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鉴赏—形象专项练 1.(2018·南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11分) 【双调】水仙子·咏竹 马谦斋 贞姿不受雪霜侵,直节亭亭易见心。渭川风雨清吟枕,花开时有凤寻,文湖州是 个知音。春日临风醉,秋霄对月吟,舞闲阶碎影筛金。 【注】文湖州:宋代著名画家文同,字与可,操韵高洁,以善画竹而闻名,曾 为湖州知州,世称文湖州。 (1)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头两句着眼竹的颜色、竹节,写出了竹常年翠绿、耐寒不变、直节直心的特 性 B.渭川即渭河,古渭河流域以盛产竹子著称。“清吟”,指竹在风雨中的摇曳 之声。 C.“花开时有凤寻,文湖州是个知音”,写竹吸引文士、灵禽,突出竹的孤芳 自赏。 D.“春日临风醉,秋霄对月吟”两句,写出了竹在不同节令、时段的娇美舞姿。 E.“碎影”指诗人映在庭阶的身影;“筛金”指月光经过竹枝筛遮而形成的光 辉 解析:选CEC项,“突出竹的孤芳自赏”错,应是表现竹的高洁气质:E项, “碎影”应是竹子映在庭阶的影子。(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2)这首元曲的思想感情较为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首两句抓住竹的“贞姿”“直节”分 析诗人情感,中间三句抓住竹的“清吟”分析诗人情感,结尾三句抓住竹优美的 舞姿分析诗人情感 答案:写竹的“贞姿”和“直节”,抒发了对坚贞、正直品格的仰慕;写竹的“清 吟”,吸引文士、灵禽,表达了对高洁气质的赏识;写竹优美的舞姿,表达了作 者对竹深深的喜爱。(每点2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遣元 非 怀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谢 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1)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 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 B.“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 以总结首联内容 C.中间两联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 活画出贤妻的形象
二、古代诗歌鉴赏——形象专项练 1.(2018·南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11 分) 【双调】水仙子·咏竹 马谦斋 贞姿不受雪霜侵,直节亭亭易见心。渭川风雨清吟枕,花开时有凤寻,文湖州是 个知音。春日临风醉,秋霄对月吟,舞闲阶碎影筛金。 【注】 文湖州:宋代著名画家文同,字与可,操韵高洁,以善画竹而闻名,曾 为湖州知州,世称文湖州。 (1)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头两句着眼竹的颜色、竹节,写出了竹常年翠绿、耐寒不变、直节直心的特 性。 B.渭川即渭河,古渭河流域以盛产竹子著称。“清吟”,指竹在风雨中的摇曳 之声。 C.“花开时有凤寻,文湖州是个知音”,写竹吸引文士、灵禽,突出竹的孤芳 自赏。 D.“春日临风醉,秋霄对月吟”两句,写出了竹在不同节令、时段的娇美舞姿。 E.“碎影”指诗人映在庭阶的身影;“筛金”指月光经过竹枝筛遮而形成的光 辉。 解析:选 CE C 项,“突出竹的孤芳自赏”错,应是表现竹的高洁气质;E 项, “碎影”应是竹子映在庭阶的影子。(答对一项得 2 分,答对两项得 5 分) (2)这首元曲的思想感情较为丰富,请简要分析。(6 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首两句抓住竹的“贞姿”“直节”分 析诗人情感,中间三句抓住竹的“清吟”分析诗人情感,结尾三句抓住竹优美的 舞姿分析诗人情感。 答案:写竹的“贞姿”和“直节”,抒发了对坚贞、正直品格的仰慕;写竹的“清 吟”,吸引文士、灵禽,表达了对高洁气质的赏识;写竹优美的舞姿,表达了作 者对竹深深的喜爱。(每点 2 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 分) 遣悲怀 元 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 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谢 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1)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 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 B.“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 以总结首联内容。 C.中间两联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 活画出贤妻的形象
D.尾联中的“复”字,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最后两句,出语虽然慷慨, 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E.这首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 解析:选BDB项,“总结首联内容”有误,应为“用以领起中间四句”;D项, 出语虽然慷慨”错误,应为“出语虽然平和” (2)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案: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2 分)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2 分)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 德。(2分) 3.(2018·合肥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牡丹 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从去年与牡丹的相聚落笔,把人世间的深厚情谊浓缩在重逢的特定场景 之中。 B.颔联中“巫峡散”承上文的“怨别离”,拈来巫山云雨的故事,给人花之恋 抹上梦幻的色彩。 颔联“武陵期”典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的故事,用典新颖别致 饶有兴致。 D.颈联以“馨香”“不语”刻画牡丹形象,又以“传情”“彼此知”关照前文。 E.尾联回到现实,写作者于栏边安放了枕席,如对故人一般抵足而卧,互诉衷 情 解析:选AE(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A项,“从去年与牡丹的相聚 落笔”错,应是“从去年与牡丹的分离落笔”。E项,只想在那花栏边,安置下 枕席,并没安放。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査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从每一联切入,抓住关键 词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首联,“怨别离”一词表达了诗人与牡丹别离的愁怨 颔联,运用“武陵期”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与牡丹不期而遇的喜悦;颈联,“不 语”“彼此知”等词表达了诗人与牡丹的相知之情;尾联,“只欲栏边安枕 席”“说相思”则表达了诗人与牡丹情意绵绵的相思之情。 答案:久别不见的愁怨之情。去春牡丹凋零之时,诗人泪湿红笺诉离情。不期而 遇的喜悦之情。诗人在失望中与牡丹不期而遇,更感重逢的喜悦。心有灵犀的相 知之情。人花相顾无言,但彼此心心相印。情意绵绵的相思之情。希望能陪伴在 牡丹的身边,互诉相思之情。(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D.尾联中的“复”字,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最后两句,出语虽然慷慨, 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E.这首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 解析:选 BD B 项,“总结首联内容”有误,应为“用以领起中间四句”;D 项, “出语虽然慷慨”错误,应为“出语虽然平和”。 (2)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 答案: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2 分)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2 分)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 德。(2 分) 3.(2018·合肥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题。(11 分) 牡 丹 薛 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从去年与牡丹的相聚落笔,把人世间的深厚情谊浓缩在重逢的特定场景 之中。 B.颔联中“巫峡散”承上文的“怨别离”,拈来巫山云雨的故事,给人花之恋 抹上梦幻的色彩。 C.颔联“武陵期”典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的故事,用典新颖别致, 饶有兴致。 D.颈联以“馨香”“不语”刻画牡丹形象,又以“传情”“彼此知”关照前文。 E.尾联回到现实,写作者于栏边安放了枕席,如对故人一般抵足而卧,互诉衷 情。 解析:选 AE (答对一项得 2 分,答对两项得 5 分)A 项,“从去年与牡丹的相聚 落笔”错,应是“从去年与牡丹的分离落笔”。E 项,只想在那花栏边,安置下 枕席,并没安放。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从每一联切入,抓住关键 词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首联,“怨别离”一词表达了诗人与牡丹别离的愁怨; 颔联,运用“武陵期”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与牡丹不期而遇的喜悦;颈联,“不 语”“彼此知”等词表达了诗人与牡丹的相知之情;尾联,“只欲栏边安枕 席”“说相思”则表达了诗人与牡丹情意绵绵的相思之情。 答案:久别不见的愁怨之情。去春牡丹凋零之时,诗人泪湿红笺诉离情。不期而 遇的喜悦之情。诗人在失望中与牡丹不期而遇,更感重逢的喜悦。心有灵犀的相 知之情。人花相顾无言,但彼此心心相印。情意绵绵的相思之情。希望能陪伴在 牡丹的身边,互诉相思之情。(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 分) 春 夕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 【注】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是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 的大好山水 (1)下列是对本诗内容与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 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用东风送我经过楚城,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 B.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 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乡,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 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D.尾联暗用五湖典故,含有归隐田园之意。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 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E.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 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解析:选ACA项,“东风送我经过楚城”错,不是东风送我还,而是我送春归 去。C项,“连年累月,无心翻书”理解错误,颈联中“动”意为“动不动”, “书”指书信,正确理解是: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 (2)“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有人评价这两句诗为:以景传情, 仅十四个字,却写得极有层次。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示例一)这一联上句巧用梦境,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郁结成梦,梦已回 故园,(2分)然而毕竟像庄周梦蝶那样虚幻而短暂;(1分)下句写夜深人静,月 光如水,子规啼唤,(2分)更加触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1分) (示例二)这一联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子规 啼唤,愁上加愁。(2分)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 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 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2分)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 触目伤怀。(2分) 5.(2018·东北三省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 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 “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 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是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 的大好山水。 (1)下列是对本诗内容与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 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用东风送我经过楚城,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 B.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 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乡,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 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D.尾联暗用五湖典故,含有归隐田园之意。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 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E.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 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解析:选 AC A 项,“东风送我经过楚城”错,不是东风送我还,而是我送春归 去。C 项,“连年累月,无心翻书”理解错误,颈联中“动”意为“动不动”, “书”指书信,正确理解是: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 (2)“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有人评价这两句诗为:以景传情, 仅十四个字,却写得极有层次。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示例一)这一联上句巧用梦境,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郁结成梦,梦已回 故园,(2 分)然而毕竟像庄周梦蝶那样虚幻而短暂;(1 分)下句写夜深人静,月 光如水,子规啼唤,(2 分)更加触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1 分) (示例二)这一联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子规 啼唤,愁上加愁。(2 分)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 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 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2 分)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 触目伤怀。(2 分) 5.(2018·东北三省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 分)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 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 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 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 “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 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 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 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 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解析:选CE(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C项,古体诗在对仗上没有严 格要求。E项,“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诗中不典型,更谈不上“充满”。 (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査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本诗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是该类诗歌 的主要手法。解答本题,可从物的特征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前两句写荷的生长 环境和“艳”“鲜”,中间六句写荷花的“花”“叶”“色”“香”,绝世空前, 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最后两句中,“结根未得所”一句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 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而心生感慨。“愿托华池边”一句表达自己期盼得到 举荐和朝廷的重用。 答案: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 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写 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 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对 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 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每点2分,其中思想感情和 结合诗歌分析各1分) 6.(2018·广元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约为45岁,贬官为民,闲居 带湖。 (1)下面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四句描绘夜宿王氏茅屋中的实景,声色形神兼绘,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B.“鼠”是“饥”的,可见这里已经长时间断了“烟火”;蝙蝠翻舞,形象逼 真地写出了眼中所见。屋外狂风暴雨,窗纸破烂,瑟瑟作响,用拟人手法写出了 耳中所闻。 C.下片抒写词人心理活动和无限感慨。动物猖獗,秋风凉薄,不能安然入睡, 浮想联翩,焦急万分,怎不更加衰老呢? D.感慨不等于悲观,梦中醒来“眼前万里江山”,看似闲愁实则旷远雄劲。 E.本词语言平淡,笔墨干练,真切自然,别具一格,生动感人。 解析:选ACA项,“声色形神兼绘”错,没有描绘色彩。C项,“动物猖獗, 秋风凉薄,不能安然入睡”错,不能安然入睡的原因应是忧虑国事。 (2)本词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思?请结合全词简要 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诗歌意境及情感的能力。第一问,从“饥鼠”“蝙蝠”“风 雨”“窗纸”等意象可概括出萧瑟破败的意境。从上片描写居住环境的文字里可
C.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 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 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 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E.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 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解析:选 CE (答对一项得 2 分,答对两项得 5 分)C 项,古体诗在对仗上没有严 格要求。E 项,“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诗中不典型,更谈不上“充满”。 (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本诗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是该类诗歌 的主要手法。解答本题,可从物的特征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前两句写荷的生长 环境和“艳”“鲜”,中间六句写荷花的“花”“叶”“色”“香”,绝世空前, 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最后两句中,“结根未得所”一句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 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而心生感慨。“愿托华池边”一句表达自己期盼得到 举荐和朝廷的重用。 答案: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 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写 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 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对 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 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每点 2 分,其中思想感情和 结合诗歌分析各 1 分) 6.(2018·广元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 分)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 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公元 1185 年)前后,约为 45 岁,贬官为民,闲居 带湖。 (1)下面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上片四句描绘夜宿王氏茅屋中的实景,声色形神兼绘,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B.“鼠”是“饥”的,可见这里已经长时间断了“烟火”;蝙蝠翻舞,形象逼 真地写出了眼中所见。屋外狂风暴雨,窗纸破烂,瑟瑟作响,用拟人手法写出了 耳中所闻。 C.下片抒写词人心理活动和无限感慨。动物猖獗,秋风凉薄,不能安然入睡, 浮想联翩,焦急万分,怎不更加衰老呢? D.感慨不等于悲观,梦中醒来“眼前万里江山”,看似闲愁实则旷远雄劲。 E.本词语言平淡,笔墨干练,真切自然,别具一格,生动感人。 解析:选 AC A 项,“声色形神兼绘”错,没有描绘色彩。C 项,“动物猖獗, 秋风凉薄,不能安然入睡”错,不能安然入睡的原因应是忧虑国事。 (2)本词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思?请结合全词简要 分析。(6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及情感的能力。第一问,从“饥鼠”“蝙蝠”“风 雨”“窗纸”等意象可概括出萧瑟破败的意境。从上片描写居住环境的文字里可
理解作者凄凉孤寂之感,而下片“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一句与陆游的 “铁马冰河入梦来”有相似情感表达,诗人有一颗不泯的报国之心。 答案:诗人用饥鼠、蝙蝠、风雨、窗纸等意象,描写了一幅萧瑟破败的意境,(2 分)抒发了诗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辛 酸;(2分)他半夜惊觉,梦中和现实落差之大,表现出诗人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 高的报国热情。(2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一—语言专项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野泊对月有感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 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星空北斗横斜,耳 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C.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的内容,与尾 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 尾联出句表达诗人对朝廷的关切,对句则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从中 可见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E.后人评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寓情于景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解析:选ABA项“属于古体诗的一种”错,律诗是近体诗。B项,应该是“上 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 (2)请结合全诗赏析首联的作用。(6分) 答案:点题。出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内容,对句点明“野泊”的原因。奠定 全诗情感基调。出句一个“乱”字已显出诗人对荒乱时世的感慨,对句中的“逋 逃”则传出漂泊无家的愤激之情。统领全诗,引岀颔联和颈联,呼应尾联。颔联 紧承首联出句,进一步写望月所见所闻;颈联则紧承对句,抒发怀归之情:尾联 所写的兵荒马乱的情景正与首联“乱”字遥相呼应。(每点2分) 2.(208·山东实验中学三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王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
理解作者凄凉孤寂之感,而下片“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一句与陆游的 “铁马冰河入梦来”有相似情感表达,诗人有一颗不泯的报国之心。 答案:诗人用饥鼠、蝙蝠、风雨、窗纸等意象,描写了一幅萧瑟破败的意境,(2 分)抒发了诗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辛 酸;(2 分)他半夜惊觉,梦中和现实落差之大,表现出诗人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 高的报国热情。(2 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语言专项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 分) 野泊对月有感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 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星空北斗横斜,耳 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C.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的内容,与尾 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 D.尾联出句表达诗人对朝廷的关切,对句则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从中 可见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E.后人评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寓情于景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解析:选 AB A 项“属于古体诗的一种”错,律诗是近体诗。B 项,应该是“上 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 (2)请结合全诗赏析首联的作用。(6 分) 答案:点题。出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内容,对句点明“野泊”的原因。奠定 全诗情感基调。出句一个“乱”字已显出诗人对荒乱时世的感慨,对句中的“逋 逃”则传出漂泊无家的愤激之情。统领全诗,引出颔联和颈联,呼应尾联。颔联 紧承首联出句,进一步写望月所见所闻;颈联则紧承对句,抒发怀归之情;尾联 所写的兵荒马乱的情景正与首联“乱”字遥相呼应。(每点 2 分) 2.(2018·山东实验中学三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 分)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王 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