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培养独立创新的现代人格 虎业勤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人格的内涵、特征及中西人格的差异,了解中国 传统人格的精华和糟粕,明确培养现代人格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重点把握现 代人格的特征及塑造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现代人格的特征及塑造方法 教学时数: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1学时(作气质自测60题) 教学过程 引言:全球范围的经济与科技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21世纪的 钟声呼唤具有自主、自立、自强、创新进取等现代人格的现代人,从而担当起 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要培养现代人格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人格及其本质特征 中国传统人格的优与劣 三、中、西方人格的异同 四、市场经济呼唤人格现代化 五、现代人格的特征 六、当代大学生现代人格的构建 七、大学生塑造现代人格的途径和方法 人格及其本质特征 英文中的人格 personality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Persona,意指戏剧舞台 上演员所用的假面具,代表的是剧中人物的身份,后来引申多义。中国古代虽 无人格一词,然以“人品”、“为人”、“品格”与其相对应。可见,我国古代强
1 第十二章:培养独立创新的现代人格 虎业勤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人格的内涵、特征及中西人格的差异,了解中国 传统人格的精华和糟粕,明确培养现代人格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重点把握现 代人格的特征及塑造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现代人格的特征及塑造方法 教学时数:课堂教学 2 学时,课外 1 学时(作气质自测 60 题) 教学过程: 引言:全球范围的经济与科技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21 世纪的 钟声呼唤具有自主、自立、自强、创新进取等现代人格的现代人,从而担当起 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要培养现代人格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一、人格及其本质特征 二、中国传统人格的优与劣 三、中、西方人格的异同 四、市场经济呼唤人格现代化 五、现代人格的特征 六、当代大学生现代人格的构建 七、大学生塑造现代人格的途径和方法 一、人格及其本质特征 英文中的人格 personality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Persona,意指戏剧舞台 上演员所用的假面具,代表的是剧中人物的身份,后来引申多义。中国古代虽 无人格一词,然以“人品”、“为人”、“品格”与其相对应。可见,我国古代强
调人的道德人格。西方近代主张“个性解放”的思想家将个人规定为法律规范 与保障的权利主体。马克思在谈到人格时指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 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马克思肯定了个人 的社会作用,强调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指出人 格受制于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经济关系,并随实践和经济关系的演变而演变, 为我们研究人格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现代西方许多著名心理学家如:弗洛伊德、 荣格、奥尔波特、斯金纳、马斯洛、罗杰斯等从人的本能、人的需要以及与之 相关的个体气质、能力、兴趣、性格等方面,具体考察了人格结构、人格动力 人格发展和人格的个体差异性,对人格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其中,对人格给出 了较为全面、确切定义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格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 他认为“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 的独特性。”现在,不同的学科,即使是同一个学科中的不同学者,对人格 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到目前为止,可见到的对人格定义的表述已不下百种 如:伦理学认为人格是主体道德品质的体现:心理学认为人格就是人的个性, 是“个体在遗传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 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是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总和;法学则认为人格 是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资格。另外,社会学、教育学、哲学也从不同的视角对 人格进行了不同的界定 以上各种类型的表述都指出或强调了人格某些方面的特征,但都不够全面 和完善。综观古今中外对人格的不同定义,较为公认的说法是:人格是“以 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伦理道德为主导,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个人心理和行为 特质的总和”。但此定义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包含对人的生理因素的重视。所 以,笔者以为,人格较为确切的定义应该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伦理 道德为主导,在遗传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质的总和
2 调人的道德人格。西方近代主张“个性解放”的思想家将个人规定为法律规范 与保障的权利主体。马克思在谈到人格时指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 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①马克思肯定了个人 的社会作用,强调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指出人 格受制于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经济关系,并随实践和经济关系的演变而演变, 为我们研究人格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现代西方许多著名心理学家如:弗洛伊德、 荣格、奥尔波特、斯金纳、马斯洛、罗杰斯等从人的本能、人的需要以及与之 相关的个体气质、能力、兴趣、性格等方面,具体考察了人格结构、人格动力、 人格发展和人格的个体差异性,对人格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其中,对人格给出 了较为全面、确切定义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格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 他认为“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 的独特性。”⑴现在,不同的学科,即使是同一个学科中的不同学者,对人格 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到目前为止,可见到的对人格定义的表述已不下百种。 如:伦理学认为人格是主体道德品质的体现;心理学认为人格就是人的个性, 是“个体在遗传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 特的心理行为模式”⑵,是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总和;法学则认为人格 是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资格。另外,社会学、教育学、哲学也从不同的视角对 人格进行了不同的界定。 以上各种类型的表述都指出或强调了人格某些方面的特征,但都不够全面 和完善。综观古今中外对人格的不同定义,较为公认的说法是:人格是“以一 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伦理道德为主导,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个人心理和行为 特质的总和”。⑶但此定义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包含对人的生理因素的重视。所 以,笔者以为,人格较为确切的定义应该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伦理 道德为主导,在遗传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质的总和
它涵盖了三个层面:其一,人的道德品质;其二,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需 要、兴趣、动机、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要素:其三,人作为权利、义务主 体的资格及其外在表现。人格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社会性、主体性、历史性 和个体性。毫无疑问,一个国家全体人民的资格、品格、荣誉和尊严等人格特 质在国家、民族形态上的表征就是国格,就是该民族的民族精神—一民族之魂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格特征都是其文化积淀的产物,每一个国家、每 个民族的人格特征无不深深地打上了本土的“烙印”,代表着本民族的精神。 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民族的不同人格特质。所谓现代人格, 是与传统人格相对而言的。它是指现时代的社会成员应具有的一种与现代社会 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相适应、相吻合的一种精神面貌。具体地讲,在我国, 现代人格就是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为主导,在适应市场经济全球 化大潮的实践中所形成的现代生理、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其主要内容 包括体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观、道德观,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身 心素质和能力素质。独立自主性、进取创新性、公平竞争性、务实求真性、民 主法制性、借时高效性、团结包容性、高度责任感等是现代人格的显著特征。 人格塑造,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现有的不同类型、不同特质的人格进 行取舍、建构、培育、优化、创新,从而削弱人格的弱质和消极因素,扩充其 优良品质和积极的成分,培育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人格模式。本文中的 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是指以大学生现实人格批判为前提,立足于中华民族文 化的优良传统,吸纳外域文化的优秀成果,对传统文化和外域文化进行理性的 扬弃,破除传统人格中的重协调轻竞争、重守成轻创新、重道德轻法律、安于 现状、依顺他人、迷信权威的消极影响,摈弃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极端功利主 义的弊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华,将勤劳、善良、协作、宽 容、自强、刚健等我国优良传统和外域文化一—特别是西方文化孕育的人格自
3 它涵盖了三个层面:其一,人的道德品质;其二,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需 要、兴趣、动机、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要素;其三,人作为权利、义务主 体的资格及其外在表现。人格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社会性、主体性、历史性 和个体性。毫无疑问,一个国家全体人民的资格、品格、荣誉和尊严等人格特 质在国家、民族形态上的表征就是国格,就是该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之魂。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格特征都是其文化积淀的产物,每一个国家、每 一个民族的人格特征无不深深地打上了本土的“烙印”,代表着本民族的精神。 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民族的不同人格特质。所谓现代人格, 是与传统人格相对而言的。它是指现时代的社会成员应具有的一种与现代社会 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相适应、相吻合的一种精神面貌。具体地讲,在我国, 现代人格就是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为主导,在适应市场经济全球 化大潮的实践中所形成的现代生理、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其主要内容 包括体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观、道德观,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身 心素质和能力素质。独立自主性、进取创新性、公平竞争性、务实求真性、民 主法制性、惜时高效性、团结包容性、高度责任感等是现代人格的显著特征。 人格塑造,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现有的不同类型、不同特质的人格进 行取舍、建构、培育、优化、创新,从而削弱人格的弱质和消极因素,扩充其 优良品质和积极的成分,培育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人格模式。本文中的 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是指以大学生现实人格批判为前提,立足于中华民族文 化的优良传统,吸纳外域文化的优秀成果,对传统文化和外域文化进行理性的 扬弃,破除传统人格中的重协调轻竞争、重守成轻创新、重道德轻法律、安于 现状、依顺他人、迷信权威的消极影响,摈弃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极端功利主 义的弊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华,将勤劳、善良、协作、宽 容、自强、刚健等我国优良传统和外域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孕育的人格自
主性、开创性、竞争性、勇于开拓等特质汇入创新时代的文明活动中,与现代 社会所要求的自主、开放、创新、竞争、进取等人格要求融为一体,在传统精 华与时代精神、华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互作用下,使各个民族的优秀人格特 质共生共长、共存共荣,熔铸成以中华民族精神为主导,能适应现代社会变革、 勇于创造现代文明的、具有与时俱进特色的新型现代人格 然而,事实表明,在当前我国大学生队伍中却大量存在着现代人格和传统 人格、独立人格与依从人格、伦理人格与功利人格、自尊人格与自卑人格等多 元人格的相互并存:他们既有热情奔放、敢做敢为、积极进取、重个人、重功 利、重竞争的道德价值取向,又有消极守常、重协调、重名分、知足常乐、安 贫乐道的伦理道德观念:一方面主张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重视个人尊严和个 人价值,走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完善的道路:另一方面又普遍存在着顺 从家长、顺从上级、甘愿从众的习惯心理;既有爱慕虚荣、狭隘嫉妒、唯我独 尊等病态自尊人格,又有崇洋媚外、趋炎附势、甘为人后的自卑人格。尤其是 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的迷茫、民族意识的淡化、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的失 落已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大学生阶层所特有的吸纳性、成长性 可塑性表明,在全球化趋向不断加强、多元文化日益交融的今天,塑造大学生 现代人格,弘扬民族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中国传统人格的优与劣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有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人格也一定有其传统、 现实和理想。 1、中国古代传统人格的精华 中国的人格传统源远流长,人格理论以其系统完整而特立于世界,其源头 可上溯到先秦。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创立了丰富多彩的人格 理论。儒、道、墨、法四大家的人格理论不仅是此前及当下人格经验的写真与
4 主性、开创性、竞争性、勇于开拓等特质汇入创新时代的文明活动中,与现代 社会所要求的自主、开放、创新、竞争、进取等人格要求融为一体,在传统精 华与时代精神、华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互作用下,使各个民族的优秀人格特 质共生共长、共存共荣,熔铸成以中华民族精神为主导,能适应现代社会变革、 勇于创造现代文明的、具有与时俱进特色的新型现代人格。 然而,事实表明,在当前我国大学生队伍中却大量存在着现代人格和传统 人格、独立人格与依从人格、伦理人格与功利人格、自尊人格与自卑人格等多 元人格的相互并存:他们既有热情奔放、敢做敢为、积极进取、重个人、重功 利、重竞争的道德价值取向,又有消极守常、重协调、重名分、知足常乐、安 贫乐道的伦理道德观念;一方面主张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重视个人尊严和个 人价值,走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完善的道路;另一方面又普遍存在着顺 从家长、顺从上级、甘愿从众的习惯心理;既有爱慕虚荣、狭隘嫉妒、唯我独 尊等病态自尊人格,又有崇洋媚外、趋炎附势、甘为人后的自卑人格。尤其是 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的迷茫、民族意识的淡化、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的失 落已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大学生阶层所特有的吸纳性、成长性、 可塑性表明,在全球化趋向不断加强、多元文化日益交融的今天,塑造大学生 现代人格,弘扬民族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传统人格的优与劣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有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人格也一定有其传统、 现实和理想。 1、中国古代传统人格的精华 中国的人格传统源远流长,人格理论以其系统完整而特立于世界,其源头 可上溯到先秦。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创立了丰富多彩的人格 理论。儒、道、墨、法四大家的人格理论不仅是此前及当下人格经验的写真与
升华,而且也规范模塑了中国古代的人格,奠定了此后人格理论的大致格局。 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创立了他们的圣贤人格模 型。其主要内容有三:一是仁爱精神。“仁者爱人”,“泛爱众”。二是自觉精神 以“知”为前提,孔子大倡“为仁由己”,孟子肯定“圣人与我同类”,“人皆 可以为尧舜”。三是循礼精神。在儒家思想中,“礼”主指社会规范,功能是“经 国家,定社会,序民人,利后嗣”(《左传》僖公十一年)。“仁”是人格主体 的内在自觉,“礼”则是社会对人格主体的外在制约。这种“仁”“礼”统一、 主客观统一、主客体统一的理想人格,从根本上保证了人的社会适应性与实际 可行性。 道家的理想人格虽有“虚拟遗世”之蔽,但确为世人提供了超凡脱俗,甚 而超脱生死的人格模型。老子强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庄子认为:“不 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 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庄子·天下篇》)“至人无 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 “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 墨家极其推崇人的力量,以强者为理想人格。即所谓“赖其力者生,不赖 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充分肯定“力”、“功”,特别是“强”的 作用,“强”决定着国家的治乱宁范,也决定着个人的贵贱荣辱。就其基本方 面而言,这种人格既有思辨的头脑和兼爱的情怀,同时也不乏献身精神与奋斗 勇气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人格理想颇能代表法家一派。韩非以人皆 利己的“自为”人性论为理论基础,设计出“法、术、势”三位一体的君主型 人格。君主就需“治民无常,惟法为治”(《韩非子·心度》),“不养恩爱之 心,而增威严之势”(《韩非子·五蠹》),以“偶众端僭御群臣”(《韩非子·奸
5 升华,而且也规范模塑了中国古代的人格,奠定了此后人格理论的大致格局。 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创立了他们的圣贤人格模 型。其主要内容有三:一是仁爱精神。“仁者爱人”,“泛爱众”。二是自觉精神。 以“知”为前提,孔子大倡“为仁由己”,孟子肯定“圣人与我同类”,“人皆 可以为尧舜”。三是循礼精神。在儒家思想中,“礼”主指社会规范,功能是“经 国家,定社会,序民人,利后嗣”(《左传》僖公十一年)。“仁”是人格主体 的内在自觉,“礼”则是社会对人格主体的外在制约。这种“仁”“礼”统一、 主客观统一、主客体统一的理想人格,从根本上保证了人的社会适应性与实际 可行性。 道家的理想人格虽有“虚拟遗世”之蔽,但确为世人提供了超凡脱俗,甚 而超脱生死的人格模型。老子强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庄子认为:“不 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 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庄子·天下篇》)“至人无 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 “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 墨家极其推崇人的力量,以强者为理想人格。即所谓“赖其力者生,不赖 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充分肯定“力”、“功”,特别是“强”的 作用,“强”决定着国家的治乱宁范,也决定着个人的贵贱荣辱。就其基本方 面而言,这种人格既有思辨的头脑和兼爱的情怀,同时也不乏献身精神与奋斗 勇气。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人格理想颇能代表法家一派。韩非以人皆 利己的“自为”人性论为理论基础,设计出“法、术、势”三位一体的君主型 人格。君主就需“治民无常,惟法为治”(《韩非子·心度》),“不养恩爱之 心,而增威严之势”(《韩非子·五蠹》),以“偶众端僭御群臣”(《韩非子·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