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血凝和血凝抑制实验 (1)血凝实验 血凝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参照本教材的第四章第四节内 容:病毒的分离培养鉴定和血清学检测。 [结果判断]以“+”号多少表示血凝程度: ++++100%的RBC发生血凝,形成花边拉网状,红细胞 呈薄层均匀铺于板孔底,呈细沙状或薄膜状; +++75%的RBC发生血凝,红细胞虽铺于孔底,呈细沙 状,但边缘不整有下沉趋势; ++50%的RBC发生血凝,红细胞在孔底呈一环状,四 周有小凝集块: +25%的RBC发生血凝,红细胞在孔底沉聚呈小圆点, 边缘不光滑,周围有小凝集块; -100%的RBC沉积,红细胞于孔底呈一小圆点,边缘 光滑整齐,无凝集现象 以使50%的RBC发生凝集的最高稀释倍数,为病毒的血凝 效价。计算药物的MIC
4.3血凝和血凝抑制实验 (1)血凝实验 血凝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参照本教材的第四章第四节内 容:病毒的分离培养鉴定和血清学检测。 [结果判断] 以“+”号多少表示血凝程度: ++++ 100%的RBC发生血凝,形成花边拉网状,红细胞 呈薄层均匀铺于板孔底,呈细沙状或薄膜状; +++ 75%的RBC发生血凝,红细胞虽铺于孔底,呈细沙 状,但边缘不整有下沉趋势; ++ 50%的RBC发生血凝,红细胞在孔底呈一环状,四 周有小凝集块; + 25%的RBC发生血凝,红细胞在孔底沉聚呈小圆点, 边缘不光滑,周围有小凝集块; - 100%的RBC沉积,红细胞于孔底呈一小圆点,边缘 光滑整齐,无凝集现象。 以使50%的RBC发生凝集的最高稀释倍数,为病毒的血凝 效价。计算药物的MIC
(2)病毒血凝抑制实验 根据血凝试验滴定的病毒血凝效价,以 “2十”的凝集者含有1个病毒血凝单位 如流感病毒的血凝效价为1:160,即病毒液 稀释至1:160时,每0.25ml中含1个血凝单 位,若要将0.25ml病毒液配制成含4个血凝 单位时,应稀释成1:(160÷4),即1:40 稀释。在做血凝抑制试验时用4个血凝单位。 将病毒液配成4个血凝单位。血凝抑制实 验的方法,参照本教材的第四章第四节内 容:病毒的分离培养鉴定和血清学检测
(2)病毒血凝抑制实验 根据血凝试验滴定的病毒血凝效价,以 “2+”的凝集者含有1个病毒血凝单位。 如流感病毒的血凝效价为1:160,即病毒液 稀释至1:160时,每0.25ml中含1个血凝单 位,若要将0.25ml病毒液配制成含4个血凝 单位时,应稀释成1:(160÷4),即1:40 稀释。在做血凝抑制试验时用4个血凝单位。 将病毒液配成4个血凝单位。血凝抑制实 验的方法,参照本教材的第四章第四节内 容:病毒的分离培养鉴定和血清学检测
二)细胞培养法 主要根据细胞对病毒的敏感性选择适宜 细胞株。人类病毒用人或猴的组织较敏感, 因此,研究人的病毒性疾病常用人胚肾、 人胚肺或人羊膜细胞。组织培养的方法中 以单层细胞培养是最常用的方法,它又有 原代和次代细胞培养、二倍体细胞株和传 代细胞系三种类型。本实验仅介绍对传代 细胞的操作方法
主要根据细胞对病毒的敏感性选择适宜 细胞株。人类病毒用人或猴的组织较敏感, 因此,研究人的病毒性疾病常用人胚肾、 人胚肺或人羊膜细胞。组织培养的方法中 以单层细胞培养是最常用的方法,它又有 原代和次代细胞培养、二倍体细胞株和传 代细胞系三种类型。本实验仅介绍对传代 细胞的操作方法。 二)细胞培养法
1.病毒TCID50滴定 (1)原理 多数病毒感染体外培养的细胞后,常引起细胞 形态学改变,如细胞团缩、裂解和细胞肿大等 这种改变称为病毒致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可以直接通过显微镜观察,亦可通过染 色得以识别和判断。CPE的程度可间接反映病毒 的毒力,因此利用这种特征可以用来测定病毒的 毒力。即能在半数细胞培养板孔或试管内引起细 胞发生病变所需的病毒量,定义为病毒的50%组 织细胞感染指数(50%tissue culture infectious dose,TCID5o)。在从事药物的抗病毒试验中, 常用100TCD5o的病毒感染量进行
1.病毒TCID50滴定 (1)原理 多数病毒感染体外培养的细胞后,常引起细胞 形态学改变,如细胞团缩、裂解和细胞肿大等, 这种改变称为病毒致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可以直接通过显微镜观察,亦可通过染 色得以识别和判断。CPE的程度可间接反映病毒 的毒力,因此利用这种特征可以用来测定病毒的 毒力。即能在半数细胞培养板孔或试管内引起细 胞发生病变所需的病毒量,定义为病毒的50%组 织细胞感染指数(50%tissue culture infectious dose,TCID50)。在从事药物的抗病毒试验中, 常用100 TCID50的病毒感染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