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柳树中学高2012级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 题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弓缴(jiao) 荆杞(qi) 旧醅(pei)万乘( sheng) 势 B.庠( xiang序谲(jue)诈 啾啾(jiu) 根深蒂(t1) 固 C.便嬖(pi) 饿殍(piao) 稗(bai)官 溘(ke) 然长逝 D岿(kui)然 朝暾(tun) 舆(yu)薪 放辟 (pi)邪侈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A.盘飧渲泄 互连网 飞湍瀑流相辅相承 B.撕杀觳觫 身份证 英雄倍出 委曲求全 C.馔玉蕴籍和事佬 奴颜卑膝甘败下风 D.搏弈羽旄录相机 天生我才 要言不烦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最近伦敦奥委会负责人在回应媒体对奥运比赛场馆进度的质疑时表 示,多项工程已经开工,场馆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预计2012年4月可以 全面完成并接受检验 B.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誉。山山有奇 景,十里不同天,巍峨磅礴的重峦叠嶂,让许多游客顿生高山景行之感,流连忘 返 C.“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肇事方面对原油泄漏前的种种征兆,没有采取 预防措施,结果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再次证明曲突徙薪远胜于亡羊补牢 D.机场附近山顶的大量无线发射台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目前虽有一些已 撤下山,但这对实现机场净空不过是九牛一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 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B.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24日表示,中国驻利比亚使馆已成功将受困的 黎波里某酒店的5名中国记者安全接出并妥善安置 C.日前,教育部、公安部相继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确保校园安全保 卫工作,为学生成长创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D.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谁能否认中国的经济不会受到华尔街金 融风暴的影响呢?难道我们不应该迅速采取应对策略吗?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小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 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四川省遂宁市柳树中学高 2012 级高三 9 月月考语文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选择 题 共 30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弓缴(jiǎo) 荆杞(qǐ) 旧醅(pēi) 万乘(shèng) 之势 B.庠(xiáng 序 谲(jué)诈 啾啾(jiū) 根深蒂(tí) 固 C.便嬖(pì) 饿殍(piǎo) 稗(bǎi)官 溘(kè) 然长逝 D 岿(kuī)然 朝暾(tūn) 舆(yú)薪 放辟 (pì) 邪侈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A.盘飧 渲泄 互连网 飞湍瀑流 相辅相承 B.撕杀 觳觫 身份证 英雄倍出 委曲求全 C.馔玉 蕴籍 和事佬 奴颜卑膝 甘败下风 D.搏弈 羽旄 录相机 天生我才 要言不烦 3.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最近伦敦奥委会负责人在回应媒体对奥运比赛场馆进度的质疑时表 示,多项工程已经开工,场馆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预计 2012 年 4 月可以 全面完成并接受检验。 B.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誉。山山有奇 景,十里不同天,巍峨磅礴的重峦叠嶂,让许多游客顿生高山景行之感,流连忘 返。 C.“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肇事方面对原油泄漏前的种种征兆,没有采取 预防措施,结果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再次证明曲突徙薪远胜于亡羊补牢。 D.机场附近山顶的大量无线发射台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目前虽有一些已 撤下山,但这对实现机场净空不过是九牛一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 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B.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 24 日表示,中国驻利比亚使馆已成功将受困的 黎波里某酒店的 5 名中国记者安全接出并妥善安置。 C. 日前,教育部、公安部相继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确保校园安全保 卫工作,为学生成长创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D.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谁能否认中国的经济不会受到华尔街金 融风暴的影响呢?难道我们不应该迅速采取应对策略吗?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小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 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 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 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 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 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 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 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 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 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 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 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 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 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 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 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 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 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 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 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 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 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 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 “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 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 “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 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5.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 阶级却把它尊 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 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 自己的心意, 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 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 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 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 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 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 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 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 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 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 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 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 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 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 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 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 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 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 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 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 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 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 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 “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 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 “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 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5.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 阶级却把它尊 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 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 自己的心意, 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 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 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 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 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 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 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 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 够通过诗歌 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 所以君子可以 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 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 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 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 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 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未 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 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 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 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 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 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 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 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 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 够通过诗歌 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 所以君子可以 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 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 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 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 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 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未 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 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 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 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 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是 A.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以:通“已” 已经 B.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比:齐等,同样 C.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 借:借助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蒙受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A.①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 ②老臣今者殊 不欲食,乃自强步 B①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C.①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①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②锲而舍之,朽 木不折 10.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 是 ( A.耿直刚烈,太子丹催促荆轲前去刺秦,荆轲虽屈于权势,但仍然毅然悲壮辞别。 B.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蒙蔽秦王顺利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C.镇定从容,秦武阳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国君臣疑心,所幸荆轲机智化 解。 D.忠义赤诚,荆轲希望生擒秦王,以便谋求秦燕长久和平,来酬谢太子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7分) 11.翻译下面的句子。(12分) ①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3分) ②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4分)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 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 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是 ( ) A.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以:通“已”, 已经 B.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比:齐等,同样 C.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 借:借助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蒙受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 ) A.①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 ②老臣今者殊 不欲食,乃自强步 B.①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C.①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①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②锲而舍之,朽 木不折 10.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 是 ( ) A.耿直刚烈,太子丹催促荆轲前去刺秦,荆轲虽屈于权势,但仍然毅然悲壮辞别。 B.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蒙蔽秦王顺利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C.镇定从容,秦武阳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国君臣疑心,所幸荆轲机智化 解。 D.忠义赤诚,荆轲希望生擒秦王,以便谋求秦燕长久和平,来酬谢太子丹。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120 分) 四、(27 分) 11.翻译下面的句子。(12 分) ①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3 分) 译: ②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4 分)
③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分) 译 ④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3分) 译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a):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答 13.填空(每空0.5分,共7分) (1)杜甫忧国忧民,却半生飘零。《旅夜书怀》中描绘辽阔意境也是以乐景写 哀情来表现羁旅之苦的诗句是 (2)李白以布衣之身藐视权贵,不甘“摧眉折腰事权贵”,在无情现实面前又 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懑、逃避和抗争,在他的著名诗作《将
译: ③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 分) 译: ④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3 分) 译: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8 分)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 分) 答: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 分) 答: 13.填空(每空 0.5 分,共 7 分) (1)杜甫忧国忧民,却半生飘零。《旅夜书怀》中描绘辽阔意境也是以乐景写 哀情来表现羁旅之苦的诗句是 “ , ”。 (2)李白以布衣之身藐视权贵,不甘“摧眉折腰事权贵”,在无情现实面前又 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懑、逃避和抗争,在他的著名诗作《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