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县高2015届阶段性检测(一 语文 本试题卷分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单项选择题)。第一部分1至4页,第 二部分5至8页,共8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 题无效。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种。考试结東后,只交答题卷,本试题卷请妥善保存。 第I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 注意事项: 1.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 2.本部分共3大题,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12分,每小题3分)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满载zai下载 颓圮pi杞人忧天qi B.饲养si伺候ci 荤腥hun晕头转向yun C.旋涡xuan旋转xuan纤腰xian保媒拉纤qian D.琴弦xian船舷xuan韶光shao年高德劭sha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桅杆精典憔悴锻炼在所不辞 B.孽障纨裤溺爱别致宽宏大量 C.斑斓逶迤飘泊嘻戏绿树成阴 D.惺忪忸怩媛女簿子九霄云外 3.下列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乡愁”是一种很美好的东西。诗人诺瓦利斯说过:“哲学就是一种怀着乡愁寻找家园 的冲动。”毋庸讳言,随着农耕时代的渐渐逝去,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城镇尤 其是古城镇历经数百年风雨飘摇,多已破败,重修无力;有的在匆匆忙忙开发旅游:更有的 借新农村建设之名,而实施“推倒重来”之策。殊不知,被任何新建筑新景观唤起的一时兴 奋,终弥补不了城镇应有的“乡愁”的失去 A.毋庸讳言 B.尤其 C.风雨飘摇 D.殊不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播出时,越来越多的食物被老百姓提及与回味;它不只 用来充饥,更能体现一种文化 B.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讲话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 关注的问题作为改革重点,找准突破口,敢啃硬骨头。 C.近日,南宁和杭州的部分区县也打算通过松绑限购、下调购房入户标准等方式救市, 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将引发其他城市的效仿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高三语文第 1 页 共 8 页 郫县高 2015 届阶段性检测(一) 语 文 本试题卷分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单项选择题)。第一部分 1 至 4 页,第 二部分 5 至 8 页,共 8 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 题无效。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种。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本试题卷请妥善保存。 第 Ⅰ 卷(单项选择题,共 27 分) 注意事项: 1.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 2.本部分共 3 大题,9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27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 ....的一组是( ) A.满载.zài 下载. zǎi 颓圮.pǐ 杞.人忧天 qǐ B.饲.养 sì 伺.候 cì 荤.腥 hūn 晕.头转向 yūn C.旋.涡 xuàn 旋.转 xuán 纤.腰 xiān 保媒拉纤.qiān D.琴弦.xián 船舷.xuán 韶.光 sháo 年高德劭.shà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桅杆 精典 憔悴 锻炼 在所不辞 B.孽障 纨裤 溺爱 别致 宽宏大量 C.斑斓 逶迤 飘泊 嘻戏 绿树成阴 D.惺忪 忸怩 媛女 簿子 九霄云外 3.下列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 “乡愁”是一种很美好的东西。诗人诺瓦利斯说过:“哲学就是一种怀着乡愁寻找家园 的冲动。”毋庸讳言 ....,随着农耕时代的渐渐逝去,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城镇尤. 其.是古城镇历经数百年风雨飘摇 ....,多已破败,重修无力;有的在匆匆忙忙开发旅游;更有的 借新农村建设之名,而实施“推倒重来”之策。殊不知 ...,被任何新建筑新景观唤起的一时兴 奋,终弥补不了城镇应有的“乡愁”的失去。 A.毋庸讳言 B.尤其 C.风雨飘摇 D.殊不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句是( ) A.《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播出时,越来越多的食物被老百姓提及与回味;它不只 用来充饥,更能体现一种文化。 B.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讲话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 关注的问题作为改革重点,找准突破口,敢啃硬骨头。 C.近日,南宁和杭州的部分区县也打算通过松绑限购、下调购房入户标准等方式救市, 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将引发其他城市的效仿
D.业内人士分析,三精制药目前这种“广告+开会”的营销模式面临着众多挑战,未来 能否实现业绩提升还存在着不确定性。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孔子一生以维护、恢复“周礼”为己任,他的各项政治主张都是从这一总目标出发而提 出的。明“夷狄”、“诸夏”之别,就是其中之一。孔子这方面的言论虽不多,却牵涉到“民 族意识自觉”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周礼”成为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之后,其作为周族的典章、 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的意义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的势力范围 在当时,用不用“周礼”,已成为区分“夷狄”与“诸夏”的主要标志。如楚是南方大国 文化发展程度并不低于周族的姬姓各国,只因为不用“周礼”,而被“诸夏”视为“蛮夷” 齐桓公建立霸业时,还专门以“包茅不贡”为借口对楚进行讨伐。可见,“周礼”在区分“夷 狄”与“诸夏”时的重要意义。由于当时在“夷狄”与“诸夏”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 争,这种区分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西周到春秋末,尽管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已居主导地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如“王畿”附近就有 伊雒之戎、陆浑之戎。诸侯大国卫国在卫懿公时,和邢国一起被狄人“残破”。救卫存邢、 南伐荆楚、北伐山戎,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所建立的重要霸业。所以,尽管孔子对管仲僭越违 礼颇为不满,但对其“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十分称许,说:“微管仲,吾其被发 左衽矣。”孔子觉察到当时民族斗争的严重性,从维护周礼到自觉维护“诸夏”的团结统一, 充分肯定管仲这方面的功绩,这说明孔子自觉地把维护民族利益作为第一位的大义,把管仲 的贡献提到了“如其仁”的高度。比起“民族大义”来,管仲在其他方面的不足,在孔子看 来,都是可以原谅的。这可以说是最早的体现了某种朦胧状态的民族意识的自觉,这种民族 意识的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就成为一种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几千年 来绵延不绝,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它的出现应当说与孔子所开始的民族意识的自觉 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关于区别“诸夏”与“夷狄”,孔子还有一段议论,即“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意思是说,“夷狄”虽“有君”,却不行“周礼”,君臣上下的名分有等于无;而“诸夏” 哪怕无君,但君臣的等级秩序照样存在。可见孔子以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来的朦 胧的“民族意识”的自觉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他的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因此决不能 给以过高的、违反历史真实的估计。 孔子的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到秦汉以后逐渐以“明华夷之辨”的命 题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积极方面,每当民族危亡之际,总有一批民族英雄以此为思想 武器和精神支柱,挺身而出,伸张民族大义。消极方面,也总有人以此为借口,对内欺压少 数民族,变成大汉族主义;对外则以天朝大国自居,流于狭隘的民族主义。 5.下列对“明‘夷狄’、‘诸夏’之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夷狄”、“诸夏”之别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之一,是在维护、恢复“周礼”这 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高三语文第2页共8页
高三语文第 2 页 共 8 页 D.业内人士分析,三精制药目前这种“广告+开会”的营销模式面临着众多挑战,未来 能否实现业绩提升还存在着不确定性。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孔子一生以维护、恢复“周礼”为己任,他的各项政治主张都是从这一总目标出发而提 出的。明“夷狄”、“诸夏”之别,就是其中之一。孔子这方面的言论虽不多,却牵涉到“民 族意识自觉”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周礼”成为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之后,其作为周族的典章、 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的意义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的势力范围。 在当时,用不用“周礼”,已成为区分“夷狄”与“诸夏”的主要标志。如楚是南方大国, 文化发展程度并不低于周族的姬姓各国,只因为不用“周礼”,而被“诸夏”视为“蛮夷”。 齐桓公建立霸业时,还专门以“包茅不贡”为借口对楚进行讨伐。可见,“周礼”在区分“夷 狄”与“诸夏”时的重要意义。由于当时在“夷狄”与“诸夏”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 争,这种区分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西周到春秋末,尽管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已居主导地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如“王畿”附近就有 伊雒之戎、陆浑之戎。诸侯大国卫国在卫懿公时,和邢国一起被狄人“残破”。救卫存邢、 南伐荆楚、北伐山戎,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所建立的重要霸业。所以,尽管孔子对管仲僭越违 礼颇为不满,但对其“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十分称许,说:“微管仲,吾其被发 左衽矣。”孔子觉察到当时民族斗争的严重性,从维护周礼到自觉维护“诸夏”的团结统一, 充分肯定管仲这方面的功绩,这说明孔子自觉地把维护民族利益作为第一位的大义,把管仲 的贡献提到了“如其仁”的高度。比起“民族大义”来,管仲在其他方面的不足,在孔子看 来,都是可以原谅的。这可以说是最早的体现了某种朦胧状态的民族意识的自觉,这种民族 意识的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就成为一种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几千年 来绵延不绝,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它的出现应当说与孔子所开始的民族意识的自觉 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关于区别“诸夏”与“夷狄”,孔子还有一段议论,即“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意思是说,“夷狄”虽“有君”,却不行“周礼”,君臣上下的名分有等于无;而“诸夏” 哪怕无君,但君臣的等级秩序照样存在。可见孔子以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来的朦 胧的“民族意识”的自觉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他的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因此决不能 给以过高的、违反历史真实的估计。 孔子的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到秦汉以后逐渐以“明华夷之辨”的命 题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积极方面,每当民族危亡之际,总有一批民族英雄以此为思想 武器和精神支柱,挺身而出,伸张民族大义。消极方面,也总有人以此为借口,对内欺压少 数民族,变成大汉族主义;对外则以天朝大国自居,流于狭隘的民族主义。 5.下列对“明‘夷狄’、‘诸夏’之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夷狄”、“诸夏”之别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之一,是在维护、恢复“周礼”这一 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B.明“夷狄”、“诸夏”之别的主要标志是周礼,它当时适用于周族内部的同时已被 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 C.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是和君臣等级观念 纠缠在一起的,并不孤立存在。 D.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在秦汉后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被继承和 发扬,其历史作用具有二重性。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总称的“周礼”,是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 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 B.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使得“夷狄”、“诸夏”的矛盾一直存在并愈演愈 烈,最终导致民族战争爆发 C.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的行为颇为不满,但对其“一匡天下”的成就表示称许,这体 现了孔子民族意识的自觉。 D.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从未中断,这文明史上的奇迹与始于孔子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 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待周礼,诸侯国有的拒之不用,有的将其作为称霸的借口,表明周礼的权威性已 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 B.周王朝时“夷狄”、“诸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孔子区分二者有自觉维 护“诸夏”团结统一的考虑。 C.民族意识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形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民族危亡之际表现为一批民族 英雄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 D.明夷夏之别这一主张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还 应当辩证的看待这一主张 (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博学解属文。仕齐,为中书舍人,有口辩,毎接对陈使。周 平齐,拜天官都上士。谔见隋文帝有奇表,深自结纳。及帝为丞相,甚见亲待,访以得失。 时兵革屡动,国用虛耗,谔上《重谷论》以讽焉。帝纳之 上谓群臣曰:“朕昔为大司马,每求外职,李谔陈十二策,苦劝不许,朕遂决意在内 今此事业,谔之力也。”赐物二千段 谔见礼教凋弊,公卿薨亡,其爱妾侍婢,子孙辄嫁卖之,遂成风俗,乃上书 闻追远慎终,人德归厚,三年无改,方称为孝。如闻大臣之内,有父祖亡没,日月未久,子 孙无赖,引其妓妾,嫁卖取财,有一于此,实损风化。妾虽微贱,亲承衣履,服斩三年,古 今通式。岂容遽褫衰銍,强傅铅华,泣辞灵几之前,送付他人之室?凡在见者,犹致伤心, 况乎人子,能堪斯忍!复有朝廷重臣,位望通贵,平生交旧,情若弟兄。及其亡没,杳同行 路,朝闻其死,夕规其妾,方便求娉,以得为限。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务, 高三语文第3页共8页
高三语文第 3 页 共 8 页 B. 明“夷狄”、“诸夏”之别的主要标志是周礼,它当时适用于周族内部的同时已被 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 C. 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是和君臣等级观念 纠缠在一起的,并不孤立存在。 D. 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在秦汉后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被继承和 发扬,其历史作用具有二重性。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总称的“周礼”,是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 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 B. 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使得“夷狄”、“诸夏”的矛盾一直存在并愈演愈 烈,最终导致民族战争爆发。 C. 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的行为颇为不满,但对其“一匡天下”的成就表示称许,这体 现了孔子民族意识的自觉。 D.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从未中断,这文明史上的奇迹与始于孔子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 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7.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对待周礼,诸侯国有的拒之不用,有的将其作为称霸的借口,表明周礼的权威性已 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 B. 周王朝时“夷狄”、“诸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孔子区分二者有自觉维 护“诸夏”团结统一的考虑。 C. 民族意识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形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民族危亡之际表现为一批民族 英雄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 D. 明夷夏之别这一主张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还 应当辩证的看待这一主张。 三、(6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9 题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博学解属.文。仕齐,为中书舍人,有口辩,每接对陈使。周 平齐,拜天官都上士。谔见隋文帝有奇表,深自结纳。及帝为丞相,甚见.亲待,访以得失。 时兵革屡动,国用虚耗,谔上《重谷论》以讽焉。帝纳之。 上谓群臣曰:“朕昔为大司马,每求外职,李谔陈十二策,苦劝不许,朕遂决意在内。 今此事业,谔之力也。”赐物二千段。 谔见礼教凋弊,公卿薨亡,其爱妾侍婢,子孙辄嫁卖之.,遂成风俗,乃上书曰:“臣 闻追远慎终,人德归厚,三年无改,方称为孝。如闻大臣之内,有父祖亡没,日月未久,子 孙无赖,引其妓妾,嫁卖取财,有一于此,实损风化。妾虽微贱,亲承衣履,服斩三年,古 今通式。岂容遽褫衰绖,强傅铅华,泣辞灵几之前,送付他人之室?凡在见者,犹致伤心, 况乎人子,能堪斯忍!复有朝廷重臣,位望通贵,平生交旧,情若弟兄。及其亡没,杳同行 路,朝闻其.死,夕规其妾,方便求娉,以得为限。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务
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 谔又以时文体尚轻薄,流宕忘反,上书曰:臣闻古先晢王之化人也,必变其视听, 其嗜欲,謇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五教六行,为训人之本,《诗》、《书》、《礼》 《易》,为道义之门。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其有上书献赋,制 诔镌铭,皆以褒德序贤,明勋证理。苟非惩劝,义不徒然。降及后代,风教渐落。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浮词,過止华伪。自非怀经抱持,志道依仁,不得引预 搢绅。开皇四年,普诏夭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 付所司推罪。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綺,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 兹世。 注释:①引预:引荐。②参厕:参与;置身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解属文 属:写作 B、及帝为丞相,甚见亲待 见:接见 C、何能赞务 赞:辅佐 D、流宕忘反 反:返回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此事业,谔之力也 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B.朝闻其死 吾其还也 C.谔又以时文体尚轻薄 以其无礼于晋 D.子孙辄嫁卖之 自以为关中之固 高三语文第4页共8页
高三语文第 4 页 共 8 页 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 谔又以.时文体尚轻薄,流宕忘反.,上书曰:臣闻古先哲王之化人也,必变其视听,防 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五教六行,为训人之本,《诗》、《书》、《礼》、 《易》,为道义之门。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其有上书献赋,制 诔镌铭,皆以褒德序贤,明勋证理。苟非惩劝,义不徒然。降及后代,风教渐落。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浮词,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持,志道依仁,不得引预 搢绅。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 付所司推罪。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 兹世。 注释:①引预:引荐。②参厕:参与;置身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解属.文 属:写作 B、及帝为丞相,甚见.亲待 见:接见 C、何能赞.务 赞:辅佐 D、流宕忘反. 反:返回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今此事业,谔之力也. 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B. 朝闻其.死 吾其.还也 C. 谔又以.时文体尚轻薄 以.其无礼于晋 D. 子孙辄嫁卖之. 自以为关中之.固
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共123分) 四、(31分) 10.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谔见隋文帝有奇表,深自结纳(3分) (2)自非怀经抱持,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3分) (3)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4分) 1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目。(4分)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 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 必信,行必果①,砼姪然小人②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论语·子路》) [注]①果:果断,坚决。②弪砼然小人:弪弪然,这里指像石块一样坚固的样子。小人, 器量小的人 用自己的话概括在孔子看来,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士”? 12.(1)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君(袁枚)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 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 山水佳处皆遍。 (选自《借抱轩全集》,有删改)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2-23题。(8分) 梅花引①·荆溪阻雪 宋蒋捷②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 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 绵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注释:①梅花引:古代的词牌名。②蒋捷:威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深怀亡国 之痛,隐居不仕,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1)这首词开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有何作用?(4分) (2)赏析画线的诗句,说说作者为何而愁?。(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小题)(6分)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2)青泥何盘盘 。(李白《蜀道难》) (3) 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 高三语文第5页共8页
高三语文第 5 页 共 8 页 第 Ⅱ 卷(非单项选择题,共 123 分) 四、(31 分) 10.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谔见隋文帝有奇表,深自结纳(3 分) (2)自非怀经抱持,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3 分) (3)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4 分) 1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目。(4 分)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 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 必信,行必果①,硁硁然小人②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论语·子路》) [注]①果:果断,坚决。②硁硁然小人:硁硁然,这里指像石块一样坚固的样子。小人, 器量小的人。 用自己的话概括在孔子看来,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 “士”? 12.(1)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 6 处)(3 分) 君(袁枚)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 为 知 县 著 才 矣 而 仕 卒 不 进 自 陕 归 年 甫 四 十 遂 绝 意 仕 宦 尽 其 才 以 为 文 辞 歌 诗 , 足迹造东南 山水佳处皆遍。 (选自《惜抱轩全集》,有删改)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22—23 题。(8 分) 梅花引①·荆溪阻雪 宋 蒋捷②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 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 绵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注释:①梅花引:古代的词牌名。②蒋捷: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深怀亡国 之痛,隐居不仕,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1)这首词开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有何作用?(4 分) (2)赏析画线的诗句,说说作者为何而愁?。(4 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 6 小题)(6 分) (1)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2)青泥何盘盘, 。(李白《蜀道难》) (3) ,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