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第4章典型传播条件下的声场S4.3深海声道(SOFAR)及其声传播本进主要内容1、深海声道的概念、特点(重点)2、深海声道的声线(重点)1)典型声速分布2)声道信号及其基本特征:声线和信号波形会聚区和声影区3、深海声道中的平均声场和传播损失1)平均声场2)传播损失(重点、难点)二、深海声道的概念、特点Sound ChannelAxis(m) pdad1.501.550100200SpeedofSound(km/s)Range(km)1、声源位于声道轴附近时,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射出的声线被限制于声道内传播,这部分声线不经受海面散射和海底反射,声信号传播很远。2、受季节影响小,声道效应稳定。声学定位和测距,利用深海声道效应可以3、SOFAR:SoundFixingandRanging有效地定位和测距。通常利用若干水声接收基阵来测量爆炸声信号的到达时间,来确定爆炸点的位置和距离。例如进行大地测量、确定导弹溅落点的位置。二、深海声道典型声速分布1、Munk声速标准分布模型c(z)=co+ee-"-(1-n)B偏离极小声速极值的量级小值n=2(z-z0)/B 声速极小声道有效值位置宽度
第十二讲 第 4 章 典型传播条件下的声场 §4.3 深海声道(SOFAR)及其声传播 本讲主要内容 1、深海声道的概念、特点(重点) 2、深海声道的声线(重点) 1)典型声速分布 2)声道信号及其基本特征: 声线和信号波形 会聚区和声影区 3、深海声道中的平均声场和传播损失 1)平均声场 2)传播损失 (重点、难点) 一、深海声道的概念、特点 1、声源位于声道轴附近时,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射出的声线被限制于声道内传播,这 部分声线不经受海面散射和海底反射,声信号传播很远。 2、受季节影响小,声道效应稳定。 3、SOFAR:Sound Fixing and Ranging——声学定位和测距,利用深海声道效应可以 有效地定位和测距。通常利用若干水声接收基阵来测量爆炸声信号的到达时间, 来确定爆炸点的位置和距离。例如进行大地测量、确定导弹溅落点的位置。 二、深海声道典型声速分布 1、Munk 声速标准分布模型 = 2(z − z0 ) B
Munk典型数据(规范声道)B=zo=1000mCo=1500m/s8=0.57×10-2说明:纬度越高,海面水温受热小,声道轴也越浅。例如,我国南海的声道轴接近1000米。2、线性声速分布模型Ico-H≤Z≤Hc(z)=/co[1+α(z-H)l z≥H[co[1-a,(z+H)] z≤-HH=0c(2)-[col[+42] z≥0co[1-az]z0三、声道信号的基本特征1、声线和信号波形1)声线①偏离声道轴较远的声线,路程最长,但最先到达;②沿声道轴传播的声线,路程最短,但最迟到达:③沿声道轴传播声线最密集,携带能量最大。2)信号波形多途径传播的爆炸信号,接收信号强度由小变大直至峰值,然后突然截止。说明:与表面声道声传播具有类似规律。2、会聚区和声影区基本概念:声源位于海面或接近海底,可以形成声强很高的焦散线和会聚区。1)焦散线(面):邻近声线交聚点(线)所形成的包络线(面)。2)会聚区:在海面附近形成高声强焦散的区域。说明:现代声呐,可利用水下声道的会聚区来实现远程探测。3)声影区:反转折射声线无法达到的区域,称为声影区。影区内,只存在海面和海底的反射声线,声强明显小于会聚区声强。理WWz-l531-1800*对
Munk 典型数据(规范声道) 0 B z m = =1000 0 c m s =1500 / 2 0.57 10− = 说明:纬度越高,海面水温受热小,声道轴也越浅。例如,我国南海的声道轴接 近 1000 米。 2、线性声速分布模型 三、声道信号的基本特征 1、声线和信号波形 1)声线 ①偏离声道轴较远的声线,路程最长,但最先到达; ②沿声道轴传播的声线,路程最短,但最迟到达; ③沿声道轴传播声线最密集,携带能量最大。 2)信号波形 多途径传播的爆炸信号,接收信号强度由小变大直至峰值,然后突然截止。 说明:与表面声道声传播具有类似规律。 2、会聚区和声影区 基本概念: 声源位于海面或接近海底,可以形成声强很高的焦散线和会聚区。 1)焦散线(面):邻近声线交聚点(线)所形成的包络线(面)。 2)会聚区:在海面附近形成高声强焦散的区域。 说明:现代声呐,可利用水下声道的会聚区来实现远程探测。 3)声影区:反转折射声线无法达到的区域,称为声影区。影区内,只存在海面和 海底的反射声线,声强明显小于会聚区声强
说明:会聚区宽度随序号增加而变宽,影区宽度随序号增加变窄。会聚区内平均声强3、1)会聚区内平均声强设无指向性声源的发射功率为W,形成会聚区的声源掠射角范围为(一%m,xm),空间会聚区内的总声功率:W.2.2xm= W4元假设水平距离r处的声线平均掠射角=m/2,则垂直声线方向的环形截面积等于2元r4rsin(xm/2)。声功率均匀分布在环面上,则会聚区的平均声强:WXmWI=2mrsin(xm/2)~r4rarsinx会聚区的宽度,与会聚区序号有关。2)会聚增益:会聚区声强与球面扩展声强之比:14rG:W/4元2Ar3)声强异常:会聚增益的分贝值1A=10lgG=10lg=TL-TL10会聚区传播损失球面波扩展损失注:声强异常为球面波损失高于会聚区损失的分贝数。4、波动理论解释:1)会聚现象是焦散线上大量同相简正波的叠加结果:2)同相叠加的简正波数目越多,会聚增益越大;3)会聚增益也与简正波的深度分布函数有关,即与深度z有关。5、声道基本特征1)反转声线的包络线形成会聚区;2)反转声线不能到达的区域形成声影区:3)会聚区与声影区交替出现在深海声道中,随着传播距离增加上述现象变得不明显。远距离射线声学平均声强平均声场声场1焦散线声场+近距离声场
说明:会聚区宽度随序号增加而变宽,影区宽度随序号增加变窄。 3、会聚区内平均声强 1)会聚区内平均声强 设无指向性声源的发射功率为 W,形成会聚区的声源掠射角范围为 ( ) m m − , ,空间会聚区内的总声功率: 假设水平距离 r 处的声线平均掠射角 = m 2 ,则垂直声线方向的环形截 面积等于 2 sin( 2) m rr 。声功率均匀分布在环面上,则会聚区的平均声 强: 2)会聚增益:会聚区声强与球面扩展声强之比: r r W r I G 4 4 2 = = 3)声强异常:会聚增益的分贝值 注:声强异常为球面波损失高于会聚区损失的分贝数。 4、波动理论解释: 1)会聚现象是焦散线上大量同相简正波的叠加结果; 2)同相叠加的简正波数目越多,会聚增益越大; 3)会聚增益也与简正波的深度分布函数有关,即与深度 z 有关。 5、声道基本特征 1)反转声线的包络线形成会聚区; 2)反转声线不能到达的区域形成声影区; 3)会聚区与声影区交替出现在深海声道中,随着传播距离增加上述现象变得不 明显。 W W m m 2 2 = 4
四、深海声道中的平均声场和传播损失1、声道平均声场若忽略介质吸收和海面、海底的反射损失,则根据聚焦因子和声强:rcosXF(r,z)arCOS Xsinx1(r,z)ax)arsinx(xiI=1/r2当水平距离r较大时,在一个跨度D(z)范围内,可认为有四个地方声强取同一个1(r,=)值,声线在每一处声线水平方向波束宽度等于or_dxdr=0xD(x)平均声强为:I(r,2(r.z)=4声源处声D(x)线掠射角cosxidxr.zD(x)sinx接收处声线掠射角如果声源和接收点的声速接近相等,则声强近似等于:dxI(r.D(x)tgx假设声速分布为线性模型,令x1声线为等声速层内声线掠射角。Htgxo2tgx一H+a2 tgxoaD(xo)水平跨度为:
四、深海声道中的平均声场和传播损失 1、声道平均声场 若忽略介质吸收和海面、海底的反射损失,则根据聚焦因子和声强: 当水平距离 r 较大时,在一个跨度 ( ) 1 D 范围内,可认为有四个地方声强取 同一个 I(r , z) 值,声线在每一处声线水平方向波束宽度等于 1 1 d r dr = 平均声强为: 如果声源和接收点的声速接近相等,则声强近似等于: ( ) ( ) D tg d r I r z 1 4 1 , 假设声速分布为线性模型,令 1 声线为等声速层内声线掠射角。 水平跨度为:
2a,a24H4tg%oD(x)3(a +az2)gtgxo=ag=aa =α2对于对称线性声速分布:声强:tgXodxi1(r,2)=8[tgx(gH+tgxo)若接收点也位于等声速层内,则:dxig1=9X=XogH+tgXo根据折射定律,则可推得:cos?xidxi1=8[J (c /co)-(1- gH)cos xi若X的积分上限取到最大值元/2,则:CiTg2r(1-gH))co/c/co)+gH-1平均声强不仅是接收点(r,z)的函数,也是声源深度z的函数。假设声源也位于等声速层内,则:1TgI =Ci= Co2r(1-gH)VgH一般情况下,有球面扩展向柱面扩展的距离2儿gH<<1> I=/g/H/H/grr2r元I心8注:推导过程对声源和接收点位置进行了限定。若考虑海水介质声吸收引起的衰减,声道的传播损失为:TL = 101g r + 10lg r + ar ×10-32JH/gro =T
( ) g tg tg H D 0 0 1 4 4 = + ( ) 1 2 2 1 2 a a a a g + = 对于对称线性声速分布: 声强: ( ) ( ) + = 0 2 0 1 , tg gH tg tg d r g I r z 若接收点也位于等声速层内,则: = 0 + = 0 2 1 gH tg d r g I 根据折射定律,则可推得: ( ) ( ) − − = 1 2 2 1 0 1 1 2 1 cos cos c c gH d r g I 若 1 的积分上限取到最大值 2 ,则: ( ) ( ) − + − − = 1 1 2 1 2 0 1 0 1 c c c g H c r g H g I 平均声强不仅是接收点(r,z)的函数,也是声源深度 z1的函数。 假设声源也位于等声速层内,则: 1 0 c = c ( ) − − = 1 1 2r 1 gH gH g I 一般情况下,有 注:推导过程对声源和接收点位置进行了限定。 若考虑海水介质声吸收引起的衰减,声道的传播损失为: 3 10lg 10lg 0 10− TL = r + r +r r H g 2 0 = gH 1 g H r I 2 = r H g 2 0 = g H r I I 2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