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40年代戏剧 第一节40年代戏剧概述
第二十一章 40年代戏剧 第一节 40年代戏剧概述
“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1、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的倾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剧作者协会 集体创作了三幕剧《保卫芦沟桥》,揭开 了中国抗战戏剧的序幕。演剧队、抗敌宣 传队(简称抗宣队)和孩子剧团奔赴抗战 前线各个战区和大后方,进行战地演出和 宣传组织民众工作,把长期局限在城市里 的话剧运动,迅速推广到中小城市,乃至 深远的山区和偏僻的农村
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1、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的倾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剧作者协会 集体创作了三幕剧《保卫芦沟桥》,揭开 了中国抗战戏剧的序幕。演剧队、抗敌宣 传队(简称抗宣队)和孩子剧团奔赴抗战 前线各个战区和大后方,进行战地演出和 宣传组织民众工作,把长期局限在城市里 的话剧运动,迅速推广到中小城市,乃至 深远的山区和偏僻的农村
最能显示“广场戏剧” 的特色的是它的演出形式。 在这方面,抗战初期的演剧 队有许多创造,有街头剧 广场剧、茶馆剧、游行剧 活报剧等。其中,被戏剧界 称为“好一计鞭子”的《放 下你的鞭子》(崔嵬等) 《三江好》(吕复等)和 《最后一计》,以及《八百 壮士》(王震之、崔嵬) 《流寇队长》(王震之)等 都几乎演遍了各战区与大后 方的广大城镇,以至农村
最能显示“广场戏剧” 的特色的是它的演出形式。 在这方面,抗战初期的演剧 队有许多创造,有街头剧、 广场剧、茶馆剧、游行剧、 活报剧等。其中,被戏剧界 称为“好一计鞭子”的《放 下你的鞭子》(崔嵬等)、 《三江好》(吕复等)和 《最后一计》,以及《八百 壮士》(王震之、崔嵬)、 《流寇队长》(王震之)等 都几乎演遍了各战区与大后 方的广大城镇,以至农村
2、敌后根据地的从秧歌剧到新歌剧 943年春节,延 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学生 拥军优属为中心的秧歌 组织了以宣传拥政爱民 队,采用民间秧歌、花 鼓、小车、旱船、高B 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 式,深受群众喜爱。其 中最受欢迎的是新秧歌 剧《兄妹开荒》
2、敌后根据地的从秧歌剧到新歌剧 1943年春节,延 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学生, 组织了以宣传拥政爱民、 拥军优属为中心的秧歌 队,采用民间秧歌、花 鼓、小车、旱船、高跷 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 式,深受群众喜爱。其 中最受欢迎的是新秧歌 剧《兄妹开荒》
在群众性秧歌剧大规 模创作与演出的基础上,出 现了“新歌剧”的创造实验 并先后产生了《白毛女》。 《白毛女》的巨大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它新颖 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诗、 歌、舞三者完美统一的民族 新歌剧,既继承了民族戏曲 的优良传统,又汲取了民间 标窗 诗歌、民间音乐,以及西洋 歌剧和话剧的长处。它不同 于以前的歌剧和秧歌剧
在群众性秧歌剧大规 模创作与演出的基础上,出 现了“新歌剧”的创造实验, 并先后产生了《白毛女》。 《白毛女》的巨大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它新颖 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诗、 歌、舞三者完美统一的民族 新歌剧,既继承了民族戏曲 的优良传统,又汲取了民间 诗歌、民间音乐,以及西洋 歌剧和话剧的长处。它不同 于以前的歌剧和秧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