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①荀子认为教育!导 具有教化人的作用,所以他强调:“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 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 人有快则法度坏。②古代先秦儒家的教育名篇《学记》则把师与道的 关系概括表述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③还进一步 提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④把能否当好教师与 仕途直接联系起来了。主张教书育人,以法治国的法家代表人物之 韩非,于脆用“法”代替“道”、以“吏”代替“师”,提出了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⑤的鲜明主张。虽然,法家所说的“法 与“吏”大不同于儒家的“道”和“师”,但是儒法两家关于教育者 在治国、重道、教化、强法中的工具价值的认同却是一致的,而且法; 家用直接等同的简单化方式,更清晰地体现了教育者对于统治者的社 会工具价值。 此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朝代虽有更替,但教师职业的上述工具 价值并无大变,随着历史的延伸,还逐渐形成了一套保障教师职业工 具价值实现的官学、官教相通的制度与机构。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 中,与朝廷政治相关的教师的社会地位、实际生存状态,与兴什么 道、统治者对所传之道的态度及需求程度紧密相关。一系列的制度、 政令,甚至把教师个人的生命安危、富贵沉沦都与“道”系在一起 秦朝的“焚书坑儒”是“师”因“道”之变而丧命定罪的悲惨一例; 汉朝由董仲舒提出并得以推行的“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土”⑥ 的决策,则是“师”随“道”兴的光明一例;身处后唐的儒家道统的 捍卫者韩愈,写下传世名篇《师说》。他提出的“师者,传道、授 业、解惑也”⑦的教师职业定位,作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 ①孙培青、李国钓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第1卷,79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③同①,93页 ⑤同①,255页。 ⑥同①,538页。 ⑦同①,538页
口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判断,还是强调“师”对于“道”的依存关系,但韩愈却因此而受 导论新世纪教 毁,这可看做是为“兴道”而强调“重师”,并因提倡“重师道”而 遭毁谤”的奋斗一例 可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大儒身份并有重要社会影响的知 角识分子对教帅职业价值认识的基调是一致的,即强调“师”对于 艳:“道”的工具价值。虽然他们所持的“道”各不相同,也并不都与统 费;治阶级所提倡的“道”、日常生活世界上所实践的“道”相一致,有 的甚至还是激烈的反抗者,但都不否认“师”对于“道”的依存关 考;系。这种认识对非官学系统的,处在中、下层教育机构中的教师具有 统摄作用。尽管他们的社会地位不能与前者相提并论,但受到的文化 浸润却为同质,故不太可能在对“师”与“道”的关系认识上与前者 有本质的差异,即使有,无论在当时或后世,也不会产生大影响。只 是在中、下层的教师那里,教职还具有维持生计的实用价值,他们对 政治的关切大多不如前者,自然其中也不乏有志者,心存着有朝一日 “中举升官”的不灭愿望。 废科举,兴学校”拉开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序幕。政治和教育制 度的变化,使教育同时也使教师职业的价值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首先,教师职业中不再存在政府官职的教职,有官职者若在大学 任教只是兼职教师。普及教育的提倡,中小学的大量开设,师范教育 的兴办,使教师群体的数量也大增。因此,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专职 社会群体在组织上出现并逐渐得到强化。组织上的“官”与“师”的 分离,对于教师群体职业意识的独立性和民主意识的产生具有基础性 意义 我们可以在近代教育家的言论中更集中和清晰地看到这一点。蔡 元培先生明确主张教育独立于政党、独立于教会,提出“教育事业当 完全交与教育家,具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 响"①。他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要求北大的教授不谋官,力除 !大学的封建官僚习气。他对学生看轻专职教师,看重官员兼职教师 ①孙培青、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第3卷,166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5
口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试图通过此类师生关系获得升官之道十分不满,明确指出大学是研究:导 高深学问的地方,而不是升官发财之阶梯。在学校行政管理上,蔡元 培主张教授治校、兼容并蓄,这是对封建政治之道的文化专制主义的数 强烈冲击,无论在组织上和思想上均如此。 第二,近代教育在教育内容上的重大更新,分科教学得以加强。角 这使教师职业中传授学科的知识意识得到强化,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 具有教授这些知识的能力与方法,成为教师能否具有教职的基本条 件。因此教师群体作为学科教师,即“师”与“学科”的关系意识加 强,出现了与古代教师“传道”有所不同的“业务”意识以及作为!考 “专业教师”的意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专业”不是指把 教师职业本身作为“专业”,而是指教师承担课程所属的学科专业。 师范学院(大学)分学科培养专业教师的体制,也强化了教师的学科 专业意识。这种专业意识强烈程度与教师在何处任教相关。小学相对 最弱,大学相对最强,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师传授科学文化的职 业价值得到突现并被教师群体所认同。当职业教育产生和发展以后 相关教师的“业务”职能,还包括技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专业意识同样反映在思想家、教育家有关的言行之中。如孙中山 先生主张“文学渊博者为师”①、“惟必有学识,方可担任教育②,因 为学生的学识之进退与教师相关。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延聘教授,最重 要的是看“学术造诣,若学术水平低,则不管有何背景,均辞退”③。 这些均可视为典型的代表。 第三,从不同的政治立场出发,强调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这在 近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著述中表现得十分清晰,它常常与教育职能、 目标的变革直接相关。如近代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的“教育为 立国之本,国运之盛衰系之,国步之消长视之”④的高论,并力主办 新式学校、育新式人才。北大首任校长严复则视教育为“教民主”、; ①孙培青、李国钩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第3卷,147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5。 ③同①,159页
口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导!“开民智”、“新民德”的主要手段。梁启超把新民的培养看做是能否 进行政治改革的基础,教育应以造就国民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 新 世;的,他积极倡导兴师范教育,培养新型师资。因为“师也者,学子之 教}根核也”①,“欲革旧习,兴知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②孙中山 角:先生称“教育者,乃引导人群进化者”③,而“教育进步,以政治为 色:基础”,所以“教育,随政治为转移”。他视教育为革命之重要武器 ;建设一个新地方,也首在办教育,“非学问无以建设”。在国难当头之 再;时,他大声疾呼“教育家须谈政治、理政治、引导人民谈政治”④, 考;同时也把办师范视做教育之根本、当务之急。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目标 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他是按这种新型国家的标准来设计教 育,新型国民也是他期待的中国新型理想共和国实现的基础,教师的 状态、水平是能否培养出这样的新型国民的决定因素。胡适先生也强 调,“教育是立国之本,亦为施行民主政治之基础”⑤,他自己身体力 行,立志终身从事教育活动,在近代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中推行 了多项改革,以实现他的强国富民和西方民主政治的理想。除此以 外,还有国民党的党化教育,要求老师成为“一个党、一个主义”的 信徒,并在学校中积极实施 以上所述,显示了近代中国社会对教师社会价值的认识。与古代 相比,进步的思想家、革命家已经关注到民生、民主、国强、国富等 有关民族与国家独立、富强的社会发展问题,而不是只强调与统治者 利益密切相关的“道”与“法”的问题。即教育者的社会价值由为君 转向为民、为社会,这是教师职业社会价值的扩展和转向,是当时中 国社会、教育变革带来的重要进步,但一旦反动、专制政治势力掌握 了政权,依然会要求教师发挥作为维护、巩固统治阶级利益工具的作 ①孙培青、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第3卷,122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5。 ②同①,122页。 ③同①,141页 ④孙培青、李国钓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第2卷,148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 ⑤同④,223页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用,与封建社会在这方面的要求并无本质差异。 从中国近代与古代关于教师职业价值认识与实践的差异中可以看 出,时代、社会的进步在对教师职业价值认识上发展的积极作用。但:世 是,若从更抽象的角度,即从重视职业什么性质的价值看,近代社会}教 对教师职业价值依然主要还是强调其对于社会的工具价值。只是这种角 价值由古代的传道变为近代进步人士提倡的传播科学、文化和知识 富国强民的技术;由服务于培养官僚和臣民,发展到培养推动社会发: 展进步、能参与民主政治的新民。至于教师职业对于从业者的内在价!再 值问题,并未被尖锐地提出和进行过认真探讨。自然,教师群体在这:考 方面的职业自我意识也不可能广泛觉醒。对教师职业工具价值的看重 和职业性质属传递性的判断,作为历史的传统,深深地烙在我国教师 的职业意识和形象中。作为历史的传统,它依然存活在今日的中国 以当代的形式和内容存活着。它妨碍了教师及人们对这一职业内在价 值和劳动本质的思考和发现,因而也谈不上这一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 乐的发现和体验。这是社会、时代造成的历史局限,而它的打破,也 离不开社会与时代的进步。 (二)现实的透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社会政治进步与教育的发展就总体而 言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一解放,教师作为人民教育事业的主要承担 者,被称为“人民教师”,获得了与其他劳动者同样的主人翁地位。! 教师职业对于社会的工具价值在内容和性质上都发生了变化。教师群 体与其他职业群体之间形成了共同为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作出贡献的 合作关系,同时也形成了相互交换自己的劳动,取得应有报酬的平等 关系。这是政治制度的变革带来的教师职业劳动政治性质的变化,是 教育劳动主体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深刻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带来了 教师工作热情的空前提高,也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但是,由于解放初到文化大革命前这一段时间,中国社会的经济 发展水平处在以农业为基础、向工业经济发展的阶段,社会主义计划 经济的体制、生产力主要以人力为主的特征,社会产业结构相对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