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 2012年高中毕业班第三次适应性测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 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载(zdi)咋舌(ze) 汗流浃背(j)浑身解数(j) B.炮烙(uo)筵席(yon)徇私枉法(xn)椎心泣血(zhu) C.砧板(zhen)扁舟(pin)煊赫一时(xuon)不蔓不枝(won) D.攒射(cuon)伛偻(y)佶屈聱牙(j1) 博闻强识(zhi)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从2002年担任市政协委员以来,为了撰写提案,奔波于基层各行各业,就群众 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调研,处心积虑 B.美国是如何把世界都拖下水的?我以为,眼下的这场“金融危机”说明,美国以往 制定的“金融游戏规则”是“为渊驱鱼”的规则。 培养有志于京剧艺术的优秀传承者,将传统的技艺和经典剧目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 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提倡与支持 D.科罗拉多大峡谷两岸是红色的巨岩断层,大自然用巧夺天工的创造力镌刻得岩层嶙 岣、层峦叠嶂,卓显出无与伦比的苍劲壮丽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对关于自己的谣言深恶痛绝,也会对关于他人、社会、国 家的谣言坚决说不。这是微博良性发展的大气候 B.“免费午餐”计划旨在为了帮助山区那些条件不足的小学改善学生营养,让他们吃上 午餐,其资金全部来自民间捐款。 C.据资料记载,生长在野外的长尾鸡的尾羽,每年能增长一米左右,而长尾鸡的寿命 能活八至十年,所以最长的尾羽能够超过七米 D.农村学校师资匮乏,尤其是英语师资的极度短缺和整体水平低下,已经成为农村教 育的最大短板,严重地阻碍了城乡教育均衡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大江东去。红色题材的艺术创作 却始终是代表一个时代艺术成就的最强音。因为它不止是艺术家风格形态的呈现
广西南宁市 2012 年高中毕业班第三次适应性测试 语 文 试 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 1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 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载.(zài) 咋.舌(zé) 汗流浃.背(jiā) 浑身解.数(jiě) B.炮烙.(luò) 筵.席(yán) 徇.私枉法(xùn) 椎.心泣血(zhuī) C.砧.板(zhēn) 扁舟.(piān) 煊.赫一时(xuān) 不蔓.不枝(wàn) D.攒.射(cuán) 伛.偻(yǔ) 佶.屈聱牙(jí) 博闻强识.(zh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从 2002 年担任市政协委员以来,为了撰写提案,奔波于基层各行各业,就群众 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调研,处心积虑 ....。 B.美国是如何把世界都拖下水的?我以为,眼下的这场“金融危机”说明,美国以往 制定的“金融游戏规则”是“为渊驱鱼 ....”的规则。 C.培养有志于京剧艺术的优秀传承者,将传统的技艺和经典剧目原汁原味 ....地传承下来, 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提倡与支持。 D.科罗拉多大峡谷两岸是红色的巨岩断层,大自然用巧夺天工 ....的创造力镌刻得岩层嶙 岣、层峦叠嶂,卓显出无与伦比的苍劲壮丽。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对关于自己的谣言深恶痛绝,也会对关于他人、社会、国 家的谣言坚决说不。这是微博良性发展的大气候。 B.“免费午餐”计划旨在为了帮助山区那些条件不足的小学改善学生营养,让他们吃上 午餐,其资金全部来自民间捐款。 C.据资料记载,生长在野外的长尾鸡的尾羽,每年能增长一米左右,而长尾鸡的寿命 能活八至十年,所以最长的尾羽能够超过七米。 D.农村学校师资匮乏,尤其是英语师资的极度短缺和整体水平低下,已经成为农村教 育的最大短板,严重地阻碍了城乡教育均衡。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大江东去。红色题材的艺术创作, 却始终是代表一个时代艺术成就的最强音。因为它不止是艺术家风格形态的呈现,__
我们又能期许到美好的未来 ①能看到一个伟大民族的历史记忆 ②我们能看到一个民族艰苦奋斗的历程 ③而从这些辉煌的历史记忆之中 ④通过一幅幅杰出的红色题材作品 ⑤而且是与过往历史神思遥接的时空媒介 ⑥能看到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A.④②⑥①⑤③ ⑤④②⑥①③ C.⑤②⑥①③④D.④①②⑥③⑤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我们这个一向以诗歌国度为骄傲的民族到了今天,已经基本上与诗无缘了。除了教科书 中的古典诗词和一些因时而变的所谓新诗,供孩子们形成概念外,大多数的读者,并不知晓 也不关心今天中国诗人的存在与否,无论自何种角度,也看不到诗歌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相 联系的证据。原因很简单,从生活样态和社会意识来看,经济头脑和市场逻辑的强力主导, 使遣词造句、吟风弄月之事看上去纯属多余,从写作者或者说诗歌的发生状况来看,仍在不 断发表作品的极少数从业者,已经日趋流落为边缘群体。 现代社会对诗歌荣誉、诗人地位的取缔已经是事实。关于诗歌的话题也就只能在所谓专 业化的语境中自说自听—近三十年来,以“现代”、“国际化”为旗号的中国诗人们孜孜 以求的,正是“个人”、“私人”和“纯诗”一类的东西,拒斥通俗,反对大众化审美,梦想 与众不同的成就和价值,这本身就为诗歌的命运自设了陷阱 我们从现有标本看到的,是从《诗经》到汉魏时期的古风、乐府这样一些带有先民原 初思维特质的歌咏,是唐宋以来的诗体自觉及形式上的登峰造极。后世的人们,在将早期汉 语固有的声韵和节奏逐步书面化、文本化的同时,渐渐游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 又被儒道之类的政治文化辖制,成为干年不变的教化工具,即便屡屡岀现反抗载道、逃离世 俗、解放心灵的冲动,却终归是游戏性质的,在认识上,在精神层面则是宿命论的和停滞的。 古代中国的诗歌,粗朴纯真,感时伤事,但少有对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少有对精神世界的 持续探求
__,__ __,__ __,__ __。__ __,我们又能期许到美好的未来。 ①能看到一个伟大民族的历史记忆 ②我们能看到一个民族艰苦奋斗的历程 ③而从这些辉煌的历史记忆之中 ④通过一幅幅杰出的红色题材作品 ⑤而且是与过往历史神思遥接的时空媒介 ⑥能看到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A.④②⑥①⑤③ B.⑤④②⑥①③ C.⑤②⑥①③④ D.④①②⑥③⑤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我们这个一向以诗歌国度为骄傲的民族到了今天,已经基本上与诗无缘了。除了教科书 中的古典诗词和一些因时而变的所谓新诗,供孩子们形成概念外,大多数的读者,并不知晓 也不关心今天中国诗人的存在与否,无论自何种角度,也看不到诗歌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相 联系的证据。原因很简单,从生活样态和社会意识来看,经济头脑和市场逻辑的强力主导, 使遣词造句、吟风弄月之事看上去纯属多余,从写作者或者说诗歌的发生状况来看,仍在不 断发表作品的极少数从业者,已经日趋流落为边缘群体。 现代社会对诗歌荣誉、诗人地位的取缔已经是事实。关于诗歌的话题也就只能在所谓专 业化的语境中自说自听——近三十年来,以“现代”、“国际化”为旗号的中国诗人们孜孜 以求的,正是“个人”、“私人”和“纯诗”一类的东西,拒斥通俗,反对大众化审美,梦想 与众不同的成就和价值,这本身就为诗歌的命运自设了陷阱。 我们从现有标本看到的,是从《诗经》到汉魏时期的古风、乐府这样一些带有先民原 初思维特质的歌咏,是唐宋以来的诗体自觉及形式上的登峰造极。后世的人们,在将早期汉 语固有的声韵和节奏逐步书面化、文本化的同时,渐渐游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 又被儒道之类的政治文化辖制,成为千年不变的教化工具,即便屡屡出现反抗载道、逃离世 俗、解放心灵的冲动,却终归是游戏性质的,在认识上,在精神层面则是宿命论的和停滞的。 古代中国的诗歌,粗朴纯真,感时伤事,但少有对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少有对精神世界的 持续探求
近世白话文运动的副产品之一就是所谓新诗的诞生。“新诗”似乎是一种基于思想浪漫 而催化出的文体的浪漫——胡适、徐志摩、郭沫若这样一些典型人物大肆铺陈,为情造文, 因时事造文,假思想之名造文,自由体翼然展翅。有人称此处发生了文化的断裂,其实非也。 白话文运动也就是汉语的现代化,其功也许可比近代社会历史运动中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和社会主义建设,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表意系统,被空前地大众化了,文化的神秘 与特权色彩被抹去,民主的曙光已经初现。但诗歌却很快停滞不前,原地踏步,再次脱离了 读者大众。原因在于,新诗对体制有解放而无建设,基于语言的音韵节奏等特质的形式生命 涣散为七零八落的长短句,没有了任何抑扬抗坠、顿挫起伏,所谓“内在节奏”的形成也并 无章法,诗人们只是率性为。最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起初的精神动因——与呼唤民主、 科学、自由,反对封建专制文化,吁求健康国民性等“五四″精髓共生的思想锐气,在诗歌 中不仅未见光大,反而屡被强加的战祸与社会的癫狂所压制干扰,及至消弭不见了。百年间 扔掉了旧式枷锁的新诗人们,就其思想的僵化、意识的荒芜而言,其实仍旧是破衣烂衫,唯 有一副看似放浪形骸的奇怪尊容而已。 由于上述的末完成状态或曰畸变,我们看到,今天的中国诗人们,的确是没有太多体面 可言的 节选自殷实《语言和谐与价值和谐》,《读书》2012年第1期) 5.下列关于“新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包括新诗在内的现代诗歌已经远离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主要是因为经济头脑和市场 逻辑在当代生活样态和社会意识中占主导力量 B.新诗的没落与中国诗人“个人”“私人”化的追求,排斥通俗和大众化审美,企图非 凡的成就与价值有密切关系。 C.新诗作为自由体诗歌,有胡适、徐志摩、郭沫若等典型人物大肆铺陈,为情为事创 作,真正实现了思想的浪漫和文体的浪漫 D.在白话文运动中产生的新诗,体制上有解放无建设,内容上与“五四”精髓共生的 思想锐气却没有发扬光大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曾是以诗歌为骄傲的国度,而今天的人们基本与诗歌无缘,以至写诗的人逐渐 沦落为边缘群体 B.今天的孩子们对诗歌形成概念一般是依靠教科书上出现的古典诗词和一些所谓的新
近世白话文运动的副产品之一就是所谓新诗的诞生。“新诗”似乎是一种基于思想浪漫 而催化出的文体的浪漫——胡适、徐志摩、郭沫若这样一些典型人物大肆铺陈,为情造文, 因时事造文,假思想之名造文,自由体翼然展翅。有人称此处发生了文化的断裂,其实非也。 白话文运动也就是汉语的现代化,其功也许可比近代社会历史运动中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和社会主义建设,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表意系统,被空前地大众化了,文化的神秘 与特权色彩被抹去,民主的曙光已经初现。但诗歌却很快停滞不前,原地踏步,再次脱离了 读者大众。原因在于,新诗对体制有解放而无建设,基于语言的音韵节奏等特质的形式生命, 涣散为七零八落的长短句,没有了任何抑扬抗坠、顿挫起伏,所谓“内在节奏”的形成也并 无章法,诗人们只是率性为。最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起初的精神动因——与呼唤民主、 科学、自由,反对封建专制文化,吁求健康国民性等“五四”精髓共生的思想锐气,在诗歌 中不仅未见光大,反而屡被强加的战祸与社会的癫狂所压制干扰,及至消弭不见了。百年间, 扔掉了旧式枷锁的新诗人们,就其思想的僵化、意识的荒芜而言,其实仍旧是破衣烂衫,唯 有一副看似放浪形骸的奇怪尊容而已。 由于上述的未完成状态或曰畸变,我们看到,今天的中国诗人们,的确是没有太多体面 可言的。 (节选自殷实《语言和谐与价值和谐》,《读书》2012 年第 1 期) 5.下列关于“新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包括新诗在内的现代诗歌已经远离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主要是因为经济头脑和市场 逻辑在当代生活样态和社会意识中占主导力量。 B.新诗的没落与中国诗人“个人”“私人”化的追求,排斥通俗和大众化审美,企图非 凡的成就与价值有密切关系。 C.新诗作为自由体诗歌,有胡适、徐志摩、郭沫若等典型人物大肆铺陈,为情为事创 作,真正实现了思想的浪漫和文体的浪漫。 D.在白话文运动中产生的新诗,体制上有解放无建设,内容上与“五四”精髓共生的 思想锐气却没有发扬光大。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曾是以诗歌为骄傲的国度,而今天的人们基本与诗歌无缘,以至写诗的人逐渐 沦落为边缘群体。 B.今天的孩子们对诗歌形成概念一般是依靠教科书上出现的古典诗词和一些所谓的新
诗而已。 C.现在大多数读者既不知道又不关心当今中国诗人的存在与否,也不见诗歌与当代社 会生活的紧密关联。 D.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历程来看,诗歌一旦变得书面化、文本化,就失却了天然的性 情流露和生命哀叹,一直充当教化工具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诗歌荣誉和诗人地位已被现实社会所排斥,有关诗歌的话题也只限在专业化的 小圈子里传播,很难在更广阔的领域引起共鸣 B.从《诗经》到汉魏时期的古风、乐府再到唐宋以来的中国古代诗歌,大多数缺乏对 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和对精神世界的持续探求。 C.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和表意系统的诗歌被空前地大众化了,文化的神秘与特 权色彩被抹去,所以给新诗带来希望的曙光 D.今天的中国诗人们没有太多体面可言,这与诗歌发展的先天性不足、商品经济社会 的特殊现状以及诗人本身等诸方面的因素有关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许国,字维桢,歙县人。举乡试第一,登嘉靖四十四年进土。神宗为太孑出阁,兼校书。 及即位,进右赞善,充日讲官。十—年四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国与首辅 申时行善。以丁此吕事与言者相攻,语侵吴中行、赵用贤,由是物议沸然。已而御史陈性学 复摭前事劾国,时行右国,请薄罚性学。国再疏求去,力攻言者。帝命鸿胪宣谕,始起视事。 南京给事中伍可受复劾国,帝为谪可受官。国复三疏乞休,语愤激,帝不允。 性学旋出为广东佥事。先是,帝考卜寿宫,加国太子太保,改文渊阁,以云南功进太子 太傅。国以父母未葬,乞归襄事。帝不允,命其孑代。御史马象乾以劾中官张鲸获罪,国恳 救,帝为霁威受之。十七年,进土薛敷教劾吴时来,南京御史王麟趾、黄仁荣疏论台规,辞 皆侵国。国愤,疏力诋,并及主事饶伸。伸方攻大学士王锡爵,公议益不直国。国性木强, 遇事辄发。数与言者为难,无大臣度,以故士论不附。 明年秋,火落赤犯临洮、巩昌,西陲震动,帝召对辅臣暖阁。时行言款贡足恃,国谓渝 盟犯顺,桀骜已极,宜一大创之,不可复羁縻。帝心然国言,而时行为政,不能夺。无何, 给事中任让论国庸鄙。国疏辨,帝夺让俸。国、时行初无嫌,而时行适为国门生万国钦所论, 刂时行门生也,故为其师报复云
诗而已。 C.现在大多数读者既不知道又不关心当今中国诗人的存在与否,也不见诗歌与当代社 会生活的紧密关联。 D.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历程来看,诗歌一旦变得书面化、文本化,就失却了天然的性 情流露和生命哀叹,一直充当教化工具。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诗歌荣誉和诗人地位已被现实社会所排斥,有关诗歌的话题也只限在专业化的 小圈子里传播,很难在更广阔的领域引起共鸣。 B.从《诗经》到汉魏时期的古风、乐府再到唐宋以来的中国古代诗歌,大多数缺乏对 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和对精神世界的持续探求。 C.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和表意系统的诗歌被空前地大众化了,文化的神秘与特 权色彩被抹去,所以给新诗带来希望的曙光。 D.今天的中国诗人们没有太多体面可言,这与诗歌发展的先天性不足、商品经济社会 的特殊现状以及诗人本身等诸方面的因素有关。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许国,字维桢,歙县人。举乡试第一,登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神宗为太子出阁,兼校书。 及即位,进右赞善,充日讲官。十一年四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国与首辅 申时行善.。以丁此吕事与言者相攻,语侵吴中行、赵用贤,由是物议沸然。已而御史陈性学 复摭前事劾国,时行右国,请薄罚性学。国再疏求去,力攻言者。帝命鸿胪宣谕,始起视事。 南京给事中伍可受复劾国,帝为谪可受官。国复三疏乞休,语愤激,帝不允。 性学旋出为广东佥事。先是,帝考卜寿宫,加国太子太保,改文渊阁,以云南功进太子 太傅。国以父母未葬,乞归襄事。帝不允,命其子代。御史马象乾以劾中官张鲸获罪,国恳 救,帝为霁.威受之。十七年,进士薛敷教劾吴时来,南京御史王麟趾、黄仁荣疏论台规,辞 皆侵.国。国愤,疏力诋,并及主事饶伸。伸方攻大学士王锡爵,公议益不直国。国性木强, 遇事辄发。数与言者为难,无大臣度,以故士论不附。 明年秋,火落赤犯临洮、巩昌,西陲震动,帝召对辅臣暖阁。时行言款贡足恃,国谓渝 盟犯顺,桀骜已极,宜一大创之,不可复羁縻。帝心然国言,而时行为政,不能夺。无何, 给事中任让论国庸鄙。国疏辨,帝夺让俸。国、时行初无嫌,而时行适.为国门生万国钦所论, 让则时行门生也,故为其师报复云
福建守臣报日本结琉球入寇,国因言:“今四裔交犯,而中外小臣争务攻击,致大臣纷 纷求去,谁复为国家任事者?请申谕诸臣,各修职业,毋恣胸臆。”帝遂下诏严禁。国始终 忿痰言者如此。廷臣争请册立,得旨二十年春举行。十九年秋,工部郎张有德以仪注请,帝 怒夺俸。时行适在告,国与王有屏虑事中变.欲因而就之,引前旨力请。帝果不悦,责大臣 不当与小臣比。国不自安,遂求去。疏五上,乃赐敕驰传归。逾一日,时行亦罢,而册立竞 停。人谓时行以论劾去,国以争执去,为二相优劣焉。国在阁九年,廉慎自守,故累遭攻击, 不能被以污名。卒,赠太保,谥文穆 (节选自《明史·许国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与首辅申时行善 善:交好 B.帝为霁威受之 霁:消除 C.辞皆侵国 侵:入侵 D.而时行适为国门生万国钦所论 适:恰好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国“遇事辄发”、“无大臣度”的一组是 ①时行右国,请薄罚性学 ②国再疏求去,力攻言者 ③国以父母未葬,乞归襄事 ④连疏力诋,并及主事饶伸 ⑤国谓渝盟犯顺,桀骜已极,宜一大创之 ⑥国始终忿疾言者如此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国曾乡试第一,并中进士,历任太子出阁、右赞善、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太 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职,颇受帝王宠幸。 B.许国个性倔强,容易发脾气,喜欢与言论者争执,所以人们称申时行因为上疏劾论 而离去,许国因为争执而离去,这是两位相臣的区别所在 C.奏请皇上重惩来犯之敌火落赤和在日本等外国入侵时建议皇帝严加禁止臣下恣意行 事这两件事,足见许国处理国事的智慧,也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D.许国在申时行休假期间,引用先前的圣旨极力请求皇上举行册立典礼,此事引发皇 上不悦,许国自感不安,多次请求离去,最终皇帝才赐予他乘驿车回乡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福建守臣报日本结琉球入寇,国因言:“今四裔交犯,而中外小臣争务攻击,致大臣纷 纷求去,谁复为国家任事者?请申谕诸臣,各修职业,毋恣胸臆。”帝遂下诏严禁。国始终 忿痰言者如此。廷臣争请册立,得旨二十年春举行。十九年秋,工部郎张有德以仪注请,帝 怒夺俸。时行适在告,国与王有屏虑事中变.欲因而就之,引前旨力请。帝果不悦,责大臣 不当与小臣比。国不自安,遂求去。疏五上,乃赐敕驰传归。逾一日,时行亦罢,而册立竞 停。人谓时行以论劾去,国以争执去,为二相优劣焉。国在阁九年,廉慎自守,故累遭攻击, 不能被以污名。卒,赠太保,谥文穆。 (节选自《明史·许国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与首辅申时行善. 善:交好 B.帝为霁.威受之 霁:消除 C.辞皆侵.国 侵:入侵 D.而时行适.为国门生万国钦所论 适:恰好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国“遇事辄发”、“无大臣度”的一组是 ①时行右国,请薄罚性学 ②国再疏求去,力攻言者 ③国以父母未葬,乞归襄事 ④连疏力诋,并及主事饶伸 ⑤国谓渝盟犯顺,桀骜已极,宜一大创之 ⑥国始终忿疾言者如此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国曾乡试第一,并中进士,历任太子出阁、右赞善、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太 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职,颇受帝王宠幸。 B.许国个性倔强,容易发脾气,喜欢与言论者争执,所以人们称申时行因为上疏劾论 而离去,许国因为争执而离去,这是两位相臣的区别所在。 C.奏请皇上重惩来犯之敌火落赤和在日本等外国入侵时建议皇帝严加禁止臣下恣意行 事这两件事,足见许国处理国事的智慧,也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D.许国在申时行休假期间,引用先前的圣旨极力请求皇上举行册立典礼,此事引发皇 上不悦,许国自感不安,多次请求离去,最终皇帝才赐予他乘驿车回乡。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120 分) 四、(23 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