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机械能守恒:位置1:冲击前,P在高h处,系统各 点速度为零,构件变形为零; 位置2:冲击后速度为零的位置, 构件达到变形最大, 取位置2为势能零点 h 7+V1+Un1=12+V2+Ua K B7=0,V1=P(h+o6)U1=0 T=0 0,U2==PO P(h+o Kd)2 de kd 在线弹性范围内有: dd d K,(22.1) P S
h P A K B Kd Pd 根据机械能守恒:位置1:冲击前,P在高h处,系统各 点速度为零,构件变形为零; 位置2:冲击后速度为零的位置, 构件达到变形最大, 取位置2为势能零点 T1 +V1 +Ud1 = T2 +V2 +Ud 2 0, ( ) 0 1 1 1 T = V = P h + U = Kd T V U Pd Kd 2 1 0, 0, 2 2 2 = = = P h Kd Pd Kd 2 1 ( + ) = 在线弹性范围内有: d s t d s t d d K P P = = == (22.1)
动荷因数 K P (22.1) 记δ为将冲击物的重力P以静 口载方式作用于冲击点K处,沿 冲击方向产生的静位移 h P=K. P Kd K B Kst 代入能量守恒: P(h+Ekd)=pond →P(h+D)=26k 16P8A整理:°-~nbkm-28k,h=0 Kst 26±√462+86h 6(1±,1+ ch 2
= = = = s t d s t d d d P P K 动荷因数 (22.1) h P A K B Kd Pd 记 为将冲击物的重力P以静 载方式作用于冲击点K处,沿 冲击方向产生的静位移 。 Kst P K P P P Kst Kd s t d d d = = = P h Kd Pd Kd 2 1 ( + ) = 代入能量守恒: Kd Kst Kd P h Kd P + = 2 1 ( ) 2 2 0 2 整理: Kd − Kst Kd − Ksth = ) 2 (1 1 2 2 4 8 2 Kst Kst Kst Kst Kst Kd h h = + + =
26±√462+86h 2h 61±1 2 自由落体铅垂冲击动荷因数 2h K =1+1+ (22.2) Kst Kst 动荷因数与结构的静载变形有关(即与结构的刚度有 关),与自由落体的下落高度有关。 若某个结构的动荷因数Kd 已知,则: h M=KM K B K (223) 6,=KO st
Kst Kst Kst Kst Kst Kd h h 2 1 1 2 2 4 8 2 = + + = h P A K B Kd Pd 自由落体铅垂冲击动荷因数 Kst Kst Kd d h K 2 = =1+ 1+ (22.2) 动荷因数与结构的静载变形有关(即与结构的刚度有 关),与自由落体的下落高度有关。 若某个结构的动荷因数Kd 已知,则: Md = Kd Mst d = Kd st d Kd st = (22.3)
关于动荷因 2h 数的讨论: K==1+.1+ (22.2) Kst (1)ok为冲击物的重力P以静载方式作用于冲击 点K处,沿冲击方向上的静位移。 例如: K, 其中,K点静位移: d max d max K tmax 简支梁中点 2弹簧/ Kd K P 48EI 2 2k P K=→M,O d h K B Kd
关于动荷因 数的讨论: Kst Kst Kd d h K 2 = =1+ 1+ (22.2) (1) 为冲击物的重力P以静载方式作用于冲击 点K处,沿冲击方向上的静位移。 Kst 例如: h P A K B P A B Kd Kst Kd = Kd Kst d max = Kd stmax Md max = Kd Mstmax k P EI Pl Kst 2 2 1 48 2 1 3 = + = + 简支梁中点 弹簧 其中,K点静位移: Kd Md d d ,
关于动荷因 Kd 2h 数的讨论: K =1+1+ (22.2) Kst (2)在自由落体铅垂冲击的动荷因数式子中,令 h2=0,即结构施加一个突加载荷,则有:K=2 故突加载荷引起的应力和位移是同样大小静载荷的2倍 2重量为P的冲击物以初速vo铅垂冲击 机械能守恒,则 g 其余与自由落体铅垂冲击同 B可得:5=6a 1+|1+ +2hg ge 以初速V铅垂冲击动荷因数Ka=1+1、v2+2g1(2.4) ge
关于动荷因 数的讨论: Kst Kst Kd d h K 2 = =1+ 1+ (22.2) (2)在自由落体铅垂冲击的动荷因数式子中,令 h=0,即结构施加一个突加载荷,则有: Kd = 2 故突加载荷引起的应力和位移是同样大小静载荷的2倍 2.重量为P的冲击物以初速 v0 铅垂冲击 A B 0 v 机械能守恒,则 其余与自由落体铅垂冲击同 2 1 0 2 1 v g P T = 可得: Kst Kd Kst g v hg 2 1 1 2 0 + = + + 以初速v0 铅垂冲击动荷因数 st d g v gh K 2 1 1 2 0 + = + +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