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2018届高三3月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基 本物质保障,而且也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重要环境。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 结为家庭的幸福。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中华文 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 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 这些家庭伦理道德对维护家庭关系、家庭模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礼记》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所谓“肥”,即健康、 和谐、融洽之意。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责任, 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当然,家庭之中难免有矛盾,这就 需要协调。协调得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 女健康成长,这就是“家和万事兴”。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基本内容 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由孝道形成的 浓厚的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子 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饮水思源、知 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 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像宗教那样通过教堂而主要通 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立爱自亲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从 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广到报师长教导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 等。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里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传统的孝道还要 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进取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 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 心,对待另一方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历史上, 男尊女卑的现象在汉唐时并不明显,宋朝以后比较严重,这当然是需要批判的 但即便在封建社会,也有许多忠于爱情、富不易妻的真君子。如东汉时期的宋弘, 不娶皇族之女,不休患难之妻,“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成为千古佳话。汉代 隐士梁鸿与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更是脍炙人人口。这些事例对 今天的中国人仍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没有稳定、和谐 的夫妇关系,就不可能有稳定、和谐的家庭。对传统夫妇之道进行合理扬弃,对 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郭齐家《家和万事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庭对一个人很重要,能够提供丰富的物质、精神保障,决定了这个人一生 的幸福 B.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使家庭 和谐。 C.传统的孝道强调从孝顺父母始,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直至达到报效祖 国的高度
云南省曲靖市 2018 届高三 3 月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基 本物质保障,而且也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重要环境。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 结为家庭的幸福。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中华文 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 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 这些家庭伦理道德对维护家庭关系、家庭模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礼记》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所谓“肥”,即健康、 和谐、融洽之意。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责任, 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当然,家庭之中难免有矛盾,这就 需要协调。协调得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 女健康成长,这就是“家和万事兴”。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基本内容 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由孝道形成的 浓厚的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子 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饮水思源、知 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 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像宗教那样通过教堂而主要通 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立爱自亲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从 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广到报师长教导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 等。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里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传统的孝道还要 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进取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 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 心,对待另一方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历史上, 男尊女卑的现象在汉唐时并不明显,宋朝以后比较严重,这当然是需要批判的。 但即便在封建社会,也有许多忠于爱情、富不易妻的真君子。如东汉时期的宋弘, 不娶皇族之女,不休患难之妻,“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成为千古佳话。汉代 隐士梁鸿与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更是脍炙人人口。这些事例对 今天的中国人仍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没有稳定、和谐 的夫妇关系,就不可能有稳定、和谐的家庭。对传统夫妇之道进行合理扬弃,对 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郭齐家《家和万事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家庭对一个人很重要,能够提供丰富的物质、精神保障,决定了这个人一生 的幸福。 B.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使家庭 和谐。 C.传统的孝道强调从孝顺父母始,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直至达到报效祖 国的高度
D.男尊女卑不是自古有之,而是经过了历史的演变,汉唐时出现,宋朝是最严 重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总论家庭和睦的重要性,然后列举家庭和睦的表现,从而论证家和万 事兴 B.文章在论证父慈子孝时从父慈对子孝的作用这一角度切入,强调父慈是子孝 的前提 C.文章用引用和对比的论证方法来论证中华文化是通过家庭来培育“懂得报 恩”的品质的 D.文章论证传统夫妇之道时,较为辩证地提出对其合理扬弃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家庭只有每个成员间的关系和谐,才能保证家庭关系、家庭模式的稳定 以及社会的稳定。 B.如果一个家庭充满矛盾,一家人不能同心协力发家致富,家庭就不会幸福。 C.西方通过宗教、中华文化通过家庭培育熏陶说明报恩思想在中西方的获得截 然不同 D.一代代人继承祖辈的志向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家族、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精 神纽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纵然置于荒野,也难掩其辉煌 陈应松 ①莫髙窟没有我想象的雄伟。它几乎蜷缩在沙漠中,不是一座山,是一个沙漠中 的高坎。但它叫山,叫三危山,前临一条干涸的河道,叫宕泉,多么美妙的名字。 其实它在鸣沙山的东面断岩上,30米高,有的仅十多米,也就是沙漠的高处, 因而叫漠(莫)髙窟。凡圣地都要赋予它一个神奇的传说,莫髙窟也不例外。说 是一个云游的僧人叫乐樽,在公元366年路经此地,忽见山头金光闪耀,如现万 佛,于是便驻足下来,开始在岩壁上开凿洞窟。这个传说在八月炎热的太阳中可 以找到答案。一个在酷热沙漠中的跋涉远行者,一定口渴难耐,眼冒金星,四周 毫无遮拦,他因为缺水而致幻觉。但宕泉当时一定水流丰沛,有了水,他可以在 此定居。当时也应该有人烟。不然,他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凿洞窟。他需要信徒的 供养,他还要付钱,要请人,要大量的凿洞工具。如果是荒无人烟之处,这一切 都是空话。当然,公元四世纪是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那些河西走廊和接近西 域的游牧民族与部落笃信佛教,人们虔诚无比,在沙漠的荒凉之处兴建一个千佛 之窟的热情想必是非常高的,加上一些权贵和商人的投入,一洞引来万洞开。那 些跨越千年的佛像、壁画、经卷,成为一个时代辉煌的见证。它洞窟的美丽也不 禁让人想到丝绸的绚丽,与这沙漠单调、凝重的色调完全不相符。而整个的风格, 来自西域。看看那些飞天女神,她们的衣袂,她们的琵琶,她们出现的场景,仍 旧鲜艳逼真的色彩,让人心驰神往。敦煌作为印度佛教东传的重要一站,这个被 时间遗忘的莫高窟成了顽强有力的佐证。 ②敦煌石窟五百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492个,按石窟建筑和功用分为中 心柱窟、殿堂窟、覆斗顶型窟、大像窟、涅槃窟等各种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 型最大者高四十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可以忽略不计。据说,凿窟是只 凿窟的,窟凿好了,让有钱人来请画工画壁画、雕工雕菩萨
D.男尊女卑不是自古有之,而是经过了历史的演变,汉唐时出现,宋朝是最严 重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先总论家庭和睦的重要性,然后列举家庭和睦的表现,从而论证家和万 事兴。 B.文章在论证父慈子孝时从父慈对子孝的作用这一角度切入,强调父慈是子孝 的前提。 C.文章用引用和对比的论证方法来论证中华文化是通过家庭来培育“懂得报 恩”的品质的。 D.文章论证传统夫妇之道时,较为辩证地提出对其合理扬弃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个家庭只有每个成员间的关系和谐,才能保证家庭关系、家庭模式的稳定 以及社会的稳定。 B.如果一个家庭充满矛盾,一家人不能同心协力发家致富,家庭就不会幸福。 C.西方通过宗教、中华文化通过家庭培育熏陶说明报恩思想在中西方的获得截 然不同。 D.—代代人继承祖辈的志向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家族、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精 神纽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纵然置于荒野,也难掩其辉煌 陈应松 ①莫高窟没有我想象的雄伟。它几乎蜷缩在沙漠中,不是一座山,是一个沙漠中 的高坎。但它叫山,叫三危山,前临一条干涸的河道,叫宕泉,多么美妙的名字。 其实它在鸣沙山的东面断岩上,30 米高,有的仅十多米,也就是沙漠的高处, 因而叫漠(莫)高窟。凡圣地都要赋予它一个神奇的传说,莫高窟也不例外。说 是一个云游的僧人叫乐僔,在公元 366 年路经此地,忽见山头金光闪耀,如现万 佛,于是便驻足下来,开始在岩壁上开凿洞窟。这个传说在八月炎热的太阳中可 以找到答案。一个在酷热沙漠中的跋涉远行者,一定口渴难耐,眼冒金星,四周 毫无遮拦,他因为缺水而致幻觉。但宕泉当时一定水流丰沛,有了水,他可以在 此定居。当时也应该有人烟。不然,他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凿洞窟。他需要信徒的 供养,他还要付钱,要请人,要大量的凿洞工具。如果是荒无人烟之处,这一切 都是空话。当然,公元四世纪是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那些河西走廊和接近西 域的游牧民族与部落笃信佛教,人们虔诚无比,在沙漠的荒凉之处兴建一个千佛 之窟的热情想必是非常高的,加上一些权贵和商人的投入,一洞引来万洞开。那 些跨越千年的佛像、壁画、经卷,成为一个时代辉煌的见证。它洞窟的美丽也不 禁让人想到丝绸的绚丽,与这沙漠单调、凝重的色调完全不相符。而整个的风格, 来自西域。看看那些飞天女神,她们的衣袂,她们的琵琶,她们出现的场景,仍 旧鲜艳逼真的色彩,让人心驰神往。敦煌作为印度佛教东传的重要一站,这个被 时间遗忘的莫高窟成了顽强有力的佐证。 ②敦煌石窟五百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 492 个,按石窟建筑和功用分为中 心柱窟、殿堂窟、覆斗顶型窟、大像窟、涅槃窟等各种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 型最大者高四十余米、宽 30 米见方。最小者,可以忽略不计。据说,凿窟是只 凿窟的,窟凿好了,让有钱人来请画工画壁画、雕工雕菩萨
③有一个窟我们看到盛唐时期保存完整的雕塑,气度雍容华贵,又看到清朝时加 塑的菩萨,简直面目狰狞,不像菩萨。导游解释说因为清朝的佛教衰落,人们不 再虔诚。但也许是没请到好的凿工与画工吧。就这样了,不然,到了清代,不会 让那个湖北的王道士把这几万件经卷贱卖给西方人。 ④湖北麻城的王圆箓道士,逃荒到河西后加入戍边,退伍后无家可归,滞留在敦 煌。据说在去到敦煌石窟时,莫髙窟分成几片,有一片叫下寺的荒凉破旧,无人 管理,他就住下来管理守窟,每天清扫,混碗饭吃。但王道士住下后清理洞窟淤 沙,修三清宫(俗称三层楼),还是做了些事。他雇请敦煌贫士杨果为文案,让 其抄写道经,发售道教信众。后来“下寺”因道教香火盛了,朝山进香者络绎不 绝,王道士便在今天编号的第16窟甬道内设案,接待香客,代写醮章,兼收布 施,登记入账。“光绪二十六年(1900)初夏,杨某坐此窟甬道内,返身于北壁 磕烟锅头,觉有空洞回音,疑有密室,以告圆箓,于是年五月二十五日半夜相与 破壁探察,发现积满写卷、卬本、画幡、铜佛等的藏经洞 ⑤这些如山的经书共有五万多卷,包括公元三、四世纪时的贝叶梵文佛典,用古 突厥文、突厥文、藏文、西夏文等文字写成的佛经,世界上最古老的手抄经文。 出土的藏经中还有禅定传灯史的贵重资料,各种极具价值的地方志,摩尼教和景 教的教义传史书等,被王道士断断续续卖掉了四万多卷。 ⑥国宝经卷不管什么原因流散于国外,已经被时间五马分尸。而当时王道士报告 给官府后并未引起重视,不就是些庙里的经书嘛。有懂的,找王道士索要,求官, 卖钱,中饱私囊。信仰崩滑的年代人们看重的是金钱,没有敬畏。后来因为大部 分被卖,1910年,风雨飘摇的清政府下令,把剩余的敦煌卷子全部运往北京保 存。在运送的迢迢路途上,几乎每到一处都失窃一部分。听说“十年浩劫”中敦 煌本地竟有一捆捆经卷在抄家时被抄了出来,这真是天下奇闻。 ⑦走在敦煌正午的烈日下,宕泉河没有了一滴水,河床裸露。热汗涔涔地放眼三 危山四野,一片黄沙卷热烟。敦煌就蜷缩在这里吗?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敦煌?它 如此貌不惊人,却惊艳了世界。我只能感叹文化到了一定的巅峰,纵然置于荒野, 也难掩其辉煌炫目,绝俗容姿。 (有删改)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莫髙窟没有“我”想象的雄伟,几乎蜷缩在沙漠中,这主要说明作者认为莫 高窟的地理位置不具有优势。 B.第②段介绍敦煌石窟的建筑和功用以及窟型,这表明敦煌石窟给作者带来一 种强烈的神秘感。 C.第④段写王道士对下寺的管理是有贡献的,而藏经洞的发现则是得力于杨某 的一个偶然的动作。 D.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敦煌石窟的游历过程,感事寄兴,表达了对敦煌莫高窟虽 藏身于大漠却依旧惊艳世界的体悟。 5.第①段中作者插叙一个云游僧人的传说,有何用意?(5分) 6.请结合原文,从地域和文化两个角度谈谈你对画线句“纵然置于荒野,也难 掩其辉煌炫目,绝俗容姿”的理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③有一个窟我们看到盛唐时期保存完整的雕塑,气度雍容华贵,又看到清朝时加 塑的菩萨,简直面目狰狞,不像菩萨。导游解释说因为清朝的佛教衰落,人们不 再虔诚。但也许是没请到好的凿工与画工吧。就这样了,不然,到了清代,不会 让那个湖北的王道士把这几万件经卷贱卖给西方人。 ④湖北麻城的王圆箓道士,逃荒到河西后加入戍边,退伍后无家可归,滞留在敦 煌。据说在去到敦煌石窟时,莫高窟分成几片,有一片叫下寺的荒凉破旧,无人 管理,他就住下来管理守窟,每天清扫,混碗饭吃。但王道士住下后清理洞窟淤 沙,修三清宫(俗称三层楼),还是做了些事。他雇请敦煌贫士杨果为文案,让 其抄写道经,发售道教信众。后来“下寺”因道教香火盛了,朝山进香者络绎不 绝,王道士便在今天编号的第 16 窟甬道内设案,接待香客,代写醮章,兼收布 施,登记入账。“光绪二十六年(1900)初夏,杨某坐此窟甬道内,返身于北壁 磕烟锅头,觉有空洞回音,疑有密室,以告圆箓,于是年五月二十五日半夜相与 破壁探察,发现积满写卷、印本、画幡、铜佛等的藏经洞。” ⑤这些如山的经书共有五万多卷,包括公元三、四世纪时的贝叶梵文佛典,用古 突厥文、突厥文、藏文、西夏文等文字写成的佛经,世界上最古老的手抄经文。 出土的藏经中还有禅定传灯史的贵重资料,各种极具价值的地方志,摩尼教和景 教的教义传史书等,被王道士断断续续卖掉了四万多卷。 ⑥国宝经卷不管什么原因流散于国外,已经被时间五马分尸。而当时王道士报告 给官府后并未引起重视,不就是些庙里的经书嘛。有懂的,找王道士索要,求官, 卖钱,中饱私囊。信仰崩滑的年代人们看重的是金钱,没有敬畏。后来因为大部 分被卖,1910 年,风雨飘摇的清政府下令,把剩余的敦煌卷子全部运往北京保 存。在运送的迢迢路途上,几乎每到一处都失窃一部分。听说“十年浩劫”中敦 煌本地竟有一捆捆经卷在抄家时被抄了出来,这真是天下奇闻。 ⑦走在敦煌正午的烈日下,宕泉河没有了一滴水,河床裸露。热汗涔涔地放眼三 危山四野,一片黄沙卷热烟。敦煌就蜷缩在这里吗?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敦煌?它 如此貌不惊人,却惊艳了世界。我只能感叹文化到了一定的巅峰,纵然置于荒野, 也难掩其辉煌炫目,绝俗容姿。 (有删改)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莫高窟没有“我”想象的雄伟,几乎蜷缩在沙漠中,这主要说明作者认为莫 高窟的地理位置不具有优势。 B.第②段介绍敦煌石窟的建筑和功用以及窟型,这表明敦煌石窟给作者带来一 种强烈的神秘感。 C.第④段写王道士对下寺的管理是有贡献的,而藏经洞的发现则是得力于杨某 的一个偶然的动作。 D.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敦煌石窟的游历过程,感事寄兴,表达了对敦煌莫高窟虽 藏身于大漠却依旧惊艳世界的体悟。 5.第①段中作者插叙一个云游僧人的传说,有何用意?(5 分) 6.请结合原文,从地域和文化两个角度谈谈你对画线句“纵然置于荒野,也难 掩其辉煌炫目,绝俗容姿”的理解。(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近日,上海地铁上有一年轻男子以上班太累为由,拒绝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还 抢夺乘客拍摄的手机。随后,该男子回应称,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 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 争座事件频发,除了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缺乏,也与一些市民让座的公德意识缺失 有关。然而,公交车和地铁均是公共场所,车上的座位当属公共资源,每个人都 享有平等的权利,在照顾老弱病残孕等人群的基础上,一般讲究的是先来后到、 顺位而坐,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 给特殊人群让座,并非是法律规定,而仅是社会公德的一种价值取向。现实情况 却是,年轻者给年老者让座,变成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而年老者给年轻人让座, 被公认为违反了常规和伦理,这显然是一种道德的“错位”。 从某种程度上讲,发生在公交车和地铁上的“让座风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人 文关怀的呼唤与诉求。因此,与其道德绑架“让座”,不如增加公交车、地铁上 的老幼病残孕专座。 (摘编自《让座不如增加专座》,2017年7月6日《北京晨报》 材料二: 图表一:你不让座的理由 判断出对方不是让座对象 34.76% 怕被拒绝自107 认为别人会让座2+% 身体不适 自己奔波一天实在太累 图表二:你通常会给哪些人让座 其他 1.83% 没让过口17% 孕妇 32.38% 残疾人 1167% 小孩 483% 4752%
近日,上海地铁上有一年轻男子以上班太累为由,拒绝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还 抢夺乘客拍摄的手机。随后,该男子回应称,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 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 争座事件频发,除了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缺乏,也与一些市民让座的公德意识缺失 有关。然而,公交车和地铁均是公共场所,车上的座位当属公共资源,每个人都 享有平等的权利,在照顾老弱病残孕等人群的基础上,一般讲究的是先来后到、 顺位而坐,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 给特殊人群让座,并非是法律规定,而仅是社会公德的一种价值取向。现实情况 却是,年轻者给年老者让座,变成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而年老者给年轻人让座, 被公认为违反了常规和伦理,这显然是一种道德的“错位”。 从某种程度上讲,发生在公交车和地铁上的“让座风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人 文关怀的呼唤与诉求。因此,与其道德绑架“让座”,不如增加公交车、地铁上 的老幼病残孕专座。 (摘编自《让座不如增加专座》,2017 年 7 月 6 日《北京晨报》) 材料二:
图表三:如果发现真有人需要座位,对于不让座的人,你怎么看? 其他口1和 他也买了票,不让座是他的权利 3708% 与我无关,无所谓口417 他可能有他的理由 41% 认为不礼貌 材料三 越是这种人人自觉、从善如流的时候,也越要防止出现那种过犹不及的“指教心 态”一一有些人好为人师,常常越俎代庖,“做人情” 有道是“让座是情分”,上海地铁中的“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 是因为时下确存这么一种文明的“陋习”:一些人所谓的讲道德,不是为了约束 自己,而常常是用作审判他人。这里,还应该批评一下那个拍照的乘客,且不议 随意偷拍传播是否有侵权之嫌,而动辄以曝光威胁他人让座,显然已跟文明修为 背道而驰 真正的文明引导者,一事当前,只会先想到“我能怎么做”,而不是手电筒照别 人,习惯性地去指教“你该如何做”。 (摘编自《多做“让座主角”,少当“让座指导”》,2017年7月6日光明网) 材料四 在如何对待公交“让座”这类道德行为时,我们常常没有厘清,乃至有意无意间 混淆了“道德髙线”与“法律底线”之间的区别和界限,误将“道德髙线”认作 “法律底线”,很明显,“让座”只是一种“道德高线”,而非“法律底线”层 面和意义上的行为。只可以在道德上倡导,而不可以在法律上强制,即使“拒不 让座”,也并不违反法律。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强求甚至强制 他人“让座”,势必不仅侵犯他人“不做什么”的法律自由,而且同时也会无形 中矮化贬损“让座”等道德行为原本固有的高尚德行、成色 作为一种社会美德,“让座”非常值得提倡、追求,但如何去提倡、追求,显然 也应以一种充分合乎道德的方式来进行。要想真正倡导这种美德,更道德的方式 方法,显然不是“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而是“自己主 动让座”“检讨自己何以没让座”。 (摘编自《“让座纠纷”混淆了道德髙线法律底线》,2017年7月7日红网)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座的原因、对象各不相同,不让座的原因却在自身 B.大多数民众都有给人让座的经历,同时,选择让座的对象主要集中在老人、 孕妇等有需要帮助的人 C.即使真的有人需要座位,大部分人也认为不让座的人也有他的理由,另外认 为“他买了票,让不让是他的权利”的也不少。 D.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有一小部分人从来没有让座的经历;还有极少数人认为 让不让座和自己没有关系,持无所谓的态度
材料三: 越是这种人人自觉、从善如流的时候,也越要防止出现那种过犹不及的“指教心 态”——有些人好为人师,常常越俎代庖,“做人情”。 有道是“让座是情分”,上海地铁中的“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 是因为时下确存这么一种文明的“陋习”:一些人所谓的讲道德,不是为了约束 自己,而常常是用作审判他人。这里,还应该批评一下那个拍照的乘客,且不议 随意偷拍传播是否有侵权之嫌,而动辄以曝光威胁他人让座,显然已跟文明修为 背道而驰。 真正的文明引导者,一事当前,只会先想到“我能怎么做”,而不是手电筒照别 人,习惯性地去指教“你该如何做”。 (摘编自《多做“让座主角”,少当“让座指导”》,2017 年 7 月 6 日光明网) 材料四: 在如何对待公交“让座”这类道德行为时,我们常常没有厘清,乃至有意无意间 混淆了“道德高线”与“法律底线”之间的区别和界限,误将“道德高线”认作 “法律底线”,很明显,“让座”只是一种“道德高线”,而非“法律底线”层 面和意义上的行为。只可以在道德上倡导,而不可以在法律上强制,即使“拒不 让座”,也并不违反法律。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强求甚至强制 他人“让座”,势必不仅侵犯他人“不做什么”的法律自由,而且同时也会无形 中矮化贬损“让座”等道德行为原本固有的高尚德行、成色。 作为一种社会美德,“让座”非常值得提倡、追求,但如何去提倡、追求,显然 也应以一种充分合乎道德的方式来进行。要想真正倡导这种美德,更道德的方式 方法,显然不是“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而是“自己主 动让座”“检讨自己何以没让座”。 (摘编自《“让座纠纷”混淆了道德高线法律底线》,2017 年 7 月 7 日红网)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让座的原因、对象各不相同,不让座的原因却在自身。 B.大多数民众都有给人让座的经历,同时,选择让座的对象主要集中在老人、 孕妇等有需要帮助的人。 C.即使真的有人需要座位,大部分人也认为不让座的人也有他的理由,另外认 为“他买了票,让不让是他的权利”的也不少。 D.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有一小部分人从来没有让座的经历;还有极少数人认为 让不让座和自己没有关系,持无所谓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