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復只火学 投资学 碟程论文 价格稳定机制的磁吸效应研究 学科专业:金融 作者:姚畅15210680192 二O一六年二月
投资学 课程论文 价格稳定机制的磁吸效应研究 学科专业:金融 作 者:姚畅 15210680192 二〇一六年二月
目录 1研究背景 2文献综述 3数据来源与模型介绍 31数据来源 32研究假设与模型介绍. 33变量选择 4检验结果及相关分析 41实证结果分析 788 4.2可能的理论解释 5总结
目录 1.研究背景 .......................................................................................................................................3 2.文献综述 .......................................................................................................................................5 3.数据来源与模型介绍....................................................................................................................6 3.1 数据来源.............................................................................................................................6 3.2 研究假设与模型介绍.........................................................................................................7 3.3 变量选择.............................................................................................................................7 4.检验结果及相关分析....................................................................................................................8 4.1 实证结果分析.....................................................................................................................8 4.2 可能的理论解释...............................................................................................................13 5.总结 .............................................................................................................................................14
摘要 价格稳定机制是在市场发生剧烈波动时证券交易所采取的能够起到抑制资产价格异常 波动的各种措施,包括涨跌幅限制和熔断机制,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控制市场风险的措施, 对维持股票市场的有效与稳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今年年初熔断机制实施后股票市场 的急剧下跌更引发了各界对价格稳定机制的思考,因此深入研究实施价格稳定机制产生的 市场效应对交易制度的创新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磁吸效应可以看做是金融市场微观结 构与行为金融的一个交叉领域,但由于技术原因等因素,一直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国 内外的研究并不充分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以涨跌幅限制为例,从金融高频数据的角度来研究价格稳 定机制的磁吸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一、除价格上涨达到限制价格相距儁%时会有轻微的磁 吸效应外,涨跌幅限制并不会引起磁吸效应,相反,涨跌幅限制具有一定的冷却效应,但 随着价格逐渐向涨跌幅限制值靠近,冷却效应逐渐减弱,在涨幍模型条件下还会出现反 转,最终产生磁吸效应,因此可以认为熔断机制下市场急剧下跌可能是临界点过于狭窄的 缘故,而非投资者普遍认为的机制自身缺陷;二、在沪港通开通后,涨跌幅限制具有更为 显著的冷却效应,但随着价格逐渐向涨跌幅限制值靠近,冷却效应逐渐减弱,当价格上涨 达到涨幅限制前1%时,会产生比沪港通开通前更为显著的磁吸效应 本文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需要改进:(1)本文只用了 logit回归一种方法对于磁吸效 应进行了检验,而没有用其他方法进行对比分析;(2)受限于可得数据量的问题,本文没 有实证检验熔断机制的磁吸效应是否是导致年初股价下跌的原因;(3)本文没能详细分析 沪港通开通之后A股市场上磁吸效应强度发生改变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价格稳定机制;磁吸效应; logit模型;沪港通 1研究背景 中国股票市场自诞生以来就有波动性强、噪声交易者多、投机色彩浓重等特点,这是作 为新兴股票市场不可避免的问题。为了在市场急剧波动时能够抑制股价的过度和异常波动 保证股市市场的安全稳定运行,我国实行了一系列价格稳定机制,包括涨跌幅限制和熔断机 1996年12月16日开始实行涨跌幅限制,规定在一个交易日内,普通股股票的交易价 格相对上一交易日收盘价涨跌幅度不得超过10%,未股改的公司和ST类(深市)公司股票 涨跌幅比例则为5%(首日上市、增发或长期停牌后复牌的股票除外)。 2015年以来,随着A股两融业务的不断推广、新的金融产品的不断推出,A股的波动 性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2015年6月中下旬开始A股市场出现一波急速下跌,期间屡 次出现千股跌停涨停的奇观。2015年9月7日,沪深证券交易所及中金所联合发布了《关 于就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向社会征集关于实行熔断机制的意见,试图 借鉴国外成熟股市的市场经验,在金融创新产品日益丰富、跨市场联动性不断增强的大背景 下,防止股市出现大幅度异常波动。2015年12月4日,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正式发布 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并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有5%和7%两档熔断阈值、涨跌双 向熔断。同一涨跌方向上再次达到或超过5%但尚未达到或超过7%时,不再触发指数熔断 除了尾盘,5%的指数熔断在一个交易日内可触发两次 熔断制度或许是A股市场最短命的政策,实施仅7天即被暂停,但却在4个交易日中4
摘要 价格稳定机制是在市场发生剧烈波动时证券交易所采取的能够起到抑制资产价格异常 波动的各种措施,包括涨跌幅限制和熔断机制,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控制市场风险的措施, 对维持股票市场的有效与稳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今年年初熔断机制实施后股票市场 的急剧下跌更引发了各界对价格稳定机制的思考,因此深入研究实施价格稳定机制产生的 市场效应对交易制度的创新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磁吸效应可以看做是金融市场微观结 构与行为金融的一个交叉领域,但由于技术原因等因素,一直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国 内外的研究并不充分。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以涨跌幅限制为例,从金融高频数据的角度来研究价格稳 定机制的磁吸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一、除价格上涨达到限制价格相距 1%时会有轻微的磁 吸效应外,涨跌幅限制并不会引起磁吸效应,相反,涨跌幅限制具有一定的冷却效应,但 随着价格逐渐向涨跌幅限制值靠近,冷却效应逐渐减弱,在涨幅模型条件下还会出现反 转,最终产生磁吸效应,因此可以认为熔断机制下市场急剧下跌可能是临界点过于狭窄的 缘故,而非投资者普遍认为的机制自身缺陷;二、在沪港通开通后,涨跌幅限制具有更为 显著的冷却效应,但随着价格逐渐向涨跌幅限制值靠近,冷却效应逐渐减弱,当价格上涨 达到涨幅限制前 1%时,会产生比沪港通开通前更为显著的磁吸效应。 本文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需要改进:(1)本文只用了 logit 回归一种方法对于磁吸效 应进行了检验,而没有用其他方法进行对比分析;(2)受限于可得数据量的问题,本文没 有实证检验熔断机制的磁吸效应是否是导致年初股价下跌的原因;(3)本文没能详细分析 沪港通开通之后 A 股市场上磁吸效应强度发生改变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价格稳定机制;磁吸效应;logit 模型;沪港通 1.研究背景 中国股票市场自诞生以来就有波动性强、噪声交易者多、投机色彩浓重等特点,这是作 为新兴股票市场不可避免的问题。为了在市场急剧波动时能够抑制股价的过度和异常波动, 保证股市市场的安全稳定运行,我国实行了一系列价格稳定机制,包括涨跌幅限制和熔断机 制。 1996 年 12 月 16 日开始实行涨跌幅限制,规定在一个交易日内,普通股股票的交易价 格相对上一交易日收盘价涨跌幅度不得超过 10%,未股改的公司和 ST 类(深市)公司股票 涨跌幅比例则为 5%(首日上市、增发或长期停牌后复牌的股票除外)。 2015 年以来,随着 A 股两融业务的不断推广、新的金融产品的不断推出,A 股的波动 性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2015 年 6 月中下旬开始 A 股市场出现一波急速下跌,期间屡 次出现千股跌停涨停的奇观。2015 年 9 月 7 日,沪深证券交易所及中金所联合发布了《关 于就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向社会征集关于实行熔断机制的意见,试图 借鉴国外成熟股市的市场经验,在金融创新产品日益丰富、跨市场联动性不断增强的大背景 下,防止股市出现大幅度异常波动。2015 年 12 月 4 日,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正式发布 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并于 2016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有 5%和 7%两档熔断阈值、涨跌双 向熔断。同一涨跌方向上再次达到或超过 5%但尚未达到或超过 7%时,不再触发指数熔断。 除了尾盘,5%的指数熔断在一个交易日内可触发两次。 熔断制度或许是 A 股市场最短命的政策,实施仅 7 天即被暂停,但却在 4 个交易日中 4
次上演(两次触发5%熔断阈值,两次触发7%熔断阈值),仅用时155分钟A股至少6.66万 亿元市值便飞灰湮灭。1月4日,沪深两市开盘后低开低走,13时13分沪深300下跌5%触 发熔断,13时28分两市恢复交易,随即沪深3υ0指数跌逾η%,触发熔断机制最高阈值, 两市逾千股跌停,A股暂停交易至收市。当日,A股实际上交易了140分钟,上证指数收跌 6.85%。1月7日,沪深300指数在开盘后仅13分钟就触及了5%的熔断“门槛”,自休市恢 复交易仅几分钟,沪深300指数于9点58分很快达到7%的二次熔断“门槛”,A股再度创 纪录提前“收盘”。截至9时59分,A股市场仅交易了15分钟,沪深300指数跌幅721%, 上证指数跌幅7.32%:创业板指数跌幅8.66%。1月7日晚,证监会正式发布通知决定自1 月8日起暂停实施A股指数熔断制度。 熔断与股灾的不约而至让人不禁怀疑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否是熔断机制的推 岀造成了市场的大幅波动。事实上,在汇率贬值、注册制渐行渐近、限售令解禁、估值过高 等多重压力之下,A股趋向下跌也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表现,而熔断机制可能成为了市场波动 性的放大器,加速了股票市场的下跌 然而一直以来,研究者们对价格稳定机制对于股价波动性、价格发现过程以及投资者行 为的影响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观点,至今也没有定论 价格稳定机制的赞成者认为,价格限制可以有效降低市场波动,维持价格稳定。同时, 涨跌幅限制具有冷却效应,即可以提供给投资者一段冷静期来重新评估股票的基础价值,有 利于相关信息的有效传递,有助于达到一个半强有效式市场。 对价格稳定机制的反对意见则可以归结为:这种限制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股票市场的价 格发现功能,进而会增加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导致大量噪声交易以及波动性溢出,同时会降低 市场的流动性,造成交易干扰效应,甚至磁吸效应。磁吸效应是指当股票价格接近当天的限 制价格时,投资者会提前执行自己的交易,使得价格进一步向限制价格靠近的速度或概率提 高,进而增加股价的波动性 价格稳定机制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控制市场风险的措施,对维持股票市场的有效与稳定有 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实施价格稳定机制所产生的市场效应(尤其是日内效应)对 交易制度的创新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磁吸效应是金融市场微观结构与行为金融的一个交 叉领域,但由于技术原因等因素,一直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内外的研究并不充分,而 且在现有的研究中,由于数据与实证方法的差异,最终得到的结论也有很大的分歧。在现有 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直接对磁吸效应的实证研究选择的样本数据往往较为稀 少,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有偏差。另外,现有的研究往往只将目光集中于价格稳定机制是否 会引起磁吸效应,而很少进一步测定引起磁吸效应的价格临界值。 本文拟研究A股市场价格稳定机制的磁吸效应是否显著。受限于熔断机制实施的时间 过短,数据严重不足,因此重点研究个股涨跌幅限制的磁吸效应,从而间接达到研究目的。 这种选择的主要依据在于,涨跌幅限制可以认为是一种隐性熔断机制,并且普遍认为熔断的 磁吸效应的强度可能远大于个股涨跌停板的磁吸效应,原因有三: 是涨跌停板是针对个股的,当某只股票接近涨跌停而发生磁吸效应时,影响的只是该 个股的投资者,对整个市场的影响有限:而熔断是针对全市场所有股票的,一旦发生对所有 投资者都有巨大的影响,更容易引发投资者的担忧而诱发磁吸效应。 二是即使达到了涨跌停板,相关股票的交易也没有被中断,订单仍然可以下达,并且存 在随时打开涨跌停的可能,对投资者心理影响没有那么大:而熔断阶段暂停所有交易且不揭 示任何订单和价格信息,会对投资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是熔断的磁吸效应可能会与个股涨跌停板磁吸效应发生正反馈而得到増强,熔断基准 指数涨跌幅接近熔断档位时会引发全市场的关注,此时个股的投资者可能会纷纷做出同方向 操作使得个股接近涨跌停,诱发个股的磁吸效应,并与熔断的磁吸效应相互增强
次上演(两次触发 5%熔断阈值,两次触发 7%熔断阈值),仅用时 155 分钟 A 股至少 6.66 万 亿元市值便飞灰湮灭。1 月 4 日,沪深两市开盘后低开低走,13 时 13 分沪深 300 下跌 5%触 发熔断,13 时 28 分两市恢复交易,随即沪深 300 指数跌逾 7%,触发熔断机制最高阈值, 两市逾千股跌停,A 股暂停交易至收市。当日,A 股实际上交易了 140 分钟,上证指数收跌 6.85%。1 月 7 日,沪深 300 指数在开盘后仅 13 分钟就触及了 5%的熔断“门槛”,自休市恢 复交易仅几分钟,沪深 300 指数于 9 点 58 分很快达到 7%的二次熔断“门槛”,A 股再度创 纪录提前“收盘”。截至 9 时 59 分,A 股市场仅交易了 15 分钟,沪深 300 指数跌幅 7.21%, 上证指数跌幅 7.32%;创业板指数跌幅 8.66%。1 月 7 日晚,证监会正式发布通知决定自 1 月 8 日起暂停实施 A 股指数熔断制度。 熔断与股灾的不约而至让人不禁怀疑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否是熔断机制的推 出造成了市场的大幅波动。事实上,在汇率贬值、注册制渐行渐近、限售令解禁、估值过高 等多重压力之下,A 股趋向下跌也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表现,而熔断机制可能成为了市场波动 性的放大器,加速了股票市场的下跌。 然而一直以来,研究者们对价格稳定机制对于股价波动性、价格发现过程以及投资者行 为的影响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观点,至今也没有定论。 价格稳定机制的赞成者认为,价格限制可以有效降低市场波动,维持价格稳定。同时, 涨跌幅限制具有冷却效应,即可以提供给投资者一段冷静期来重新评估股票的基础价值,有 利于相关信息的有效传递,有助于达到一个半强有效式市场。 对价格稳定机制的反对意见则可以归结为:这种限制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股票市场的价 格发现功能,进而会增加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导致大量噪声交易以及波动性溢出,同时会降低 市场的流动性,造成交易干扰效应,甚至磁吸效应。磁吸效应是指当股票价格接近当天的限 制价格时,投资者会提前执行自己的交易,使得价格进一步向限制价格靠近的速度或概率提 高,进而增加股价的波动性。 价格稳定机制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控制市场风险的措施,对维持股票市场的有效与稳定有 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实施价格稳定机制所产生的市场效应(尤其是日内效应)对 交易制度的创新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磁吸效应是金融市场微观结构与行为金融的一个交 叉领域,但由于技术原因等因素,一直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内外的研究并不充分,而 且在现有的研究中,由于数据与实证方法的差异,最终得到的结论也有很大的分歧。在现有 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直接对磁吸效应的实证研究选择的样本数据往往较为稀 少,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有偏差。另外,现有的研究往往只将目光集中于价格稳定机制是否 会引起磁吸效应,而很少进一步测定引起磁吸效应的价格临界值。 本文拟研究 A 股市场价格稳定机制的磁吸效应是否显著。受限于熔断机制实施的时间 过短,数据严重不足,因此重点研究个股涨跌幅限制的磁吸效应,从而间接达到研究目的。 这种选择的主要依据在于,涨跌幅限制可以认为是一种隐性熔断机制,并且普遍认为熔断的 磁吸效应的强度可能远大于个股涨跌停板的磁吸效应,原因有三: 一是涨跌停板是针对个股的,当某只股票接近涨跌停而发生磁吸效应时,影响的只是该 个股的投资者,对整个市场的影响有限;而熔断是针对全市场所有股票的,一旦发生对所有 投资者都有巨大的影响,更容易引发投资者的担忧而诱发磁吸效应。 二是即使达到了涨跌停板,相关股票的交易也没有被中断,订单仍然可以下达,并且存 在随时打开涨跌停的可能,对投资者心理影响没有那么大;而熔断阶段暂停所有交易且不揭 示任何订单和价格信息,会对投资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是熔断的磁吸效应可能会与个股涨跌停板磁吸效应发生正反馈而得到增强,熔断基准 指数涨跌幅接近熔断档位时会引发全市场的关注,此时个股的投资者可能会纷纷做出同方向 操作使得个股接近涨跌停,诱发个股的磁吸效应,并与熔断的磁吸效应相互增强
因此,若能验证股票市场上涨跌幅限制能引发磁吸效应,则可以认为两种价格稳定机制 均具有磁吸效应。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从金融高频数据的角度来研究价格稳定机制的磁吸效应,通 过loεit模型可以有效确定涨跌幅限制是否会引发磁吸效应,及触发磁吸效应的临界值。同 时,本文比对沪港通开通前后磁吸效应强弱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对于更好的理解金 融市场微观结构,同时也可能对于价格稳定机制的政策调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文献绕述 由于高频数据与相关模型的缺乏,最早的关于磁吸效应的讨论一直停留在推测性阶段 而且早期相关的实证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期货与债券市场。 Berkman和 Steenbeek(1998)从 交易价格、交易量和波动性等变量的角度,对 Osaka证券交易所的期货合约市场以及新加坡 的国际货币交易市场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并没有所谓的磁吸效应。 Kuserk等(1989则把研 究对象聚焦在债券以及商品期货市场,并对二者在触板日的价格行为进行了研究,也没有发 现有磁吸效应的存在。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期货市场上的磁吸效应往往并不显著,然 而由于期货市场和股票市场在市场微观结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同时,期货的合约的设计 (如需要追加保证金等制度)与股票市场的交易规则也截然不同,因此针对期货市场的研究 的结论并不适用于股票市场,事实表明,许多实证研究发现,在世界各地的股票市场上,尽 管交易规则设置、市场活跃程度不尽相同,但很多市场上都有磁吸效应存在的迹象,需要学 者们单独对其进行研究 Subrahmanyam在1994年提出的跨期单市场模型首次具体推测了磁吸效应的存在。在 该模型中,交易者为了保证交易成功可能会提前执行相关交易,尽管这种行为并不是他们的 最优策略。因此,磁吸效应可能会加大价格波动冋时会增加股票价格在十分接近价格限制时 进一步上涨和下跌的几率。Du、Liu和Rhee(1997)通过对韩国股票市场的数据进行分析, 分别从以下五个金融市场微观变量:收益率、交易量、波动率、订单量、订单类型的角度开 展研究,结果发现这五个变量中,从任一变量的角度都可以观察到比较明显的磁吸效应的存 在。他们认为投资者会因考虑到价格稳定机制引起的停牌期间将无法进行交易而放弃最优策 略,并通过进一步提高买价报价或降低卖出报价来完成其预定的交易,这种行为会使得股票 价格进一步加速向限制价格靠拢,也即验证了磁吸效应的存在。Choi和Lee(2000同样在 使用韩国股市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在股票价格接近限制价格时,下一时刻价格会加速 向同一方向运动,最终触及断路价格 同样是应用来自台湾股票市场的样本, Hsieh、Kim、Yang(2009)和 Huang(1998)这 两组学者则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前者利用台湾市场的分笔数据,建立logt回归模型,从概 率的角度研究涨跌幅限制的磁吸效应,研究发现,随着股价接近限制价格,其进一步向两极 移动的条件概率显著上升,同时通过指示变量的设置,测定了磁吸效应的引发条件,即价格 分别在距离限制价格9个报价单位处和距离跌幅限制4个报价单位处开始出现磁吸效应 后者则利用涨跌停收盘数据(即收盘价即为触板价)进行分析,并认为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 更大程度上是由噪声交易者的过度反应而非磁吸效应引起的 Osler和 Tooma(2004)对埃及证券市场的涨跌幅限制措施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 埃及证券市场上,涨跌幅限制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磁吸效应,同时,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性 涨幅限制带来的磁吸效应要远大于跌幅限制。Chan等(2005)对马来西亚股票交易所的数 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触板前,涨跌幅限制会导致买卖的不平衡。Cho等(2003)首次选 取日内高频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检验了在股票在接近涨跌幅限制时(未达到涨跌停)的价格
因此,若能验证股票市场上涨跌幅限制能引发磁吸效应,则可以认为两种价格稳定机制 均具有磁吸效应。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从金融高频数据的角度来研究价格稳定机制的磁吸效应,通 过 logit 模型可以有效确定涨跌幅限制是否会引发磁吸效应,及触发磁吸效应的临界值。同 时,本文比对沪港通开通前后磁吸效应强弱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对于更好的理解金 融市场微观结构,同时也可能对于价格稳定机制的政策调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文献综述 由于高频数据与相关模型的缺乏,最早的关于磁吸效应的讨论一直停留在推测性阶段, 而且早期相关的实证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期货与债券市场。Berkman 和 Steenbeek(1998)从 交易价格、交易量和波动性等变量的角度,对 Osaka 证券交易所的期货合约市场以及新加坡 的国际货币交易市场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并没有所谓的磁吸效应。Kuserk 等(1989)则把研 究对象聚焦在债券以及商品期货市场,并对二者在触板日的价格行为进行了研究,也没有发 现有磁吸效应的存在。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期货市场上的磁吸效应往往并不显著,然 而由于期货市场和股票市场在市场微观结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同时,期货的合约的设计 (如需要追加保证金等制度)与股票市场的交易规则也截然不同,因此针对期货市场的研究 的结论并不适用于股票市场,事实表明,许多实证研究发现,在世界各地的股票市场上,尽 管交易规则设置、市场活跃程度不尽相同,但很多市场上都有磁吸效应存在的迹象,需要学 者们单独对其进行研究。 Subrahmanyam 在 1994 年提出的跨期单市场模型首次具体推测了磁吸效应的存在。在 该模型中,交易者为了保证交易成功可能会提前执行相关交易,尽管这种行为并不是他们的 最优策略。因此,磁吸效应可能会加大价格波动同时会增加股票价格在十分接近价格限制时 进一步上涨和下跌的几率。Du、Liu 和 Rhee(1997)通过对韩国股票市场的数据进行分析, 分别从以下五个金融市场微观变量:收益率、交易量、波动率、订单量、订单类型的角度开 展研究,结果发现这五个变量中,从任一变量的角度都可以观察到比较明显的磁吸效应的存 在。他们认为投资者会因考虑到价格稳定机制引起的停牌期间将无法进行交易而放弃最优策 略,并通过进一步提高买价报价或降低卖出报价来完成其预定的交易,这种行为会使得股票 价格进一步加速向限制价格靠拢,也即验证了磁吸效应的存在。Choi 和 Lee(2000)同样在 使用韩国股市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在股票价格接近限制价格时,下一时刻价格会加速 向同一方向运动,最终触及断路价格。 同样是应用来自台湾股票市场的样本,Hsieh、Kim、Yang(2009)和 Huang(1998)这 两组学者则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前者利用台湾市场的分笔数据,建立 logit 回归模型,从概 率的角度研究涨跌幅限制的磁吸效应,研究发现,随着股价接近限制价格,其进一步向两极 移动的条件概率显著上升,同时通过指示变量的设置,测定了磁吸效应的引发条件,即价格 分别在距离限制价格 9 个报价单位处和距离跌幅限制 4 个报价单位处开始出现磁吸效应。 后者则利用涨跌停收盘数据(即收盘价即为触板价)进行分析,并认为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 更大程度上是由噪声交易者的过度反应而非磁吸效应引起的。 Osler 和 Tooma(2004)对埃及证券市场的涨跌幅限制措施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 埃及证券市场上,涨跌幅限制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磁吸效应,同时,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性, 涨幅限制带来的磁吸效应要远大于跌幅限制。Chan 等(2005)对马来西亚股票交易所的数 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触板前,涨跌幅限制会导致买卖的不平衡。Cho 等(2003)首次选 取日内高频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检验了在股票在接近涨跌幅限制时(未达到涨跌停)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