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社会学与社会行动的定义 社会学(这个字眼具有多重涵义,下面仅以我们所理解的方式予 以定义),是一门科学,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 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释。所谓“行动” ( Handeln)意指行动个体对其行为赋予主观的意义一一不论外显或 内隐,不作为或容忍默认。“社会的”行动(“ soziales” Handeln)则 指行动者的主观意义关涉到他人的行为,而且指向其过程的这个行动 A.方法论的基础 1.“意义”(Sin)在这里可以有两种涵义:(a)事实存在的意义: 是指某个行动者在某一既定情况下的主观意义,或诸多事例中,行动 者平均或相类似的意义;(b)纯粹类型的意义:是指以概念建构的方 式被当作一种或多种行动者的类型来想像其可能的主观意义。 2.有意义的行动和不具主观意义赋予的反射性行为 ( Sichverhalten)之间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有一大部分与社会学 相关的行为,尤其是纯粹的习惯性行为,是界于两者之间。在有些心 理物理( psy chophysische)过程,并不易发现有意义的、亦即可理解 的行动,有时候或许根本没有意义的。在另一些情况下,只有心理学 家才能发现什么是有意义的行动。许多无法妥当以语言表达的神秘经 原文出自 Weber著 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JCB.Mohr( Paul Siebeck, Tubingen,1976)英译选自 Parsons 编译 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Free Press,1947,pp.88-14.中译摘自顾忠华译《社会
4.1 社会学与社会行动的定义 社会学(这个字眼具有多重涵义,下面仅以我们所理解的方式予 以定义),是一门科学,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 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释。所谓“行动” (Handeln)意指行动个体对其行为赋予主观的意义——不论外显或 内隐,不作为或容忍默认。“社会的”行动(“Soziales”Handeln)则 指行动者的主观意义关涉到他人的行为,而且指向其过程的这个行动 1。 A. 方法论的基础 2 1.“意义”(Sinn)在这里可以有两种涵义:(a)事实存在的意义: 是指某个行动者在某一既定情况下的主观意义,或诸多事例中,行动 者平均或相类似的意义;(b)纯粹类型的意义:是指以概念建构的方 式被当作一种或多种行动者的类型来想像其可能的主观意义。 2 . 有 意 义 的 行 动 和 不 具 主 观 意 义 赋 予 的 反 射 性 行 为 (Sichverhalten)之间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有一大部分与社会学 相关的行为,尤其是纯粹的习惯性行为,是界于两者之间。在有些心 理物理(psychophysische)过程,并不易发现有意义的、亦即可理解 的行动,有时候或许根本没有意义的。在另一些情况下,只有心理学 家才能发现什么是有意义的行动。许多无法妥当以语言表达的神秘经 原文出自 Weber 著 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J.C.B. Mohr(Paul Siebeck),Tubingen,1976);英译选自 Parsons 编译 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Free Press,1947),pp.88-114。中译摘自顾忠华译《社会
验,对没有类似经验的人来说,是没办法完全理解的。同时,从事相 同的行动,并不是理解的必要先决条件:“要理解恺撒,不必然要成 为恺撒”。“再体验的可能性”( Nacherlebarkeit)对理解的精确性是重 要的,但不是意义诠释的绝对条件。一个过程可理解和不可理解的部 分经常是相互混合而相关联的。 3.如同所有科学的观察,任何对意义的诠释,都是追求一种“确 证”( Evidenz)3。理解的确证可以有两种特质:a.理性的(逻辑的 或数学式的);b.拟情式的再体验(情绪的或艺术欣赏式的)。理性 的确证,主要适用于其主观意义关联( gemeinter Sinnzusammenhang) 能够以知性清楚理解的行动。拟情的确认( Einfuhlen evident),则适 用于那些可以完全再体验当事者所经历之情感关联 ( Gefuhlszusammenhang)的行动。理性的理解在这里是指以知性直 接而清楚可对意义掌握的理解,在最极致的情况下表现为数学式或逻 辑命题相联系的意义关联。譬如当某人引用2×2=4此命题或是以毕 氏定理做推论,或当他依据我们一般接受的思考模式推演出逻辑上的 正确”结论时,我们可以完全清楚理解其意义关联。同样的,当某 人根据我们熟知的“经验事实”,以一定手段达到既定目标并产生 定行动结果,其行动便可以理性地理解。任何对这类理性倾向之目的 行动( Zweckhandeln)的诠释,在理解其手段选择上具有着高度的确 证性。就一种较不精确、但尚可以满足一般对解释之需求的确证程度 而言,我们也可以理解那些自己会涉入的、或对其原因可拟情式体验 学的基本概念》(台湾远流出版社,1995年),第19-49页
验,对没有类似经验的人来说,是没办法完全理解的。同时,从事相 同的行动,并不是理解的必要先决条件:“要理解恺撒,不必然要成 为恺撒”。“再体验的可能性”(Nacherlebarkeit)对理解的精确性是重 要的,但不是意义诠释的绝对条件。一个过程可理解和不可理解的部 分经常是相互混合而相关联的。 3.如同所有科学的观察,任何对意义的诠释,都是追求一种“确 证”(Evidenz)3。理解的确证可以有两种特质:a. 理性的(逻辑的 或数学式的);b. 拟情式的再体验(情绪的或艺术欣赏式的)。理性 的确证,主要适用于其主观意义关联(gemeinter Sinnzusammenlang) 能够以知性清楚理解的行动。拟情的确认(Einfuhlend evident),则适 用 于 那 些 可 以 完 全 再 体 验 当 事 者 所 经 历 之 情 感 关 联 (Gefuhlszusammenhang)的行动。理性的理解在这里是指以知性直 接而清楚可对意义掌握的理解,在最极致的情况下表现为数学式或逻 辑命题相联系的意义关联。譬如当某人引用 2×2=4 此命题或是以毕 氏定理做推论,或当他依据我们一般接受的思考模式推演出逻辑上的 “正确”结论时,我们可以完全清楚理解其意义关联。同样的,当某 人根据我们熟知的“经验事实”,以一定手段达到既定目标并产生一 定行动结果,其行动便可以理性地理解。任何对这类理性倾向之目的 行动(Zweckhandeln)的诠释,在理解其手段选择上具有着高度的确 证性。就一种较不精确、但尚可以满足一般对解释之需求的确证程度 而言,我们也可以理解那些自己会涉入的、或对其原因可拟情式体验 学的基本概念》(台湾远流出版社,1995 年),第 19-49 页
的某些“错误”( Irrtumer),包括对问题的混淆掩饰( Problem verschlingungen)。 另一方面,人们行动所倾向的一些终极“目标”和“价值”,我们 可能常常无法确证式地去理解。在一定条件下,我们虽然对这些目标 价值可以知性的掌握,然而当它与我们自己所相信的价值偏离得越 远,我们就越无法以拟情式的体验去理解。依个别的情况我们必须满 足于:对这些价值只作知性的诠释;或当这种尝试也失败时,我们只 能把它当作既成事实来接受,而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去知性的诠释 或达到拟情体验最近似的程度,以便对受这些动机驱使的行动过程多 少能有所理解。就此而言,像那些对宗教的或慈善德行的热情无动于 衷的人,或那些不赞成极端理性或狂热主义者(如“人权斗士”)之 行动的人,往往甚至是畏避去从事任何理解的努力,或只以上述方式 来面对这类行动。我们自己越涉入以下这些的情感性反应,如焦虑 愤怒、野心、羨慕、嫉妒、爱、狂热、骄傲、仇恨、忠诚、奉献和各 种不同欲望,及所衍生的非理性行为时,我们越能够同情地去理解 即使当感情强烈的程度完全无法拟情式理解,并且无法知性地计算情 感对行动方向和手段的影响时,亦是如此。 不过,对一种以类型建构为目的的科学分析而言,所有非理性的 由情感决定的行动要素,都可以视作与目的理性行动之概念式纯粹类 型的“偏离”( Ablenkungen)部分加以研究与描述。例如,在解释“证 券市场的恐慌”时,就可以如此分析:首先试图决定,假若没有受到 非理性影响,行动过程将会如何;然后,便可以引进非理性的成分
的某些“错误”(Irrtumer),包括对问题的混淆掩饰(Problem verschlingungen)。 另一方面,人们行动所倾向的一些终极“目标”和“价值”,我们 可能常常无法确证式地去理解。在一定条件下,我们虽然对这些目标 价值可以知性的掌握,然而当它与我们自己所相信的价值偏离得越 远,我们就越无法以拟情式的体验去理解。依个别的情况我们必须满 足于:对这些价值只作知性的诠释;或当这种尝试也失败时,我们只 能把它当作既成事实来接受,而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去知性的诠释 或达到拟情体验最近似的程度,以便对受这些动机驱使的行动过程多 少能有所理解。就此而言,像那些对宗教的或慈善德行的热情无动于 衷的人,或那些不赞成极端理性或狂热主义者(如“人权斗士”)之 行动的人,往往甚至是畏避去从事任何理解的努力,或只以上述方式 来面对这类行动。我们自己越涉入以下这些的情感性反应,如焦虑、 愤怒、野心、羡慕、嫉妒、爱、狂热、骄傲、仇恨、忠诚、奉献和各 种不同欲望,及所衍生的非理性行为时,我们越能够同情地去理解。 即使当感情强烈的程度完全无法拟情式理解,并且无法知性地计算情 感对行动方向和手段的影响时,亦是如此。 不过,对一种以类型建构为目的的科学分析而言,所有非理性的、 由情感决定的行动要素,都可以视作与目的理性行动之概念式纯粹类 型的“偏离”(Ablenkungen)部分加以研究与描述。例如,在解释“证 券市场的恐慌”时,就可以如此分析:首先试图决定,假若没有受到 非理性影响,行动过程将会如何;然后,便可以引进非理性的成分
以说明偏离上述假设所观察到的现象。同样的,在分析政治或军事行 动时,可以事先假定:行动者根据我们拥有所有参与者意图和相关情 境的知识下的有效经验,可能如何在严格之目的理性的意义下选取他 的手段。在评估因果关系时,将那些偏离纯粹类型的事物,归诸于非 理性因素。此种情况下所建构出之严格地目的理性式的行动,对社会 学来说,基于它明确的可理解性和它的清晰度,可以作为“类型”(理 念型),以便将实际上受到各种非理性因素(如情感、错误等)影响 到的行动,当作与纯粹理性行动的“偏离”现象来理解。 也只有出自于上述这个方法论上的考虑,“理解社会学”的方法才 称得上是“理性主义”( rationalistisch)的。这种方法不应视为社会学 理性主义式的偏见,而只是一种方法上的工具;也不应被扩大解释为 理性可以在生活中支配一切的信仰。因为在社会学中根本并未提到: 在现实中,理性的目的和手段衡量,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实际的 行动,或者根本没有任何影响。(不容否认的,这种理性主义式的诠 释还是有被误置在不适宜之场合的危险。不幸地,过去的所有经验证 实这样的危险的确存在。) 4.所有关于人类行动的科学,也必须计及那些缺乏主观意义的过 程及对象,如:行动的起因、结果和促发或阻碍行动的现象。“缺乏 意义”( Sinnfremd)4并不等同于“不生动”( unbelebt)或“非人类 的”( nichtmenschlich)(译按:即仍可属于人类的行动范围)。每一种 人造物,例如机器,其意义只能根据它的制造以及既有的或企图有的 功用来理解。意义可能得自许多相关的目的,若没有论及意义的话
以说明偏离上述假设所观察到的现象。同样的,在分析政治或军事行 动时,可以事先假定:行动者根据我们拥有所有参与者意图和相关情 境的知识下的有效经验,可能如何在严格之目的理性的意义下选取他 的手段。在评估因果关系时,将那些偏离纯粹类型的事物,归诸于非 理性因素。此种情况下所建构出之严格地目的理性式的行动,对社会 学来说,基于它明确的可理解性和它的清晰度,可以作为“类型”(理 念型),以便将实际上受到各种非理性因素(如情感、错误等)影响 到的行动,当作与纯粹理性行动的“偏离”现象来理解。 也只有出自于上述这个方法论上的考虑,“理解社会学”的方法才 称得上是“理性主义”(rationalistisch)的。这种方法不应视为社会学 理性主义式的偏见,而只是一种方法上的工具;也不应被扩大解释为 理性可以在生活中支配一切的信仰。因为在社会学中根本并未提到: 在现实中,理性的目的和手段衡量,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实际的 行动,或者根本没有任何影响。(不容否认的,这种理性主义式的诠 释还是有被误置在不适宜之场合的危险。不幸地,过去的所有经验证 实这样的危险的确存在。) 4. 所有关于人类行动的科学,也必须计及那些缺乏主观意义的过 程及对象,如:行动的起因、结果和促发或阻碍行动的现象。“缺乏 意义”(Sinnfremd)4 并不等同于“不生动”(unbelebt)或“非人类 的”(nichtmenschlich)(译按:即仍可属于人类的行动范围)。每一种 人造物,例如机器,其意义只能根据它的制造以及既有的或企图有的 功用来理解。意义可能得自许多相关的目的,若没有论及意义的话
这样一个客体就全然无法理解。所谓的理解,因此是关系到行动者对 行动,或是作为手段、或是作为目的的选择,而且也常牵涉到行动的 指向,只有在这样的范畴中,才谈得上对这种对象的理解。 从而,缺乏意义的过程和情境(无论生动或不生动、人类的或非 人类的)是指那些无法关联到主观意义内涵的动作。换言之,如果这 些动作不能与手段或目的建立关联,而只表现为行动的剌激、促发或 阻碍,那么它们就缺乏意义。譬如说:1277年多拉特地方( Dollart, 靠近德、荷边界的埃姆斯河口)的大泛滥,作为促使有历史重要影响 的大迁移,因此(可能)有其“历史”意义;而人类的死亡和生命的 必然有机循环(从无助的婴幼儿到老年)自然也有相当程度的社会学 意义,因为人们会透过许多不同的方式来指向此种事实。 又有一些概念范畴,是指精神或心理的现象中缺乏意义、不可理 解的过程,如疲劳、习惯、记忆等;还有禁欲苦修的情境下典型的狂 喜状态( Euphorion),或个人对时间、方式、精确性程度等反应模式 上之典型差异。总归而言,对实际行动者及理解式的观察而言,这些 是必须接受为“资料”( Daten)来参考的。 未来的研究或可找出与特定意义的行动有相关的、那些无法理解 的规律现象( unverstehbare Reglmassigkeiten),虽然至今此目标很少 被完成。例如遗传生物构造上的差异(像“种族”),如果而且唯有在 统计上,若能证明它对社会学相同的行动有所影响一—特别是在社会 行动的意义关联上有其影响,将会被社会学视作既存事实来接受。正 如营养需求或衰老对行动之影响的生理学事实。对这些因素之因果重
这样一个客体就全然无法理解。所谓的理解,因此是关系到行动者对 行动,或是作为手段、或是作为目的的选择,而且也常牵涉到行动的 指向,只有在这样的范畴中,才谈得上对这种对象的理解。 从而,缺乏意义的过程和情境(无论生动或不生动、人类的或非 人类的)是指那些无法关联到主观意义内涵的动作。换言之,如果这 些动作不能与手段或目的建立关联,而只表现为行动的刺激、促发或 阻碍,那么它们就缺乏意义。譬如说:1277 年多拉特地方(Dollart, 靠近德、荷边界的埃姆斯河口)的大泛滥,作为促使有历史重要影响 的大迁移,因此(可能)有其“历史”意义;而人类的死亡和生命的 必然有机循环(从无助的婴幼儿到老年)自然也有相当程度的社会学 意义,因为人们会透过许多不同的方式来指向此种事实。 又有一些概念范畴,是指精神或心理的现象中缺乏意义、不可理 解的过程,如疲劳、习惯、记忆等;还有禁欲苦修的情境下典型的狂 喜状态(Euphorien),或个人对时间、方式、精确性程度等反应模式 上之典型差异。总归而言,对实际行动者及理解式的观察而言,这些 是必须接受为“资料”(Daten)来参考的。 未来的研究或可找出与特定意义的行动有相关的、那些无法理解 的规律现象(unverstehbare Reglmassigkeiten),虽然至今此目标很少 被完成。例如遗传生物构造上的差异(像“种族”),如果而且唯有在 统计上,若能证明它对社会学相同的行动有所影响——特别是在社会 行动的意义关联上有其影响,将会被社会学视作既存事实来接受。正 如营养需求或衰老对行动之影响的生理学事实。对这些因素之因果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