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 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汉字危机 王小峰 中国的书写交流进入键盘化时代只有十几年,任何一个初次接触电脑的 人通过简单的学习都能迅速掌握文字输入。随着电脑的普及,现在很多人写字总 是提笔忘字,尤其是经常使用的汉字往往一下想不起来了,这跟他受过高等教育 掌握无数信息和知识的身份有点不符。很多人纷纷惊呼汉字危机来了,拯救汉字 刻不容缓 书写是记忆汉字的最好方式,只有经常书写,才能记住一个字该怎么写。 过去用笔书写汉字基本上是音、形、义同时进行,键盘输入就出现问题了,它不 是直接写汉字,而是让你在候选的重码中去选择正确的那个字。这就是汉字在键 盘输入时代面临的一个问题,换句话说,这就是音素文字和语素文字的最大区别。 所有音素文字(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它们只有音和形,而且音形基 本统一,打字本身就是书写过程。我们是拼音解决汉字输入问题,而不是在键盘 上打笔画。五笔字型不会让你忘记一个汉字怎么写,但是可能会让你忽略它该怎 么读;拼音输入可以让你知道一个字怎么读,却让你慢慢忘记它怎么写。在信息 时代,中国人开始遇到能说能读能输入但可能不会写的问题了。这也暴露了汉字 的自身局限问题 网络时代屡屡出现新词,人们对“雷”、“囧”这类汉字就赋予新的含 义。从每年出现的网络流行语中不难看出,新的词语越来越多,看上去也越来越 没文化含量,继而还可能导致汉语的使用环境和美感越来越差。网络语言通过互 联网的病毒式传播迅速扩散全球,但死得也非常快。它只是迎合某一类信息某 种情绪在传播的当口被创造出来,并随着这种氛围的消失而慢慢消亡,能留下来 的凤毛麟角 为了提高书写效率,方便学习和交流,开始出现俗字、新字,汉字的数 量在不断增加,但却有不断简化的趋势。是否要恢复繁体字的讨论没有太大意义, 因为很多汉字究竟怎么写,它的结构组合究竟是什么意思你可能都觉得不重要 了。今天80%以上的中国人都会使用汉字,这其中多数人就像街头对话一样也仅 仅是用来交流,而不是用来写作或研究。比如你打一个“爨”(cuan),用简拼 敲四下就出来了,你不用去写31画,它比你打一个“装”( zhuang)还少两下, 笔画已经不是键盘输入时代最让人疼痛的问题了。那么,汉字是否还要继续简化 就不是问题了。 汉字在任何时代都有极强的适应性,不管是刻在龟甲上,还是刻在竹简 上,还是写在帛上,或者写在纸上,乃至今天用计算机编码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 汉字从来没有因为它的复杂性而被淘汰或异化。而眼前,我们汉字要面临的最大
广西南宁市 2017-2018 学年高一 10 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 阅读题)和第 II 卷 (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 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汉字危机 王小峰 中国的书写交流进入键盘化时代只有十几年,任何一个初次接触电脑的 人通过简单的学习都能迅速掌握文字输入。随着电脑的普及,现在很多人写字总 是提笔忘字,尤其是经常使用的汉字往往一下想不起来了,这跟他受过高等教育 掌握无数信息和知识的身份有点不符。很多人纷纷惊呼汉字危机来了,拯救汉字 刻不容缓。 书写是记忆汉字的最好方式,只有经常书写,才能记住一个字该怎么写。 过去用笔书写汉字基本上是音、形、义同时进行,键盘输入就出现问题了,它不 是直接写汉字,而是让你在候选的重码中去选择正确的那个字。这就是汉字在键 盘输入时代面临的一个问题,换句话说,这就是音素文字和语素文字的最大区别。 所有音素文字(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它们只有音和形,而且音形基 本统一,打字本身就是书写过程。我们是拼音解决汉字输入问题,而不是在键盘 上打笔画。五笔字型不会让你忘记一个汉字怎么写,但是可能会让你忽略它该怎 么读;拼音输入可以让你知道一个字怎么读,却让你慢慢忘记它怎么写。在信息 时代,中国人开始遇到能说能读能输入但可能不会写的问题了。这也暴露了汉字 的自身局限问题。 网络时代屡屡出现新词,人们对“雷”、“囧”这类汉字就赋予新的含 义。从每年出现的网络流行语中不难看出,新的词语越来越多,看上去也越来越 没文化含量,继而还可能导致汉语的使用环境和美感越来越差。网络语言通过互 联网的病毒式传播迅速扩散全球,但死得也非常快。它只是迎合某一类信息某一 种情绪在传播的当口被创造出来,并随着这种氛围的消失而慢慢消亡,能留下来 的凤毛麟角。 为了提高书写效率,方便学习和交流,开始出现俗字、新字,汉字的数 量在不断增加,但却有不断简化的趋势。是否要恢复繁体字的讨论没有太大意义, 因为很多汉字究竟怎么写,它的结构组合究竟是什么意思你可能都觉得不重要 了。今天 80%以上的中国人都会使用汉字,这其中多数人就像街头对话一样也仅 仅是用来交流,而不是用来写作或研究。比如你打一个“爨” ( cuàn),用简拼 敲四下就出来了,你不用去写 31 画,它比你打一个“装” (zhuāng)还少两下, 笔画已经不是键盘输入时代最让人疼痛的问题了。那么,汉字是否还要继续简化 就不是问题了。 汉字在任何时代都有极强的适应性,不管是刻在龟甲上,还是刻在竹简 上,还是写在帛上,或者写在纸上,乃至今天用计算机编码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 汉字从来没有因为它的复杂性而被淘汰或异化。而眼前,我们汉字要面临的最大
问题是它如何适应全球化进程中的语言交流和传播。汉字在外国人看来是最难学 的文字,汉语是最难掌握的语言 1.下列关于“提笔忘字”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电脑书写的普及,很多人依赖电脑输入汉字,疏于用笔写字。 B.键盘输入时代,大量候选的字码,虽然便于选择,但同时也容易让人忘记字 形 C.与音素文字相比,汉字作为语素文字,其自身存在的局限问题也是原因之 D.提笔忘字跟受过高等教育,掌握无数信息和知识的身份有点不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使用英语的国家很少存在提笔忘字现象,因为他们打字的过程就是熟悉字母、 单词的过程。 B.网络新词层出不穷,其中一些词被人们赋予新的含义,但大多数随着时间的 流逝而被人们忘记,能留下来的少之又少。 C.今天80%以上的中国人使用汉字,就像街头对话一样仅仅是用来交流而不是 用来写作或研究。 D.如何让汉字更好的在世界范围内交流和传播,如何让西方人更便捷学习汉字 是汉字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般认为“提笔忘字”是指忘记字形如何写,但事实上忘记字音怎么读也应 该属于“提笔忘字”这类现象。 B.网络流行的新词越来越多,越来越没有文化含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汉语的美感。 汉字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却有不断简化的趋势。在键盘时代,作者不赞成 继续简化汉字或恢复繁体字。 D.汉字有着极强的适应性,从来没有因为它的复杂性而被淘汰或异化,在作者 看来,汉字危机的说法危言耸听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杏花春雨江南 王清铭 看过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别 深刻,每个人都有侠骨柔情的一面,骑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马蹄得 得,强劲的风刮动鬣鬃一般的头发,心头的豪情也随之猎猎作响。突然马一声长 嘶,一个阳刚的形象镌刻在后人瞩望的视野里。 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则 完整保留。画家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画了一幅水墨画。在很多 人的心中,江南是故乡,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托。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 在《听听那冷雨》中就这样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 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 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 绕在思念之中的情结。我很有兴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它最早出 现在元代诗人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中,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 “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特
问题是它如何适应全球化进程中的语言交流和传播。汉字在外国人看来是最难学 的文字,汉语是最难掌握的语言。 1.下列关于“提笔忘字”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随着电脑书写的普 及,很多人依赖电脑输入汉字,疏于用笔写字。 B.键盘输入时代,大量候选的字码,虽然便于选择,但同时也容易让人忘记字 形。 C.与音素文字相比,汉字作为语素文字,其自身存在的局限问题也是原因之一。 D.提笔忘字跟受过高等教育,掌握无数信息和知识的身份有点不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使用英语的国家很少存在提笔忘字现象,因为他们打字的过程就是熟悉字母、 单词的过程。 B.网络新词层出不穷,其中一些词被人们赋予新的含义,但大多数随着时间的 流逝而被人们忘记,能留下来的少之又少。 C.今天 80%以上的中国人使用汉字,就像街头对话一样仅仅是用来交流而不是 用来写作或研究。 D.如何让汉字更好的在世界范围内交流和传播,如何让西方人更便捷学习汉字, 是汉字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一般认为“提笔忘字”是指忘记字形如何写,但事实上忘记字音怎么读也应 该属于“提笔忘字”这类现象。 B.网络流行的新词越来越多,越来越没有文化含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汉语的美感。 C.汉字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却有不断简化的趋势。在键盘时代,作者不赞成 继续简化汉字或恢复繁体字。 D.汉字有着极强的适应性,从来没有因为它的复杂性而被淘汰或异化,在作者 看来,汉字危机的说法危言耸听。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杏花春雨江南 王清铭 看过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别 深刻,每个人都有侠骨柔情的一面,骑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马蹄得 得,强劲的风刮动鬣鬃一般的头发,心头的豪情也随之猎猎作响。突然马一声长 嘶,一个阳刚的形象镌刻在后人瞩望的视野里。 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则 完整保留。画家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画了一幅水墨画。在很多 人的心中,江南是故乡,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托。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 在《听听那冷雨》中就这样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 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 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 绕在思念之中的情结。我很有兴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它最早出 现在元代诗人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中,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 “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特
别是节拍处“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还被人织成锦帕,为时所贵。 由此可见,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教人的共鸣。 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写杏花和江南雨的诗词非常多。陈与义写“客子光 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曾经得到宋髙宗的欣赏。诗人客居他乡,在诗歌 的平仄中消磨时光,在淅沥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 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 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 江南是美丽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又是忧伤 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或许是因美丽而忧伤,或是因忧伤 而美丽?如果再往前到唐代,我们会遇上落魄的杜牧,沿着牧童手的指向,我们 会在细雨霏霏的杏花村,端起盛满感伤的酒杯,与他隔着一千多年碰响这水底的 火焰。 我很奇怪,杏花开放带来的是热闹的春意,宋祁就写过“红杏枝头春意 闹”,但我们想到江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 杏花。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或许, 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 我们的心头就有杏花开放,就有江南雨犹如唐诗宋词一样,在我们梦的边缘平平 仄仄地滴落,淋湿了我们押韵的心情。 生命不可缺少诗意。我们也不难明白,春节晚会上那个《小城雨巷》的 舞蹈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人们并不是真的要撑着油纸伞,独 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去寻找“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样的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但并没有隔断现代人的向往。人们是怀 旧的,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无法弥补的心灵 空缺。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也是同样的情愫。 余光中先生说:“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 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也许我们不需要一把油纸伞,嗅着杏花的幽香,走在江南的雨里,被雨淋湿,也 不失一种幸福。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它缠绕过落魄的杜牧、客居 他乡的陈与义与写词赠友的虞集,也让现代人十分向往 B.文中运用了许多引用、比拟等手法,典雅地表现了“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 内涵,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C.作者对“杏花”“春雨”等意象的着力描写,渲染了江南美丽而忧伤的特质, 展现了江南的不同风貌,表达了作者对故土深深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D.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是一种怀旧的情愫,它既是对古典意蕴的 怀恋,又包含着对现代生活失去传统诗意的感慨 E.文章的结尾通过对江南春雨的直接描写,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体 验到的被雨淋湿的幸福感,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文章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却在开头描写了一幅“白马秋风塞上”的图 景,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别是节拍处“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还被人织成锦帕,为时所贵。 由此可见,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写杏花和江南雨的诗词非常多。陈与义写“客子光 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欣赏。诗人客居他乡,在诗歌 的平仄中消磨时光,在淅沥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 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 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 江南是美丽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又是忧伤 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或许是因美丽而忧伤,或是因忧伤 而美丽?如果再往前到唐代,我们会遇上落魄的杜牧,沿着牧童手的指向,我们 会在细雨霏霏的杏花村,端起盛满感伤的酒杯,与他隔着一千多年碰响这水底的 火焰。 我很奇怪,杏花开放带来的是热闹的春意,宋祁就写过“红杏枝头春意 闹”,但我们想到江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 杏花。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或许, 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 我们的心头就有杏花开放,就有江南雨犹如唐诗宋词一样,在我们梦的边缘平平 仄仄地滴落,淋湿了我们押韵的心情。 生命不可缺少诗意。我们也不难明白,春节晚会上那个《小城雨巷》的 舞蹈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人们并不是真的要撑着油纸伞,独 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去寻找“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样的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但并没有隔断现代人的向往。人们是怀 旧的,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无法弥补的心灵 空缺。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也是同样的情愫。 余光中先生说:“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 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也许我们不需要一把油纸伞,嗅着杏花的幽香,走在江南的雨里,被雨淋湿,也 不失一种幸福。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它缠绕过落魄的杜牧、客居 他乡的陈与义与写词赠友的虞集,也让现代人十分向往。 B.文中运用了许多引用、比拟等手法,典雅地表现了“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 内涵,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C.作者对“杏花”“春雨”等意象的着力描写,渲染了江南美丽而忧伤的特质, 展现了江南的不同风貌,表达了作者对故土深深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D.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是一种怀旧的情愫,它既是对古典意蕴的 怀恋,又包含着对现代生活失去传统诗意的感慨。 E.文章的结尾通过对江南春雨的直接描写,进 一步表现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体 验到的被雨淋湿的幸福感,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文章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却在开头描写了一幅“白马秋风塞上”的图 景,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 分)
6.文中说“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根据文意说说“杏花春雨江南” 这句词引发无数人共鸣的原因。(6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2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胡俨,字若思,南昌人。少嗜学,于天文、地理、律历、医卜无不究览。洪武① 中以举人授华亭教谕,能以师道自任。母忧,服除,改长垣,乞便地就养,复改 余干,学官许乞便地就养自俨始。建文②元年荐授桐城知县。凿桐陂水,溉田为 民利。县有虎伤人。俨斋沐告于神,虎遁去。桐人祀之朱邑祠。四年,副都御使 练子宁荐于朝曰:“俨学足达天人,智足资帷幄。”比召至,燕师已渡江。成祖 即位,曰:“俨知天文,其令钦天监试。”既试,奏俨实通象纬③,气候之学。 寻又以解缙荐,授翰林检讨,与缙等俱直文渊阁,迁侍讲,进左庶子。父丧,起 复。俨在阁,承顾问,尝不欲先人,然少戆。永乐二年九月拜国子监祭酒,遂不 预机务。时用法严峻,国子生托事告归者坐戍边。俨至,即奏除之。七年,帝幸 北京,召俨赴行在。明年北征,命以祭酒兼侍讲,掌翰林院事,辅皇太孙留守北 京。十九年改北京国子监祭酒。宣宗即位,以礼部侍郎召,辞归。家居二十年, 方岳重臣咸待以师礼。俨与言,未尝及私。自处淡泊,岁时衣食才给。初为湖广 考官,得杨溥文,大异之,题其上曰:“必能为董子④之正言,而不为公孙⑤之 阿曲。”世以为知人。正统八年八月卒,年八十三 (节选自《明史·胡俨传》 【注】①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②建文:明惠帝朱允文年号。③象纬:气象 学。④董子:董仲舒,西汉名臣,性廉贞。⑤公孙:公孙弘,西汉名臣,善迎合 世俗 7.对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忧,服除,改长垣 服:服丧。 B.俨在阁,承顾问 顾问:提供咨询的人 C.尝不欲先人,然少戆 先人:抢在别人的前面。 国子生托事告归者坐戍边坐:定罪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俨斋沐告于神,虎遁 去 良日:“长于臣 B.俨知天文,其令钦天监 试 吾其还也 C.授翰林检讨,与缙等俱直文渊阁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D.世以为知 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胡俨治学宏博的一组是(3分)() ①自处淡泊,岁时衣食才 ②俨学足达天人,智 足资帷幄
6.文中说“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根据文意说说“杏花春雨江南” 这句词引发无数人共鸣的原因。(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 27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1 题。 胡俨,字若思,南昌人。少嗜学,于天文、地理、律历、医卜无不究览。洪武① 中以举人授华亭教谕,能以师道自任。母忧,服除,改长垣,乞便地就养,复改 余干,学官许乞便地就养自俨始。建文②元年荐授桐城知县。凿桐陂水,溉田为 民利。县有虎伤人。俨斋沐告于神,虎遁去。桐人祀之朱邑祠。四年,副都御使 练子宁荐于朝曰:“俨学足达天人,智足资帷幄。”比召至,燕师已渡江。成祖 即位,曰:“俨知天文,其令钦天监试。”既试,奏俨实通象纬③,气候之学。 寻又以解缙荐,授翰林检讨,与缙等俱直文渊阁,迁侍讲,进左庶子。父丧,起 复。俨在阁,承顾问,尝不欲先人,然少戆。永乐二年九月拜国子监祭酒,遂不 预机务。时用法严峻,国子生托事告归者坐戍边。俨至,即奏除之。七年,帝幸 北京,召俨赴行在。明年北征,命以祭酒兼侍讲,掌翰林院事,辅皇太孙留守北 京。十九年改北京国子监祭酒。宣宗即位,以礼部侍郎召,辞归。家居二十年, 方岳重臣咸待以师礼。俨与言,未尝及私。自处淡泊,岁时衣食才给。初为湖广 考官,得杨溥文,大异之,题其上曰:“必能为董子④之正言,而不为公孙⑤之 阿曲。”世以为知人。正统八年八月卒,年八十三。 (节选自《明史·胡俨传》) 【注】①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②建文:明惠帝朱允文年号。③象纬:气象 学。④董子:董仲舒,西汉名臣,性廉贞。⑤公孙:公孙弘,西汉名臣,善迎合 世俗。 7.对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母忧,服除,改长垣 服:服丧。 B.俨在阁,承顾问 顾问:提供咨询的人。 C.尝不欲先人,然少戆 先人:抢在别人的前面。 D.国子生托事告归者坐戍边 坐:定罪。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俨斋沐告于神,虎遁 去 良日:“长于臣。” B.俨知天文,其令钦天监 试 吾其还也 C.授翰林检讨,与缙等俱直文渊阁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D.世以为知 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胡俨治学宏博的一组是(3 分)( ) ①自处淡泊,岁时衣食才 给 ②俨学足达天人,智 足资帷幄
③既试,奏俨实通象纬,气候之 学 ④俨在阁,承顾问,尝不欲先人,然 少戆 ⑤家居二十年,方岳重臣咸待以师 礼 ⑥洪武中以举人授华亭教谕,能以师道自任 ①③④ ②③⑥ C.②④⑤ D 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俨母亲去世后,他服丧期满便奉派到长垣。他要求在离家近一些的地方为 官,以便照顾长辈和家庭, B.由于解缙的举荐,胡俨被授以翰林检讨,与解缙等人一起在文渊搁任职。后 来,又任侍讲,晋升为左庶子。 C.国子监定了些很严厉的规矩,如将借故退学的国子生发往边疆服役。胡俨到 任后,奏经国子监领导批准,把这类规定废除了。 D.胡俨在宣宗朝辞官归家后,在家住了二十年,四方的大臣都尊他为老师。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5分,共15分) (1)俨学足达天人,智足资帷幄。 (2)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二)古诗诗歌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13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②致身:献身于国君 12.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4分) 13.结合全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③既试,奏俨实通象纬,气候之 学 ④俨在阁,承顾问,尝不欲先人,然 少戆 ⑤家居二十年,方岳重臣咸待以师 礼 ⑥洪武中以举人授华亭教谕,能以师道自任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③ 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胡俨母亲去世后,他服丧期满便奉派到长垣。他要求在离家近一些的地方为 官,以便照顾长辈和家庭。 B.由于解缙的举荐,胡俨被授以翰林检讨,与解缙等人一起在文渊搁任职。后 来,又任侍讲,晋升为左庶子。 C.国子监定了些很严厉的规矩,如将借故退学的国子生发往边疆服役。胡俨到 任后,奏经国子监领导批准,把这类规定废除了。 D.胡俨在宣宗朝辞官归家后,在家住了二十年,四方的大臣都尊他为老师。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 5 分,共 15 分) (1)俨学足达天人,智足资帷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二)古诗诗歌阅读(共 10 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 12~13 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②致身:献身于国君。 12.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4 分) 13.结合全诗,作者表达了 哪些感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