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感染力。王符批判靡丽浮华的文风,《潜夫论》一书的文字皆朴实无华,准确 简练。书中虽不时显露批判的锋芒,但以温雅弘博见长,不为卓绝诡激之论,和 王充的《论衡》稍有不同。 3)王充、王符以及后来的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而又各有自 己的特点。仲长统(180~220)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20多岁时 游学青、徐、并、冀之间,倜傥敢言,行为不羁。常托病拒绝州郡召命,被称为 “狂生”。曹操为丞相,他一度入幕参军事,后复为尚书郎,死时40岁。仲长 统生长于汉末乱世。有志不达,怀才不遇,愤世嫉俗,遍擿时弊,蔑视权贵。意 欲高蹈,而终于不能忘世,“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因著论名曰 《昌言》”(《后汉书·仲长统传》。 《昌言》思想复杂,大致论政治则出《荀子》而近法家,讲人生则趋老、庄 而求逍遥,其锋芒主要指向汉末黑暗政治现实,尤其猛烈攻击昏君、外戚、宦官 统治,可谓“其闿陈善道,指柯时敝,剀切之忱,踔厉震荡之气,有不容摩灭者” (严可均《铁桥漫稿·〈昌言〉叙》)。其文风的特点是任气骋词,铺张扬厉,骈 偶排比,形象鲜明。如指斥亡国昏君宠信宦官外戚说:“使饿狼守庖厨,饥虎牧 牢豚,遂至熬天下之脂膏,生人之骨髓,怨毒无聊,祸乱并起,中国扰攘,四 夷侵叛,土崩瓦解,一朝而去。”(《理乱》)表现出建安时代政论散文“渐尚通 侻”、“颇慕纵横”的“骋词之风”(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 8、汉代其他散文。1)论说文(政论文、说理文等);2)历史散文(《史记》 《汉书》等);3)抒情散文:如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枚乘的《谏吴王书》、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杨憚的《报孙会宗书》等,均是以剖白个人思想心迹为 主的书信体散文,或痛陈事理,或自抒怨愤,或嬉笑怒骂,叙事抒情富有感染力, 为汉代散文史上一枝旁逸斜出的奇葩。4)东汉碑文:东汉碑文不像秦刻石铭文 那样凝重呆板,而是不时有清丽之作。蔡邕《郭有道碑》和《陈太丘碑》。5)游 记文: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 课堂讨论选题 1、“秦代无文”原因。 2、两汉论说散文发展分期。 四、课外作业选题 1、名词:《吕氏春秋》、“西汉鸿文”、《淮南子》。 2、两汉论说散文发展分期。 第二章司马迁与《史记》
和感染力。王符批判靡丽浮华的文风,《潜夫论》一书的文字皆朴实无华,准确 简练。书中虽不时显露批判的锋芒,但以温雅弘博见长,不为卓绝诡激之论,和 王充的《论衡》稍有不同。 3)王充、王符以及后来的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而又各有自 己的特点。仲长统(180~220) 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20 多岁时 游学青、徐、并、冀之间,倜傥敢言,行为不羁。常托病拒绝州郡召命,被称为 “狂生”。曹操为丞相,他一度入幕参军事,后复为尚书郎,死时 40 岁。仲长 统生长于汉末乱世。有志不达,怀才不遇,愤世嫉俗,遍擿时弊,蔑视权贵。意 欲高蹈,而终于不能忘世,“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因著论名曰 《昌言》”(《后汉书·仲长统传》。 《昌言》思想复杂,大致论政治则出《荀子》而近法家,讲人生则趋老、庄 而求逍遥,其锋芒主要指向汉末黑暗政治现实,尤其猛烈攻击昏君、外戚、宦官 统治,可谓“其闿陈善道,指抲时敝,剀切之忱,踔厉震荡之气,有不容摩灭者” (严可均《铁桥漫稿·〈昌言〉叙》)。其文风的特点是任气骋词,铺张扬厉,骈 偶排比,形象鲜明。如指斥亡国昏君宠信宦官外戚说:“使饿狼守庖厨,饥虎牧 牢豚,遂至熬天下之脂膏, 生人之骨髓,怨毒无聊,祸乱并起,中国扰攘,四 夷侵叛,土崩瓦解,一朝而去。”(《理乱》)表现出建安时代政论散文“渐尚通 侻”、“颇慕纵横”的“骋词之风”(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 8、汉代其他散文。1)论说文(政论文、说理文等);2)历史散文(《史记》、 《汉书》等);3)抒情散文:如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枚乘的《谏吴王书》、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杨惲的《报孙会宗书》等,均是以剖白个人思想心迹为 主的书信体散文,或痛陈事理,或自抒怨愤,或嬉笑怒骂,叙事抒情富有感染力, 为汉代散文史上一枝旁逸斜出的奇葩。4)东汉碑文:东汉碑文不像秦刻石铭文 那样凝重呆板,而是不时有清丽之作。蔡邕《郭有道碑》和《陈太丘碑》。5)游 记文: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 三、课堂讨论选题 1、“秦代无文”原因。 2、两汉论说散文发展分期。 四、课外作业选题 1、名词:《吕氏春秋》、“西汉鸿文”、《淮南子》。 2、两汉论说散文发展分期。 第二章 司马迁与《史记》
一、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史圣”司马迁的生平经历,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解《史 记》所蕴含的实录精神、批判精神,及其作为纪传体通史的垂范作用,在熟读《项 羽本纪》、《李将军列传》等篇目的基础上把握《史记》的艺术成就,了解《史记》 对后代文学的巨大影响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长河名山的家乡景观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史官世家与乃父的发凡起例;博览群书与兼收并蓄的治学态度;漫游天下、积累 素材并扩大视野;“圣人”情结与著史的历史责任感;李陵事件与发愤著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 年的历史,它主要以人物传记的体例再现了广阔的历史生活画面。《史记》是我 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先秦时期的史著主要是编 年体和国别体,以记事和记言为主,已有记叙人物的成分。《史记》综合借鉴了 前代史著的体例,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在我国历史散文的发展史中具 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也是传记文学发展成熟的标志。 2、《史记》是“史家之绝唱”:“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批判暴露刘 邦、刘彻、吕后与汉文帝),正如班固所评价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 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史记》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思 想倾向性:《史记》歌颂了那些对历史有贡献的英雄人物和具有某种值得肯定的 品行的历史人物,还批判和暴露了丑恶腐朽的社会势力,具有善恶分明的价值尺 度和强烈的历史批判精神 纪传体通史的体例(五种体例以及垂范作用)。 3、《史记》是“无韵之离骚”:叙事艺术(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 驾驭)、人物刻画(闾巷之人的入传、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复杂人格的多维 透视、旁见侧出笔法)、风格特征(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浓郁的悲剧气氛、强 烈的传奇色彩) 4、地位和影响:传记文学的开端;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人文精神的弘 扬;后代散文、小说、戏剧与《史记》的渊源关系 三、课堂讨论选题 1、“发愤著书”说(《报任安书》)与“不平则鸣”(韩愈)、“诗穷而后工”(欧 阳修《六一诗话》)、“国家不幸诗家兴,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元遗山诗》) 2、分析《史记》是“无韵之离骚”。 四、课外作业选题
一、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史圣”司马迁的生平经历,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解《史 记》所蕴含的实录精神、批判精神,及其作为纪传体通史的垂范作用,在熟读《项 羽本纪》、《李将军列传》等篇目的基础上把握《史记》的艺术成就,了解《史记》 对后代文学的巨大影响。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长河名山的家乡景观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史官世家与乃父的发凡起例;博览群书与兼收并蓄的治学态度;漫游天下、积累 素材并扩大视野;“圣人”情结与著史的历史责任感;李陵事件与发愤著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 年的历史,它主要以人物传记的体例再现了广阔的历史生活画面。《史记》是我 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先秦时期的史著主要是编 年体和国别体,以记事和记言为主,已有记叙人物的成分。《史记》综合借鉴了 前代史著的体例,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在我国历史散文的发展史中具 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也是传记文学发展成熟的标志。 2、《史记》是“史家之绝唱”:“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批判暴露刘 邦、刘彻、吕后与汉文帝),正如班固所评价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 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史记》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思 想倾向性:《史记》歌颂了那些对历史有贡献的英雄人物和具有某种值得肯定的 品行的历史人物,还批判和暴露了丑恶腐朽的社会势力,具有善恶分明的价值尺 度和强烈的历史批判精神。 纪传体通史的体例(五种体例以及垂范作用)。 3、《史记》是“无韵之离骚”:叙事艺术(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 驾驭)、人物刻画(闾巷之人的入传、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复杂人格的多维 透视、旁见侧出笔法)、风格特征(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浓郁的悲剧气氛、强 烈的传奇色彩)。 4、地位和影响:传记文学的开端;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人文精神的弘 扬;后代散文、小说、戏剧与《史记》的渊源关系。 三、课堂讨论选题 1、“发愤著书”说(《报任安书》)与“不平则鸣”(韩愈)、“诗穷而后工”(欧 阳修《六一诗话》)、“国家不幸诗家兴,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元遗山诗》)。 2、分析《史记》是“无韵之离骚”。 四、课外作业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