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玉林市、百色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共18个小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 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生民的家园,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 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 表现为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 们,反映了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是乡民生活的 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较之工业的高度发展, 农业的缓慢发展常常给人以安全稳定的印象。相对于城市的狂躁、复杂与多变, 乡村则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 的价值和传统。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的大量消失并不意味着乡村文化的消亡, 相反,乡村更加稀缺而珍贵,乡村依然是人们心灵的寓所。在中国古代社会里 乡村文化是与庙堂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在人们的记忆中,乡村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故乡是人们魂牵梦绕 的地方。回归乡里、落叶归根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在现代社会,乡村文化依然 是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许多城里人生活在都市却处处以乡村为归 依,有所谓“乡土中国”的心态。 城镇化是“以城带镇”的发展模式,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 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 进,“城市病”日趋凸显,主要表现为空气等环境条件恶化、水资源紧缺、交通 拥堵、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居住条件恶劣、就业融入困难等。其实城市病不仅如 此,还包括更为严重的精神家园的迷失。城镇化使大量乡民突然进入现代生活, 不仅造成诸多的不适应,而且使乡土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充满诗情画意的 田园风光被喧嚣和紧张的城市气氛所代替,进城期望与生存状况的冲突、乡村记 忆与城市体验的冲突造成身份认同的迷茫与困惑。在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土地被 大片征用、第一产业从业比例迅速降低的现实境况下,如何建设他们的家园尤其 是精神家园令人担忧。学者们认为,走出乡村文化生存困境的途径是重构乡村文 化,即通过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 村文化个性:开展乡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另 方面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系统综合治理;乡村文化建设也应该现 代化,但不是简单机械的城市化。乡村文化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 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在现时代,尽管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 但乡村文化仍有其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社会意义、精神价值。维护、传承和 创新乡村文化使之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匹配,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适应,是亟 待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广西南宁市、玉林市、百色市 2016 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1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8 页,共 18 个小题,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 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生民的家园,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 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 表现为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 们,反映了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是乡民生活的 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较之工业的高度发展, 农业的缓慢发展常常给人以安全稳定的印象。相对于城市的狂躁、复杂与多变, 乡村则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 的价值和传统。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的大量消失并不意味着乡村文化的消亡, 相反,乡村更加稀缺而珍贵,乡村依然是人们心灵的寓所。在中国古代社会里, 乡村文化是与庙堂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在人们的记忆中,乡村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故乡是人们魂牵梦绕 的地方。回归乡里、落叶归根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在现代社会,乡村文化依然 是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许多城里人生活在都市却处处以乡村为归 依,有所谓“乡土中国”的心态。 城镇化是“以城带镇”的发展模式,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 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 进,“城市病”日趋凸显,主要表现为空气等环境条件恶化、水资源紧缺、交通 拥堵、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居住条件恶劣、就业融入困难等。其实城市病不仅如 此,还包括更为严重的精神家园的迷失。城镇化使大量乡民突然进入现代生活, 不仅造成诸多的不适应,而且使乡土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充满诗情画意的 田园风光被喧嚣和紧张的城市气氛所代替,进城期望与生存状况的冲突、乡村记 忆与城市体验的冲突造成身份认同的迷茫与困惑。在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土地被 大片征用、第一产业从业比例迅速降低的现实境况下,如何建设他们的家园尤其 是精神家园令人担忧。学者们认为,走出乡村文化生存困境的途径是重构乡村文 化,即通过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 村文化个性;开展乡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另一 方面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系统综合治理;乡村文化建设也应该现 代化,但不是简单机械的城市化。乡村文化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 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在现时代,尽管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 但乡村文化仍有其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社会意义、精神价值。维护、传承和 创新乡村文化使之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匹配,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适应,是亟 待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乡村文化是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是传统的乡村人们生活的主 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 B.乡村文化是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能反映乡民的 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作用重大。 C.乡村文化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充满 诗意与温情,它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 D.乡村文化反映着人们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 理想追求等,在传统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乡村的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与城市工业文化、庙堂文化都不相同 城里人虽然生活在都市,但他们却都以乡村为归依。 B.乡村农业发展缓慢,给人以安全稳定的印象,乡村生活安详稳定、恬淡自足, 回归乡里、落叶归根往往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 C.我国当前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改变了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 模式,城市病日趋凸显,乡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危机。 D.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农业从业人员比例迅速降低,不但使传 统乡村面临困境,也给被迫走进城市的乡民带来了困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等 系列重构乡村文化的手段,是走出乡村文化生存困境的途径 B.乡村文化建设既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又要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 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应现代化,但不能简单机械地城市化 C在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的当今时代,乡村文化仍具有独立的价值体系 和独特的社会意义、精神价值,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D.乡村文化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应维护、传承和创新 乡村文化,使之大发展、大繁荣,以取代城市工业文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褚赑[sh]字谋远,少以才干称,袭爵关内侯。于时长沙王义擅权,成都、河间 阻兵于外,知内难方作,乃弃官避地幽州。后河北有寇难,复还乡里。河南尹 举赑行本县事。及天下鼎沸,赑招合同志,将图过江,先移住阳城界。赑与蒙阳 太守郭秀共保万氏台,秀不能绥众,与将陈抚、郭重等构怨,遂相攻击。哭惧祸 及,谓抚等日:“诸君所以在此,谋逃难也。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 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 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抚等悔悟,与秀交和。时 数万口赖赑获全 建兴初,复为梁郡司马。时部将耿奴甚得人情,而专势,赑常优遇之。梁郡太傅 王玄为政既急,知其不能容奴,因戒之日:“卿威杀已多,而人情难一,官深 慎之。”玄纳灵言,外羁縻奴,而内怀愤。会迁为陈留,将发,乃收奴斩之。奴 余党聚众杀玄。梁郡既有内难,而徐州贼张平等欲掩袭之。郡人遑惑,将以郡归 平。抚之,众心乃定。 成帝初,为左卫将军。苏峻之役,朝廷戒严,以燙为侍中,典征讨军事。既而王 师败绩,司徒王导谓赑日:“至尊当御正殿,君可启令速出。”凝即入上大阁
A.乡村文化是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是传统的乡村人们生活的主 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 B.乡村文化是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能反映乡民的 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作用重大。 C.乡村文化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充满 诗意与温情,它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 D.乡村文化反映着人们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 理想追求等,在传统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乡村的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与城市工业文化、庙堂文化都不相同, 城里人虽然生活在都市,但他们却都以乡村为归依。 B.乡村农业发展缓慢,给人以安全稳定的印象,乡村生活安详稳定、恬淡自足, 回归乡里、落叶归根往往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 c.我国当前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改变了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 模式,城市病日趋凸显,乡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危机。 D.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农业从业人员比例迅速降低,不但使传 统乡村面临困境,也给被迫走进城市的乡民带来了困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等 一系列重构乡村文化的手段,是走出乡村文化生存困境的途径。 B.乡村文化建设既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又要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 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应现代化,但不能简单机械地城市化。 C.在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的当今时代,乡村文化仍具有独立的价值体系 和独特的社会意义、精神价值,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D.乡村文化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应维护、传承和创新 乡村文化,使之大发展、大繁荣,以取代城市工业文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褚翜[shà]字谋远,少以才干称,袭爵关内侯。于时长沙王义擅权,成都、河间 阻兵于外,翜知内难方作,乃弃官避地幽州。后河北有寇难,复还乡里。河南尹 举翜行本县事。及天下鼎沸,翜招合同志,将图过江,先移住阳城界。翜与蒙阳 太守郭秀共保万氏台,秀不能绥众,与将陈抚、郭重等构怨,遂相攻击。哭惧祸 及,谓抚等日:“诸君所以在此,谋逃难也。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 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 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抚等悔悟,与秀交和。时 数万口赖翜获全。 建兴初,复为梁郡司马。时部将耿奴甚得人情,而专势,翜常优遇之。梁郡太傅 王玄为政既急,翜知其不能容奴,因戒之日:“卿威杀已多,而人情难一,宜深 慎之。”玄纳灵言,外羁縻奴,而内怀愤。会迁为陈留,将发,乃收奴斩之。奴 余党聚众杀玄。梁郡既有内难,而徐州贼张平等欲掩袭之。郡人遑惑,将以郡归 平。翜抚之,众心乃定。 成帝初,为左卫将军。苏峻之役,朝廷戒严,以翜为侍中,典征讨军事。既而王 师败绩,司徒王导谓翜日:“至尊当御正殿,君可启令速出。”翜即入上大阁
躬自抱帝登太极前殿。导升御床抱帝,赑及钟雅、刘超侍立左右。时百官奔散, 殿省萧然。峻兵既入,叱赑令下。燚正立不动,呵之日:“苏冠军来觐至尊,军 人岂得侵逼!”由是兵士不敢上殿。及峻执政,犹以为侍中。时京邑焚荡,人物 凋残,爰收集散亡,甚有惠政 成康七年卒,时年六十七,赠卫将军,谥日穆。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七》,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 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B.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 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C.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 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D.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 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 B.“建兴…‘成帝”“咸康”在文中都是帝王年号。“年号”是指古代皇帝纪 年的名号。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 上”“圣上”等。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褚赑很有才干。和荥阳太守郭秀一起保卫万氏台时,他及时化解了郭秀与部 将陈抚、郭重等人之间的矛盾,保全了数万人的生命。 B.褚赑善于安抚。梁郡太傅王玄在褚赛劝说下放过了专权的耿奴:当徐州贼人 张平想趁机突袭梁郡时,褚瑟安抚百姓,使之安定 C.褚禇赑敢作敢为。苏峻作乱率军攻入皇宫时,褚灵亲自抱着皇帝登上太极前殿, 大声呵斥进犯的士兵,苏峻的士兵因此未敢上殿。 D.禇赑为国尽心。苏峻执政之后,京城被焚烧扫荡,人口财物凋敝残败,担任 侍中的褚赑收集四散逃亡的百姓,对晋朝颇有贡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5分) 译文 (2)因戒之日:“卿威杀已多,而人情难一,宜深慎之。”(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8~9题。(11分) 山花子·春恨 陈子龙①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寂景阳宫②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躬自抱帝登太极前殿。导升御床抱帝,翜及钟雅、刘超侍立左右。时百官奔散, 殿省萧然。峻兵既入,叱翜令下。翜正立不动,呵之日:“苏冠军来觐至尊,军 人岂得侵逼!”由是兵士不敢上殿。及峻执政,犹以为侍中。时京邑焚荡,人物 凋残,翜收集散亡,甚有惠政。 成康七年卒,时年六十七,赠卫将军,谥日穆。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七》,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 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B.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 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C.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 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D.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 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 二等。 B.“建兴…‘成帝”“咸康”在文中都是帝王年号。“年号”是指古代皇帝纪 年的名号。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 上”“圣上”等。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褚翜很有才干。和荥阳太守郭秀一起保卫万氏台时,他及时化解了郭秀与部 将陈抚、郭重等人之间的矛盾,保全了数万人的生命。 B.褚翜善于安抚。梁郡太傅王玄在褚赛劝说下放过了专权的耿奴;当徐州贼人 张平想趁机突袭梁郡时,褚瑟安抚百姓,使之安定。 C.褚翜敢作敢为。苏峻作乱率军攻入皇宫时,褚灵亲自抱着皇帝登上太极前殿, 大声呵斥进犯的士兵,苏峻的士兵因此未敢上殿。 D.褚翜为国尽心。苏峻执政之后,京城被焚烧扫荡,人口财物凋敝残败,担任 侍中的褚翜收集四散逃亡的百姓,对晋朝颇有贡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5 分) 译文: (2)因戒之日:“卿威杀已多,而人情难一,宜深慎之。”(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 8~9 题。(11 分) 山花子·春恨 陈子龙①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寂景阳宫②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注】①陈子龙,明末官员、文学家。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 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前朝官员纷纷变节。陈子龙组织抗清活 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②景阳宫:景阳宫为陈朝的宫殿,在今南京市。当 年隋灭陈时,陈后主与二妃子匿于井中而被俘。 8.词的上阙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5分) 答 9.本词题为“春恨”,恨的内容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 两句阐明了人们懂得道理有早有晚、专业各有 所长的道理。 (2)杜甫在《登髙》中抓住“猿”“鸟”等意象描写夔州秋天典型特征的两个名 句是“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运用对偶、比喻、互文等修 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马快弦急、战斗激烈的两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回娘家 秋子红 秋葵是杨家屯最漂亮的媳妇,娘家远在大山深处。由于缺水,娘家一带漫山遍野 光秃秃的,农作物只长山芋和荞麦。这一年遇上天旱,山芋秧子一棵棵萎了,荞 麦下不了种,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爹便托人带领秋葵走出数百里的大山,来到杨 家屯,于是,秋葵便成了比自己大十岁的杨木根的媳妇 木根知道秋葵心里最怕人碰的痛处,暗想,一定要善待秋葵,不能让她伤心难过 但木根也与其他男人一样,火气一上来,轻列咆哮如雷,甚或抬手就是一把掌, “啪”的一声掴在秋葵脸上。秋葵转过身,躲着人,用手捂了脸,只让泪水从指 缝间悄悄流出。 这事儿若摊在村里别的媳妇身上,肯定要嚎、要闹,等嚎够了闹够了,肯定会卷 起包袱回娘家。然后,娘家的七大姑八大姨九个伯母六婶子肯定要找上门来理论 最终,等男人上门陪够了礼道够了歉,媳妇才在娘家兄弟们的护送下,大摇大摆 走进家门。 秋葵娘家远,受了委屈,汨只流在自己心里。流完了,照样像往常一样喂猪、烧 饭、拉土、锄麦,悉心伺候木根、孩子和公婆。 转眼问,儿子小根已经4岁。春节过后,小根在街上玩,看到邻居家的叔叔用自 行车驮了媳妇和娃儿去外公家。小根看得心热,急忙跑回家,扯着秋葵衣角,说 要去外公家。秋葵刚才还笑着的那张脸顿时不自然起来,嘴唇哆嗉着说:“乖儿 子,外公家远,明年咱们有钱了,就去外公家。”小根哪里肯听这一套,跺着脚
【注】①陈子龙,明末官员、文学家。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 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前朝官员纷纷变节。陈子龙组织抗清活 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②景阳宫:景阳宫为陈朝的宫殿,在今南京市。当 年隋灭陈时,陈后主与二妃子匿于井中而被俘。 8.词的上阙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5 分) 答: 9.本词题为“春恨”,恨的内容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 , ”两句阐明了人们懂得道理有早有晚、专业各有 所长的道理。 (2)杜甫在《登高》中抓住“猿”“鸟”等意象描写夔州秋天典型特征的两个名 句是“ , "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运用对偶、比喻、互文等修 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马快弦急、战斗激烈的两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回 娘 家 秋子红 秋葵是杨家屯最漂亮的媳妇,娘家远在大山深处。由于缺水,娘家一带漫山遍野 光秃秃的,农作物只长山芋和荞麦。这一年遇上天旱,山芋秧子一棵棵萎了,荞 麦下不了种,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爹便托人带领秋葵走出数百里的大山,来到杨 家屯,于是,秋葵便成了比自己大十岁的杨木根的媳妇。 木根知道秋葵心里最怕人碰的痛处,暗想,一定要善待秋葵,不能让她伤心难过。 但木根也与其他男人一样,火气一上来,轻列咆哮如雷,甚或抬手就是一把掌, “啪”的一声掴在秋葵脸上。秋葵转过身,躲着人,用手捂了脸,只让泪水从指 缝间悄悄流出。 这事儿若摊在村里别的媳妇身上,肯定要嚎、要闹,等嚎够了闹够了,肯定会卷 起包袱回娘家。然后,娘家的七大姑八大姨九个伯母六婶子肯定要找上门来理论, 最终,等男人上门陪够了礼道够了歉,媳妇才在娘家兄弟们的护送下,大摇大摆 走进家门。 秋葵娘家远,受了委屈,泪只流在自己心里。流完了,照样像往常一样喂猪、烧 饭、拉土、锄麦,悉心伺候木根、孩子和公婆。 转眼问,儿子小根已经 4 岁。春节过后,小根在街上玩,看到邻居家的叔叔用自 行车驮了媳妇和娃儿去外公家。小根看得心热,急忙跑回家,扯着秋葵衣角,说 要去外公家。秋葵刚才还笑着的那张脸顿时不自然起来,嘴唇哆嗉着说:“乖儿 子,外公家远,明年咱们有钱了,就去外公家。”小根哪里肯听这一套,跺着脚
又哭又阉,木根大喝一声,小根“哇”的一声哭了,秋葵急忙将小根搂在怀里, 也哭了。这时,木根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横竖不是个味儿。 后来,小根渐渐懂事了,便再也不提要去外公家的事了。 再后来,家里的光景一天天好了起来,秋葵便常常念叨要回娘家。 这一年,秋葵攒够了车票钱,正要商议着回趟娘家,不料公爹殁了。等埋葬了公 爹,木根欠下一屁股债,秋葵便将车票钱给了木根。 又一年春天,木根刚从县城火车站买了车票。夜里,小根肚子疼。秋葵与木根连 夜将小根送到县医院。医生一检査,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手术。第二天,秋 葵便让木根将车票拿到火车站退了。 又一年春天,木根刚要去县城买火车票,就接到村长的通知,说村里引来了农田 水利建设扶贫项目,供水管道途经木根的承包田,需要木根亲自规划承包田灌溉 工程的实施方案。木根高兴得像个孩子,一蹦一跳地去了承包田。 玉米吐缨时,秋葵对木根说:“今年粮食丰收在望,我们很快就有钱了,等收完 秋,我们带上小根回趟娘家吧。爹有气管炎,娘有腰疼病,这几年也不知好了没; 弟弟现在该娶媳妇了,也不知娶下媳妇没:妹子最小,不知现在还上不上学……” 木根抢白道:“小根不上学了?像你一样当文盲啊? 秋葵脸一红,不好意思地低头笑了。 秋葵终于要回娘家了 这一天,秋葵和木根去了趟县城,除了买了新衣新鞋外,还给娘家的父母弟妹买 回了大包小包的礼品。 天刚蒙蒙亮,秋葵便烙好干粮,做熟饭菜,叫醒木根。吃罢早饭,便出了村子。 秋葵背着行李,走在前头。髙挑的身子一摆一摆,走得很急。走得木根出了一身 热汗。 上了火车,木根在行李架上放好行李,便拣靠窗的座位和秋葵面对面坐了下来。 车窗外,阳光照着明媚的田野,好看极了,那些树呀房子呀电线杆呀飞似的向后 退着… 出了火车站,换了一程大巴车,秋葵和木根走在一条在山间绕来绕去的土路上 秋葵的话一下子多了起来。一会儿掐一朵路边的野花,一会儿放下行李,跳上土 坡摘一把野枣送给木根。木根第一次感觉,平日里温温顺顺沉默不语的秋葵,其 实挺爱说话的。 翻过了数座山梁,远处,有几户人家稀稀落落卧在山野里。秋葵顿时觉得这里的 天比以前蓝了,山也开始绿了起来,空气也似乎更加温馨了。 秋葵兴奋地指着前方,对木根说:“前面那个村子里,大梧桐树下,就是俺家 说话时,一汪眼泪蓦然间从秋葵黑亮的眼睛中涌了岀来,她不停地用袖角擦着。 擦着擦着,双腿一软,跪在山梁上,放声哭了起来 木根背着行李,在秋葵身后,呆呆地站着 远方,夕阳里,一棵硕大的梧桐树隐约可见,树旁一户人家屋顶的烟囱里,一缕 炊烟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纯朴那么亲切地向着满天的彩霞袅袅腾腾地飘着。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秋葵被丈夫掴脸与村里别的媳妇遇此情况对比, 突出了杨家屯一带的风俗习惯和该村媳妇的家庭地位。 B.小说关于秋葵三次回娘家而未能如愿的描写,把秋葵家庭的变化放到社会大 背景中展现,既丰富了秋葵的形象,又给人以真实感
又哭又阉,木根大喝一声,小根“哇”的一声哭了,秋葵急忙将小根搂在怀里, 也哭了。这时,木根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横竖不是个味儿。 后来,小根渐渐懂事了,便再也不提要去外公家的事了。 再后来,家里的光景一天天好了起来,秋葵便常常念叨要回娘家。 这一年,秋葵攒够了车票钱,正要商议着回趟娘家,不料公爹殁了。等埋葬了公 爹,木根欠下一屁股债,秋葵便将车票钱给了木根。 又一年春天,木根刚从县城火车站买了车票。夜里,小根肚子疼。秋葵与木根连 夜将小根送到县医院。医生一检查,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手术。第二天,秋 葵便让木根将车票拿到火车站退了。 又一年春天,木根刚要去县城买火车票,就接到村长的通知,说村里引来了农田 水利建设扶贫项目,供水管道途经木根的承包田,需要木根亲自规划承包田灌溉 工程的实施方案。木根高兴得像个孩子,一蹦一跳地去了承包田。 玉米吐缨时,秋葵对木根说:“今年粮食丰收在望,我们很快就有钱了,等收完 秋,我们带上小根回趟娘家吧。爹有气管炎,娘有腰疼病,这几年也不知好了没; 弟弟现在该娶媳妇了,也不知娶下媳妇没;妹子最小,不知现在还上不上学……” 木根抢白道:“小根不上学了?像你一样当文盲啊?” 秋葵脸一红,不好意思地低头笑了。 秋葵终于要回娘家了。 这一天,秋葵和木根去了趟县城,除了买了新衣新鞋外,还给娘家的父母弟妹买 回了大包小包的礼品。 天刚蒙蒙亮,秋葵便烙好干粮,做熟饭菜,叫醒木根。吃罢早饭,便出了村子。 秋葵背着行李,走在前头。高挑的身子一摆一摆,走得很急。走得木根出了一身 热汗。 上了火车,木根在行李架上放好行李,便拣靠窗的座位和秋葵面对面坐了下来。 车窗外,阳光照着明媚的田野,好看极了,那些树呀房子呀电线杆呀飞似的向后 退着…… 出了火车站,换了一程大巴车,秋葵和木根走在一条在山间绕来绕去的土路上, 秋葵的话一下子多了起来。一会儿掐一朵路边的野花,一会儿放下行李,跳上土 坡摘一把野枣送给木根。木根第一次感觉,平日里温温顺顺沉默不语的秋葵,其 实挺爱说话的。 翻过了数座山梁,远处,有几户人家稀稀落落卧在山野里。秋葵顿时觉得这里的 天比以前蓝了,山也开始绿了起来,空气也似乎更加温馨了。 秋葵兴奋地指着前方,对木根说:“前面那个村子里,大梧桐树下,就是俺家。” 说话时,一汪眼泪蓦然间从秋葵黑亮的眼睛中涌了出来,她不停地用袖角擦着。 擦着擦着,双腿一软,跪在山梁上,放声哭了起来。 木根背着行李,在秋葵身后,呆呆地站着。 远方,夕阳里,一棵硕大的梧桐树隐约可见,树旁一户人家屋顶的烟囱里,一缕 炊烟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纯朴那么亲切地向着满天的彩霞袅袅腾腾地飘着。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秋葵被丈夫掴脸与村里别的媳妇遇此情况对比, 突出了杨家屯一带的风俗习惯和该村媳妇的家庭地位。 B.小说关于秋葵三次回娘家而未能如愿的描写,把秋葵家庭的变化放到社会大 背景中展现,既丰富了秋葵的形象,又给人以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