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在于两人是否误解了施氏,而在于两人对基督教的现代性 症候的诊断:在现代精神生活中,心理主义主体论的高涨是基督 信仰行为的危机表征。在舍勒看来,新教神学中的主体论的危害 在于,把关于上帝的知识推向随意性,进而取消了上帝之在的自 在性。上帝之在是完全自体自根的,与人的主体情感无依存关 系,即不依人的主体情感而在,尽管上帝之在在意向性的情性行 为中可被把握到;颜色是眼睛可见的,不等于没有眼睛,颜色就 不存在。而施氏情感神学的后果正是“没有眼睛(主体宗教情感) 就没有颜色(上帝之在)”。 在辩证神学中除布鲁纳之外激烈批判施莱尔马赫的是卡 尔巴特。通过比较舍勒与巴特的反心理主义,可以进一步理解 舍勒的信仰现象学。 在巴特看来,近代神学中的“宗教体验”指“直接的、不可分本 析的非理性的、个体-个人的生命感”。[参K.Bath《萘督倌仰与历 史》,见《瑙土神学杂志)1912.50页宗教体验的直接性意味着,宗教意 识优先于通过思维得到的一种前经验的规定;由于在宗教体验 中主体与客体是不可分割的,体验也就是不可分析的;由此.从 理性上把握宗教体验也就是不可能的。巴特把“个体性”理解为 个人在精神上生成的自我”,宗教体验的个体特征与个体特征 因而是一回事。[参 K Barth:《对位格的上帝的售仰),见zThK,24(1914),32 页]巴特早年对宗教体验论的研究,试图校正对位格的心理学和 先验论的观察方式,进而批判基督信仰论中的心理主义,即把信 仰与宗教体验混为一谈的论点。[参HJ. adriaanse:走向实事本身:巴特 神学与朔窭尔现隶学哲学的对质》,%页以下, Mouton.19074]在巴特的问题意 识中要害显然是现代精神生活中上帝信仰的危机
同样,舍勒的反心理主义也包含着处理上帝信仰危机的意 图,尽管舍勒的反心理主义在批判着眼点上与神学家布鲁纳和 巴特不同。舍勒的反心理主义首先指向一个所有近代哲学的基 本命题:对内在感知的一般信赖。体验论的正当性要求,正是在 这种内在感知信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舍勒对内在感知确信的 批判,有两个层次的意图:首先,从哲学认识论上清理心理主义 及其主体论的根源;其次,由此澄清种种关于上帝的信仰和知识 的错误取向的根源 这种源于笛卡儿的学说认为,内在感知对外在感知有 历代基督教经典思想文库 死永生·上帝 -10 Tal, Fertteten unld Gettesrdee 明证优势……这一学说是哲学上一切主观唯心论和自我中 心论的根基之一。在我们的文化建构过程中,新教光致力把 这种自我确信变成人的正当态废;这种自我确信成了极端 杏定论和批判论用以对抗自我之外的一切存在(如上帝、自 然和客观文化)的据点……现象学哲学提供了双重的可能 性:既深究人(尤其现代人)与存在事物隔绝的诸种形式,又 深入探究在认识上帝、外界事物和自我时一切可能出现的 假象之维的根源和动机。(参M.Sbee:(自我认识的偶像》,见CW, 第3卷,215页(中译本见刘小枫编:《會勒文选》,上卷,上海,1997)] 作为神学家,巴特与布鲁纳一样,把体验从神学信仰论域中 排除出去。与此不同,作为现象学思想家,舍勒并非简单地否定
个体情感体验在信仰中的作用,而是通过现象学的意向性意识 行为理论重新阐明宗教的情感行为事实上,舍勒的现象学亦致 力恢复情感在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中的位置;[参M. Scheler《情感 的窦在性阿類),CW第9卷254页]既然如此,他又为何尖锐抨击施莱 尔马赫的情感论呢?在他看来,情感行为与内心感知是本质上不 同的,后者只是一种心理学上的事实,情感行为则是一种意向性 的践履。所有心理学都只与此在的对象相关,因此并未涉及现象 学意义上的情感行为。但究竟什么是意向性的情感行为?意向性 ( Intentionality指关于某物的意识,意向性情感行为意指这种 行为的意涵是意向性的,是关于某物的情感行为,这种行为的所 向超出了主体情感本身的基质,受某种外在于主体的在者的引 导。例如宗教的良知既不是一种主体性的应该休验,亦非主体 中译 性的道德自律的明证性,而是对“上帝声音”的召唤或告诫的回 应;因此,宗教良知必须以一个位格的上帝之在为前提。[参M Scheler(自我认识的调像》,见GW第3,284页这一论题杜绝了把上帝 之在或上帝理念主体化内心化的可能。 可见舍勒的反心理主义有双层针对性哲学的和神学的; 巴特的反心理主义则只是神学的,它针对的是神学中的宗教体 验论,这种体验论按布尔特曼的看法,不仅是由白由派神学提倡 的而且是现代糖神生活的一般趋向。[ R. Bultmann:(评巴特的《罗马 书》算2版,见 I. Moltmann编:《辩证神学的开墙》,募1卷,119~120页, Munchen 1962;亦参BA. Willem8OP:(巴特思想引论),32贾, Zurich,964]在神学方 面,巴特与舍勒的反心理主义有何一致性呢? 巴特的反心理主义主要休现于他的宗教批判论。巴特认为, 宗教是一种历史-心理现象,即宗教是意识中的一种体验,它“不
可避免地是心灵中发生的信仰奇迹的心理反映(体验)”,因而只 是一种人的可能性。[参K.Bah:(〈罗马书〉释义),260页,znch,y989布 纳亦认为,“宗教是一个异教的词汇。圣经并不知这个词,改革亲恩想家亦极其小心 地看待这个词”。E.Bner:《人性约界限),见 I. Moltmann编:《辫证神学的开端),第 2卷,275页, Munchen,1962]但是,巴特插烈抨击宗教的罪性之同时又 指出,宗教对人而言是在生存性上不可免除的换言之,人在生 存上总是要制造出宗教,无法摆脱宗教欲;宗教既是人的罪性, 亦是人的生存可能性的边界。参K.Bath:《〈罗马书)释义同上,244页氵 进一步说,从人的角度看,人只会把信仰看做—种宗教;人的信 仰的可能性总是在宗教的阴影之中。巴特的尖锐论点—基督 历代基督教经典思想文库 死·永生·上帝 Toi, Fortkben un gGotte'sIL 12 传达的上帝信息与宗教相抵牾,要申明的是,上帝的启示不是人 的信仰(宗教)的产物,而是一种奇迹,一个对人的宗教的“否”。 但这一论点并不能引导出如下结论:基督信仰作为人的信仰会 完全摆脱宗教的形态。(参HJ. adriaanse:《走向实事本身;巴特神学与胡塞 尔现集学哲学的对质)84页,Morm,194因此,辩证神学的宗教批判是 一种辩证的批判,有如舍勒的心理主义批判的辩证性。 舍勒同样认为,形而上学宗教性是人的本质规定之 每一认知主体都有一个“绝对之域”,一个不复为此在 相对性的存在,它至少包含绝对实在、绝对价值(神圣)绝 对本质(元本质[ Urwesen])三项谓词。这种“绝对之域”相关 地与一切相对于其他存在的存在、相对于其他价值的价值
相对于其他“世界”域的世界相对立。M. Scheler.论认识论-方法 论》,见GW,第11卷,105页 人本质上是形而上学的宗教人,“不可避免地”构造形而上 学的理念和具有宗教的情感,不同只在于构造的形而上学绝对 之域理念的意蕴。[◆M. Scheler;《哲学的世界观》,见GW鄣9戀,76页]但 人的在性已包含着一种指向“绝对之域”的意向,又并不表明,绝 刈之域的意蕴是由人的意向行为决定的。现象学区分意向行为 与意向内容,不仅为舍勒推进基督教神学思想传统中信仰行为 与信仰内容的区分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亦为其审理现代精神 生活中的信仰问题提供了分析工具。 13 尽管人的在性具有一种指向“绝对之域”的意向,但绝对之电 域的确定意蕴本身仍是空的,人们可用一个有限之物或相对的 善来填充绝对之域,把它当做一个绝对者;在这种情形中,就 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宗教‘迷幻者',或“形而上学很象” ( metaphysische Tauschung)的制造者;在舍勒看来,这种“有限之 物的神化”恰是人参与真实的神性之在的最大障碍。(参M Scheler:《论认识论-方法论》见GW,第11卷粉,106~107页M. Scheler:《樂对之城与 上帝理念的实在设定)CW第10卷206-200页每个人有自已的上帝,这 论点的相关论点是:真实的信仰与虚俄的信仰(有限之物、相 对之善的神化)既有本质差异,又有本质关联;关联在于,两者 都是意向性行为,差异在于,前者的意向内容(信仰内容)是被 给予的,用基督教神学语言来说,是位格的上帝以自己的行动 启示的,后者的意向内容则是人自己填充的。卡尔巴特对宗教 的辩证批判在舍勒的信仰现象学中,是以另一种方式达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