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18届九年级语文5月统一测试(一模)试题 本试卷共10页,共10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 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基础·运用(共15分) 2018年新年伊始,一档演绎经典诗词的节目一—《经典咏流传》走进公众视野。同学们为此开 展了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以下是同学们整理的材料,请你根据要求,完成1-5题。 在这个舞台上,既有“旧词新曲”的重新诠释,也有“化词入乐”的创造性chan发。创作者借 助音乐,把古典诗词精准地嵌入当代语境时,古典诗词便不难与现代人的情感与心灵发生深深的共 鸣与碰撞。 事实上,旧词新唱一直是经典传承的一条蹊径。只有把传统文化从“过去完成式”转化为“现 在进行时”,经典才能真正地焕发出新的光彩。不少古典诗词名作都曾被谱以新曲,乘着歌声的翅膀 “飞入寻常百姓家”:有的成为学堂乐歌,对中小学生起到了音乐启蒙的重要作用:有的因慷慨激昂 契合抗日救亡的时代主旋律而被传唱一时。改革开放后,以王立平谱曲的《红楼梦》系列歌曲、谷 建芬谱曲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作品又让古典诗词焕发了新 的生机。随着流行音乐的peng勃发展,除了“旧词谱新曲”的方式,另一种“化词入乐”的创作 手法更被广泛应用。今人以古诗词名篇的题目、诗句为基础,大胆地采用“拿来主义”,从现代人的 角度来诠释古典诗词,让听众在欣赏优美音乐的同时,也悄然走近了古诗词 1.(1)对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划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乐(1e)应(ying)“转”字第四笔是竖B.乐(1e)应(ying)“转”字第四笔是竖 C.乐(yue)应(ying)“转”字第四笔是提D.乐(ye)应(ying)“转”字第四笔是 提 (2)请根据文段中的汉语拼音,将词语写在答题纸的田字格内。(2分) 2.节目邀请了知名歌手音乐人、港台节目主持人、文学院教授、文化名人兼作曲家作为鉴赏团成员, 他们依次登台亮相 (1)请你根据以下“出场宣言”,分别找出与说话者身份搭配最恰当的选项(填写序号)。(2分)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经典走向大众,让传统焕发新生。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光千年,距离万里,诗与歌让同文同种的我们用心交流 C.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让我们用曾经的盛世文化去拥抱今天的文化盛世! 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一次经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的碰撞! ①知名歌手音乐人 ②港台节目主持人 (2)如果你被邀请成为鉴赏团的成员,请仿照以上句子,也为自己设计一句符合身份的“出场宣言”。 (2分) 3.伴随节目的播出,两个人的名字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位是93岁高龄的潘鼎坤教授,另 位是中国科学院的陈涌海教授。教了60多年数学的潘老师,心中有一个火热的诗歌梦,他会用诗词
1 北京市东城区 2018 届九年级语文 5 月统一测试(一模)试题 本试卷共 10 页,共 10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 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 15 分) 2018 年新年伊始,一档演绎经典诗词的节目——《经典咏流传》走进公众视野。同学们为此开 展了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以下是同学们整理的材料,请你根据要求,完成 1-5 题。 在这个舞台上,既有“旧词新曲”的重新诠释,也有“化词入乐”的创造性 chǎn 发。创作者借 助音乐,把古典诗词精准地嵌入当代语境时,古典诗词便不难与现代人的情感与心灵发生深深的共 鸣与碰撞。 事实上,旧词新唱一直是经典传承的一条蹊径。只有把传统文化从“过去完成式”转化为“现 在进行时”,经典才能真正地焕发出新的光彩。不少古典诗词名作都曾被谱以新曲,乘着歌声的翅膀, “飞入寻常百姓家”:有的成为学堂乐.歌,对中小学生起到了音乐启蒙的重要作用;有的因慷慨激昂, 契合抗日救亡的时代主旋律而被传唱一时。改革开放后,以王立平谱曲的《红楼梦》系列歌曲、谷 建芬谱曲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临 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作品又让古典诗词焕发了新 的生机。随着流行音乐的 péng 勃发展,除了“旧词谱新曲”的方式,另一种“化词入乐”的创作 手法更被广泛应.用。今人以古诗词名篇的题目、诗句为基础,大胆地采用“拿来主义”,从现代人的 角度来诠释古典诗词,让听众在欣赏优美音乐的同时,也悄然走近了古诗词。 1.(1)对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划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乐(lè) 应(yìng) “转”字第四笔是竖 B.乐(lè) 应(yīng) “转”字第四笔是竖 C .乐(yuè) 应(yìng) “转”字第四笔是提 D. 乐(yuè) 应(yīng) “转”字第四笔是 提 (2)请根据文段中的汉语拼音,将词语写在答题纸的田字格内。(2 分) 2.节目邀请了知名歌手音乐人、港台节目主持人、文学院教授、文化名人兼作曲家作为鉴赏团成员, 他们依次登台亮相。 (1)请你根据以下“出场宣言”,分别找出与说话者身份搭配最恰当的选项(填写序号)。(2 分)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经典走向大众,让传统焕发新生。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光千年,距离万里,诗与歌让同文同种的我们用心交流。 C.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让我们用曾经的盛世文化去拥抱今天的文化盛世! 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一次经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的碰撞! ①知名歌手音乐人_______ ②港台节目主持人_______ (2)如果你被邀请成为鉴赏团的成员,请仿照以上句子,也为自己设计一句符合身份 ....的“出场宣言”。 (2 分) 答: 3. 伴随节目的播出,两个人的名字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位是 93 岁高龄的潘鼎坤教授,另一 位是中国科学院的陈涌海教授。教了 60 多年数学的潘老师,心中有一个火热的诗歌梦,他会用诗词
歌赋来解释抽象的数学原理。在他眼中,诗词与数学就如同一对双胞胎:[甲j 。研究量 子力学的陈涌海教授,拿起吉他表演时,一下子就把诗仙《将进酒》原作里波澜壮阔的场面给 带出来了。都说科学是人类的未来,传统只是代表过去,陈教授却用他的举动告诉我们 [乙] (1)“诗仙”是指:(1分) (2)从下面句子中选择恰当的语句填写在[甲][乙]处(填写序号即可)。(2分) A.能够看到多远的历史,你才能够抵达多远的未来。 B.他们从事着看似与文艺不沾边的工作,但他们的生活因为诗歌与音乐而丰富 C.一个是表达客观世界的规律,一个是表达内心世界的感受 4.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很多网友在观看节目后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一个观点:这档节目让自己在悄无声息间,被传统诗 词的美所震撼。以《别君叹》为例,当留存八百多年的南宋古琴和着歌者的吟唱响起时,观众仿若 回到了古时,送君千里,思绪悠悠。 一千两百年前,当交通全靠马,通信全靠信件的时候,要送别自己的朋友,就是此去一别,相 见遥遥无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将离情放在了酒和诗里。 一千两百年后,虽然有了飞机、高铁和网络,离别之情仍能触动每个人。曹轩宾这样唱道:“低 吟白雪逢阳春,送君别去无知音。”这是新加的词,也勾画出了千年绵延的离别 千年变换,变的是物,不变的是情 注:①《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楚国两首高雅的乐曲,现泛指高雅深奥的艺术。 5.本节目内容异彩纷呈,题目《经典咏流传》也很有特点,请你结合开场词和主题曲说说对这一题 目的理解。(2分) 开场词: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经典永流传,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 主题曲(节选):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唇齿留香满心田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 、古诗文阅读(18分 (一)默写。(6分,每空1分) 6.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 (《蒹葭》) 7.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曹刿论战》) 8.中国古代文人常常把自然景物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们在寄情山川风物时,成就了许多传诵 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既可以感受到晏殊《浣溪沙》中“ 美好事物消逝和再现的惋惜与欣慰;也可以借古诗文来抒发自己登高远望,天地万物似乎尽收眼底 ”的凌云壮志 (二)阅读《饮酒》,完成9-10题。(4分)
2 歌赋来解释抽象的数学原理。在他眼中,诗词与数学就如同一对双胞胎:[甲] 。研究量 子力学的陈涌海教授,拿起吉他表演时,一下子就把诗仙 《将进酒》原作里波澜壮阔的场面给 带出来了。都说科学是人类的未来,传统只是代表过去,陈教授却用他的举动告诉我们: [乙] 。 (1)“诗仙”是指: (1 分) (2)从下面句子中选择恰当的语句填写在[甲][乙]处(填写序号即可)。(2 分) A.能够看到多远的历史,你才能够抵达多远的未来。 B.他们从事着看似与文艺不沾边的工作,但他们的生活因为诗歌与音乐而丰富。 C.一个是表达客观世界的规律,一个是表达内心世界的感受。 4.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2 分) 很多网友在观看节目后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一个观点:这档节目让自己在悄无声息间,被传统诗 词的美所震撼。以《别君叹》为例,当留存八百多年的南宋古琴和着歌者的吟唱响起时,观众仿若 回到了古时,送君千里,思绪悠悠。 一千两百年前,当交通全靠马,通信全靠信件的时候,要送别自己的朋友,就是此去一别,相 见遥遥无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将离情放在了酒和诗里。 一千两百年后,虽然有了飞机、高铁和网络,离别之情仍能触动每个人。曹轩宾这样唱道:“低 吟白雪逢阳春 ..... ①,送君别去无知音。”这是新加的词,也勾画出了千年绵延的离别。 千年变换,变的是物,不变的是情。 注:①《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楚国两首高雅的乐曲,现泛指高雅深奥的艺术。 答: 5.本节目内容异彩纷呈,题目《经典咏流传》也很有特点,请你结合开场词和主题曲说说对这一题 目的理解。(2 分) 开场词: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经典永流传,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 主题曲(节选):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唇齿留香满心田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 答: 二、古诗文阅读(18 分) (一)默写。(6 分,每空 1 分) 6.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 。(《蒹葭》) 7.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曹刿论战》) 8.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把自然景物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们在寄情山川风物时,成就了许多传诵 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既可以感受到晏殊《浣溪沙》中“ , ”因 美好事物消逝和再现的惋惜与欣慰;也可以借古诗文来抒发自己登高远望,天地万物似乎尽收眼底 时“ , ”的凌云壮志。 (二)阅读《饮酒》,完成 9—10 题。(4 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9.诗中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了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卷,表现岀作者的心 境。(2分) 10.阅读划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联诗句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2分)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1-14题。(8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假尔远逝,往来翕忽。似 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唯竹。吾 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 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 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 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微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 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 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 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 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 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3 饮酒 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9.诗中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了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卷,表现出作者 的心 境。(2 分) 10.阅读划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联诗句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2 分) 答: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 11—14 题。(8 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 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①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唯竹。吾 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 据其间,或芟②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 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 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③,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 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 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 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④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⑤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 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⑥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 足适⑦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选自唐顺之《竹溪记》 注:①绝徼(jiωo):最远的边境地方。徼,边界②芟(shan):锄除。③穷其所生之地:探求它的 原产地。穷,彻底追求。④荆溪:水名,在江苏南部,经溧阳、宜兴,注入太湖。⑤间:间隙。这 里指偶然。⑥土:这里指本土,本地。⑦适:乐 11.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全石以为底 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 B.乃记之而去 芟而去焉 C.或千钱买一石 或以为死 D.其岸势犬牙差互 甥其为我记之 1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凄神寒骨 (2)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皆若空游无所依 答 (2)遍植以竹 14.“记”是古代一种常见文体。《核舟记》主要通过描写核舟的精巧,赞叹王叔远雕刻技艺的高超; 《小石潭记》通过 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竹溪记》则通过京师人、南方人 以及“绝徼海外人”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悟出的道理。(2分 三、名著阅读(共5分) 15.请从[链接材料]中分别选出与表格中《论语》语录内涵相匹配的一项(填序号)。(3分) 《论语》语录 链接材料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①②③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链接材料] [甲]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乙]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6.人们常说:“平凡之中蕴含着伟大”,请你从《红岩》《鲁滨逊漂流记》《朝花夕拾》《海底两万里》 中任选一部作品,就其中一个人物,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答 四、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阅读《花篱》,完成17-19题。(9分)
4 (选自唐顺之《竹溪记》) 注:①绝徼(jiào):最远的边境地方。徼,边界 ②芟(shān):锄除。③穷其所生之地:探求它的 原产地。穷,彻底追求。④荆溪:水名,在江苏南部,经溧阳、宜兴,注入太湖。⑤间:间隙。这 里指偶然。⑥土:这里指本土,本地。 ⑦适:乐。 11.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全石以.为底 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 B.乃记之而去. 或芟而去.焉 C.或.千钱买一石 或.以为死 D.其.岸势犬牙差互 甥其.为我记之 1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 分) (1)凄.神寒骨 凄: (2)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 胜: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1)皆若空游无所依 答: (2)遍植以竹 答: 14.“记”是古代一种常见文体。《核舟记》主要通过描写核舟的精巧,赞叹王叔远雕刻技艺的高超; 《小石潭记》通过 ,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竹溪记》则通过京师人、南方人 以及“绝徼海外人”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悟出 的道理。(2 分) 三、名著阅读(共 5 分) 15.请从[链接材料]中分别选出与表格中《论语》语录内涵相匹配的一项(填序号)。(3 分) 《论语》语录 链接材料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①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②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③ [链接材料] [甲]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乙]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6.人们常说:“平凡之中蕴含着伟大”,请你从《红岩》《鲁滨逊漂流记》《朝花夕拾》《海底两万里》 中任选一部作品,就其中一个人物,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 分) 答: 四、现代文阅读(共 22 分) (一)阅读《花篱》,完成 17-19 题。(9 分)
花篱 朱以撒 ①宽阔碧绿的草坪中,坐落着一些二层小楼。草坪与草坪之间,是低矮的花篱,把这个家居和 另一个家居区别开来。花篱是由许多细密的花树构成,绿色叶片中绽放着细碎的白色小花,映衬着 宁静与安逸。过往行人的目光,可以亳无阻隔地穿过花篱,看到小楼的别致,还有晴明下悠悠晃动 着的秋千。 ②缘于文雅,花篱的美感极大地凸现,它超越了实用。我们欣赏它的美好,也许它的本意,作 为墙的使用初衷已经消失,现在纯是一种象征了 ③“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明史·朱升传》里有这么几句话,当时作为谋略,让明太祖称 善。远在明太祖之前,高筑墙成了抵御外力的一种手段,许多攻略被高墙阻断,打乱了勇猛精进的 计划。墙内的人,安闲地品茶吃酒听戏,看着墙外气急败坏的模样。年月一长,墙越筑越高,越筑 越坚实,心机藏匿于墙内。像苏三监狱的墙,为防囚犯破墙而出,于两面砖墙的夹层填充了大量的 干沙,即便扒下一块砖来,干沙汹汹而出,顷刻把墙洞堵死。美好的东西隔在墙内,或者排除于墙 外,生活变得如此现实,我们由于墙的庇护,安然入睡。 从矮墙到高墙,许多生活的情趣消失了。 ④只有在一些远离城市的地方,墙、门、锁还属于象征意味。墙体长年风侵雨蚀,已经矮到双 手一撑可以跳入:门是两扇不太相称的杉木条钉在一起,白日通常大开,夜里拢到一块意味着关门: 而锁,老化得不行,像是虎符那般两片拼在一起,任何一个小孩找条铁丝,就可以打开。贫富大致 相等,牲畜不过多一头少一头,居家无太多秘密可言。日子像秋收后的田野敞开着,没有提防。外 人在村里走,被目光指证着陌生的身份,眼神里没有疑意,一种让人陌生的新鲜在眼前荡漾着。容 纳密集的人群的都市肯定有些东西萎缩了、消失了。人来到一个反省的方位,满腹心事,看到了有 些隔膜变得厚重起来—一住宅里每一扇铁门都沉重无比。花上千元购置一扇铁门,让人疑窦重重 即便住入顶层,防护的铁栅栏也不可简省。我们郁积在内心的恐慌,有时就是借助这种坚硬的钢铁, 稍稍化解。每一户的成员进门后,无一不是急促地扣门,“砰”的瞬间与外边切断联系。没有木质门 缓缓移动的亲切,生活的从容气息,从合拢门扇的动作里缓缓释放出来。 ⑤许多有象征意味的东西,一旦落入实用,日子就滞重了。 ⑥在书店里翻书是我生活中的一件快事。不带钱,没有购买意向,纯属白看。一个上午可以翻 动十余本书,获其要旨。我也翻动一些我不熟悉的领域,譬如法律、法规方向的条文。耐心阅读中, 这些条款任何一道都是冷冰冰硬邦邦的,难以在修辞上找到感情色彩,它的理性从头到尾,里边的 对象都是抽象的,像是你,像是我,又不是你,不是我。它们像一道道无形的警戒线,无声息地横 在那儿,让人敬畏。没有这些数不清的条款,生活的剧情就混乱了。现在它们静静地躺在书架上, 却每一天都在发生作用,在被人频繁地引用中,保护自己,驳斥对方。对于一个愿意正常生活的人 来说,不去触及它最好。许多有教养的家庭,他们的教育都存有这方面的愿望,从孩童时起,就规 范一种走向;应该这样,或者不允许那样。的确,有人就一辈子安然度过了。这些冷峻的法律文本, 此时纯粹是一本书,或者一本精美的小册子吧
5 花 篱 朱以撒 ①宽阔碧绿的草坪中,坐落着一些二层小楼。草坪与草坪之间,是低矮的花篱,把这个家居和 另一个家居区别开来。花篱是由许多细密的花树构成,绿色叶片中绽放着细碎的白色小花,映衬着 宁静与安逸。过往行人的目光,可以毫无阻隔地穿过花篱,看到小楼的别致,还有晴明下悠悠晃动 着的秋千。 ②缘于文雅,花篱的美感极大地凸现,它超越了实用。我们欣赏它的美好,也许它的本意,作 为墙的使用初衷已经消失,现在纯是一种象征了。 ③“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明史•朱升传》里有这么几句话,当时作为谋略,让明太祖称 善。远在明太祖之前,高筑墙成了抵御外力的一种手段,许多攻略被高墙阻断,打乱了勇猛精进的 计划。墙内的人,安闲地品茶吃酒听戏,看着墙外气急败坏的模样。年月一长,墙越筑越高,越筑 越坚实,心机藏匿于墙内。像苏三监狱的墙,为防囚犯破墙而出,于两面砖墙的夹层填充了大量的 干沙,即便扒下一块砖来,干沙汹汹而出,顷刻把墙洞堵死。美好的东西隔在墙内,或者排除于墙 外,生活变得如此现实,我们由于墙的庇护,安然入睡。 从矮墙到高墙,许多生活的情趣消失了。 ④只有在一些远离城市的地方,墙、门、锁还属于象征意味。墙体长年风侵雨蚀,已经矮到双 手一撑可以跳入;门是两扇不太相称的杉木条钉在一起,白日通常大开,夜里拢到一块意味着关门; 而锁,老化得不行,像是虎符那般两片拼在一起,任何一个小孩找条铁丝,就可以打开。贫富大致 相等,牲畜不过多一头少一头,居家无太多秘密可言。日子像秋收后的田野敞开着,没有提防。外 人在村里走,被目光指证着陌生的身份,眼神里没有疑意,一种让人陌生的新鲜在眼前荡漾着。容 纳密集的人群的都市肯定有些东西萎缩了、消失了。人来到一个反省的方位,满腹心事,看到了有 些隔膜变得厚重起来——住宅里每一扇铁门都沉重无比。花上千元购置一扇铁门,让人疑窦重重。 即便住入顶层,防护的铁栅栏也不可简省。我们郁积在内心的恐慌,有时就是借助这种坚硬的钢铁, 稍稍化解。每一户的成员进门后,无一不是急促地扣门,“砰”的瞬间与外边切断联系。没有木质门 缓缓移动的亲切,生活的从容气息,从合拢门扇的动作里缓缓释放出来。 ⑤ 许多有象征意味的东西,一旦落入实用,日子就滞重了。 ⑥在书店里翻书是我生活中的一件快事。不带钱,没有购买意向,纯属白看。一个上午可以翻 动十余本书,获其要旨。我也翻动一些我不熟悉的领域,譬如法律、法规方向的条文。耐心阅读中, 这些条款任何一道都是冷冰冰硬邦邦的,难以在修辞上找到感情色彩,它的理性从头到尾,里边的 对象都是抽象的,像是你,像是我,又不是你,不是我。它们像一道道无形的警戒线,无声息地横 在那儿,让人敬畏。没有这些数不清的条款,生活的剧情就混乱了。现在它们静静地躺在书架上, 却每一天都在发生作用,在被人频繁地引用中,保护自己,驳斥对方。对于一个愿意正常生活的人 来说,不去触及它最好。许多有教养的家庭,他们的教育都存有这方面的愿望,从孩童时起,就规 范一种走向;应该这样,或者不允许那样。的确,有人就一辈子安然度过了。这些冷峻的法律文本, 此时纯粹是一本书,或者一本精美的小册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