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高2016届一诊模拟试题 语文 命题人:高2016届语文组审题人:唐正林周鑫李国增刘剑锋张汉霄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处,写在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题卷自己妥善保管。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知识多了,自然能写出好文章” 金开诚 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经验之谈”因为符合 人们的朴素、直观的印象,所以历来被奉为圭臬。然而这种看法正因为带有朴素、 直观的性质,所以不完全符合思维科学。 当然,要想写出好文章,多多读书以及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都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也应该看到,为了进行新的工作,从事新的创造,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就只 能作为原料来运用。任何书本知识都不能直接变为简报、讲稿、文艺创作或其他 任何文章(除非抄袭),这就如同木料不会自动变为家具一样 再就专业特殊能力的锻炼来说,“读书破万卷”只是突出地锻炼了记忆力,而并 未强调对感受、联想、想像、思维等能力的锻炼,因此也就没有准确而充分地揭 示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特殊能力的养成途径。在一般的读书过程中,大脑各种功能 的发动大都是无意的、自发的;只有在目标明确的专业创造和专业写作过程中, 为了有效地达到目的,这些功能才非拧成一股绳不可。所以,具有综合性的创造 能力主要是在创造的实践中养成;具有综合性的写作能力也主要是在写作实践中 养成。不经过创造与写作的直接实践,而认为只要“读书破万卷”,就能“下笔 如有神”,那是不可能的。杜甫七岁就写了歌咏凤凰的诗,直到晚年也还是“他 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可见他主要是在作诗的实践中成为大诗人的。他说“读 书破万卷”,只是强调了一个“必要条件”,我们决不可以把任何一个“必要条 件”当作“充分条件”来看。 事实上,知识原料加文字表达还不能成为文章。因为任何一个原料要变为一项特 定写作任务中的实际内容,还需要经过提炼加工。 在任何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对各种客观事物的反映(即知识经验)进行联系与 反联系的能力总是要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前者主在立新,后者主在破旧,二者 又总是难分难解地互相依存与制约。然而能够结出创新之果的联系与反联系却并 不是一望而知、一思即悟的。 就联系而言,在写作中,富于新意的内容无不表现了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例如 归纳论证需要举例,有的人看别人的文章,总觉得其中所举的例子是自己早己熟 知的,可是在他自己写作的时候,却不善于在这些例子中归纳新意并加以论证 再说到反联系,也同样要对现成的知识经验进行深思熟虑,才能在早已被人公认 的联系中打进楔子,破除习以为常的误解。总之,现成的知识经验总要经过种种 分析综合、提炼加工,才能被有效地应用于新的创造或新的写作
绵阳高 2016 届一诊模拟试题 语 文 命题人:高 2016 届语文组 审题人:唐正林 周鑫 李国增 刘剑锋 张汉霄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处,写在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题卷自己妥善保管。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论“知识多了,自然能写出好文章” 金开诚 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经验之谈”因为符合 人们的朴素、直观的印象,所以历来被奉为圭臬。然而这种看法正因为带有朴素、 直观的性质,所以不完全符合思维科学。 当然,要想写出好文章,多多读书以及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都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也应该看到,为了进行新的工作,从事新的创造,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就只 能作为原料来运用。任何书本知识都不能直接变为简报、讲稿、文艺创作或其他 任何文章(除非抄袭),这就如同木料不会自动变为家具一样。 再就专业特殊能力的锻炼来说,“读书破万卷”只是突出地锻炼了记忆力,而并 未强调对感受、联想、想像、思维等能力的锻炼,因此也就没有准确而充分地揭 示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特殊能力的养成途径。在一般的读书过程中,大脑各种功能 的发动大都是无意的、自发的;只有在目标明确的专业创造和专业写作过程中, 为了有效地达到目的,这些功能才非拧成一股绳不可。所以,具有综合性的创造 能力主要是在创造的实践中养成;具有综合性的写作能力也主要是在写作实践中 养成。不经过创造与写作的直接实践,而认为只要“读书破万卷”,就能“下笔 如有神”,那是不可能的。杜甫七岁就写了歌咏凤凰的诗,直到晚年也还是“他 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可见他主要是在作诗的实践中成为大诗人的。他说“读 书破万卷”,只是强调了一个“必要条件”,我们决不可以把任何一个“必要条 件”当作“充分条件”来看。 事实上,知识原料加文字表达还不能成为文章。因为任何一个原料要变为一项特 定写作任务中的实际内容,还需要经过提炼加工。 在任何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对各种客观事物的反映(即知识经验)进行联系与 反联系的能力总是要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前者主在立新,后者主在破旧,二者 又总是难分难解地互相依存与制约。然而能够结出创新之果的联系与反联系却并 不是一望而知、一思即悟的。 就联系而言,在写作中,富于新意的内容无不表现了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例如 归纳论证需要举例,有的人看别人的文章,总觉得其中所举的例子是自己早已熟 知的,可是在他自己写作的时候,却不善于在这些例子中归纳新意并加以论证。 再说到反联系,也同样要对现成的知识经验进行深思熟虑,才能在早已被人公认 的联系中打进楔子,破除习以为常的误解。总之,现成的知识经验总要经过种种 分析综合、提炼加工,才能被有效地应用于新的创造或新的写作
一般的读书虽然也要开动脑筋,但因为没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的催逼,所以即使 有一些新的想法也只是自然出现,而不需要作更加自觉的努力,去扩大和加深新 的想法,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完整性的创造。而在明确的创造目的和艰难的写作任 务催逼下,开动脑筋才有一定的方向,脑力劳动才有深度和强度;而且在把思考 的结果表现为文字时,还要求内容更为精密,表达更为准确。这种锻炼显然不是 看了书想一想所能够比拟。所以光是一般地强调积累知识和开动脑筋,还不足以 使创造能力、写作能力得到实际的提高 (节选自金开诚《对写作的几种误解》,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明显具有朴素、直观的性质,历来被奉为圭臬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 有神”这一经验之谈,其实并不符合思维科学。 B.多多读书以及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对写出好文章来都是非常必要的,这些 知识与经验可以作为写作的原料来运用。 C.写作能力具有综合性,主要是在写作实践中养成。而“读书破万卷”只是突 出地锻炼了记忆力,并不是写作的“充分条件” D.读书与写作都需要开动脑筋,但一般的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所以即 使读书时有一些新的想法自然出现,也不必成为具有一定完整性的创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专业写作目标明确,大脑各种功能拧成一股绳,大脑的多种能力得到锻炼, 这个过程揭示了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特殊能力的养成途径。 B.文章以杜甫七岁写诗,直到晚年还是“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的事例, 旨在说明“读书破万卷”是“下笔如有神”的一个“必要条件” C.有的文章在归纳论证时善于在人们早已熟知的例子中归纳出新意,这需要在 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对各种知识经验进行联系的能力。 D.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对各种客观事物的反映进行反联系的能力,主在破 旧,对现成的知识经验进行深思熟虑,破除习以为常的误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反驳了“知识多了,自然能写出好文章”的观点,提出了阅读积累与写 作能力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的观点。 B.就如同木料只有经过加工才能变为家具一样,任何书本知识要变为文艺创作 或其他任何文章,还需要经过文字的加工。 C.现成的知识经验总要在能够结出创新之果的联系与反联系的能力的作用下, 经过种种分析综合、提炼加工,才能被有效地应用于新的创造或新的写作。 D.创造能力、写作能力不能得到实际的提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少知识的积 累,缺少明确的创造目的和艰难的写作任务的催逼而没有开动脑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姚镆,字英之,慈溪人。弘治六年进士。除礼部主事,进员外郎。擢广西提学佥 事。立宣成书院,延《五经》师以教士子。桂人祀山魈卓旺。镆毁像,俗遂变 迁福建副使,未几改督学政。正德九年擢贵州按察使。十五年拜右副都御史,巡 抚延绥。上边务六事,皆议行。嘉靖元年,吉囊入泾阳。镆遣游击彭模出西路, 释指挥卜云于狱,使副之。夜半邀击,斩其二将,乃遁。玺书褒谕。寻召为工部 右侍郎,出督漕运,改兵部左侍郎
一般的读书虽然也要开动脑筋,但因为没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的催逼,所以即使 有一些新的想法也只是自然出现,而不需要作更加自觉的努力,去扩大和加深新 的想法,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完整性的创造。而在明确的创造目的和艰难的写作任 务催逼下,开动脑筋才有一定的方向,脑力劳动才有深度和强度;而且在把思考 的结果表现为文字时,还要求内容更为精密,表达更为准确。这种锻炼显然不是 看了书想一想所能够比拟。所以光是一般地强调积累知识和开动脑筋,还不足以 使创造能力、写作能力得到实际的提高。 (节选自金开诚《对写作的几种误解》,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明显具有朴素、直观的性质,历来被奉为圭臬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 有神”这一经验之谈,其实并不符合思维科学。 B.多多读书以及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对写出好文章来都是非常必要的,这些 知识与经验可以作为写作的原料来运用。 C.写作能力具有综合性,主要是在写作实践中养成。而“读书破万卷”只是突 出地锻炼了记忆力,并不是写作的“充分条件”。 D.读书与写作都需要开动脑筋,但一般的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所以即 使读书时有一些新的想法自然出现,也不必成为具有一定完整性的创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专业写作目标明确,大脑各种功能拧成一股绳,大脑的多种能力得到锻炼, 这个过程揭示了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特殊能力的养成途径。 B.文章以杜甫七岁写诗,直到晚年还是“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的事例, 旨在说明“读书破万卷”是“下笔如有神”的一个“必要条件”。 C.有的文章在归纳论证时善于在人们早已熟知的例子中归纳出新意,这需要在 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对各种知识经验进行联系的能力。 D.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对各种客观事物的反映进行反联系的能力,主在破 旧,对现成的知识经验进行深思熟虑,破除习以为常的误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反驳了“知识多了,自然能写出好文章”的观点,提出了阅读积累与写 作能力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的观点。 B.就如同木料只有经过加工才能变为家具一样,任何书本知识要变为文艺创作 或其他任何文章,还需要经过文字的加工。 C.现成的知识经验总要在能够结出创新之果的联系与反联系的能力的作用下, 经过种种分析综合、提炼加工,才能被有效地应用于新的创造或新的写作。 D.创造能力、写作能力不能得到实际的提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少知识的积 累,缺少明确的创造目的和艰难的写作任务的催逼而没有开动脑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姚镆,字英之,慈溪人。弘治六年进士。除礼部主事,进员外郎。擢广西提学佥 事。立宣成书院,延《五经》师以教士子。桂人祀山魈卓旺。镆毁像,俗遂变。 迁福建副使,未几改督学政。正德九年擢贵州按察使。十五年拜右副都御史,巡 抚延绥。上边务六事,皆议行。嘉靖元年,吉囊入泾阳。镆遣游击彭楧出西路, 释指挥卜云于狱,使副之。夜半邀击,斩其二将,乃遁。玺书褒谕。寻召为工部 右侍郎,出督漕运,改兵部左侍郎
四年,迁右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兼巡抚。田州土官岑猛谋不轨。镆调永顺、保 靖兵,使沈希仪与张经、李璋、张佑、程鉴各统兵八万,分道讨。而镆与总兵官 硃麒等攻破定罗、丹梁。用希仪计,结猛妇翁岑璋使为内应,大破之,斩猛子邦 彦。璋诱杀猛,献其首。诏进镆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任一子官,诸将进秩有 差。镆请改设流官,陈善后七事,制可。乃命参议汪必东、佥事申惠与参将张经 以兵万人镇其地。必东、惠移疾他驻。猛党卢苏、王受等诈言猛不死,借交趾兵 十万且至,夷民信之。苏等薄城,经突围走,城遂陷。王受亦攻入思恩府。巡 按御史石金劾镆失策罔上,并论前总督盛应期。帝以镆有功,许便宜抚剿。苏、 受数求赦,镆不许,将大讨之。会廷议起王守仁督两广军,令镆与同事。镆引疾 乞罢,许驰驿归 初,广东提学道魏校毁诸寺观田数千亩,尽入霍韬、方献夫诸家。镆至广,追还 之官。韬、献夫恨甚,与张璁、桂萼合排镆。谓大同当征而反抚,田州当抚而反 征,皆费宏谋国不臧,酿成南北患。时宏虽去,犹借镆以排之也。镆既得请,方 候代,千夫长韦贵、徐伍攻复思恩。镆上其状。诏先赏贵等,而以抚剿事宜俟守 仁处置。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 住 其后,苏、受复叛,帝渐思镆。十三年,三边阙总制。大学士费宏、李时同召对。 宏荐镆,时亦助之。遂命以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未赴,宏卒。镆辞。帝不悦, 仍落职闲住。镆既罢,荐者至二十疏,不用。家居数年卒。 (节选自《明史·姚镆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 住B住C住 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 C.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 D.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 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科举考试最髙级别的殿试中,皇帝在殿廷上,对乡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 或由皇帝委派的大臣主管,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皆可统称进士 B.在我国古代官职任职授官中,“除”是任命,受职的意思;“辟”是征召,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宜。兵部掌管全国 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D.巡抚在明初时是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仅次于 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6.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镆本人学识出众,又善于教育学子。考中了进士被提拔任官后,又在成立 宣成书院后,聘请经师给读书人讲授《五经》 B.嘉靖元年吉囊入侵泾阳,姚镆用人得当。他特意从牢狱之中放出指挥使卜云, 让他辅佐彭模,二人奇袭敌兵,击退入侵者
四年,迁右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兼巡抚。田州土官岑猛谋不轨。镆调永顺、保 靖兵,使沈希仪与张经、李璋、张佑、程鉴各统兵八万,分道讨。而镆与总兵官 硃麒等攻破定罗、丹梁。用希仪计,结猛妇翁岑璋使为内应,大破之,斩猛子邦 彦。璋诱杀猛,献其首。诏进镆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任一子官,诸将进秩有 差。镆请改设流官,陈善后七事,制可。乃命参议汪必东、佥事申惠与参将张经 以兵万人镇其地。必东、惠移疾他驻。猛党卢苏、王受等诈言猛不死,借交阯兵 二十万且至,夷民信之。苏等薄城,经突围走,城遂陷。王受亦攻入思恩府。巡 按御史石金劾镆失策罔上,并论前总督盛应期。帝以镆有功,许便宜抚剿。苏、 受数求赦,镆不许,将大讨之。会廷议起王守仁督两广军,令镆与同事。镆引疾 乞罢,许驰驿归。 初,广东提学道魏校毁诸寺观田数千亩,尽入霍韬、方献夫诸家。镆至广,追还 之官。韬、献夫恨甚,与张璁、桂萼合排镆。谓大同当征而反抚,田州当抚而反 征,皆费宏谋国不臧,酿成南北患。时宏虽去,犹借镆以排之也。镆既得请,方 候代,千夫长韦贵、徐伍攻复思恩。镆上其状。诏先赏贵等,而以抚剿事宜俟守 仁处置。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 住。 其后,苏、受复叛,帝渐思镆。十三年,三边阙总制。大学士费宏、李时同召对。 宏荐镆,时亦助之。遂命以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未赴,宏卒。镆辞。帝不悦, 仍落职闲住。镆既罢,荐者至二十疏,不用。家居数年卒。 (节选自《明史·姚镆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 住 B.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 住 C.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 住 D.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 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殿试中,皇帝在殿廷上,对乡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 或由皇帝委派的大臣主管,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皆可统称进士。 B.在我国古代官职任职授官中,“除”是任命,受职的意思;“辟”是征召,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宜。兵部掌管全国 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D.巡抚在明初时是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仅次于 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6.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姚镆本人学识出众,又善于教育学子。考中了进士被提拔任官后,又在成立 宣成书院后,聘请经师给读书人讲授《五经》。 B.嘉靖元年吉囊入侵泾阳,姚镆用人得当。他特意从牢狱之中放出指挥使卜云, 让他辅佐彭楧,二人奇袭敌兵,击退入侵者
C.姚镆任职建功,被提拔,且惠及儿子。除掉图谋不轨的岑猛后,朝廷下诏提 拔姚镆为右都御史,加封为太子少保,而且允许给他的一个儿子任以官职。 D.姚镆后来因种种原因屡被闲置。先是石金再次诋毁姚镆,张璁排挤姚镆,皇 帝将他闲置起来;后来又因姚镆请辞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被罢官不用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猛党卢苏、王受等诈言猛不死,借交趾兵二十万且至,夷民信之。(5分) (2)谓大同当征而反抚,田州当抚而反征,皆费宏谋国不臧,酿成南北患。(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 莎衣① 【北宋】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②紫绶金章③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②直饶:犹纵使,即使。③紫绶金章:紫色的绶带 和黄金印章,代指高等的官爵。 8.结合诗句说明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5分) 9.这首诗通过莎衣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 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2)《离骚》中抒发诗人将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绝不后悔 的句子是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描述齐威王纳谏后,群臣纷纷进谏的大好局 面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 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专给大 宅门送果子。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 的篮子里已经有了。第二是都很大,很香甜,很好看。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 有疤的、挤筐、变色、过小的都剔下来。他的果子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 是“树熟 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出去买果子比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 多。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 和园主打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
C.姚镆任职建功,被提拔,且惠及儿子。除掉图谋不轨的岑猛后,朝廷下诏提 拔姚镆为右都御史,加封为太子少保,而且允许给他的一个儿子任以官职。 D.姚镆后来因种种原因屡被闲置。先是石金再次诋毁姚镆,张璁排挤姚镆,皇 帝将他闲置起来;后来又因姚镆请辞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被罢官不用。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猛党卢苏、王受等诈言猛不死,借交阯兵二十万且至,夷民信之。(5 分) (2)谓大同当征而反抚,田州当抚而反征,皆费宏谋国不臧,酿成南北患。(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11 分) 莎衣① 【北宋】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②紫绶金章③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 ①莎衣:即蓑衣。 ②直饶:犹纵使,即使。 ③ 紫绶金章:紫色的绶带 和黄金印章,代指高等的官爵。 8.结合诗句说明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5 分) 9.这首诗通过莎衣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 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2)《离骚》中抒发诗人将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绝不后悔 的句子是 “ , 。”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描述齐威王纳谏后,群臣纷纷进谏的大好局 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 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专给大 宅门送果子。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 的篮子里已经有了。第二是都很大,很香甜,很好看。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 有疤的、挤筐、变色、过小的都剔下来。他的果子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 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出去买果子比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 多。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 和园主打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
这些路道。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 他很少得病,就是因为路走得多。 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两个儿子提出爹不要 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 布店的‘先生’,有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儿子连忙解释:“不是的。你 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我 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又说,“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 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一种风俗,早早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 吉利:添福添寿。儿子依了他。 叶三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他一来就是 半天,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 边很入神地看,大气都不出。看到精彩处,情不自禁地深吸一口气,小声惊呼 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 对叶三可例外,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 是谀媚。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 好?”“好在哪里?”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 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 极了!”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诗: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季陶民画了 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何以见得?”“老鼠把 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对!”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佩服大家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 李画多凝重,季陶民飘逸。李画多用中锋,季陶民微用侧笔。李复堂有时水墨淋 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陶民没有那样的恣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 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他的墨荷参用了张大千, 但更为舒展。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幅,荷梗甚长,一笔到 底。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 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大爷,你这画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 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 吗?我头一回听见!”季陶民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 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 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不卖?”“一张 也不卖 他把季陶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寿材里。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 不卖果子了,但是四季八节,他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季陶民 死后,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 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说:“不卖。”有一天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 叫“迁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让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叶三收藏的季陶民的画 的。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让听涛用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对画 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不停地赞叹:“喔!真好!真是神品!”过听涛 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让听涛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有删改)
这些路道。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 他很少得病,就是因为路走得多。 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两个儿子提出爹不要 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 布店的‘先生’,有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儿子连忙解释:“不是的。你 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我 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又说,“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 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一种风俗,早早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 吉利:添福添寿。儿子依了他。 叶三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他一来就是 半天,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 边很入神地看,大气都不出。看到精彩处,情不自禁地深吸一口气,小声惊呼。 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 对叶三可例外,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 是谀媚。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 好?”“好在哪里?”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 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 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诗: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季陶民画了一 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何以见得?”“老鼠把 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对!”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佩服大家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 李画多凝重,季陶民飘逸。李画多用中锋,季陶民微用侧笔。李复堂有时水墨淋 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陶民没有那样的恣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 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他的墨荷参用了张大千, 但更为舒展。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幅,荷梗甚长,一笔到 底。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 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大爷,你这画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 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 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 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 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不卖?”“一张 也不卖!” 他把季陶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寿材里。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 不卖果子了,但是四季八节,他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季陶民 死后,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 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说:“不卖。”有一天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 叫“辻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叶三收藏的季陶民的画 的。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用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对画 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不停地赞叹:“喔!真好!真是神品!” 辻听涛 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 辻听涛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