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2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 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认真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考试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它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基础运用(共15分) 为准备“回溯汉字往事”的语文探究活动,你和同学们一起搜集整理了关于 结绳记事”和“历代书法”两组材料。请根据要求,完成12题的学习任务 1.在给同学讲述下面这段关于“结绳记事”的文字之前,你要先确定读音、 书写、用词、标点使用的准确性。请认真阅读语段,完成((4)题。(共8分)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人类最初的历史以绳索串连,“结”就是最 早的史记。我们无法得知,在没有文字的漫长岁月中,人们如何以①(简要/简 单)的绳结存留纷繁复杂的事件内容。据说,那些绳结只记录②(性命攸关/朝不 保夕)的大事,例如地震、洪灾、日食、月食以及星辰的陨落等等。如果是这样, 那么一个个绳结留下的,就是一次次关乎生死存亡、吉凶祸福的记忆。事实上, 绳子很难保存数十万年,现在我们只能看到存留在上古陶片上的“绳文”那是绳 索的纹理拓印在湿软的陶罐表面,经过火烧而固化下来的印迹。那些常常被认为 是装饰的“绳文”,也许就是人类最初的记事符号。凹凸的绳结痕迹,仿佛是数 十万年前人类的心事,它饱含着后来者越来越读不懂的惊慌、恐惧、渴望,饱含 着后来者越来越读不懂的祈求平安的巨大祝祷。读不懂,但是我们感觉得到它的 美丽。 (1)对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笔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拓印(tuo)祈求(qi)“辰”字的第二笔是“丿” B.拓印(ta)祈求(q1)“辰”字的第二笔是“一” C.拓印(ta)祈求(q)“辰”字的第二笔是 D.拓印(tuo)祈求(q1)“辰”字的第二笔是“一” (2)根据语意,语段中①②处应填入的词语是(2分) A.①简要②性命攸关B.①简单②性命攸关 C.①简要②朝不保夕D.①简单②朝不保夕 (3)画线句方框内应填入的标点及其理由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破折号,用以表示语意的转换,句意由说明绳文难以保存转换到介绍绳文 印迹的保存方法 B.冒号,用以提示下文,引出对“我们只能看到存留在上古陶片上的‘绳 文’”这句话的句意解说。 C.破折号,用以表示解释说明,因为后面的语句是对前面“上古陶片上的 绳文’” 的具体解释。 句号,用以表示语意的结束,因为前一个句子语意已经表达完整,后面语 句是新的语意的开始。 (4)“结”意蕴丰富。它能维系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在“结盟”、“团 结”、“缔结”等词语中,“结”表向心、凝聚之意,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 10 页,共五道大题,22 道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 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认真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考试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 2B 铅笔作答,其它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 15 分) 为准备“回溯汉字往事”的语文探究活动,你和同学们一起搜集整理了关于 “结绳记事”和“历代书法”两组材料。请根据要求,完成 1~2 题的学习任务。 1.在给同学讲述下面这段关于“结绳记事”的文字之前,你要先确定读音、 书写、用词、标点使用的准确性。请认真阅读语段,完成(1)~(4)题。(共 8 分)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人类最初的历史以绳索串连,“结”就是最 早的史记。我们无法得知,在没有文字的漫长岁月中,人们如何以① (简要/简 单)的绳结存留纷繁复杂的事件内容。据说,那些绳结只记录② (性命攸关/朝不 保夕)的大事,例如地震、洪灾、日食、月食以及星辰的陨落等等。如果是这样, 那么一个个绳结留下的,就是一次次关乎生死存亡、吉凶祸福的记忆。事实上, 绳子很难保存数十万年,现在我们只能看到存留在上古陶片上的“绳文”那是绳 索的纹理拓印在湿软的陶罐表面,经过火烧而固化下来的印迹。那些常常被认为 是装饰的“绳文”,也许就是人类最初的记事符号。凹凸的绳结痕迹,仿佛是数 十万年前人类的心事,它饱含着后来者越来越读不懂的惊慌、恐惧、渴望,饱含 着后来者越来越读不懂的祈求平安的巨大祝祷。读不懂,但是我们感觉得到它的 美丽。 (1)对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笔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拓印(tuò)祈求(qǐ)“辰”字的第二笔是“丿” B.拓印(tà )祈求(qí)“辰”字的第二笔是“一” C.拓印(tà)祈求(qí)“辰”字的第二笔是“丿” D.拓印(tuò)祈求(qǐ)“辰”字的第二笔是“一” (2)根据语意,语段中①②处应填入的词语是(2 分) A.①简要 ②性命攸关 B.①简单 ②性命攸关 C.①简要 ②朝不保夕 D.①简单 ②朝不保夕 (3)画线句方框内应填入的标点及其理由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破折号,用以表示语意的转换,句意由说明绳文难以保存转换到介绍绳文 印迹的保存方法。 B.冒号,用以提示下文,引出对“我们只能看到存留在上古陶片上的‘绳 文’”这句话的句意解说。 C.破折号,用以表示解释说明,因为后面的语句是对前面“上古陶片上的 ‘绳文’” 的具体解释。 D.句号,用以表示语意的结束,因为前一个句子语意已经表达完整,后面语 句是新的语意的开始。 (4)“结”意蕴丰富。它能维系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在“结盟”、“团 结”、“缔结”等词语中,“结”表向心、凝聚之意,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
中刘关张“①”,就是兄弟一心、同生共死的典范;“结”也表示事情的收束, 结局、完结、②等词语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提示人们做事要有始有终。(2分) 2.为了呈现历代书家的书法特点,你要逐一展示并解说收集到的四幅名家作 品。在以下解说中,有误的一项是(2分) 《熹平石经》(东汉蔡邕)《宣示表》(三国钟繇) 《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古诗四帖》(唐张旭) A.蔡邕创制汉隶,他的作品用笔方圆兼备,蚕头雁尾,工稳典雅,后人学隶 书常以之为典范。 B.钟繇被尊为“楷书鼻祖”,他处于隶楷错变之时,楷书中有隶书余风,体 势微 扁,古雅精妙。 C.“书圣”王羲之摆脱了汉魏笔风,他的书法笔势秀美遒劲,布局疏朗有致 气韵生动潇洒,纵横自如。 D.“草圣”张旭的狂草风格是在张芝、王羲之行草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狂 放,书写随意,潦草难认。 3.小林想给初一的同学推荐几本名著,请帮他做好准备工作,完成(1)(2) 题。(共5分) (1)在翻找自己读过的名著时,小林发现一张 掉落的插图。根据画面内容,他应将此页 放回《①》一书中去,理由是②。 (2分) (2)小林准备制作一张介绍《骆驼祥子》的荐书卡,草稿如下 ①我要向大家推荐一部京味儿十足的现实主义小说一一鲁迅先生的《骆驼祥 子》。②小说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主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旧社会苦难 生活的人力车夫。我写了一副对联为书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画像:③祥子朴实,拼 死拼活闯岁月;虎妞忠厚,有爱有恨了一生 这段文字有三处错误,请你帮助他改正。(3分) 句①有一处常识错误,应改为 句②有一处语病,应改为: 句③对其中一个人物的特点把握有误,应改为 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 (一)古诗词阅读和默写 阅读《饮酒》,完成46题。(共11分) 次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刘关张“① ”,就是兄弟一心、同生共死的典范; “结”也表示事情的收束, 结局、完结、②等词语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提示人们做事要有始有终。(2 分) 2.为了呈现历代书家的书法特点,你要逐一展示并解说收集到的四幅名家作 品。在以下解说中,有误的一项是(2 分) 《熹平石经》(东汉 蔡邕)《宣示表》(三国 钟繇) 《兰亭集序》(东晋 王羲之)《古诗四帖》(唐 张旭) A.蔡邕创制汉隶,他的作品用笔方圆兼备,蚕头雁尾,工稳典雅,后人学隶 书常以之为典范。 B.钟繇被尊为“楷书鼻祖”,他处于隶楷错变之时,楷书中有隶书余风,体 势微 扁,古雅精妙。 C.“书圣”王羲之摆脱了汉魏笔风,他的书法笔势秀美遒劲,布局疏朗有致, 气韵生动潇洒,纵横自如。 D.“草圣”张旭的狂草风格是在张芝、王羲之行草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狂 放,书写随意,潦草难认。 3.小林想给初一的同学推荐几本名著,请帮他做好准备工作,完成(1)~(2) 题。(共 5 分) (1)在翻找自己读过的名著时,小林发现一张 掉落的插图。根据画面内容,他应将此页 放回《① 》一书中去,理由是② 。 (2 分) (2)小林准备制作一张介绍《骆驼祥子》的荐书卡,草稿如下: ①我要向大家推荐一部京味儿十足的现实主义小说——鲁迅先生的《骆驼祥 子》。②小说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主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旧社会苦难 生活的人力车夫。我写了一副对联为书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画像:③祥子朴实,拼 死拼活闯岁月;虎妞忠厚,有爱有恨了一生。 这段文字有三处错误,请你帮助他改正。(3 分) 句①有一处常识错误,应改为: 句②有一处语病,应改为: 句③对其中一个人物的特点把握有误,应改为: 二、古诗文阅读(共 18 分) (一)古诗词阅读和默写 阅读《饮酒》,完成 4~6 题。(共 11 分)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诗歌的前四句,诗人通过自问自答表明了他①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就 体现在“②”两字中。(2分) 5.诗中两处画线句是诗人田园生活的写照,请任选其一,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3分) 答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借菊花抒归隐之情,“苔花如米小,也学牡 丹开”借苔花寄凡人之志……梅、杏、桃、荷、海棠等花朵的芳姿,始终摇曳在 诗文中,历久弥新。《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因“①,夹岸数百步”而找到令人 向往的世外桃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六月西湖,因“接天莲叶无穷碧, ②”而格外引人遐思。李白的“③,闻道龙标过五溪”尽写悲愁之思;叶绍翁的 “春色满园关不住,④”满溢惊喜之情。“⑤ 染有花香的诗句往往在不经 意间就被我们随口诵出。花语就是心声,不厌百回吟咏。(6分) 文言文阅读(共7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7~9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 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 耳,无案牍 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①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 饮食起居, 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 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③,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 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④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 ⑤乎其似巢也!” (陆游《书巢记》) 【注】①[枕藉]交错地躺在一起。②[觌]di,相见。③[槁枝]枯树枝。槁(g6o), 干枯。 ④[就]靠近。⑤[信]确实。 7.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可以调素琴众口难调B.辄自笑曰浅尝辄止 C.无案牍之劳形好逸恶劳D.或陈于前推陈出新 8.【甲】文中,刘禹锡因“①”(用原文回答),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乙】 文中,陆游因②(用自己的话回答),而笑称自己的居室为“巢”。从中可以看出, 两人都不在意居室的条件,只注重③。(3分) 9.陶渊明自得于田园,刘禹锡安处于陋室,陆游乐居于书巢……每当你内心 躁动不安的时候,会想到谁?他的处世态度给予你怎样的启迪?(2分) 10.下面几则语录出自《论语》,请你阅读后回答问题。 ①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4.诗歌的前四句,诗人通过自问自答表明了他① 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就 体现在“② ”两字中。(2 分) 5.诗中两处画线句是诗人田园生活的写照,请任选其一,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3 分) 答: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借菊花抒归隐之情,“苔花如米小,也学牡 丹开”借苔花寄凡人之志……梅、杏、桃、荷、海棠等花朵的芳姿,始终摇曳在 诗文中,历久弥新。《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因“①,夹岸数百步”而找到令人 向往的世外桃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六月西湖,因“接天莲叶无穷碧, ②”而格外引人遐思。李白的“③,闻道龙标过五溪”尽写悲愁之思;叶绍翁的 “春色满园关不住,④”满溢惊喜之情。“⑤,”,染有花香的诗句往往在不经 意间就被我们随口诵出。花语就是心声,不厌百回吟咏。(6 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 7 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 7~9 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 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 耳,无案牍 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①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 饮食起居, 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 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③,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 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④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 ⑤乎其似巢也!” (陆游《书巢记》) 【注】①[枕藉]交错地躺在一起。②[觌]dí,相见。③[槁枝]枯树枝。槁(gǎo), 干枯。 ④[就]靠近。⑤[信]确实。 7.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可以调素琴众口难调 B.辄自笑曰浅尝辄止 C.无案牍之劳形好逸恶劳 D.或陈于前推陈出新 8.【甲】文中,刘禹锡因“①”(用原文回答),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乙】 文中,陆游因②(用自己的话回答),而笑称自己的居室为“巢”。从中可以看出, 两人都不在意居室的条件,只注重③。(3 分) 9.陶渊明自得于田园,刘禹锡安处于陋室,陆游乐居于书巢……每当你内心 躁动不安的时候,会想到谁?他的处世态度给予你怎样的启迪?(2 分) 答: 10.下面几则语录出自《论语》,请你阅读后回答问题。 ①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②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③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 ④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盜。(《论语·阳 货》) 以上四则语录,都提到了“勇”。孔子认为“勇”总是与①等美德紧密联 系;如果仅逞匹夫之勇,则可能②。(2分) 11.孔子说:“勇者不惧。”名著中有很多勇者形象,请从《水浒传》《西 游记》《红岩》三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 解。(3分) 答: 四、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阅读《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完成1215题。(共8分)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①说起思乡之情,最贴切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最令人魂牵 梦绕的莫过于家乡的炊烟。 ②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子很小,只有几十户人家。村东有一条小河蜿蜒 流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虽是沙土,但岗子上的白杨树却 长得枝繁叶茂。一到夏天,这里绿树浓阴,是我们这帮孩子的玩耍天堂。玩得累 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地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 自己的那个家。起初总是眼花缭乱,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 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尤其吃饭必须有规律,而且还得是热乎饭。因此, 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尽量准时生火做饭,村里最先升起的这一缕炊烟, 多半就是我们家的了。 ③母亲常说:“这炊烟呀,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 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炊烟像不像 花我倒不怎么在意,我所在意的,是母亲在制造炊烟的那个灶台上到底做了什么 好吃的。 ④炊烟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中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而且三 餐有别。 ⑤早晨的炊烟,一般是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 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再熥上几个馒头,配上一碟小咸 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该上学的上学,该上班的上班,该下田的下田,农家 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⑥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也很简单 但一定要吃得硬实,要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 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⑦最美的是傍晚的炊烟,最能彰显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上这顿饭是家 人最全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闲的时候。上学的孩子、玩耍的娃、田间 劳作的父母,城里上班的哥哥姐姐,都倦鸟归林般相继回了家,晚饭自然要丰盛 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哪个成员有点啥喜事,更会杀只鸡或大鹅,炖一锅肉以示
②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③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 ④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 货》) 以上四则语录,都提到了“勇”。孔子认为“勇”总是与① 等美德紧密联 系;如果仅逞匹夫之勇,则可能②。(2 分) 11.孔子说:“勇者不惧。”名著中有很多勇者形象,请从《水浒传》《西 游记》《红岩》三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 解。(3 分) 答: 四、现代文阅读(共 22 分) (一)阅读《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完成 12~15 题。(共 8 分)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①说起思乡之情,最贴切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最令人魂牵 梦绕的莫过于家乡的炊烟。 ②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子很小,只有几十户人家。村东有一条小河蜿蜒 流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虽是沙土,但岗子上的白杨树却 长得枝繁叶茂。一到夏天,这里绿树浓阴,是我们这帮孩子的玩耍天堂。玩得累 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地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 自己的那个家。起初总是眼花缭乱,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 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尤其吃饭必须有规律,而且还得是热乎饭。因此, 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尽量准时生火做饭,村里最先升起的这一缕炊烟, 多半就是我们家的了。 ③母亲常说:“这炊烟呀,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 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炊烟像不像 花我倒不怎么在意,我所在意的,是母亲在制造炊烟的那个灶台上到底做了什么 好吃的。 ④炊烟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中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而且三 餐有别。 ⑤早晨的炊烟,一般是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 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再熥上几个馒头,配上一碟小咸 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该上学的上学,该上班的上班,该下田的下田,农家 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⑥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也很简单, 但一定要吃得硬实,要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 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⑦最美的是傍晚的炊烟,最能彰显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上这顿饭是家 人最全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闲的时候。上学的孩子、玩耍的娃、田间 劳作的父母,城里上班的哥哥姐姐,都倦鸟归林般相继回了家,晚饭自然要丰盛 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哪个成员有点啥喜事,更会杀只鸡或大鹅,炖一锅肉以示
庆贺。乡下人别看干活是急性子,但真正吃起来也蛮讲究,尤其懂得“要想肉更 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 流,会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⑧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 野水闲将白影来”,这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 红”则出自柳永笔端。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但他的“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 渔舍炊烟湿”,却令我疑惑:炊烟也能被沾湿么?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梦里 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炊烟的确也能被沾湿,因为。 ⑨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那个比喻,突然觉得母亲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诗 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 的水墨画,挥毫泼墨,自由舒展,浓淡随意,弯直随风,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 中的妙境只有真正懂它的人才体会得到。并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 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有删改) 12.在作者眼中,家乡的炊烟三餐有别。早上的炊烟轻淡,午间的炊烟①, 傍晚的炊烟则②,都和庄稼人的生活节奏相吻合。(2分) 13.母亲将炊烟比作“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而“我”则把炊烟比作 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请联系全文,分别说说你对这两个比喻的理解。(2 分) 答 14.请根据文意,在第⑧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2分) 答 15.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庄户人家也搬进了高楼,炊烟袅袅的景象如今恐 怕很难见到。请你结合这一背景,围绕文章的内容或主题向作者提一个问题,并 写下作者可能给出的回答。(2分) 问题 回答: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6~18题。(共7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源。创造良好生 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材料一】【材料二】 近五年我国生态修复成果图示“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这是昔日荒漠塞罕坝无比凄凉的景象;“蓝天白云游,绿野无尽头”,这是 如今万顷绿洲塞罕坝怡人的美景。塞罕坝林场几代建设者艰苦奋斗,拼搏奉献, 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被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授予“地球卫士奖” 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塞罕坝人走过的是一条尊重科学、遵从规律的 科学造林、护林之路。改“遮荫育苗”为“全光育苗”,改密植的造林模式为异 龄、复层、混交的营林模式,改“中心靠山植苗法”为“三锹半植苗法”,塞罕 坝人恪守“适地适树”的原则,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为人类治理荒漠、 改善生存环境提供了中国方案。 【材料三】
庆贺。乡下人别看干活是急性子,但真正吃起来也蛮讲究,尤其懂得“要想肉更 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 流,会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⑧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 野水闲将白影来”,这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 红”则出自柳永笔端。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但他的“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 渔舍炊烟湿”,却令我疑惑:炊烟也能被沾湿么?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梦里 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炊烟的确也能被沾湿,因为。 ⑨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那个比喻,突然觉得母亲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诗 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 的水墨画,挥毫泼墨,自由舒展,浓淡随意,弯直随风,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 中的妙境只有真正懂它的人才体会得到。并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 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有删改) 12.在作者眼中,家乡的炊烟三餐有别。早上的炊烟轻淡,午间的炊烟①, 傍晚的炊烟则②,都和庄稼人的生活节奏相吻合。(2 分) 13.母亲将炊烟比作“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而“我”则把炊烟比作 “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请联系全文,分别说说你对这两个比喻的理解。(2 分) 答: 14.请根据文意,在第⑧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2 分) 答: 15.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庄户人家也搬进了高楼,炊烟袅袅的景象如今恐 怕很难见到。请你结合这一背景,围绕文章的内容或主题向作者提一个问题,并 写下作者可能给出的回答。(2 分) 问题: 回答: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6~18 题。(共 7 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源。创造良好生 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材料一】【材料二】 近五年我国生态修复成果图示“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这是昔日荒漠塞罕坝无比凄凉的景象;“蓝天白云游,绿野无尽头”,这是 如今万顷绿洲塞罕坝怡人的美景。塞罕坝林场几代建设者艰苦奋斗,拼搏奉献, 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被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授予“地球卫士奖”。 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塞罕坝人走过的是一条尊重科学、遵从规律的 科学造林、护林之路。改“遮荫育苗”为“全光育苗”,改密植的造林模式为异 龄、复层、混交的营林模式,改“中心靠山植苗法”为“三锹半植苗法”,塞罕 坝人恪守“适地适树”的原则,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为人类治理荒漠、 改善生存环境提供了中国方案。 【材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