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 文学发展的两大阶段 85年前 80年代动的文学创作线 80年代前期文艺思想论争 85年后 80年代后期文学转折一小说 80年代后期文学转折一诗歌 80年代后期文艺论争:现优派文学研宠/文老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 文学发展的两大阶段 •85年前 • 80年代前期文学创作主线 • 80年代前期文艺思想论争 •85年后 • 80年代后期文学转折—小说 • 80年代后期文学转折—诗歌 • 80年代后期文艺论争:现代派|文学研究|文学 自觉
80年代前期文学创作主线 80年代前期,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存 相当集中的关注点。刚刚过去的“文革 在当时被广泛看作是“封建专制主义的 肆虐”。因此,挣脱“文化专制”的枷 锁,更新全民族观念的“文化启蒙”(新启 蒙”),是思想文化的“主潮 。与此相关 文学是对于“现实主义”的“传统”的呼 唤。在这几年间,文学主题可以说都与“文 革”的“历史记忆”有关,是亲历者对 历史灾难”所提供的“证言”,以及对 历史责任”(“谁之罪”)所作的思考和
• 80年代前期文学创作主线 • 80 年代前期,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存在着 相当集中的关注点。刚刚过去的 “ 文革 ” , 在当时被广泛看作是 “ 封建专制主义 ” 的 “ 肆虐 ” 。因此,挣脱 “ 文化专制 ” 的枷 锁,更新全民族观念的 “ 文化启蒙 ”(“ 新启 蒙 ”) ,是思想文化的 “ 主潮 ” 。与此相关, 文学是对于 “ 现实主义 ” 的 “ 传统 ” 的呼 唤。在这几年间,文学主题可以说都与 “ 文 革 ” 的 “ 历史记忆 ” 有关,是亲历者对 “ 历史灾难 ” 所提供的“ 证言 ” ,以及对 于 “ 历史责任 ”(“ 谁之罪 ”) 所作的思考和 探究
方面,在承认文学的“革命”性质的前 提下,推动文学挣脱图解政治概念、复制社会 生活表象和僵化艺术模式控制的状况;另一方 面,在维护文学作为“艺术”的“特 质”,和重视文学社会承担、批判职能,倡 导作家的“启蒙”精神之间,寻求一种平 衡和结合。对“写真实”和“现实主义 的重申和坚持
• 一方面,在承认文学的 “ 革命 ” 性质的前 提下,推动文学挣脱图解政治概念、复制社会 生活表象和僵化艺术模式控制的状况;另一方 面,在维护文学作为 “ 艺术 ” 的 “ 特 质 ” ,和重视文学社会承担、批判职能,倡 导作家的 “ 启蒙 ” 精神之间,寻求一种平 衡和结合。对 “ 写真实 ” 和 “ 现实主义 ” 的重申和坚持
·在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伤痕小说“和 思小说”的潮流;诗歌创作的主要构成,则 复出诗人”的“归来的歌”,和青年诗 的“朦胧诗”创作;戏剧,特别是话剧也大多 是与“文革”有关的“社会问题剧”。已 经在酝酿着艺术观念和方法上的更为深入的变革, 但还未成为显在的、受到普遍关注的现象。从总 体而言,这几年文学的取材和主题,是指向社会 政治层面的,也大多具有社会一政治的“干 预”性质。涉及的问题,表达的情绪,与社会 各阶层的思考与情绪同步。文学创作与社会政治、 与公众的生活和情感的密切关系,是后来不再重 为一些人怀恋的“昔日的光荣
• 在小说创作上,出现了 “ 伤痕小说 ” 和 “ 反 思小说 ” 的潮流;诗歌创作的主要构成,则是 “ 复出诗人 ” 的 “ 归来的歌 ” ,和青年诗人 的 “ 朦胧诗 ” 创作;戏剧,特别是话剧也大多 是与 “ 文革 ” 有关的 “ 社会问题剧 ” 。已 经在酝酿着艺术观念和方法上的更为深入的变革, 但还未成为显在的、受到普遍关注的现象。从总 体而言,这几年文学的取材和主题,是指向社会 一政治层面的,也大多具有社会 — 政治的 “ 干 预 ” 性质。涉及的问题,表达的情绪,与社会 各阶层的思考与情绪同步。文学创作与社会政治、 与公众的生活和情感的密切关系,是后来不再重 视、并为一些人怀恋的 “ 昔日的光荣 ”
80年代前期文艺思想论争 周扬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刊发于1983年3月16日《人民日报》。王若水在 时期,也撰写了多篇论人道主义的文章。最著名的 《为人道主义辩护》(上海《文汇报》1983年1月 17日)。周扬的文章由王元化定稿,周扬作最后润色 并由周扬于1983年3月7日,在中共中央党校召开 的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演讲)是重 要的、产生很大争议的文章。文章试图清算几十年来中 国“左”的政治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源,来推动思想解 放的深化。它的影响与其说是在理论上的,不如说更主 要县现实问题的针对性上的。它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 批评了"终极真理”的观点
80年代前期文艺思想论争 • 周扬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注: 刊发于 1983 年 3 月 16 日《人民日报》。王若水在这 一时期,也撰写了多篇论人道主义的文章。最著名的是 《为人道主义辩护》 ( 上海《文汇报》 1983 年 1 月 17 日 ) 。周扬的文章由王元化定稿,周扬作最后润色, 并由周扬于 1983 年 3 月 7 日,在中共中央党校召开 的纪念马克思逝世 100 周年学术报告会上演讲 ) 是重 要的、产生很大争议的文章。文章试图清算几十年来中 国 “ 左 ” 的政治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源,来推动思想解 放的深化。它的影响与其说是在理论上的,不如说更主 要是现实问题的针对性上的。它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 的学说,批评了 “ 终极真理 ” 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