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4规训的手段 17世纪初,沃尔蒙森( Walh ausen)就论述了作为一种规训艺术的“严格纪律”。规训 权力的主要功能是“训练”,而不是挑选和征用,更确切地说,是为了更好地挑选和征用而 训练。它不是为了减弱各种力量而把它们联系起来。它用这种方式把它们结合起来是为了增 强和使用它们。它不是把所有的对象变成整齐划一的芸芸众生,而是进行分类、解析、区分, 其分解程序的目标是必要而充足的独立单位。它要通过“训练”把大量混杂、无用、盲目流动 的肉体和力量变成多样性的个别因素一一小的独立细胞、有机的自治体、原生的连续统一体 结合性片断。规训“造就”个人。这是一种把个人既视为操练对象又视为操练工具的权力的特 殊技术。这种权力不是那种因自己的淫威而自认为无所不能的得意洋洋的权力。这是一种谦 恭而多疑的权力,是一种精心计算的、持久的运作机制。与君权的威严仪式或国家的重大机 构相比,它的模式、程序都微不足道。然而,它们正在逐渐侵蚀那些重大形式,改变后者的 机制,实施自己的程序。法律机构也不能避免这种几乎亳不掩饰的侵蚀。规训权力的成功无 疑应归因于使用了简单的手段: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以及它们在该权力特有的程序一一检 查一一中的组合。 层級监视 纪律的实施必须有一种借助监视而实行强制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中,监视的技术能够诱 发出权力的效应,反之,强制手段能使对象历历在目。慢慢地,在古典时代,我们看到了这 些观察人群的“监视站”的形成。而关于这一点,科学史很少论及。望远镜,透镜和射线是 新的物理学和宇宙学的一部分。与这些重大技术平行发展的是不那么重要的复合交叉观察的 技术,既能观察而又不被发现的技术。由于使用了征服技术和剥削方法,一种关于光线和可 见物的模糊艺术便悄悄地酝酿了一种关于人的新知识 这些“监视站”有一个近乎理想的模式,即军营—一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建造和改造的 临时性人造城市。这是一个权力活动中心。在这里,权力应极其强大,但也应极其周密、极 其有效,而且因为其实施对象是军人,所以应极其警觉。在完美的军营里,一切权力都将通 过严格的监视来实施:任何一个目光都将成为权力整体运作的一部分。无数新设计方案对传 统的营区图案进行了重大修改。通道的几何规范、帐篷的数目和分布、帐篷入口的方向、士 兵的安排等都有严格的规定。相互监视的网络也有规定:“在阅兵场上画出五条线,第一条 与第二条相隔16英尺,其余各线彼此相距8英尺,最后一条线与军械库相距8英尺。军械 库与军士长的帐篷相隔10英尺,正对着营区第一根柱子。每条连队大道宽51英尺。… 所有的帐篷彼此相隔二英尺。副官的帐篷在其连队的小通道对面,营区后柱与最后一个士兵 帐篷相隔八英尺。营区门对着连长的帐篷。……连长的帐篷建在连队大道的对面。其入口对 着连队。”1军营是一个借助把一切变得明显可见来行使权力的范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 种军营模式,至少是它的基本原则一一层级监视的空间“筑巢”一一体现在城市发展中,体 现在工人阶级居住区、医院、收容所、监狱和学校的建设中。这是一种“嵌入” ( encastrement)原则。军营是十分可耻的监视技巧的一种运用,正如暗室是伟大的光学 的一种运用。 由此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建筑物不再仅仅是为了被人观赏(如宫殿的浮华) 或是为了观看外面的空间(如堡垒的设计),而是为了便于对内进行清晰而细致的控制 使建筑物里的人一举一动都彰明较著。用更一般的语言说,一个建筑物应该能改造人:对居 住者发生作用,有助于控制他们的行为,便于对他们恰当地发挥权力的影响,有助于了解他 同4.3,中译本第193-218页
39.4 规训的手段* 17 世纪初,沃尔蒙森(Walhausen)就论述了作为一种规训艺术的“严格纪律”。规训 权力的主要功能是“训练”,而不是挑选和征用,更确切地说,是为了更好地挑选和征用而 训练。它不是为了减弱各种力量而把它们联系起来。它用这种方式把它们结合起来是为了增 强和使用它们。它不是把所有的对象变成整齐划一的芸芸众生,而是进行分类、解析、区分, 其分解程序的目标是必要而充足的独立单位。它要通过“训练”把大量混杂、无用、盲目流动 的肉体和力量变成多样性的个别因素——小的独立细胞、有机的自治体、原生的连续统一体、 结合性片断。规训“造就”个人。这是一种把个人既视为操练对象又视为操练工具的权力的特 殊技术。这种权力不是那种因自己的淫威而自认为无所不能的得意洋洋的权力。这是一种谦 恭而多疑的权力,是一种精心计算的、持久的运作机制。与君权的威严仪式或国家的重大机 构相比,它的模式、程序都微不足道。然而,它们正在逐渐侵蚀那些重大形式,改变后者的 机制,实施自己的程序。法律机构也不能避免这种几乎毫不掩饰的侵蚀。规训权力的成功无 疑应归因于使用了简单的手段: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以及它们在该权力特有的程序——检 查——中的组合。 层级监视 纪律的实施必须有一种借助监视而实行强制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中,监视的技术能够诱 发出权力的效应,反之,强制手段能使对象历历在目。慢慢地,在古典时代,我们看到了这 些观察人群的“监视站”的形成。而关于这一点,科学史很少论及。望远镜,透镜和射线是 新的物理学和宇宙学的一部分。与这些重大技术平行发展的是不那么重要的复合交叉观察的 技术,既能观察而又不被发现的技术。由于使用了征服技术和剥削方法,一种关于光线和可 见物的模糊艺术便悄悄地酝酿了一种关于人的新知识。 这些“监视站”有一个近乎理想的模式,即军营——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建造和改造的 临时性人造城市。这是一个权力活动中心。在这里,权力应极其强大,但也应极其周密、极 其有效,而且因为其实施对象是军人,所以应极其警觉。在完美的军营里,一切权力都将通 过严格的监视来实施;任何一个目光都将成为权力整体运作的一部分。无数新设计方案对传 统的营区图案进行了重大修改。通道的几何规范、帐篷的数目和分布、帐篷入口的方向、士 兵的安排等都有严格的规定。相互监视的网络也有规定:“在阅兵场上画出五条线,第一条 与第二条相隔 16 英尺,其余各线彼此相距 8 英尺,最后一条线与军械库相距 8 英尺。军械 库与军士长的帐篷相隔 10 英尺,正对着营区第一根柱子。每条连队大道宽 51 英尺。…… 所有的帐篷彼此相隔二英尺。副官的帐篷在其连队的小通道对面,营区后柱与最后一个士兵 帐篷相隔八英尺。营区门对着连长的帐篷。……连长的帐篷建在连队大道的对面。其入口对 着连队。”1军营是一个借助把一切变得明显可见来行使权力的范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 种军营模式,至少是它的基本原则——层级监视的空间“筑巢”——体现在城市发展中,体 现在工人阶级居住区、医院、收容所、监狱和学校的建设中。这是一种“嵌入” (encastrement)原则。军营是十分可耻的监视技巧的一种运用,正如暗室是伟大的光学 的一种运用。 由此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建筑物不再仅仅是为了被人观赏(如宫殿的浮华) 或是为了观看外面的空间(如堡垒的设计),而是为了便于对内进行清晰而细致的控制—— 使建筑物里的人一举一动都彰明较著。用更一般的语言说,一个建筑物应该能改造人:对居 住者发生作用,有助于控制他们的行为,便于对他们恰当地发挥权力的影响,有助于了解他 * 同 42.3,中译本第 193-218 页
们,改变他们。砖石能够使人变得驯顺并易于了解。旧式监禁和封闭的简单设计一一限制出 入的高墙大门一一开始被关于开口,关于被填充的和空旷的空间、通道和透明物的精心计算 所取代。按照这种方式,医院建筑就逐渐被安排成医疗活动的工具:有助于更好地观察病人 从而更好地调整对他们的治疗;医院建筑在结构上将病人精心地隔离开,旨在预防传染病; 改善通风条件和注意每个病床周围的空气流通,旨在防止污浊气体损害病人情绪和传染疾 病。医院是在该世纪后半期建立的。在主宫医院( Hotel dieu)第二次焚毀后人们拟定了许 多关于医院的方案。医院不再仅仅是贫困无助和奄奄待毙者的收容所。就其性质本身而言, 它是一个治疗所。 与之相似的是,学校建筑也将成为一个训练机构。帕里斯-杜维内( Paris-Duverney)0 所设想的军事学院就是一个教育机构。他把自己设想的每一个细节都强加给建筑师加布里埃 尔( Gabriel)。训练强健的身体,这是健康要求:造就精干的军官,这是资格要求:造就唯 命是从的士兵,这是政治要求:防止淫逸和同性恋,这是道德要求。根据这四种理由,必须 建造学生的隔离房间,但是为了持续不断地监视,也需要有孔眼。学院的建筑应成为一个监 视机构。各个房间沿着一个走廊排开,宛如一系列小囚室。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一个官员宿 舍,“每十名学生两边各有一个官员”。晚上,学生只许待在自己的小屋里。帕里斯还主张“每 个房间靠走廊的墙上从齐胸高的位置到距天花板一、二英尺的位置开一个窗户,有了这种窗 户不仅令人心旷神怡,而且可以说,除了决定这种安排的规训原因外,它还有若干方面的实 际用途”。在各餐厅里有“一个设置教官桌子的稍高的平台,使他们能够看到所有分组用餐的 学生餐桌”。厕所装设半截门,值班学监可以看到学生的头和腿,但侧板较高,“厕所里的人 不能彼此窥视”。2这种关于监视的良苦用心体现在建筑的无数细小机制中。如果人们忘却了 这种工具化的意义,这些机制只能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这种工具化在使个人行为不断被对 象化、愈益被细密划分的过程中是次要的但也是无懈可击的。规训机构里暗含着一种类似用 于观察行为的显微镜的控制机制。这些机构所创造的分工精细的部门围绕着人形成了一个观 察、记录和训练的机构。人们为什么要在这些观察机制中再细分观察功能?人们为什么要建 立这些观察机制的交流网?人们为什么要把一切安排得细密复杂从而能造成一种单一的持 久的权力? 完美的规训机构应能使一切都一目了然。中心点应该既是照亮一切的光源,又是一切需 要被了解的事情的汇聚点,应该是一只洞察一切的眼睛,又是一个所有的目光都转向这里的 中心。这就是勒杜( Ledoux)在建造阿尔克·塞南( Arc-et-Senans)盐城时所设想的东西。 所有的建筑物被排列成一个环形,门窗对着里面。中心点是一个高大建筑物。这里行使着行 政管理职能,治安监视职能,经济控制职能,宗教安抚职能。这里发号施令,记录各种活动, 察觉和裁决一切过错。而做到这一切仅仅需要一种精密的几何学的直接帮助。在18世纪后 半期,这种环形建筑声名卓著,在众多原因中,无疑应包括一个事实,即它体现了某种政治 乌托邦 然而,规训监视其实是需要中继站的。金字塔形能够比环形更有效地满足两个要求。 是能够完整地形成一个不间断的网络,从而能够增加层次,并把各层次散布在需要监视的整 个平面上。二是结构合理,不会将一种惰性力量压在需要规训的活动上,不会成为这种活动 的制动器或障碍。总之,它应能被纳入规训机制,并能增加其可能的效力。它必须被分解成 较小的因素,但其目的在于增大其生产功能:使监视具体化并切实可行 这正是当时大工场和工厂的情况,在这些工场(厂)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监视方式。它不 同于手工工场时期的监视方式。后者是由负责实施规章的巡视员从外面进行的监视。现在需 要的是一种强化的连续的监视。它应贯穿劳动过程。它不是或不仅仅是针对生产(原材料的 ①帕里斯杜维内(1744~1790),法国金融家 译注 ②勒杜(1736-1806),法国建筑师,建筑设计革新家。一——译注
们,改变他们。砖石能够使人变得驯顺并易于了解。旧式监禁和封闭的简单设计——限制出 入的高墙大门——开始被关于开口,关于被填充的和空旷的空间、通道和透明物的精心计算 所取代。按照这种方式,医院建筑就逐渐被安排成医疗活动的工具:有助于更好地观察病人, 从而更好地调整对他们的治疗;医院建筑在结构上将病人精心地隔离开,旨在预防传染病; 改善通风条件和注意每个病床周围的空气流通,旨在防止污浊气体损害病人情绪和传染疾 病。医院是在该世纪后半期建立的。在主宫医院(Hotel Dieu)第二次焚毁后人们拟定了许 多关于医院的方案。医院不再仅仅是贫困无助和奄奄待毙者的收容所。就其性质本身而言, 它是一个治疗所。 与之相似的是,学校建筑也将成为一个训练机构。帕里斯-杜维内(Paris-Duverney)① 所设想的军事学院就是一个教育机构。他把自己设想的每一个细节都强加给建筑师加布里埃 尔(Gabriel)。训练强健的身体,这是健康要求;造就精干的军官,这是资格要求;造就唯 命是从的士兵,这是政治要求;防止淫逸和同性恋,这是道德要求。根据这四种理由,必须 建造学生的隔离房间,但是为了持续不断地监视,也需要有孔眼。学院的建筑应成为一个监 视机构。各个房间沿着一个走廊排开,宛如一系列小囚室。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一个官员宿 舍,“每十名学生两边各有一个官员”。晚上,学生只许待在自己的小屋里。帕里斯还主张“每 个房间靠走廊的墙上从齐胸高的位置到距天花板一、二英尺的位置开一个窗户,有了这种窗 户不仅令人心旷神怡,而且可以说,除了决定这种安排的规训原因外,它还有若干方面的实 际用途”。在各餐厅里有“一个设置教官桌子的稍高的平台,使他们能够看到所有分组用餐的 学生餐桌”。厕所装设半截门,值班学监可以看到学生的头和腿,但侧板较高,“厕所里的人 不能彼此窥视”。2这种关于监视的良苦用心体现在建筑的无数细小机制中。如果人们忘却了 这种工具化的意义,这些机制只能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这种工具化在使个人行为不断被对 象化、愈益被细密划分的过程中是次要的但也是无懈可击的。规训机构里暗含着一种类似用 于观察行为的显微镜的控制机制。这些机构所创造的分工精细的部门围绕着人形成了一个观 察、记录和训练的机构。人们为什么要在这些观察机制中再细分观察功能?人们为什么要建 立这些观察机制的交流网?人们为什么要把一切安排得细密复杂从而能造成一种单一的持 久的权力? 完美的规训机构应能使一切都一目了然。中心点应该既是照亮一切的光源,又是一切需 要被了解的事情的汇聚点,应该是一只洞察一切的眼睛,又是一个所有的目光都转向这里的 中心。这就是勒杜(Ledoux)②在建造阿尔克·塞南(Arc-et-Senans)盐城时所设想的东西。 所有的建筑物被排列成一个环形,门窗对着里面。中心点是一个高大建筑物。这里行使着行 政管理职能,治安监视职能,经济控制职能,宗教安抚职能。这里发号施令,记录各种活动, 察觉和裁决一切过错。而做到这一切仅仅需要一种精密的几何学的直接帮助。在 18 世纪后 半期,这种环形建筑声名卓著,在众多原因中,无疑应包括一个事实,即它体现了某种政治 乌托邦。 然而,规训监视其实是需要中继站的。金字塔形能够比环形更有效地满足两个要求。一 是能够完整地形成一个不间断的网络,从而能够增加层次,并把各层次散布在需要监视的整 个平面上。二是结构合理,不会将一种惰性力量压在需要规训的活动上,不会成为这种活动 的制动器或障碍。总之,它应能被纳入规训机制,并能增加其可能的效力。它必须被分解成 较小的因素,但其目的在于增大其生产功能:使监视具体化并切实可行。 这正是当时大工场和工厂的情况,在这些工场(厂)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监视方式。它不 同于手工工场时期的监视方式。后者是由负责实施规章的巡视员从外面进行的监视。现在需 要的是一种强化的连续的监视。它应贯穿劳动过程。它不是或不仅仅是针对生产(原材料的 ① 帕里斯-杜维内 (1744~1790),法国金融家。——译注 ② 勒杜 ( 1736~1806),法国建筑师,建筑设计革新家。——译注
性质和数量、工具的类型、产品的尺寸和质量);它也考虑人的活动、技能,完成任务的方 式,敏捷程度,工作热情以及他们的表现。但是,它也不同于师傅在工人和学徒身边进行的 家内监视,因为它是由职员、监工和工头来进行的。由于生产机制日益扩大和日益复杂,工 人数量增多,劳动分工细密,监视就变得更加必要,也更加困难。它变成了一项专门职能, 成为生产过程的一部分,与整个生产过程并行。经常在场但又不同于工人的专门人员成为不 可缺少的了:“在大工厂中,一切按时钟行事。工人受到严厉粗暴的对待。职员习惯于对他 们颐指气使,刻薄挖苦,因此,工人不是付出更多,就是很快离开”(《百科全书》,《手工 工场》条)。尽管工人宁愿要行会制度也不要这种新的监视制度,雇主却认为后者是与工业 生产、私有财产和利润体制密不可分的。在一个工厂、大铁厂或矿山里,“支出的项目不胜 繁杂。在每一项上稍有弄虚作假,合计起来就是巨大的欺诈。这不仅会吞噬利润,而且会流 失资本。……任何漏洞若被疏忽而每日重复,就可能成为企业的致命问题,甚至在很短的时 间里便能毁灭企业。”因此,唯有直接从属于老板并仅仅负有此项任务的代理人才能监督着 “不使每一分钱白白花掉,不使每一时刻被浪费掉”。他们的作用就是“监督工人,巡视各 工作地点,向经理报告各种情况”( Cournot)。这样,监视就变成一个决定性的经济活动因 素,既是生产机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规训权力的一个特殊机制。“一旦受到资本控制 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管理、监督和调节的工作就变成资本的一个职能。一旦成为资本的职 能,它就获得了特殊的性质”(Maκ,《资本论》,Vo,L,313)。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初等教育的改造中:监督的细节被明文规定,监督进入教学关系中。 由于教区学校的发展,学生人数增多,再加上缺乏同时管理整班学生活动的方法,从而产生 了混乱,因此亟需制定一种监督体制。为了帮助教师,巴坦库( Batencour)从优秀学生中 选任了一批“干事”——班长、观察员、课代表、辅导员、祈祷文诵读员、书写员、墨水保 管员、施赈员和探访员。这里有两种角色,一种负责具体工作(分发墨水和纸张,向穷人发 放救济品,在节日诵读经文等);另一种负责监督:“观察员应记录下谁离开座位,谁在说话 谁没带念珠或祈祷书,谁在做弥撒时举止不端,谁有不轨行为,谁总在闲谈或在街上不守规 矩”:“课代表”负责监管“在学习时说话或哼曲的人,不写作业而把时间浪费在玩耍上的人。” “探访员”拜访缺勤或犯下严重错误的学生的家长。“班长”监督所有的干事。只有“辅导员” 是一个教学角色。他们的任务是两人一组小声地教学生诵读。数十年后,德米亚提倡与之相 似的分层管理,而几乎所有的监督职能都因有了一种教学意义而加强:一个助教教学生握笔 姿势,纠正书写错误,同时“记录调皮者”:另一个助教在阅读课中负有同样的任务。班长负 责监督其他干事和全班的表现,并负责“使新生习惯学校的规矩”。组长让学生背诵课文,并 记下不会背的人名。3对在此我们看到了“互教”机构的轮廓,其中三种程序结合为单一的机 制:教学本身,通过教学活动实践获得知识,层层监督。一种明确而有规则的监督关系被纳 入教学实践的核心。这种关系不是一个附加的部分,而是一种内在的、能够提高其效能的机 制。分层的、持续的、切实的监督,也许不是18世纪的重大技术“发明”,但是它的暗中扩 展使与之相关的权力机制变得重要。通过这种监督,规训权力变成一种“内在”体系,与它在 其中发挥作用的那种机制的经济目标有了内在联系。它也被安排成一种复杂的、自动的和匿 名的权力。因为虽然监督要依赖人实现,但是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关系网络的作用。这个网 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下而上的与横向的。这个网络“控制”着整体,完全覆盖着整体,并从 监督者和被不断监督者之间获得权力效应。在对纪律实行层层监督时,权力并不是一个被占 有的物或一个可转让的财产。它是作为机制的一部分起作用。诚然,它的金字塔组织使它有 一个“头”,但是,在这持久连续的领域里产生“权力”和分配人员的是整个机构。这样就使得 规训权力既是毫不掩饰的,又是绝对“审慎”的。说它“不掩饰”是因为它无所不在,无时不警 醒着,因为它没有留下任何晦暗不明之处,而且它无时不监视着负有监督任务的人员。说它 “审慎”则是因为它始终基本上是在沉默中发挥作用。纪律使一种关系权力( relational
性质和数量、工具的类型、产品的尺寸和质量);它也考虑人的活动、技能,完成任务的方 式,敏捷程度,工作热情以及他们的表现。但是,它也不同于师傅在工人和学徒身边进行的 家内监视,因为它是由职员、监工和工头来进行的。由于生产机制日益扩大和日益复杂,工 人数量增多,劳动分工细密,监视就变得更加必要,也更加困难。它变成了一项专门职能, 成为生产过程的一部分,与整个生产过程并行。经常在场但又不同于工人的专门人员成为不 可缺少的了:“在大工厂中,一切按时钟行事。工人受到严厉粗暴的对待。职员习惯于对他 们颐指气使,刻薄挖苦,因此,工人不是付出更多,就是很快离开”(《百科全书》,《手工 工场》条)。尽管工人宁愿要行会制度也不要这种新的监视制度,雇主却认为后者是与工业 生产、私有财产和利润体制密不可分的。在一个工厂、大铁厂或矿山里,“支出的项目不胜 繁杂。在每一项上稍有弄虚作假,合计起来就是巨大的欺诈。这不仅会吞噬利润,而且会流 失资本。……任何漏洞若被疏忽而每日重复,就可能成为企业的致命问题,甚至在很短的时 间里便能毁灭企业。”因此,唯有直接从属于老板并仅仅负有此项任务的代理人才能监督着 “不使每一分钱白白花掉,不使每一时刻被浪费掉”。他们的作用就是“监督工人,巡视各 工作地点,向经理报告各种情况”(Cournol)。这样,监视就变成一个决定性的经济活动因 素,既是生产机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规训权力的一个特殊机制。“一旦受到资本控制 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管理、监督和调节的工作就变成资本的一个职能。一旦成为资本的职 能,它就获得了特殊的性质”(Marx,《资本论》,Vol,I,313)。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初等教育的改造中:监督的细节被明文规定,监督进入教学关系中。 由于教区学校的发展,学生人数增多,再加上缺乏同时管理整班学生活动的方法,从而产生 了混乱,因此亟需制定一种监督体制。为了帮助教师,巴坦库(Batencour)从优秀学生中 选任了一批“干事”——班长、观察员、课代表、辅导员、祈祷文诵读员、书写员、墨水保 管员、施赈员和探访员。这里有两种角色,一种负责具体工作(分发墨水和纸张,向穷人发 放救济品,在节日诵读经文等);另一种负责监督:“观察员应记录下谁离开座位,谁在说话, 谁没带念珠或祈祷书,谁在做弥撒时举止不端,谁有不轨行为,谁总在闲谈或在街上不守规 矩”;“课代表”负责监管“在学习时说话或哼曲的人,不写作业而把时间浪费在玩耍上的人。” “探访员”拜访缺勤或犯下严重错误的学生的家长。“班长”监督所有的干事。只有“辅导员” 是一个教学角色。他们的任务是两人一组小声地教学生诵读。数十年后,德米亚提倡与之相 似的分层管理,而几乎所有的监督职能都因有了一种教学意义而加强:一个助教教学生握笔 姿势,纠正书写错误,同时“记录调皮者”;另一个助教在阅读课中负有同样的任务。班长负 责监督其他干事和全班的表现,并负责“使新生习惯学校的规矩”。组长让学生背诵课文,并 记下不会背的人名。3对在此我们看到了“互教”机构的轮廓,其中三种程序结合为单一的机 制:教学本身,通过教学活动实践获得知识,层层监督。一种明确而有规则的监督关系被纳 入教学实践的核心。这种关系不是一个附加的部分,而是一种内在的、能够提高其效能的机 制。分层的、持续的、切实的监督,也许不是 18 世纪的重大技术“发明”,但是它的暗中扩 展使与之相关的权力机制变得重要。通过这种监督,规训权力变成一种“内在”体系,与它在 其中发挥作用的那种机制的经济目标有了内在联系。它也被安排成一种复杂的、自动的和匿 名的权力。因为虽然监督要依赖人实现,但是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关系网络的作用。这个网 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下而上的与横向的。这个网络“控制”着整体,完全覆盖着整体,并从 监督者和被不断监督者之间获得权力效应。在对纪律实行层层监督时,权力并不是一个被占 有的物或一个可转让的财产。它是作为机制的一部分起作用。诚然,它的金字塔组织使它有 一个“头”,但是,在这持久连续的领域里产生“权力”和分配人员的是整个机构。这样就使得 规训权力既是毫不掩饰的,又是绝对“审慎”的。说它“不掩饰”是因为它无所不在,无时不警 醒着,因为它没有留下任何晦暗不明之处,而且它无时不监视着负有监督任务的人员。说它 “审慎”则是因为它始终基本上是在沉默中发挥作用。纪律使一种关系权力(relational
Power)得以运作。这种关系权力是自我维系的。它用不间断的精心策划的监视游戏取代了 公共事件的展示。由于有了这种监督技术,权力“物理学”对肉体的控制遵循着光学和力学法 则而运作,即玩弄一整套空间、线条、格网、波段、程度的游戏,绝不或在原则上不诉诸滥 施淫威和暴力。这是一种更微妙的“物理”权力,因此似乎是不那么“肉体性”的权力。 规范化裁决 1.在波莱骑士( Chevalier Paulet)孤儿院,每天早晨举行的审判会产生了一整套仪式 我们发现所有的学生都排队站立,整齐肃穆,似乎准备投入战斗。军令长是一位十六岁的 年轻绅士,他手握剑,站在队伍外。在他的指挥下,队伍在跑动中改变队形,组成一个环形 军官会议在中心点举行。军官报告过去24小时内各自队伍的情况。被告可以为自己辩护, 证人当场作证,军官会议进行磋商,在达成一致意见后,由军令长宣布犯错者人数,错误性 质和惩罚命令。然后队伍便井然有序地出发”。在一切规训系统的核心都有一个小型处罚机 制。它享有某种司法特权,有自己的法律、自己规定的罪行、特殊的审判形式。纪律确立了 种“内部处罚”。纪律分割了法律所不染指的领域。它们规定和压制着重大惩罚制度不那么 关心因而抬手放过的许多行为。“进来时,工友应彼此问候 离开时,他们应该锁好他 们使用的材料与工具,并査看是否关了灯”:“明确禁止用身体姿势或其它方式逗工友嬉笑” 他们应该“表现得诚实庄重”:凡未向奥本海姆(M. Oppenheim)请假而缺席超过五分钟者 将“按缺勤半天记录下来”;为了确保在这种精细的刑事司法中不会有任何遗漏,禁止做“任 何可能伤害奥本海姆及其同事的事情”。工厂、学校、军队都实行一整套微观处罚制度,其 中涉及时间(迟到、缺席、中断)、活动(心不在焉、疏忽、缺乏热情)、行为(失礼、不服 从)、言语(聊天、傲慢)、肉体(“不正确的ˆ姿势、不规范的体态、不整洁)、性(不道德、 不庄重)。与此同时,在惩罚时,人们使用了一系列微妙的做法,从光线的物质惩罚到轻微 剥夺和羞辱。这样既使最微小的行为不端受到惩罚,又使规训机构的表面上无关紧要的因素 具有一种惩罚功能。因此,在必要时任何东西都可用于惩罚微不足道的小事。每个人都发现 自己陷入一个动辄得咎的惩罚罗网中。“人们应该把惩罚这个词理解为能够使儿童认识到自 己的过错的任何东西,能够使他们感到羞辱和窘迫的任何东西:……一种严厉态度,一种冷 淡,一个质问,一个羞辱,一项罢免”。 2.纪律也带有一种特殊的惩罚方式。它不仅仅是一个小型法庭模式。规训处罚所特有 的一个惩罚理由是不规范,即不符合准则,偏离准则。整个边际模糊的不规范领域都属于惩 罚之列:士兵未达到要求便是犯了“错误”:学生的“错误”不仅仅包括轻微的违纪,而且包括 未能完成功课。普鲁土步兵条例规定,凡未学会正确使用步枪者都应受到“最严厉”的对待。 同样,“凡在前一天没有记住功课的学生,必须背下功课,不得有任何差错,在第二天要重 背。他将被迫站着或跪着听课,双手合握。或者,他将受到其他处罚。” 这种由规训惩罚所维持的秩序具有复杂的性质。这是一种“人为”的秩序,是由法律、 计划、条例所明确规定的。但它也是由可观察到的自然进程规定的。学徒期限,完成某项作 业的时间,能力的水准,这些都涉及到某种规律,而这种规律也是一种准则。公教学校 ( Christian School)的孩子不应上他们还不能领会的“日课”,否则将使他们有可能什么也 学不会。但是,每个阶段的期限应在条例中加以规定,凡是经过三次考试不能升级的学生应 该安排在明显可见的“笨学生”座位上。在规训制度中,惩罚具有司法一自然的双重参照。 3.规训惩罚具有缩小差距的功能。因此它实质上应该是矫正性的。除了直接借鉴于司 法模式的惩罚(罚款、鞭答、单人禁闭)外,规训体制偏爱操练惩罚一一强化的、加倍的、 反复多次的训练。1766年步兵条例规定,“凡有某种疏忽表现或精神不振作的一等兵应降为 二等兵”,只有经过重新操练和重新考核之后,他们才能晋升到原来的军阶。拉萨勒指出:“在 各种补救性惩罚中,罚做作业在教师看来是最正当的,在家长看来是最有利的。”这样就能“使
Power)得以运作。这种关系权力是自我维系的。它用不间断的精心策划的监视游戏取代了 公共事件的展示。由于有了这种监督技术,权力“物理学”对肉体的控制遵循着光学和力学法 则而运作,即玩弄一整套空间、线条、格网、波段、程度的游戏,绝不或在原则上不诉诸滥 施淫威和暴力。这是一种更微妙的“物理”权力,因此似乎是不那么“肉体性”的权力。 规范化裁决 1.在波莱骑士(ChevalierPaulet)孤儿院,每天早晨举行的审判会产生了一整套仪式: “我们发现所有的学生都排队站立,整齐肃穆,似乎准备投入战斗。军令长是一位十六岁的 年轻绅士,他手握剑,站在队伍外。在他的指挥下,队伍在跑动中改变队形,组成一个环形。 军官会议在中心点举行。军官报告过去 24 小时内各自队伍的情况。被告可以为自己辩护, 证人当场作证,军官会议进行磋商,在达成一致意见后,由军令长宣布犯错者人数,错误性 质和惩罚命令。然后队伍便井然有序地出发”。在一切规训系统的核心都有一个小型处罚机 制。它享有某种司法特权,有自己的法律、自己规定的罪行、特殊的审判形式。纪律确立了 一种“内部处罚”。纪律分割了法律所不染指的领域。它们规定和压制着重大惩罚制度不那么 关心因而抬手放过的许多行为。“进来时,工友应彼此问候,……离开时,他们应该锁好他 们使用的材料与工具,并查看是否关了灯”;“明确禁止用身体姿势或其它方式逗工友嬉笑”; 他们应该“表现得诚实庄重”;凡未向奥本海姆(M.Oppenheim)请假而缺席超过五分钟者 将“按缺勤半天记录下来”;为了确保在这种精细的刑事司法中不会有任何遗漏,禁止做“任 何可能伤害奥本海姆及其同事的事情”。工厂、学校、军队都实行一整套微观处罚制度,其 中涉及时间(迟到、缺席、中断)、活动(心不在焉、疏忽、缺乏热情)、行为(失礼、不服 从)、言语(聊天、傲慢)、肉体(“不正确的”姿势、不规范的体态、不整洁)、性(不道德、 不庄重)。与此同时,在惩罚时,人们使用了一系列微妙的做法,从光线的物质惩罚到轻微 剥夺和羞辱。这样既使最微小的行为不端受到惩罚,又使规训机构的表面上无关紧要的因素 具有一种惩罚功能。因此,在必要时任何东西都可用于惩罚微不足道的小事。每个人都发现 自己陷入一个动辄得咎的惩罚罗网中。“人们应该把惩罚这个词理解为能够使儿童认识到自 己的过错的任何东西,能够使他们感到羞辱和窘迫的任何东西:……一种严厉态度,一种冷 淡,一个质问,一个羞辱,一项罢免”。 2.纪律也带有一种特殊的惩罚方式。它不仅仅是一个小型法庭模式。规训处罚所特有 的一个惩罚理由是不规范,即不符合准则,偏离准则。整个边际模糊的不规范领域都属于惩 罚之列:士兵未达到要求便是犯了“错误”;学生的“错误”不仅仅包括轻微的违纪,而且包括 未能完成功课。普鲁土步兵条例规定,凡未学会正确使用步枪者都应受到“最严厉”的对待。 同样,“凡在前一天没有记住功课的学生,必须背下功课,不得有任何差错,在第二天要重 背。他将被迫站着或跪着听课,双手合握。或者,他将受到其他处罚。” 这种由规训惩罚所维持的秩序具有复杂的性质。这是一种“人为”的秩序,是由法律、 计划、条例所明确规定的。但它也是由可观察到的自然进程规定的。学徒期限,完成某项作 业的时间,能力的水准,这些都涉及到某种规律,而这种规律也是一种准则。公教学校 (Christian School)的孩子不应上他们还不能领会的“日课”,否则将使他们有可能什么也 学不会。但是,每个阶段的期限应在条例中加以规定,凡是经过三次考试不能升级的学生应 该安排在明显可见的“笨学生”座位上。在规训制度中,惩罚具有司法一自然的双重参照。 3.规训惩罚具有缩小差距的功能。因此它实质上应该是矫正性的。除了直接借鉴于司 法模式的惩罚(罚款、鞭答、单人禁闭)外,规训体制偏爱操练惩罚——强化的、加倍的、 反复多次的训练。1766 年步兵条例规定,“凡有某种疏忽表现或精神不振作的一等兵应降为 二等兵”,只有经过重新操练和重新考核之后,他们才能晋升到原来的军阶。拉萨勒指出:“在 各种补救性惩罚中,罚做作业在教师看来是最正当的,在家长看来是最有利的。”这样就能“使
孩子从错误本身得到改过自新、不断提高的手段”。譬如,对那些“没有完成全部书写作业或 没有尽力做好书写作业的学生,可以罚他们写或背某些补充作业”。规训惩罚基本上与义务 属于同一类型。它与其说是一种被践踏的法律的报复,不如说是对该法律的重申,而且是加 倍地重申,以致于它可能产生的矫正效应不仅包括附带的赎罪和忏悔。这种矫正效应可以直 接通过一种训练机制而获得。惩罚就是操练。 4,在纪律中,惩罚仅仅是奖-罚二元体制的一个因素。此外,这种体制是在训练和矫正 过程中运作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避免使用惩罚,相反,他应该多奖励少惩罚。懒惰的学 生与勤奋的学生一样,希望获得奖励比畏惧惩罚更能使他振奋。因此,当教师被迫使用惩罚 时,如果他能先贏得孩子的心,是大有助益的”。这种二元机制使得规训处罚具有某些特殊 的做法。首先,关于行为和表现的定义是基于善与恶这两个对立的价值。在这里不是采用诸 如刑事司法实践中简单地划出禁区的做法,而是讲究在正负两极之间的分配。一切行为都纳 入介于好与坏两个等级之间的领域。其次,对这个领域进行量化,并据此制定一种计算方法 也是能够做到的。有了一种沿用至今的处罚计算,就可以做出每个人的处罚平衡表。学校的 司法源于军队和工厂,但学校把这项制度大大地发展了。公教学校兄弟会设计了一套完整 的奖励和补罚的体系:“学生可以使用奖励来免除补罚。……譬如,一个学生被要求完成作 为一种补罚作业的四个或六个问题。他可以通过积累一定数量的奖励点数来免除这种补罚。 教师可以规定每道题的点数。……因为奖励相当于一定数量的点数,教师也有另外一些价值 较小的点数,来给前一种点数找零头。譬如,一个孩子需要用六个点来免除一项补罚。他挣 得一个有十个点的奖励。把这个交给教师,教师找给他四个点。其它以此类推”。在此我们 看到的是赦免制度的移植。通过这种奖励与借支的量化与循环,借助正负点的连续计算,规 训机构排列出“好的”与“坏的”对象的等级顺序。由此,一种无休止惩罚的微观管理就造 成了一种分殊化。这种分殊化不仅仅是对行为的区分,而且是对人员本身及其种类、潜力 水准或价值的区分。通过对行为进行精确的评估,纪律就能“实事求是”地裁决每个人。它 所实施的处罚也被整合进对每个人的认识循环中 5.按等级分配具有两个作用:一是标示出差距,划分出品质、技巧和能力的等级;二 是惩罚和奖励。这正是整顿秩序时惩罚的作用与裁决的特性。纪律仅仅用奖励给予回报,因 而使人能得到晋升。它把这个过程颠倒过来作为惩罚。在“军事学院”,人们制定了一套复杂 的“荣誉”级别体系。这种级别明显地表现在制服的细微变化上。体面或不体面的惩罚,是享 有特权或丢脸的标志。与这种等级相联系,这种分等级的惩罚定期频繁地进行。官员、教师 及其助手不考虑年龄或年级,就“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他们的公认的表现”做出报告。第一等 是“优秀生”,其标志是银肩章。他们享有被视为“真正军人”的荣誉。他们也因此享有受军事 惩罚(逮捕甚至监禁)的权利。第二等是“良好生”,其标志是红绸银肩章。他们可以被逮捕 和送进监狱,但也可以被关在囚笼里和罚跪。“中等生”有权佩带红色木肩章,除了上述刑罚 在必要时还要穿麻布丧服。最后一等是“劣等生”。其标志是一个褐色木肩章。“该等级学生 将受到学院内使用的一切惩罚或被认为必要的一切惩罚甚至包括被单独囚禁在一间黑牢 里。”此外,有时这个“耻辱”的等级还受到特殊条例的管理,“以致该等级学生将被与其他学 生隔离开,总是穿着麻布丧服”。因为功过和优劣表现就能决定学生的地位,“后两个等级的 学生将会以为,当别人承认他们的行为有变化和进步时,他们就能升入前两个等级和佩带其 标志。同样,如果优良等级的学生松懈了,如果各种汇集起来的报告对他们不利,证明他们 不配得到较高等级的奖励和特权,那么他们将被降级。……”惩罚级别应该趋向于消亡。“耻 辱”等级的设立仅仅是为了消灭这个等级:“为了判断耻辱等级中表现好的学生改过自新的性 质”,应该让他们重新进入较高等级,发还他们的制服,但是,在用餐和娱乐时,依然让他 们与劣等生在一起。如果他们不能保持良好的表现,他们就被留在差生中。“如果他们在这 个等级中和在这种混合中表现得令人满意,那么他们就完全脱离差生”(《国家档案》
孩子从错误本身得到改过自新、不断提高的手段”。譬如,对那些“没有完成全部书写作业或 没有尽力做好书写作业的学生,可以罚他们写或背某些补充作业”。规训惩罚基本上与义务 属于同一类型。它与其说是一种被践踏的法律的报复,不如说是对该法律的重申,而且是加 倍地重申,以致于它可能产生的矫正效应不仅包括附带的赎罪和忏悔。这种矫正效应可以直 接通过一种训练机制而获得。惩罚就是操练。 4,在纪律中,惩罚仅仅是奖-罚二元体制的一个因素。此外,这种体制是在训练和矫正 过程中运作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避免使用惩罚,相反,他应该多奖励少惩罚。懒惰的学 生与勤奋的学生一样,希望获得奖励比畏惧惩罚更能使他振奋。因此,当教师被迫使用惩罚 时,如果他能先赢得孩子的心,是大有助益的”。这种二元机制使得规训处罚具有某些特殊 的做法。首先,关于行为和表现的定义是基于善与恶这两个对立的价值。在这里不是采用诸 如刑事司法实践中简单地划出禁区的做法,而是讲究在正负两极之间的分配。一切行为都纳 入介于好与坏两个等级之间的领域。其次,对这个领域进行量化,并据此制定一种计算方法, 也是能够做到的。有了一种沿用至今的处罚计算,就可以做出每个人的处罚平衡表。学校的 “司法”源于军队和工厂,但学校把这项制度大大地发展了。公教学校兄弟会设计了一套完整 的奖励和补罚的体系:“学生可以使用奖励来免除补罚。……譬如,一个学生被要求完成作 为一种补罚作业的四个或六个问题。他可以通过积累一定数量的奖励点数来免除这种补罚。 教师可以规定每道题的点数。……因为奖励相当于一定数量的点数,教师也有另外一些价值 较小的点数,来给前一种点数找零头。譬如,一个孩子需要用六个点来免除一项补罚。他挣 得一个有十个点的奖励。把这个交给教师,教师找给他四个点。其它以此类推”。在此我们 看到的是赦免制度的移植。通过这种奖励与借支的量化与循环,借助正负点的连续计算,规 训机构排列出“好的”与“坏的”对象的等级顺序。由此,一种无休止惩罚的微观管理就造 成了一种分殊化。这种分殊化不仅仅是对行为的区分,而且是对人员本身及其种类、潜力、 水准或价值的区分。通过对行为进行精确的评估,纪律就能“实事求是”地裁决每个人。它 所实施的处罚也被整合进对每个人的认识循环中。 5.按等级分配具有两个作用:一是标示出差距,划分出品质、技巧和能力的等级;二 是惩罚和奖励。这正是整顿秩序时惩罚的作用与裁决的特性。纪律仅仅用奖励给予回报,因 而使人能得到晋升。它把这个过程颠倒过来作为惩罚。在“军事学院”,人们制定了一套复杂 的“荣誉”级别体系。这种级别明显地表现在制服的细微变化上。体面或不体面的惩罚,是享 有特权或丢脸的标志。与这种等级相联系,这种分等级的惩罚定期频繁地进行。官员、教师 及其助手不考虑年龄或年级,就“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他们的公认的表现”做出报告。第一等 是“优秀生”,其标志是银肩章。他们享有被视为“真正军人”的荣誉。他们也因此享有受军事 惩罚(逮捕甚至监禁)的权利。第二等是“良好生”,其标志是红绸银肩章。他们可以被逮捕 和送进监狱,但也可以被关在囚笼里和罚跪。“中等生”有权佩带红色木肩章,除了上述刑罚, 在必要时还要穿麻布丧服。最后一等是“劣等生”。其标志是一个褐色木肩章。“该等级学生 将受到学院内使用的一切惩罚或被认为必要的一切惩罚甚至包括被单独囚禁在一间黑牢 里。”此外,有时这个“耻辱”的等级还受到特殊条例的管理,“以致该等级学生将被与其他学 生隔离开,总是穿着麻布丧服”。因为功过和优劣表现就能决定学生的地位,“后两个等级的 学生将会以为,当别人承认他们的行为有变化和进步时,他们就能升入前两个等级和佩带其 标志。同样,如果优良等级的学生松懈了,如果各种汇集起来的报告对他们不利,证明他们 不配得到较高等级的奖励和特权,那么他们将被降级。……”惩罚级别应该趋向于消亡。“耻 辱”等级的设立仅仅是为了消灭这个等级:“为了判断耻辱等级中表现好的学生改过自新的性 质”,应该让他们重新进入较高等级,发还他们的制服,但是,在用餐和娱乐时,依然让他 们与劣等生在一起。如果他们不能保持良好的表现,他们就被留在差生中。“如果他们在这 个等级中和在这种混合中表现得令人满意,那么他们就完全脱离差生”(《国家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