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什么? 1、正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进的历史。“中国”、“文学”(文学是显现在 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一一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史”“古代”(先秦 到1919)各词的含义;“中国古代文学史”还包括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2、分期断代问题:三古、七段(上古一先秦、秦汉;中古一魏晋到唐中叶 安史之乱到南宋亡、元代到明中叶;近古一明嘉靖初到鸦片战争、近代:1840 1919.5.4)。 3、文学史的形成、类型划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文学史才成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按照时间可划分为通史、断代史,按照地域可划分为全球史、国别 史,按照文体可划分为诗史、小说史,按照性别可划分为男性文学史、女性文学 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怎么样? 1、对内而言,文学演进的内因与外因共同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内因:文学 发展的不平衡(文体发展的不平衡、朝代的不平衡、地域的不平衡、治乱的不平 衡、性别的不平衡)与一些相反相成的因素(雅俗的互动、各体的交融、复古 革新的碰撞、文与道的离合)。 2、对外而言,即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世界上源远流长、而 又唯一绵延不绝的文学形态;群星灿烂、巍然屹立的文学形态,在世界文学中具 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什么? 1、思想内容(爱国精神;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自由品格、高洁情怀); 2、艺术手法(欣赏、写作、提高素养); 3、人生态度(不断追求、不断超越,努力提升生活层次、人生境界)。 四、“中国古代文学史”怎么学? 1、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出乎其内、入乎其外; 3、熟读深思、苦记硬背。 五、为什么学 1、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如文学的起源,诗(诗、 词和曲)、赋、文(散文和骈文)小说、戏剧发展的概况等),古为今用,传承文 明,继承遗产,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为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奠定基础 2、提高阅读能力、欣赏能力,指导当今的写作,进一步提高审美情趣,为
绪论 一、“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什么? 1、正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进的历史。“中国”、“文学”(文学是显现在 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史”、“古代”(先秦 到 1919)各词的含义;“中国古代文学史”还包括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2、分期断代问题:三古、七段(上古-先秦、秦汉;中古-魏晋到唐中叶、 安史之乱到南宋亡、元代到明中叶;近古-明嘉靖初到鸦片战争、近代:1840 -1919.5.4)。 3、文学史的形成、类型划分: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后,文学史才成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按照时间可划分为通史、断代史,按照地域可划分为全球史、国别 史,按照文体可划分为诗史、小说史,按照性别可划分为男性文学史、女性文学 史。 二、“中国古代文学史”怎么样? 1、对内而言,文学演进的内因与外因共同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内因:文学 发展的不平衡(文体发展的不平衡、朝代的不平衡、地域的不平衡、治乱的不平 衡、性别的不平衡)与一些相反相成的因素(雅俗的互动、各体的交融、复古、 革新的碰撞、文与道的离合)。 2、对外而言,即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世界上源远流长、而 又唯一绵延不绝的文学形态;群星灿烂、巍然屹立的文学形态,在世界文学中具 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什么? 1、思想内容(爱国精神;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自由品格、高洁情怀); 2、艺术手法(欣赏、写作、提高素养); 3、人生态度(不断追求、不断超越,努力提升生活层次、人生境界)。 四、“中国古代文学史”怎么学? 1、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出乎其内、入乎其外; 3、熟读深思、苦记硬背。 五、为什么学? 1、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如文学的起源,诗(诗、 词和曲)、赋、文(散文和骈文)小说、戏剧发展的概况等),古为今用,传承文 明,继承遗产,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为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奠定基础。 2、提高阅读能力、欣赏能力,指导当今的写作,进一步提高审美情趣,为
以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和其它工作打下基础,培养素质和能力。 3、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通过本课的学习以及言传身教,进行人文教育, 提高人文素质,打下精神的底子,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活着。 六、中国古代文学之美: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内蕴美与形式美,是美的文学, 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正宗 1、内蕴美:首先,我国古代文学注重写实,紧贴生活,直面人生,重视文 学的教化作用与社会效果,具有功利性,开拓了文学的主流与导向。其次,中国 古典文学在注重写实,宗经载道的同时,又具有主性情,重内省的特点。 2、形式美:1)由于汉字方块图形与骈散错落的句式而具有建筑美;2)由 于汉语单音节与双音节词为主的复合变化,严辨四声音韵而具有音乐美;3)由 于诗画同源相通以及形象思维的特点而具有绘画美。 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说 文学艺术起源问题: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 1、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因为人正是在劳动中产生的,恩格斯 《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为了协调行动、交流信息、减轻疲劳等, 就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杭育杭育派”的产生,见鲁迅《门外文谈》。 3、劳动成为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击壤歌》、《弹歌》、《蜡辞》等歌谣。 4、其他说法。巫术仪式发生说(英詹·乔·弗雷泽《金枝》、英哈丽逊《古 代艺术与仪式》);宗教发生说(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把艺术当成一种宗教); 游戏发生说(德康德、布鲁斯、英诗人席勒);圣人创立说(付羲制八卦);心灵 表现说(伴随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而产生);潜意识欲望(弗洛伊德)。 二、先秦文体发展概况: “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 个阶段。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 口头文学,原始诗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始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 文学的开端。 2.殷商甲骨卜辞、《周易》古经、殷商及西周铜器铭文,都是早期书面散 文的萌芽,蕴涵着一定的文学因素。 3.掌握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以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和其它工作打下基础,培养素质和能力。 3、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通过本课的学习以及言传身教,进行人文教育, 提高人文素质,打下精神的底子,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活着。 六、中国古代文学之美: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内蕴美与形式美,是美的文学, 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正宗。 1、内蕴美:首先,我国古代文学注重写实,紧贴生活,直面人生,重视文 学的教化作用与社会效果,具有功利性,开拓了文学的主流与导向。其次,中国 古典文学在注重写实,宗经载道的同时,又具有主性情,重内省的特点。 2、形式美:1)由于汉字方块图形与骈散错落的句式而具有建筑美;2)由 于汉语单音节与双音节词为主的复合变化,严辨四声音韵而具有音乐美;3)由 于诗画同源相通以及形象思维的特点而具有绘画美。 第一编 先秦文学概说 一、文学艺术起源问题: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 1、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因为人正是在劳动中产生的,恩格斯 《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为了协调行动、交流信息、减轻疲劳等, 就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杭育杭育派”的产生,见鲁迅《门外文谈》。 3、劳动成为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击壤歌》、《弹歌》、《蜡辞》等歌谣。 4、其他说法。巫术仪式发生说(英詹·乔·弗雷泽《金枝》、英哈丽逊《古 代艺术与仪式》);宗教发生说(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把艺术当成一种宗教); 游戏发生说(德康德、布鲁斯、英诗人席勒);圣人创立说(付羲制八卦);心灵 表现说(伴随欧洲 19 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而产生);潜意识欲望(弗洛伊德)。 二、先秦文体发展概况: “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 个阶段。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 口头文学,原始诗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始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 文学的开端。 2.殷商甲骨卜辞、《周易》古经、殷商及西周铜器铭文,都是早期书面散 文的萌芽,蕴涵着一定的文学因素。 3.掌握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 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此外,《逸周书》也是 部类似《尚书》的史籍。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 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二书体现 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 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 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二书标志着历史 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 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 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 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 和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上。《墨子》是一部墨子及 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 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 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2)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 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 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 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 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 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庄子》对对话体有所突破,开始向专题论文过渡。 (3)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荀子》 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 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 章的基本特色。《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 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先秦诗歌的概况:先秦诗歌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 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此外,《逸周书》也是一 部类似《尚书》的史籍。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 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二书体现 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 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 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二书标志着历史 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 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 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 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 和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上。《墨子》是一部墨子及 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 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 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2)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 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 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 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 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 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庄子》对对话体有所突破,开始向专题论文过渡。 (3)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荀子》 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 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 章的基本特色。《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 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4.先秦诗歌的概况:先秦诗歌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
中孕育了楚辞。《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了巨大的艺 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楚辞与 《诗经》不同的均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 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采以及艺 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经久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 第一章上古神话 学习目的要求 理解神话的概念,熟悉一些中外著名的神话,领悟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了解中国神话不发达的原因以及现存的神话主要见于哪些典籍,并把握神话对后 世文学的影响。 二、主要教学内容 1、神话的概念: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 识和愿望,马克思说过: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 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式本身。”又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 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 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神话的理解:神话的主人公是神或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 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形式是幻想的或想象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曲折反 映;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 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神话产生的时间只能是史前的生产力不发达的远古 时期 神话的重要性:马克思说:“(神话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希 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具有永久的魅力,永 给人以艺术享受。”(《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就中国神话而言,也应 该是中国“艺术的宝库”,中国“艺术的土壤”等。中国神话具有一种辉煌壮 烈的庞大气势,这种大气势、大气象,不但对后代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且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 2、中国神话的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 造神话以及其他类型。重点讲解几个有代表性的著名神话,并适当联系西方同类 神话故事
中孕育了楚辞。《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了巨大的艺 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楚辞与 《诗经》不同的均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 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采以及艺 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经久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 一。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学习目的要求 理解神话的概念,熟悉一些中外著名的神话,领悟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了解中国神话不发达的原因以及现存的神话主要见于哪些典籍,并把握神话对后 世文学的影响。 二、主要教学内容 1、神话的概念: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 识和愿望,马克思说过: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 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式本身。”又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 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 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神话的理解:神话的主人公是神或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 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形式是幻想的或想象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曲折反 映;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 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神话产生的时间只能是史前的生产力不发达的远古 时期。 神话的重要性:马克思说:“(神话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希 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具有永久的魅力,永 远给人以艺术享受。”(《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就中国神话而言,也应 该是中国“艺术的宝库”,中国“艺术的土壤”等。中国神话具有一种辉煌壮 烈的庞大气势,这种大气势、大气象,不但对后代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且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 2、中国神话的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 造神话以及其他类型。重点讲解几个有代表性的著名神话,并适当联系西方同类 神话故事
3、中国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反抗精神。 4、中国神话不发达的原因以及保存:1)神话的历史化:孔子以及儒家后学 也多讲究经世致用之学,所以煞费苦心的改造神话,使之化为历史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 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 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大戴礼记·五帝德》) 子贡问孔子:“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 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见汪继培辑本《尸子》 卷下)。 《韩非子》中记鲁哀公问孔子"夔一足"的问题,孔子解释为"夔非一足也,夔 有一,足矣 2)神话的文学化:神话流变为寓言是文学化的主要表现。神话本身含有 定的哲理,后世思想家为宣言自己的哲学观点、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常将神话 改造为有所寄托的寓言,神话便文学化了。在先秦诸子著述中,尤其是“寓言十 九”的《庄子》中,寓言不胜枚举,如“鲲化为鹏”、“倏忽与混沌”、“藐姑射之 仙”、“列子御风”、“望洋兴叹”,等等 3)神话的宗教化:神话与原始宗教有如孪生兄弟,都是原始思维的产物。 神话含有宗教的因素,易为宗教所利用。神话流为道教的仙话,就是神话宗教化 的具体表现。西王母神话逐渐演变为仙话,就是其典型实例。 4)神话的保存:《山海经》、《庄子》、《淮南子》、《穆天子传》、《诗经》、《楚 辞》等。 5、中国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素材、艺术精神、原型。 神话作为一种原型,作为一种象征型艺术,它对于中国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神话作为一种原始意象,“是同一类型的无数经验的心理残迹”,“每一个原始意 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 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并且总的来说,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它就像心 理中的一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可以)在这条河床中突然涌成一条大 江,而不是像先前那样在宽阔而清浅的溪流中向前流淌。”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作为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产物,它通过文化积淀的形式传承下去,因此, 这种祖先所遗留下来的情感体验的碎片,一旦被运用在文学作品中,便具有强烈 的震撼力,并使作家进入先人的超越世界,如屈原和蒲松龄等人的作品。同时, 也正是因为神话是一个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体现,我们还可以从中窥知一个民族的 文化根基,这也正是神话的价值所在。 三、课堂讨论选题
3、中国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反抗精神。 4、中国神话不发达的原因以及保存:1)神话的历史化:孔子以及儒家后学 也多讲究经世致用之学,所以煞费苦心的改造神话,使之化为历史;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 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 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大戴礼记·五帝德》) 子贡问孔子:“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 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见汪继培辑本《尸子》 卷下)。 《韩非子》中记鲁哀公问孔子"夔一足"的问题,孔子解释为"夔非一足也,夔 有一,足矣"。 2)神话的文学化:神话流变为寓言是文学化的主要表现。神话本身含有一 定的哲理,后世思想家为宣言自己的哲学观点、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常将神话 改造为有所寄托的寓言,神话便文学化了。在先秦诸子著述中,尤其是“寓言十 九”的《庄子》中,寓言不胜枚举,如“鲲化为鹏”、“倏忽与混沌”、“藐姑射之 仙”、“列子御风”、“望洋兴叹”,等等。 3)神话的宗教化:神话与原始宗教有如孪生兄弟,都是原始思维的产物。 神话含有宗教的因素,易为宗教所利用。神话流为道教的仙话,就是神话宗教化 的具体表现。西王母神话逐渐演变为仙话,就是其典型实例。 4)神话的保存:《山海经》、《庄子》、《淮南子》、《穆天子传》、《诗经》、《楚 辞》等。 5、中国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素材、艺术精神、原型。 神话作为一种原型,作为一种象征型艺术,它对于中国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神话作为一种原始意象,“是同一类型的无数经验的心理残迹”,“每一个原始意 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 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并且总的来说,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它就像心 理中的一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可以)在这条河床中突然涌成一条大 江,而不是像先前那样在宽阔而清浅的溪流中向前流淌。”(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作为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产物,它通过文化积淀的形式传承下去,因此, 这种祖先所遗留下来的情感体验的碎片,一旦被运用在文学作品中,便具有强烈 的震撼力,并使作家进入先人的超越世界,如屈原和蒲松龄等人的作品。同时, 也正是因为神话是一个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体现,我们还可以从中窥知一个民族的 文化根基,这也正是神话的价值所在。 三、课堂讨论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