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秦汉文学概说 、秦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 秦灭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大统一的封建帝国,并采 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但严酷的专制政治统治使之很快走向了灭亡。秦在 文化上推行的也是极端专制政策,禁锢思想、摧残文化,使秦代学术文化一派凋 零,文学自然难以有所成就。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 史纲要》)。 、汉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 汉代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昌盛时期。政治的统一、 经济的强盛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汉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是“独尊儒 术”,经学的昌盛影响了文学观念与文学形态。但的汉代思想文化仍存在着一定 的兼容性,它吸纳了道、法、阴阳等诸子思想,以及楚文化的因素,对文学创作 也有一定的影响。 汉代的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西汉初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包括汉初至景帝时期的文学。这 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基本上沿袭着战国文学的余绪。主要成就在于政论散文和辞 赋。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有陆贾的《新语》、贾谊的《新书》,以 及晁错的《论贵粟疏》等。文章思想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很强,其中总结亡秦的历 史经验教训的文章占有相当的数量。文章大多恢宏开阔,疏直激切,气势夺人, 颇有战国文章的遗风。辞赋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鵬 鸟赋》和枚乘的《七发》等。这一时期的辞赋创作体现着由楚辞向汉赋的过渡特 2.西汉中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全盛期,包括武帝至宣帝时期的文学。这 时期的文学创作是两汉的全盛时期。新体赋的创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 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和作品。散文主要有史传散文和政论散文。史传 散文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尚有先秦文章之遗风。政论散文有经 学大师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及对策文,开始向儒家典雅醇厚的文风转变。淮南 王刘安主持宾客编著的《淮南子》仍承继着先秦诸子之余绪。还有桓宽的《盐铁 论》等。 3.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中兴期,包括西汉元帝至东汉 和帝时期的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仍以辞赋和散文为主体。辞赋的著名作家 有扬雄、班固、张衡,模拟前人和更加琢磨技巧是创作的基本倾向。散文的形式 多样,作品众多,有刘向的《新序》、《说苑》、扬雄的《法言》、《太玄》
第二编 秦汉文学概说 一、秦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 秦灭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大统一的封建帝国,并采 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但严酷的专制政治统治使之很快走向了灭亡。秦在 文化上推行的也是极端专制政策,禁锢思想、摧残文化,使秦代学术文化一派凋 零,文学自然难以有所成就。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 史纲要》)。 二、汉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 汉代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昌盛时期。政治的统一、 经济的强盛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汉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是“独尊儒 术”,经学的昌盛影响了文学观念与文学形态。但的汉代思想文化仍存在着一定 的兼容性,它吸纳了道、法、阴阳等诸子思想,以及楚文化的因素,对文学创作 也有一定的影响。 汉代的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西汉初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包括汉初至景帝时期的文学。这 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基本上沿袭着战国文学的余绪。主要成就在于政论散文和辞 赋。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有陆贾的《新语》、贾谊的《新书》,以 及晁错的《论贵粟疏》等。文章思想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很强,其中总结亡秦的历 史经验教训的文章占有相当的数量。文章大多恢宏开阔,疏直激切,气势夺人, 颇有战国文章的遗风。辞赋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 鸟赋》和枚乘的《七发》等。这一时期的辞赋创作体现着由楚辞向汉赋的过渡特 征。 2.西汉中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全盛期,包括武帝至宣帝时期的文学。这 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是两汉的全盛时期。新体赋的创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 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和作品。散文主要有史传散文和政论散文。史传 散文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尚有先秦文章之遗风。政论散文有经 学大师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及对策文,开始向儒家典雅醇厚的文风转变。淮南 王刘安主持宾客编著的《淮南子》仍承继着先秦诸子之余绪。还有桓宽的《盐铁 论》等。 3.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中兴期,包括西汉元帝至东汉 和帝时期的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仍以辞赋和散文为主体。辞赋的著名作家 有扬雄、班固、张衡,模拟前人和更加琢磨技巧是创作的基本倾向。散文的形式 多样,作品众多,有刘向的《新序》、《说苑》、扬雄的《法言》、《太玄》
桓谭的《新论》、班固的《汉书》、王充的《论衡》等。文章的思想和风格大都 受经学的影响 4.东汉后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衰落和转变期,包括安帝至灵帝时期的文 学。辞赋的创作出现了大赋衰微小赋兴盛的局面。张衡、赵壹、蔡邕、祢衡等人 的抒情小赋的创作体现了这种转变。文人诗歌的创作也扭转了一直不振的局面, 出现了《古诗十九首》那样的成熟之作。东汉后期的散文主要是政论散文,有王 符的《潜夫论》、仲长统的《昌言》。 5.此外,汉代乐府民歌的创作相当兴盛,对文人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 影响 第一章秦汉散文 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秦汉散文发展的大致脉络,政论文和史传文(尤其后者)代表了汉代散 文的最高成就,学习本章为《史记》、《汉书》的学习奠定基础。本章以自学为主。 二、主要教学内容 1、“秦世不文”原因:1)享祚日短(15年),百业待兴,无暇顾及文学;2) 崇尚刑名法术,焚书坑儒,灭绝百家学说,破坏文化传统,致使学术荒芜。鲁迅 先生:“由现存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成书年 代约在前239年左右。关于成书过程,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载,当战国之时, 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都以喜养宾客名闻天下。 吕不韦时为秦相,觉得以秦国之强而自己不如四公子是一种羞耻,就大招门客厚 待之,养士至三千人。当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等人著书名闻天下,吕不韦也让 他的门客把各自的见识写下来,集论而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 多万言,以为可以备论天地古今万物之理,号曰《吕氏春秋》,并把它公布于咸 阳市门,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即赏给千金。吕不韦《序意》宣称:“凡 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天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 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由此看,《吕氏春秋》的写作,乃是吕不 韦依托秦国之势从文化思想上来和诸侯争强的产物,其中也许还有吕不韦为秦的 统一天下而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吕氏春秋》内容驳杂,所以《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比较而 言,该书道家、儒家、阴阳家思想更多些,因而有人说它是新道家,有人说它是 新儒家,还有的人说它的指导思想是阴阳家。杂取各家为己所用,对各家学说进
桓谭的《新论》、班固的《汉书》、王充的《论衡》等。文章的思想和风格大都 受经学的影响。 4.东汉后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衰落和转变期,包括安帝至灵帝时期的文 学。辞赋的创作出现了大赋衰微小赋兴盛的局面。张衡、赵壹、蔡邕、祢衡等人 的抒情小赋的创作体现了这种转变。文人诗歌的创作也扭转了一直不振的局面, 出现了《古诗十九首》那样的成熟之作。东汉后期的散文主要是政论散文,有王 符的《潜夫论》、仲长统的《昌言》。 5.此外,汉代乐府民歌的创作相当兴盛,对文人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 影响。 第一章 秦汉散文 一、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秦汉散文发展的大致脉络,政论文和史传文(尤其后者)代表了汉代散 文的最高成就,学习本章为《史记》、《汉书》的学习奠定基础。本章以自学为主。 二、主要教学内容 1、“秦世不文”原因:1)享祚日短(15 年),百业待兴,无暇顾及文学;2) 崇尚刑名法术,焚书坑儒,灭绝百家学说,破坏文化传统,致使学术荒芜。鲁迅 先生:“由现存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成书年 代约在前 239 年左右。关于成书过程,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载,当战国之时, 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都以喜养宾客名闻天下。 吕不韦时为秦相,觉得以秦国之强而自己不如四公子是一种羞耻,就大招门客厚 待之,养士至三千人。当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等人著书名闻天下,吕不韦也让 他的门客把各自的见识写下来,集论而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 多万言,以为可以备论天地古今万物之理,号曰《吕氏春秋》,并把它公布于咸 阳市门,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即赏给千金。吕不韦《序意》宣称:“凡 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 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由此看,《吕氏春秋》的写作,乃是吕不 韦依托秦国之势从文化思想上来和诸侯争强的产物,其中也许还有吕不韦为秦的 统一天下而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吕氏春秋》内容驳杂,所以《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比较而 言,该书道家、儒家、阴阳家思想更多些,因而有人说它是新道家,有人说它是 新儒家,还有的人说它的指导思想是阴阳家。杂取各家为己所用,对各家学说进
行发展和改造,从而构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正是其重要创造;同时也预示了在 秦汉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也逐渐从分到合,朝着为封建大 统建构理论的方向演变。《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 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 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 地”的完整体系。这自然也就把各家不同学说巧妙地纳入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之 中。编者在兼收并蓄中颇具匠心,其中所表现的文章学观念已超出了先秦诸子。 1)虽然风格不完全统一,但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 颇为生动,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2)另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 寓言,据初步统计,全书中的寓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则。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国 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具有 相当重要的地位。《吕》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往往先提出论 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进行论证 李斯《谏逐客疏》,该文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 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谏逐客书》最精彩的是中间一段, 语辞泛滥,意杂诙嘲,语奇字重,兔起鹘落,可谓骈体之祖。李斯虽为羁旅之臣, 然其抗言陈词,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气势,成为后世奏疏的楷模。 2、两汉论说散文发展分期:1)西汉鸿文:西汉前期(前206一前141景帝 死),贾谊和晁错;2)经学文风:西汉中期(前140一前49),董仲舒和刘向;3) 复古文风:西汉后期(前48宣帝死一25东汉建立),刘歆和扬雄;4)复古文风 新变:东汉前期(25-105和帝死),桓谭和王充;5)清议之文:东汉后期(10 220曹丕篡汉),王符和仲长统 3、贾谊、晁错与“西汉鸿文”。因贾谊和晁错的政论散文齐名,鲁迅先生认 为二者“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贾谊代表作: 《过秦论》、《陈政事疏(治安策)》、《论积贮疏》,晁错代表作:《论贵粟疏》、《守 边劝农疏》。其特点为:1)就主题而言,都是事关重大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 思想性和现实意义。2)就艺术言,是篇幅较长的政论文,感情深沉,气势充沛, 说理透彻,逻辑严密,贾谊之文还富有文采 4、董仲舒、刘向与经学文风。董仲舒是西汉大儒,被称为“群儒首”,一生 著述甚丰。其影响最大者,则为《汉书》本传中所载《贤良对策》三篇。元光元 年(前134)五月,汉武帝下诏求贤良文学言治国大要,董仲舒连上三篇对策,从 政治上提出了革除秦弊、德刑并用、重视德治的“更化”主张,从思想上提出了推 尊儒术、抑黜百家的学说和春秋大一统的理论。这三篇文章对中国后世的封建社 会政治思想影响深远,从文学方面看也是优秀的政论散文。其论理宏博而又深刻
行发展和改造,从而构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正是其重要创造;同时也预示了在 秦汉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也逐渐从分到合,朝着为封建大一 统建构理论的方向演变。《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 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 160 篇)。 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 地”的完整体系。这自然也就把各家不同学说巧妙地纳入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之 中。编者在兼收并蓄中颇具匠心,其中所表现的文章学观念已超出了先秦诸子。 1)虽然风格不完全统一,但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 颇为生动,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2)另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 寓言,据初步统计,全书中的寓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则。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国 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具有 相当重要的地位。《吕》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往往先提出论 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进行论证。 李斯《谏逐客疏》,该文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 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谏逐客书》最精彩的是中间一段, 语辞泛滥,意杂诙嘲,语奇字重,兔起鹘落,可谓骈体之祖。李斯虽为羁旅之臣, 然其抗言陈词,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气势,成为后世奏疏的楷模。 2、两汉论说散文发展分期:1)西汉鸿文:西汉前期(前 206-前 141 景帝 死),贾谊和晁错;2)经学文风:西汉中期(前 140-前 49),董仲舒和刘向;3) 复古文风:西汉后期(前 48 宣帝死-25 东汉建立),刘歆和扬雄;4)复古文风 新变:东汉前期(25-105 和帝死),桓谭和王充;5)清议之文:东汉后期(105 -220 曹丕篡汉),王符和仲长统。 3、贾谊、晁错与“西汉鸿文”。因贾谊和晁错的政论散文齐名,鲁迅先生认 为二者“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贾谊代表作: 《过秦论》、《陈政事疏(治安策)》、《论积贮疏》,晁错代表作:《论贵粟疏》、《守 边劝农疏》。其特点为:1)就主题而言,都是事关重大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 思想性和现实意义。2)就艺术言,是篇幅较长的政论文,感情深沉,气势充沛, 说理透彻,逻辑严密,贾谊之文还富有文采。 4、董仲舒、刘向与经学文风。董仲舒是西汉大儒,被称为“群儒首”,一生 著述甚丰。其影响最大者,则为《汉书》本传中所载《贤良对策》三篇。元光元 年(前 134)五月,汉武帝下诏求贤良文学言治国大要,董仲舒连上三篇对策,从 政治上提出了革除秦弊、德刑并用、重视德治的“更化”主张,从思想上提出了推 尊儒术、抑黜百家的学说和春秋大一统的理论。这三篇文章对中国后世的封建社 会政治思想影响深远,从文学方面看也是优秀的政论散文。其论理宏博而又深刻
有包容天地古今的政治历史眼界;其行文明晰晓畅,理致细密,全无艰涩滞重之 笔:其语言素朴无华,其风格则儒雅雍容。这使它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政论文章 但董仲舒的其他文章则缺乏文学性,除散见于《汉书》中的几篇奏疏外,《春秋 繁露》一书的大多数篇章都比较艰涩枯燥。 刘向是西汉后期重要的经学家、目录学家,也是很有成就的散文家,著作多 种:《说苑》、《新序》等书,杂举前代群书轶闻琐事编录而成,寓以劝戒说教之 意。其中许多篇富有小说的意味。政论文继承董仲舒并在引经据典方面有所发展, 如《极谏用外戚封事》历数前代帝王任用外戚之弊,劝汉成帝不要让王氏擅权, 显示出他对刘氏政权旁移的深深关切。《谏营昌陵疏》以历朝贤君尚俭兴邦、昏 君奢侈亡国的生动史事,力劝汉成帝去奢节葬,意蕴深刻,态度诚恳,说理透辟, 是一篇极富教益的好文章。 5、刘歆、扬雄及其复古文风。1)刘歆(前53?-23),字子骏,刘向之子, 刘歆散文最著名的是一篇申斥今文博士反对他提议把古文经学立于学官的《移太 常博士书》。这篇文章梳理了先秦到汉以来儒学的发展历程,强调了古文《尚书》 等三部经典的重要价值,而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今文经学的严重弊病和今文经生 们的卑劣自私。文章发表后,激起群儒愤怒,遭到人们的诋毁,从而把刘歆赶出 了朝廷。这场斗争今文派虽然靠着政治势力暂时压倒了古文派,但刘歆该文实际 上已经敲响了今文学派衰亡的丧钟。 2)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历经汉宣帝、元帝、成帝、 哀帝、平帝以及莽新诸朝,官至大夫。汉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 生多著述,代表作是《太玄》和《法言》。在哲学、文学、语言学乃至天文学等 方面均有很深造诣,也是国内学者公认的与孔孟齐名的大儒,与司马相如均以辞 赋名贯巴蜀,至今在东南亚地区还有广泛影响,对后世影响很大。《法言》模仿 《论语》,采用了问答体。就其内容而言,确立了尊儒宗孔的思想,认为“通天、 地、人曰儒”;唯有孔子之道是“关百圣而不惭,敝天地而不耻”;孔子、周 公之道皆为治国兴邦、修身论学的最高理论。主张为学者要崇本抑末,追随周、 孔的思想;又指出,诸子之学异于孔子,只有孟子、荀子不异,所以孟、荀要高 于诸子,一切学说都应该以孔子为依归,“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好说而 不要诸仲尼,说铃也”。在人性论方面,扬雄提出了“善恶混说”,认为人通 过修身可去恶兴善:在伦理学方面,提出了儒家的“孝”道是做人的最基本准则, “孝,至矣乎!一言而该,圣人不加焉”。《法言》善用比喻说明道理,并有意 无意把辞赋文辞华丽的风格渗透到论说文中。 6、桓谭、王充与复古文风新变。1)桓谭(前23?-56)字君山,沛国相(今 安徽宿县一带)人。汉成帝时以父任为郎,王莽时桓谭“独自守,默然无言”,光
有包容天地古今的政治历史眼界;其行文明晰晓畅,理致细密,全无艰涩滞重之 笔;其语言素朴无华,其风格则儒雅雍容。这使它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政论文章。 但董仲舒的其他文章则缺乏文学性,除散见于《汉书》中的几篇奏疏外,《春秋 繁露》一书的大多数篇章都比较艰涩枯燥。 刘向是西汉后期重要的经学家、目录学家,也是很有成就的散文家,著作多 种:《说苑》、《新序》等书,杂举前代群书轶闻琐事编录而成,寓以劝戒说教之 意。其中许多篇富有小说的意味。政论文继承董仲舒并在引经据典方面有所发展, 如《极谏用外戚封事》历数前代帝王任用外戚之弊,劝汉成帝不要让王氏擅权, 显示出他对刘氏政权旁移的深深关切。《谏营昌陵疏》以历朝贤君尚俭兴邦、昏 君奢侈亡国的生动史事,力劝汉成帝去奢节葬,意蕴深刻,态度诚恳,说理透辟, 是一篇极富教益的好文章。 5、刘歆、扬雄及其复古文风。1)刘歆(前 53?-23),字子骏,刘向之子。 刘歆散文最著名的是一篇申斥今文博士反对他提议把古文经学立于学官的《移太 常博士书》。这篇文章梳理了先秦到汉以来儒学的发展历程,强调了古文《尚书》 等三部经典的重要价值,而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今文经学的严重弊病和今文经生 们的卑劣自私。文章发表后,激起群儒愤怒,遭到人们的诋毁,从而把刘歆赶出 了朝廷。这场斗争今文派虽然靠着政治势力暂时压倒了古文派,但刘歆该文实际 上已经敲响了今文学派衰亡的丧钟。 2)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历经汉宣帝、元帝、成帝、 哀帝、平帝以及莽新诸朝,官至大夫。汉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一 生多著述,代表作是《太玄》和《法言》。在哲学、文学、语言学乃至天文学等 方面均有很深造诣,也是国内学者公认的与孔孟齐名的大儒,与司马相如均以辞 赋名贯巴蜀,至今在东南亚地区还有广泛影响,对后世影响很大。《法言》模仿 《论语》,采用了问答体。就其内容而言,确立了尊儒宗孔的思想,认为“通天、 地、人曰儒” ;唯有孔子之道是“关百圣而不惭,敝天地而不耻” ;孔子、周 公之道皆为治国兴邦、修身论学的最高理论。主张为学者要崇本抑末,追随周、 孔的思想;又指出,诸子之学异于孔子,只有孟子、荀子不异,所以孟、荀要高 于诸子,一切学说都应该以孔子为依归,“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好说而 不要诸仲尼,说铃也” 。在人性论方面,扬雄提出了“善恶混说”,认为人通 过修身可去恶兴善;在伦理学方面,提出了儒家的“孝”道是做人的最基本准则, “孝,至矣乎!一言而该,圣人不加焉”。《法言》善用比喻说明道理,并有意 无意把辞赋文辞华丽的风格渗透到论说文中。 6、桓谭、王充与复古文风新变。1)桓谭(前 23?-56)字君山,沛国相(今 安徽宿县一带)人。汉成帝时以父任为郎,王莽时桓谭“独自守,默然无言”,光
武时为议郎给事中。因为反对谶纬,几被杀,后贬官途中病死。著有《新论》, 对神学进行哲学批判,盛赞扬雄,王充又推崇《新论》,可见他是扬雄和王充之 间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文风质朴,不事雕饰,只求达意,又颇似口语,实际已 经扬弃了扬雄文风的古奥,显示了汉代文章由文转质的新趋势 2)王充《论衡》全书85篇,现存84篇。开始的14篇,选材角度较新:不 是泛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是选取当时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分别加以阐 述,其中包括人的遭遇、命运、天性、才气、骨相等颇有深度的议题,都是围绕 着自身的困扰而展开。这些专论体现了王充对现实的积极参与,同时又流露他对 于人类的终极关怀。最能代表王充疾虚宗旨的是“九虚”、“三增”、《论死》 《订鬼》诸篇,所论述的都是世俗迷妄已久、沉溺最深的问题,涉及的范围非常 广泛,其中包括史书虚妄夸大的记载、天人感应之说、灵魂不死观念等。王充不 但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世俗的虚妄之说,而且对圣贤之言、经典之文也多有辩驳, 指出其夸大失实、不尽可信之处。1)《论衡》是论辩性著作,是一部“实论”型 散文。作者用事实说话,援引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批驳各种虚妄之论。在此 过程中,或同类相证,或巧用比喻,或从生活经验出发,或进行逻辑推理,从必 然性、偶然性、可然性等多方面展开论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为了论证得透彻 充分,每篇都反复诘难,多方发挥,文风雄辩。2)《论衡》文字比较接近汉代口 语,既准确精练,又通俗易懂,和当时那种“深覆典雅,指意难睹”的赋颂迴然 不同。《论衡》的用词朴实无华,不重雕琢,在当时文风日趋骈俪化潮流中独树 一帜。王充的行文不摹拟前人,完全根据内容的需要组织文辞,富有创新精神。 3)王充在《论衡》一书的《艺增》、《超奇》、《佚文》、《对作》、《自纪》诸篇中 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文学观点,这些理论和他写作的倾向是一致的,二者可以 相互印证。 7、王符、仲长统与清议之文。1)清议之文产生背景:汉末外戚、宦官交替 专权,党祸频仍,社会危机日益深重。此时文人即使从政,也无力回天;而社会 理想与人格理想的崩溃,又使得他们陷入极度的绝望和愤懑,于是出现了“清议” 的文章。用文章清议朝政,虽然不能有效地改变现实,但可以减轻精神的重荷。 兼之此时诗歌复苏,辞赋也走向抒情化,文人大都具有诗人的气质,较能自由地 表达感情,也开始自觉追求文采。故这类发愤而作、指切时弊的清议文章,不但 富于激情,也注重语言的表达。 2)王符,生卒年不祥,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出身寒微 性格耿介,与张衡友善。因不得仕进,愤而隐居著书,作《潜夫论》。该书是一 部愤世嫉俗之作,对当时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及不合理的制度多有指斥,切中时 弊。在议论政治上的得失时,往往采用正反对照和排比的笔法,有很强的说服力
武时为议郎给事中。因为反对谶纬,几被杀,后贬官途中病死。著有《新论》, 对神学进行哲学批判,盛赞扬雄,王充又推崇《新论》,可见他是扬雄和王充之 间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文风质朴,不事雕饰,只求达意,又颇似口语,实际已 经扬弃了扬雄文风的古奥,显示了汉代文章由文转质的新趋势。 2)王充《论衡》全书 85 篇,现存 84 篇。开始的 14 篇,选材角度较新:不 是泛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是选取当时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分别加以阐 述,其中包括人的遭遇、命运、天性、才气、骨相等颇有深度的议题,都是围绕 着自身的困扰而展开。这些专论体现了王充对现实的积极参与,同时又流露他对 于人类的终极关怀。最能代表王充疾虚宗旨的是“九虚”、“三增”、《论死》、 《订鬼》诸篇,所论述的都是世俗迷妄已久、沉溺最深的问题,涉及的范围非常 广泛,其中包括史书虚妄夸大的记载、天人感应之说、灵魂不死观念等。王充不 但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世俗的虚妄之说,而且对圣贤之言、经典之文也多有辩驳, 指出其夸大失实、不尽可信之处。1)《论衡》是论辩性著作,是一部“实论”型 散文。作者用事实说话,援引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批驳各种虚妄之论。在此 过程中,或同类相证,或巧用比喻,或从生活经验出发,或进行逻辑推理,从必 然性、偶然性、可然性等多方面展开论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为了论证得透彻 充分,每篇都反复诘难,多方发挥,文风雄辩。2)《论衡》文字比较接近汉代口 语,既准确精练,又通俗易懂,和当时那种“深覆典雅,指意难睹”的赋颂迥然 不同。《论衡》的用词朴实无华,不重雕琢,在当时文风日趋骈俪化潮流中独树 一帜。王充的行文不摹拟前人,完全根据内容的需要组织文辞,富有创新精神。 3)王充在《论衡》一书的《艺增》、《超奇》、《佚文》、《对作》、《自纪》诸篇中 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文学观点,这些理论和他写作的倾向是一致的,二者可以 相互印证。 7、王符、仲长统与清议之文。1)清议之文产生背景:汉末外戚、宦官交替 专权,党祸频仍,社会危机日益深重。此时文人即使从政,也无力回天;而社会 理想与人格理想的崩溃,又使得他们陷入极度的绝望和愤懑,于是出现了“ 清议” 的文章。用文章清议朝政,虽然不能有效地改变现实,但可以减轻精神的重荷。 兼之此时诗歌复苏,辞赋也走向抒情化,文人大都具有诗人的气质,较能自由地 表达感情,也开始自觉追求文采。故这类发愤而作、指切时弊的清议文章,不但 富于激情,也注重语言的表达。 2)王符,生卒年不祥,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出身寒微, 性格耿介,与张衡友善。因不得仕进,愤而隐居著书,作《潜夫论》。该书是一 部愤世嫉俗之作,对当时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及不合理的制度多有指斥,切中时 弊。在议论政治上的得失时,往往采用正反对照和排比的笔法,有很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