雅安 2019 届高三上学期 9 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 I 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 3 分,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 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 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 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 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 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 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 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 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 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 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 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 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 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 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 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 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 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 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这是中华礼制 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 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 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 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 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 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 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 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 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 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 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 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 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礼制能起到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作用,是因为诸民族都能认 同中华礼制,都愿意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B.中华礼制不只是讲究“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 仪的内在精神实质,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C.中华礼制具备教化功能,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 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 D.儒家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 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 1.C解析A.“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是“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 的前提,而不是原因。B.“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表述错误。原文 为“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髙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 值观”。D.“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的 是先秦时期的儒家礼制观,而不是广义的儒家礼制观;“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 批判”理解不当,原文为“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第二段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认 同并服膺中华礼制的例子,证明了中华礼制的高度凝聚力。 B.本文第三段以名家的言论为载体,论述中华礼制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进 退周旋,威仪抑抑”是形式,“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是实质 C.本文第四段论述了中华礼制的教化功能及其对于今天构建“和谐世界”的意 义,是对其精神实质的延伸与拓展。 本文不仅论述了中华礼制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 身的不足,正反对比论证,使人们对礼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2.D解析本文没有使用正反对比论证,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足,是为 了说明中华礼制能与时俱进、吐故纳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反复强调的“不学礼,无以立”,体现了中华民族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 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的内在精神,也有助于道德人格的塑造。 B.中华礼制演进的原则是适时“损益”,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 迁,形成了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C.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是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既是法律的规范,又是 道德的要求;礼制既有法制规范之用,又有教化功效。 D.古人通过礼来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今天人们践行中华礼制所倡导 的精神,对于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D解析“对于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夸大其词,原文说 “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那山那人那狗 彭建明 父亲对儿子说:“上路吧,到时候了。” 天还很暗,山、屋宇、河、田野都还蒙在雾里。鸟儿没醒,鸡儿没叫。早啊,还 很早呢。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父亲审视着儿子阔大的脸庞,心里说:“你不后悔吧?这不是三天两日,而是长 年累月的早起哩!
A.中华礼制能起到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作用,是因为诸民族都能认 同中华礼制,都愿意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B.中华礼制不只是讲究“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 仪的内在精神实质,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C.中华礼制具备教化功能,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 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 D.儒家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 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 1.C 解析 A.“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是“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 的前提,而不是原因。B.“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表述错误。原文 为“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 值观”。D.“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的 是先秦时期的儒家礼制观,而不是广义的儒家礼制观;“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 批判”理解不当,原文为“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第二段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认 同并服膺中华礼制的例子,证明了中华礼制的高度凝聚力。 B.本文第三段以名家的言论为载体,论述中华礼制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进 退周旋,威仪抑抑”是形式,“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是实质。 C.本文第四段论述了中华礼制的教化功能及其对于今天构建“和谐世界”的意 义,是对其精神实质的延伸与拓展。 D.本文不仅论述了中华礼制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 身的不足,正反对比论证,使人们对礼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2.D 解析本文没有使用正反对比论证,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足,是为 了说明中华礼制能与时俱进、吐故纳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孔子反复强调的“不学礼,无以立”,体现了中华民族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 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的内在精神,也有助于道德人格的塑造。 B.中华礼制演进的原则是适时“损益”,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 迁,形成了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C.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是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既是法律的规范,又是 道德的要求;礼制既有法制规范之用,又有教化功效。 D.古人通过礼来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今天人们践行中华礼制所倡导 的精神,对于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D 解析“对于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夸大其词,原文说 “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那山 那人 那狗 彭建明 父亲对儿子说:“上路吧,到时候了。” 天还很暗,山、屋宇、河、田野都还蒙在雾里。鸟儿没醒,鸡儿没叫。早啊,还 很早呢。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父亲审视着儿子阔大的脸庞,心里说:“你不后悔吧?这不是三天两日,而是长 年累月的早起哩!
桌上摆着两只整整齐齐的邮包。邮包已经半旧。父亲在浆洗得干干净净之后,庄 严地移交给儿子,并教他怎样分门别类装好邮件,教他如何包好油布。山里雾大, 邮件容易沾水。 父亲小心地拿过一条不长的、弯弯的扁担,熟练地系好邮包。于是,在父亲肩上 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的扁担,带着父亲的体温,移到了一个厚实的、富有弹性的肩 膀上。这肩膀上很有些力量,像当年的父亲。父亲满意这样的肩膀 父亲觉得自己的手有些发抖,特别是手脱离儿子肩膀的那一刻。眼睛有些模糊, 屋里的摆设忽然间都模糊了,把儿子高大的身影也融到了墙的那边。啊啊,心里 梗得厉害。他赶紧催促儿子:“上路吧,到时候了 父亲和儿子的手背,同时拂过一抹毛茸茸的东西—一是狗,大黄狗 它早起来了。老人倒给它的饭已舔光。狗紧挨着老人,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 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不管怎样,是要出发了,像往常一样。远处,有等待,有期望。在脚下,有无尽 伸延的路。那枯燥、遥远、铺满劳累、艰辛而又充满情谊的路啊…… 吹熄灯,轻轻地带拢邮电所的绿色小门—一轻轻的,莫要惊醒了大地的沉睡,莫 要吵乱了乡邻们的好梦。黄狗在前面引路,父亲和儿子相跟着,上路了。出门就 是登山路。古老的石级,一级一级朝雾里铺去,朝髙处铺去,朝远处铺去· 在很漫长的日子里,只有他和狗,悄悄地划破清晨的宁静。现在,是两人一一他 和儿子。扁担和邮包已经换到另外一副肩膀上,这是现实,想不到“现实”的步 子这么快一一支局长有一回上山来,对他说:“你老了。” 老了吗?什么意思?他不理解。他和狗辞别支局长以后便进山了。 不久前,支局长通知他出山。在喝过支局长的香片茶以后,支局长按着他的肩膀, 把他带到大立柜上的穿衣镜跟前,说:“你看看你的头发。” 他看见一脑壳半“霉”的头发,心里略顿,想:年岁不饶人哪,是老些了 支局长捋起老人的裤管,抚着膝盖上那发热红肿的地方,说:“你看你这腿 不假,腿有点毛病。这算什么呢?人到老年,谁也不保谁没个三病两痛哩 支局长看定老人,说:“你退休吧!” 老人急了:“我还能… “莫废话了。你有病,组织上已经做了决定。”在找老人谈话之前,支局长就暗 地里让他儿子检查身体,填过表,学习训练了半月余。 他没有让过多的伤感和执拗缠住自己,他清楚,他的“热”和“能”不太多了 像山尖上悬挂的落日,纵有无尽的眷恋,但是,那又能维持多久呢?他恨自己的 脚,这该死的脚,那么沉重、麻木,还钻心般痛。唉,脚的事业,怎么可以没有 硬朗的步伐呢?郎中说,搞蜈蚣配药吃或许有效一一他吃了一百条,不见效。有 人说,吃叫鸡公、吃狗肉或许好。都吃了,也不见好。那顽皮的膝盖骨哎。什么 地方不可以痛,偏偏要痛在这里。一片茅草阻河水,永世的遗憾哟 让儿子顶替,能顶替吗?仅仅是往各家各户递信送报吗?没那么简单。仅仅是凭 着年轻血旺,爬山过岭吗?没那么容易 于是,要带班,要领他走路,要教他尽职,还要告诉他许多许多。 于是,上路了。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 行程 还有狗。(节选自《那山那人那狗》,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桌上摆着两只整整齐齐的邮包。邮包已经半旧。父亲在浆洗得干干净净之后,庄 严地移交给儿子,并教他怎样分门别类装好邮件,教他如何包好油布。山里雾大, 邮件容易沾水。 父亲小心地拿过一条不长的、弯弯的扁担,熟练地系好邮包。于是,在父亲肩上 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的扁担,带着父亲的体温,移到了一个厚实的、富有弹性的肩 膀上。这肩膀上很有些力量,像当年的父亲。父亲满意这样的肩膀。 父亲觉得自己的手有些发抖,特别是手脱离儿子肩膀的那一刻。眼睛有些模糊, 屋里的摆设忽然间都模糊了,把儿子高大的身影也融到了墙的那边。啊啊,心里 梗得厉害。他赶紧催促儿子:“上路吧,到时候了。” 父亲和儿子的手背,同时拂过一抹毛茸茸的东西——是狗,大黄狗。 它早起来了。老人倒给它的饭已舔光。狗紧挨着老人,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 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不管怎样,是要出发了,像往常一样。远处,有等待,有期望。在脚下,有无尽 伸延的路。那枯燥、遥远、铺满劳累、艰辛而又充满情谊的路啊…… 吹熄灯,轻轻地带拢邮电所的绿色小门——轻轻的,莫要惊醒了大地的沉睡,莫 要吵乱了乡邻们的好梦。黄狗在前面引路,父亲和儿子相跟着,上路了。出门就 是登山路。古老的石级,一级一级朝雾里铺去,朝高处铺去,朝远处铺去…… 在很漫长的日子里,只有他和狗,悄悄地划破清晨的宁静。现在,是两人——他 和儿子。扁担和邮包已经换到另外一副肩膀上,这是现实,想不到“现实”的步 子这么快——支局长有一回上山来,对他说:“你老了。” 老了吗?什么意思?他不理解。他和狗辞别支局长以后便进山了。 不久前,支局长通知他出山。在喝过支局长的香片茶以后,支局长按着他的肩膀, 把他带到大立柜上的穿衣镜跟前,说:“你看看你的头发。” 他看见一脑壳半“霉”的头发,心里略顿,想:年岁不饶人哪,是老些了。 支局长捋起老人的裤管,抚着膝盖上那发热红肿的地方,说:“你看你这腿。” 不假,腿有点毛病。这算什么呢?人到老年,谁也不保谁没个三病两痛哩。 支局长看定老人,说:“你退休吧!” 老人急了:“我还能……” “莫废话了。你有病,组织上已经做了决定。”在找老人谈话之前,支局长就暗 地里让他儿子检查身体,填过表,学习训练了半月余。 他没有让过多的伤感和执拗缠住自己,他清楚,他的“热”和“能”不太多了, 像山尖上悬挂的落日,纵有无尽的眷恋,但是,那又能维持多久呢?他恨自己的 脚,这该死的脚,那么沉重、麻木,还钻心般痛。唉,脚的事业,怎么可以没有 硬朗的步伐呢?郎中说,搞蜈蚣配药吃或许有效——他吃了一百条,不见效。有 人说,吃叫鸡公、吃狗肉或许好。都吃了,也不见好。那顽皮的膝盖骨哎。什么 地方不可以痛,偏偏要痛在这里。一片茅草阻河水,永世的遗憾哟。 让儿子顶替,能顶替吗?仅仅是往各家各户递信送报吗?没那么简单。仅仅是凭 着年轻血旺,爬山过岭吗?没那么容易。 于是,要带班,要领他走路,要教他尽职,还要告诉他许多许多。 于是,上路了。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 行程。 还有狗。(节选自《那山 那人 那狗》,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描写了父子两人出发时的环境,突出了安静的特点,反衬人物内心 的不平静;山里雾大,显得山路湿滑,暗示了父亲邮递员工作的艰辛。 B.父亲将邮包“浆洗得干干净净”,并“庄严地移交给儿子”,这个细节描写 表现了父亲对“递信送报”这份工作的敬重,也表现了父亲对这份工作的不舍 C.小说对陪伴父亲多年的大黄狗用了拟人化的描写,以这个独特的视角表现了 父亲在儿子即将接班时内心的不安与焦虑,这是非常巧妙的笔法。 D.小说情节简单,重在通过气氛的营造,以及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细致 描写,表达了耐人寻味的主题 4.C解析本题考査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即将”表述不准确,按后文 内容儿子填表后就已经入职接班,父亲的内心感受更多的是失落与伤感。 5.文中两处画线的语句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6分) 5.①表现父亲对儿子能否承受得起长期艰苦考验的疑虑以及对儿子的担忧。②表 现了父亲认清了自己虽看重这份工作,但身体已不能支撑,必须有人接班这一现 实,内心充满无奈、不舍。(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査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赏析文中的画线句,把握人物心 理,主要从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例如“父亲审视着儿子……”中“审 视”一词及父亲的心理活动表现了父亲对儿子能否承受得起长期艰苦考验的疑 虑以及对儿子的担忧。另外,要理解一些修辞手法的具体意义。如“他清楚 多久呢?”一句中“像山尖上悬挂的落日”写出了老人的迟暮之感。 6.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方式,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6分) 6.①(从情节结构的角度)插叙补充了父亲退休儿子接班的详情,呼应了前文,使 文章内容丰富完整,结构更加紧凑,行文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②(从 人物形象的角度)插叙解释了前文父亲“脸色难看”的原因,更能表现父亲退休 的失落与悲伤,突出了父亲对自己事业的热爱与不舍;③(从表现主题的角度) 将父亲退休的原因插叙于儿子第一天工作的相关情节中,更能传达出作者对父亲 敬业精神的赞美,升华了主题。(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査分析作品结构及表现手法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掌握插叙的作 用。插叙的作用主要有:对主要情节和中心事件作出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 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衬托中心人物;深化文章主旨 其次,从文章入手具体分析。如从情节结构的角度分析,插叙补充了父亲退休儿 子接班的详情,使文章内容更完整,行文富于变化。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 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 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 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 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 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一一在笔头最顶端的地 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髙的性能 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A.小说开头描写了父子两人出发时的环境,突出了安静的特点,反衬人物内心 的不平静;山里雾大,显得山路湿滑,暗示了父亲邮递员工作的艰辛。 B.父亲将邮包“浆洗得干干净净”,并“庄严地移交给儿子”,这个细节描写 表现了父亲对“递信送报”这份工作的敬重,也表现了父亲对这份工作的不舍。 C.小说对陪伴父亲多年的大黄狗用了拟人化的描写,以这个独特的视角表现了 父亲在儿子即将接班时内心的不安与焦虑,这是非常巧妙的笔法。 D.小说情节简单,重在通过气氛的营造,以及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细致 描写,表达了耐人寻味的主题。 4.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项,“即将”表述不准确,按后文 内容儿子填表后就已经入职接班,父亲的内心感受更多的是失落与伤感。 5.文中两处画线的语句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6 分) 5.①表现父亲对儿子能否承受得起长期艰苦考验的疑虑以及对儿子的担忧。②表 现了父亲认清了自己虽看重这份工作,但身体已不能支撑,必须有人接班这一现 实,内心充满无奈、不舍。(每点 3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赏析文中的画线句,把握人物心 理,主要从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例如“父亲审视着儿子……”中“审 视”一词及父亲的心理活动表现了父亲对儿子能否承受得起长期艰苦考验的疑 虑以及对儿子的担忧。另外,要理解一些修辞手法的具体意义。如“他清楚…… 多久呢?”一句中“像山尖上悬挂的落日”写出了老人的迟暮之感。 6.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方式,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6 分) 6.①(从情节结构的角度)插叙补充了父亲退休儿子接班的详情,呼应了前文,使 文章内容丰富完整,结构更加紧凑,行文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②(从 人物形象的角度)插叙解释了前文父亲“脸色难看”的原因,更能表现父亲退休 的失落与悲伤,突出了父亲对自己事业的热爱与不舍;③(从表现主题的角度) 将父亲退休的原因插叙于儿子第一天工作的相关情节中,更能传达出作者对父亲 敬业精神的赞美,升华了主题。(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及表现手法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掌握插叙的作 用。插叙的作用主要有:对主要情节和中心事件作出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 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衬托中心人物;深化文章主旨。 其次,从文章入手具体分析。如从情节结构的角度分析,插叙补充了父亲退休儿 子接班的详情,使文章内容更完整,行文富于变化。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 3000 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 400 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 但令人尴尬的是,这 400 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 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 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 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 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 方,厚度仅 0.3-0.4 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 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 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 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 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 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 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 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 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 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 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 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 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 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 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 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 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 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 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 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 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 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 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 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 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 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的匠人。但是 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 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 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 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 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髙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报道了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 已改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 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 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 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 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 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 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 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 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 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 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 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 45 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 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 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 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 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 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 务 院 总 理 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 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 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 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 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 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 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 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的匠人。但是 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 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 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 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 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报道了中国 3000 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 已改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