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导;定,技术进步缓慢等因素,使中国社会对人的培养并未提出超越近代 工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新业务要求,对教师劳动在智力上也没有提 :出新的要求。所以,与历史相似,社会、人们看重的依然是教师劳动 数:的外在社会价值,依然把这种劳动的性质看做是传递性而非创造性的 角:工作。在这一点上,体现了历史的传承而不是变革。所以,尽管社会 绝:赞美教师,但人们歌颂的只是他们对学生的爱心、默默无闻的奉献 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已照亮别人,像园丁一样用心血、汗水浇灌幼苗 再!像春蚕那样到死丝方尽,“红烛”、“园丁”、“春蚕”成了教师的象 考;征;人们歌颂的只是老师为他人成长,对社会发展作出无私奉献的高 尚精神,从而把老师职业的意义从现实提升到神圣。当然,这些歌颂 无疑是必要的、也是教师受之无愧的,它反映了教师基本生存状态。 但是,这些歌颂并未涉及到教师职业劳动对教师本人现实生命质量的 意义;并未涉及到教师能否在日常的职业工作中感受到对自己的智慧 与人格的挑战、对自己生命发展和生命力展现的价值,感受到因从事 这一职业带来的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满足。所以,这种歌颂并不带来人 们像对富有创造性的专业工作人员那般的尊重。尽管舆论宣传时常以 一件件生动的事例,模范教师的个人事迹教育民众与教师,但是讲究 实惠的人大多不选择当教师。他们主要看到的是大多数教师的辛苦与 烦恼,生活缺乏休闲与情趣,换来的报酬也不高。对一些在事业上有 高追求或才智优秀的人来说也不会选择当教师,因为在他自己和他人 眼中,教师职业并不是实现高追求和需要优秀才智的职业。这是时 代、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和劳动性质的局限,在人们、乃至在教师群 体心中的折射。教师职业的尊严和欢乐,主要取决于社会公众的外在 承认和给予,取决于过程的结果而不是过程本身;它是用其工具价值 换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非常十年”中教师遭受的灾难,在一 定意义上从反面证实了这一点。当时由于教师被判定为资产阶级知识 分子,作为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服务的人而被打倒批臭,不仅正 常的工作权利被剥夺,而且人格受到侮辱。这表明,一旦教师职业外 在的工具价值被否定,由外部给予的尊严与欢乐就会丧失殆尽。然 ;而,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像其他职业一样是不可缺少的,“四人帮 时期的反对与否定,只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他们希望确立的是服 e10
口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从于他们需要的教师工具价值。因此,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教师 职业所固有的外在社会工具价值就得到了恢复,并给以加倍的重视。 粉“四人精”后的中国,经过了20世纪0年代末的整顿 要教育事业的加强与发展。为此,政府釆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调整、提 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及积极性,从政策、经济及舆论上为教师多方面地彩 位的提高作出了有力度的、持久的努力。“尊师重教”的口号又被响 亮提出。邓小平同志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员的提出,使教师从 窘困的生活状态中逐渐的、一部分一部分地走出。1985年政府设立 了“教师节”,以此方式表示对教师劳动的尊重、促进社会上尊师重 教风气的形成。这一切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 之弥补、创伤之弥合,是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作的积蓄。但此时 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识并未有大的突破性的进展。人们还是按照习惯 的模式歌颂教师,教师还是按照认同的职业意识,辛勤地工作。所 以,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浪潮在 中国汹涌而起时,教师队伍又面临一次从未遭遇过的冲击,那就是市 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教师队伍人员的流失。教师“跳槽”,成了当时热 门的话题。教育部门、学校也采取过不少措施,想刹住这股“跳槽” 风,但是并无大的作用,结果是想跳、能跳的都跳走了,不想跳、不 能跳的留下了。有些人曾感慨地说,教师队伍中能干的差不多都走 了,不能干的也走不了。这话虽然不完全正确,因为在不走的人中确 实有一批不是不能跳,是不想跳的人:他们熟爱教师这个职业,但 这类话和存在的事实,脚不得不我们考递个问题,为什么人才流 动的政策一执行,会有么多人要离开教豳暖业?尤其是为什么其中 有一批能干的人要离开这个职业?他们只是为了金钱和物质待遇吗? 是的,我们曾这样认为过。也采取增加工资、解决住房等措施来增加 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国家领辱人他呼吁空会都要尊重教师,要让教 师职业成为吸引优秀人附的业近在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力量加强,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不少企业下岗人员 激增,教师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行情”见涨,广州市竞出现了1个 教师职位60人竞争的局面,新闻记者就以“教师职业吃香,优秀人
口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导!才千方百计挤入行”①为标题在头版报道。这不禁让我们要问,争教 位的人究竟是为何而来?其中真的都是优秀人才?教师职业究竟需要怎 新 样的优秀人才?近十年来随着经济大潮起落而起落的教师队伍的变 教迁,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不得不重新认识与教师职业本身价值相关的 系列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加快由近代向现代、由计 的: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信息全球化、知识 再;经济勃发、科技发展加速等一系列时代风劲吹中国大地,使生活和感 受到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中国人,都企盼着新世纪中国有一个新的飞 跃。教育在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国民素质 培养一代新人和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各种人才中的重要性被凸现出 来。未来社会需要怎样的新人,成了社会发展所必须要清晰的问题。 要培养出新的高质量人才又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必须吸引优秀 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为此,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 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教师职业的性质、权利、义务、资格、作 用、培养、培训、考核、待遇、奖励、法律责任等一系列方面。这部 《教师法》,不但表达了政府要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和保障教师工作、 生活条件的殷切心情,而且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指出了一些反映时代 对教师职业的新认识和新要求 首先,该法指明“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与此 相应,它首次提出了“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并实行“教师职务 制度”和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度”②以保证和提高作为专业人员的 教师队伍的群体素质。这是对教师职业属专业性质的重要规定。是我 国政府关于教师职业性质认识的重大进步。 第二,该法把教师的职责表述为“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 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 民的教育事业”③。并通过具体条例,突出了老师传授科学文化,对 ①0(中米根10
口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学生、社会、民族和人民教育事业的社会责任,对政府承担的义务 也赋予教师在专业领域内进行教育活动、开展教育改革;从事科学研 究;参加专业学术团体和发表意见;参与学校管理以及指导、评定学:題 生学业与发展等作为专业人员的权利。这些规定,尤其是有关权利方; 面的规定,反映了政府对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专业权利的认识与尊角 重。这在以往有关教师的论述中至少是不多见的。人们习惯于从义务 的角度去规范教师,而较少思考或研究在教师的职业工作中,应该享:象 有的权利,尤其是作为专业人员的权利。我认为,这是该法最具有历: 史性突破的重要贡献之一。特别是其中提到的教育改革、科学研究和!考 专业活动等方面的权力,它突破了历来把教师专业活动主要局限在传 授已有文化知识的范围内,显示出对教师劳动性质认识的发展。 1998年12月我国教育部颁发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 划”,其中包括为大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跨世纪园丁工程”, 都突出了提高教师基本学历、加强在职教师的职后培训和加强骨干教 师的培养等一系列工作。这与世界各国为提高教育质量,纷纷加强、 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揹施力度的趋势相一致。1999年6月举行了全 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 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 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①。这是对20 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并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以中央重要文件方 式所作的正式完整阐述,其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 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与此相应,在文件中还提出了 对教师政治、思想、道德与业务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其中包括教师要 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等方面。 显然,这是与贯彻素质教育密切相关的必议之题。文件在谈到对校长 的要求时,也明确指出,校长“要率先转变教育观念,把领导教职工 创造性地实施素质教育作为重要职责”,再一次突出了对学校工作、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06-23
..2日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导!教师劳动在创造性方面的要求。 由此可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对教师培养学生创造 世:性以及与此相应的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强调。这是前 教所未有的现象,但却是人类文明、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 角:是时代、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要改变在世界上 :处于落后贫穷地位的必然要求。我们做了一百年的强国梦,我们为此 ;奋斗了一百年。一百年来,中国一次次地发出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 呼唤。今天,历史的呼唤又一次在当代中国的上空回荡。然而,这并 不是简单的重复,它加上了时代的强音:呼唤创造性!人们开始认识 到,教育在今天,不能还只停留在完成传递文化、知识、技能上,停 留在让学生只知学与继承,不思也不会创造的水平上。把学生生命中 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能拥有一个充满 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的高远志向,才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与此同 时,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作为教育专业人员的教师,其自身的创造意 识和创造能力的问题也以从未有过的鲜明方式突现出来了。因为, :“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 障碍”①。 (三)创造:教师职业内在 尊严与欢乐的源泉 论述至此,我们欣喜地看到,从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上看,仅停 留在关注外在工具价值的局限开始冲破。正是当代中国进行着的深刻 变革,正是当代人类社会信息、知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为 教育这个古老的事业,注入了“创造”这一强大的新的生命;正是对 教师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能力的人的要求和对教师工作中创造性的要 求,让我们找到教师职业对于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与对于从业者教 师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之间统一的基点,找到了教师可能从工作 ①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15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