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中学2013届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 积累与应用(34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醇厚(chun)切磋(qi0) 削价( 强人所难( qiang B.泡桐(pdo) 骁勇(xiao) 商榷(que) 不屈不挠(nao) C.着急(zhu6) 散步(san) 刷白(shua) 洗洗涮涮(shua) D.嶙峋(xun) 炽热(zhi) 犒劳(kao) 追本溯 源(sa) 2.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收讫 发韧 勘误 凭心而论 表型曲角 B.亲睐 坐落 流线 如雷灌耳 C.熨帖 拮据 协奏 要言不繁 D.修葺 震撼 挖墙 各行其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不止是关乎百姓健康和 生命安全的问题,也是关乎社会稳定的问题 B.在大连造船厂,“辽宁舰”举行交接入列仪式,正式交付海军使用。中国首 艘航母面市,中国人的百年航母梦成为现实 C.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人口越来 越少,有些山区甚至出现了十室九空的现象 D.仲秋时节,九寨沟别有一番景色。水光山色,光艳照人,有如桃源仙境,叶 至红,水至清,真是秀色可餐,让人流连忘返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我的观点是,买房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但如果为了买房而终生成为 “房奴”,尽管房子怎么升值,对买房者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 B.中国女子网球选手李娜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决赛中,不敌比利时名将克里 斯特尔斯,与个人职业生涯的首个“大满贯”擦肩而过 C.始于1983年的春晚,逐渐成为中华儿女除夕夜不可或缺的一道盛宴,许多人 早早地吃过年夜饭,守候在电视机旁,目的就是为了看春晚。 D.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加大实践探索和工作落 实,做到把握规律,开拓创新,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5.高三的同学正处在紧张的复习阶段,大家都希望找到一种高效率的复习方法 阅读下图,试依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就复习问题给同学们提出一条建议。(不超 过25字)(4分)
四川省雅安中学 2013 届高三 1 月月考 语 文 试 题 一、 积累与应用(34 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20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 分) A.醇厚(chún) 切磋(qiē) 削价(xuē) 强人所难(qiǎnɡ) B.泡桐(pào) 骁勇(xiāo) 商榷(què) 不屈不挠(náo) C.着急(zhuó) 散步(sàn) 刷白(shuà) 洗洗涮涮(shuā) D.嶙峋(xún) 炽热(zhì) 犒劳(kào) 追本溯 源(sù) 2.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3 分) A.收讫 发韧 勘误 表 凭心而论 B.亲睐 坐落 流线 型 如雷灌耳 C.熨帖 拮据 协奏 曲 要言不繁 D.修葺 震撼 挖墙 角 各行其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不止是关乎百姓健康和 生命安全的问题,也是关乎社会稳定的问题。 B.在大连造船厂,“辽宁舰”举行交接入列仪式,正式交付海军使用。中国首 艘航母面市,中国人的百年航母梦成为现实。 C.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人口越来 越少,有些山区甚至出现了十室九空的现象。 D.仲秋时节,九寨沟别有一番景色。水光山色,光艳照人,有如桃源仙境,叶 至红,水至清,真是秀色可餐,让人流连忘返。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我的观点是,买房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但如果为了买房而终生成为 “房奴”,尽管房子怎么升值,对买房者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 B.中国女子网球选手李娜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决赛中,不敌比利时名将克里 斯特尔斯,与个人职业生涯的首个“大满贯”擦肩而过。 C.始于 1983 年的春晚,逐渐成为中华儿女除夕夜不可或缺的一道盛宴,许多人 早早地吃过年夜饭,守候在电视机旁,目的就是为了看春晚。 D.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加大实践探索和工作落 实,做到把握规律,开拓创新,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5.高三的同学正处在紧张的复习阶段,大家都希望找到一种高效率的复习方法。 阅读下图,试依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就复习问题给同学们提出一条建议。(不超 过 25 字)(4 分)
建 议 6.提取并整合下面材料的主要信息,给“自主招生”下定义。(4分) ①自主招生由高校自行组织考试,扩大了高校自主权,是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 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②高校通过考试选拔出超常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 艺术、体育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③考生通 过招生考试并与髙校签订协议,可被降分录取。④自主招生制度始于2003年, 首先在22所大学进行试点,现在已经在80所大学实行 (二)名篇名句(6分) 7.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风萧萧兮易水寒, 。(《战国策·荆轲刺 秦王》) (2)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 经·卫风·氓》) (3)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 )》) (4)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5)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三)梳理探究与名著导读(8分) 8.汉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看下面几个篆体汉字,从 例字以外的三个字中任选两个,仿照例子,巧说汉字。要求符合该字的形体特点 和基本含义,句式特点和例句基本一致。(4分) 国:外城围,内持戈,持戈守疆卫家园。 休:左佳人,右秀木,人依秀木自在休。 9.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请以雨 果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或故事情节对这句话加以说明。(4分) 二、阅读与鉴赏(5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8分) 青门引·春思
建 议: 6.提取并整合下面材料的主要信息,给“自主招生”下定义。(4 分) ①自主招生由高校自行组织考试,扩大了高校自主权,是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 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②高校通过考试选拔出超常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 艺术、体育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③考生通 过招生考试并与高校签订协议,可被降分录取。④自主招生制度始于 2003 年, 首先在 22 所大学进行试点,现在已经在 80 所大学实行。 (二)名篇名句(6 分) 7.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风萧萧兮易水寒, 。(《战国策·荆轲刺 秦王》) (2)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 经·卫风·氓》) (3)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 一)》) (4)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5)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三)梳理探究与名著导读(8 分) 8.汉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看下面几个篆体汉字,从 例字以外的三个字中任选两个,仿照例子,巧说汉字。要求符合该字的形体特点 和基本含义,句式特点和例句基本一致。(4 分) 国:外城围,内持戈,持戈守疆卫家园。 休:左佳人,右秀木,人依秀木自在休。 9.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请以雨 果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或故事情节对这句话加以说明。(4 分) 二、阅读与鉴赏(56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8 分) 青门引·春思
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10.从意象入手分析这首词的意境。(4分) 11.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择其较主要的一种,试赏析其表达效果。(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9分) 陈镒,字有戒,吴县人。永乐十年进士。授御史。迁湖广副使,历山东、浙江, 皆有声。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副都御史,镇守陕西。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道出大名 见之,疏陈其状,诏免赋役。正统元年,镒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乞悉停免 诏可。明年五月,以劳绩下敕奖励,命巡边。所至条奏军民便宜,多所废置。所 部六府饥,请发仓振。帝从辅臣请,修荒政。镒请遍行于各边,由是塞上咸有储 蓄 六年春,以镒久劳于外,命与王翱岁一更代。七年,翱调辽东,镒复出镇。岁满 当代,以陕人乞留,诏仍旧任。时仓储充溢,有军卫者足支十年,无者直可支百 年,镒恐陈腐委弃可惜,请每岁春夏时,给官军为月饷,不复折钞。从之 九年春,进右都御史,镇守如故。秦中饥,乞蠲租十之四,其余米布兼收。时瓦 刺也先渐强,遺人授罕东诸卫都督喃哥等为平章,又置甘肃行省名号。镒以闻, 请严为之备。已,命与靖远伯王骥巡视甘肃、宁夏、延绥边务,听便宜处置。以 灾诊频仍,条上抚安军民二十四事,多议行 镒尝恐襄、汉间流民啸聚为乱,请命河南、湖广、陕西三司官亲至其地抚恤之。 得旨允行,而当事者不以为意。王文亦相继力言有司怠忽,恐遗祸。至成化时, 乃有项忠之役,人益思镒言。 景泰二年,陕西饥,军民万余人“愿得陈公活我”。监司以闻,帝复命之。镒至 是凡三镇陕,先后十余年,陕人戴之若父母。每还朝,必遮道拥车泣。再至,则 欢迎数百里不绝。其得军 前后抚陕者莫及也。 三年春,召还与王文并掌都察院。文威严,诸御史畏之若神。镒性宽恕,少风裁, 誉望损于在陕时。明年秋,以疾致仕。卒,谥僖敏。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改)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山东、浙江,皆有声 声:声望 B.民困供亿,乞悉停免 悉:全部 C.所部六府饥,请发仓振 振:振作 D.誉望损于在陕时 减少,降低 13.下列句子中,全都说表明陈镒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3分
张 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10.从意象入手分析这首词的意境。(4 分) 11.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择其较主要的一种,试赏析其表达效果。(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15 题。(19 分) 陈镒,字有戒,吴县人。永乐十年进士。授御史。迁湖广副使,历山东、浙江, 皆有声。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副都御史,镇守陕西。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道出大名 见之,疏陈其状,诏免赋役。正统元年,镒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乞悉停免。 诏可。明年五月,以劳绩下敕奖励,命巡边。所至条奏军民便宜,多所废置。所 部六府饥,请发仓振。帝从辅臣请,修荒政。镒请遍行于各边,由是塞上咸有储 蓄。 六年春,以镒久劳于外,命与王翱岁一更代。七年,翱调辽东,镒复出镇。岁满 当代,以陕人乞留,诏仍旧任。时仓储充溢,有军卫者足支十年,无者直可支百 年,镒恐陈腐委弃可惜,请每岁春夏时,给官军为月饷,不复折钞。从之。 九年春,进右都御史,镇守如故。秦中饥,乞蠲租十之四,其余米布兼收。时瓦 刺也先渐强,遣人授罕东诸卫都督喃哥等为平章,又置甘肃行省名号。镒以闻, 请严为之备。已,命与靖远伯王骥巡视甘肃、宁夏、延绥边务,听便宜处置。以 灾沴频仍,条上抚安军民二十四事,多议行。 镒尝恐襄、汉间流民啸聚为乱,请命河南、湖广、陕西三司官亲至其地抚恤之。 得旨允行,而当事者不以为意。王文亦相继力言有司怠忽,恐遗祸。至成化时, 乃有项忠之役,人益思镒言。 景泰二年,陕西饥,军民万余人“愿得陈公活我”。监司以闻,帝复命之。镒至 是凡三镇陕,先后十余年,陕人戴之若父母。每还朝,必遮道拥车泣。再至,则 欢迎数百里不绝。其得军民心,前后抚陕者莫及也。 三年春,召还与王文并掌都察院。文威严,诸御史畏之若神。镒性宽恕,少风裁, 誉望损于在陕时。明年秋,以疾致仕。卒,谥僖敏。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改)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历山东、浙江,皆有声 声:声望 B.民困供亿,乞悉停免 悉:全部 C.所部六府饥,请发仓振 振:振作 D.誉望损于在陕时 损: 减少,降低 13.下列句子中,全都说表明陈镒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3 分)
①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乞悉停免 ②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 ③乞蠲租十之四,其余米布兼收 ④以劳绩下敕奖励 ⑤以灾渗频仍,条上抚安军民二十四事 ⑥力言有司怠忽,恐遗祸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 D.②③⑤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镒惜物善用。由于粮仓储备丰足,陈镒担心粮食陈腐丢弃了可惜,请求每 年春夏之交青黄不接的时节,将其供给官军作为月饷,不再折算成钱钞。 B.陈镒有深谋远虑。在镇守陕西期间,他曾上报朝廷要防备逐渐强盛的瓦剌也 先;因担忧襄汉一带流亡百姓聚集作乱,他曾请求当地官吏安抚救助,但当事者 对此毫不在意 C.陈镒注意边防储备。在皇上听从辅臣建议实施救灾政策时,陈镒请求在各边 塞也全部实施此政策,于是塞上都有了粮食储蓄;他在陕西任职多年,当地粮仓 储备丰足 D.陈镒深受陕西军民爱戴。陈镒共三次镇守陕西,前后十多年,陕地百姓爱戴 他如同父母。他每次回朝,百姓阻塞道路簇拥马车哭泣;下次到来,欢迎的百姓 数百里相连不断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年五月,以劳绩下敕奖励,命巡边。所至条奏军民便宜,多所废 置。(5分) 译 文 (2)陕西饥,军民万余人“愿得陈公活我”。监司以闻,帝复命之。(5 分) 译 文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8题。(9分)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袁行霈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 大”(《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 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第十六章)意思 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 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 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 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①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乞悉停免 ②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 ③乞蠲租十之四,其余米布兼收 ④以劳绩下敕奖励 ⑤以灾沴频仍,条上抚安军民二十四事 ⑥力言有司怠忽,恐遗祸 A.①③⑤ B.②③⑥ C. ① ④ ⑥ D.②③⑤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陈镒惜物善用。由于粮仓储备丰足,陈镒担心粮食陈腐丢弃了可惜,请求每 年春夏之交青黄不接的时节,将其供给官军作为月饷,不再折算成钱钞。 B.陈镒有深谋远虑。在镇守陕西期间,他曾上报朝廷要防备逐渐强盛的瓦剌也 先;因担忧襄汉一带流亡百姓聚集作乱,他曾请求当地官吏安抚救助,但当事者 对此毫不在意。 C.陈镒注意边防储备。在皇上听从辅臣建议实施救灾政策时,陈镒请求在各边 塞也全部实施此政策,于是塞上都有了粮食储蓄;他在陕西任职多年,当地粮仓 储备丰足。 D.陈镒深受陕西军民爱戴。陈镒共三次镇守陕西,前后十多年,陕地百姓爱戴 他如同父母。他每次回朝,百姓阻塞道路簇拥马车哭泣;下次到来,欢迎的百姓 数百里相连不断。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明年五月,以劳绩下敕奖励,命巡边。所至条奏军民便宜,多所废 置。 (5 分) 译 文: (2) 陕西饥,军民万余人“愿得陈公活我”。监司以闻,帝复命之。 (5 分) 译 文: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6~18 题。(9 分)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袁行霈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 大” (《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 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第十六章)意思 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 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 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 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 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 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 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 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 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 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 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 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 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 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 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 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 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 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重视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 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 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 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2011年《新华文摘》,有改动) 16.下列对“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文明的演进是多种文明因素按照“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 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相互作用”的模式进行整合的过程。 B.契丹族建立了精美的山西应县木塔,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 致远曾在唐朝任职,这些分别证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为中华文明作 出了重要贡献 C.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 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 部分 D.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 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 全国各地 17.下列与“中华文明中统治者的包容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项是(3分) A.《尚书》中的“有容,徳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是在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 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 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 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 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 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 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 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 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 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 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 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 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 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 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 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重视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 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 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 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 节选自 2011 年《新华文摘》,有改动) 16.下列对“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文明的演进是多种文明因素按照“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 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相互作用”的模式进行整合的过程。 B.契丹族建立了精美的山西应县木塔,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 致远曾在唐朝任职,这些分别证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为中华文明作 出了重要贡献。 C.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 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 部分。 D.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 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 全国各地。 17.下列与“中华文明中统治者的包容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项是(3 分) A.《尚书》中的“有容,徳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是在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 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