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 ◆忠恕: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 人/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 以学文。 ◆爱民: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恭(庄重)、宽(宽厚)、信(诚实)、敏(勤敏)、惠(慈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巧言令色,鲜矣仁。” ◆评价:是社会安定、维护秩序、统治者博取民心及长远发展的有 效方法;但在社会动荡时期,这一学说显得软弱无力,泛爱他人 这一说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忠恕: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 人/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 以学文。 ◆爱民: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恭(庄重)、 宽(宽厚) 、信(诚实)、 敏(勤敏)、惠(慈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巧言令色,鲜矣仁。 ” ◆评价:是社会安定、维护秩序、统治者博取民心及长远发展的有 效方法;但在社会动荡时期,这一学说显得软弱无力,泛爱他人 这一说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仁者爱人
孔子的德政 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无节 制地剥削人民会造成不均;不均是有国有家者的大患。 ◆政治上宽民,宽刑罚而重教化。反对不教而杀和单纯使用刑 罚的苛政。《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勉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举贤才。《子路》 :仲弓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 举贤才。 ◆仁的思想、德政、举贤才,突破 了礼不下庶人和亲亲原则,顺应了 社会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意义
孔子的德政 ◆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 无节 制地剥削人民会造成不均;不均是有国有家者的大患。 ◆政治上宽民,宽刑罚而重教化。反对不教而杀和单纯使用刑 罚的苛政。《为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勉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举贤才。《子路》 :仲弓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 举贤才。 ◆仁的思想、德政、举贤才,突破 了礼不下庶人和亲亲原则,顺应了 社会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意义
中庸之道 ◆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又叫中行、中道。要求人在处理 事务时,无过无不及。 ◆把握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渗透所遵循的量的规定性,使 矛盾双方各在一定限度内发展,从而保持统一体的和谐和统 一。 ◆不偏不倚、适量守度,基本精神是通过折衷调和手段,达到 消融矛盾、避免冲突,从而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君臣关系:加强君主的权力与尊重臣民权利统一; 官民关系:不谩不残; 人人关系及自身修养:执两用中(把握事物的两个极限而取 其中,无过无不及。)
中庸之道 ◆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又叫中行、中道。要求人在处理 事务时,无过无不及。 ◆把握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渗透所遵循的量的规定性,使 矛盾双方各在一定限度内发展,从而保持统一体的和谐和统 一。 ◆不偏不倚、适量守度,基本精神是通过折衷调和手段,达到 消融矛盾、避免冲突,从而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君臣关系:加强君主的权力与尊重臣民权利统一; 官民关系:不谩不残; 人人关系及自身修养:执两用中(把握事物的两个极限而取 其中,无过无不及。)
评价 孔子是春秋时期渊博的学问家,一生以匡复 国家、寻求治国安邦为已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 列儒家思想理论,虽保留传统天命观,但有利于社 会进步。在先秦,孔子及儒家思想仅是百家争鸣中 的一个学派,但影响深远,含义深邃:自汉朝以后, 孔子思想受到重视。孔子在中国历史的至尊地位得 到正式确立。 孔子虽一生穷困潦倒,但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令人景仰,值得学习
评价 孔子是春秋时期渊博的学问家,一生以匡复 国家、寻求治国安邦为已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 列儒家思想理论,虽保留传统天命观,但有利于社 会进步。在先秦,孔子及儒家思想仅是百家争鸣中 的一个学派,但影响深远,含义深邃:自汉朝以后, 孔子思想受到重视。孔子在中国历史的至尊地位得 到正式确立。 • 孔子虽一生穷困潦倒,但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令人景仰,值得学习
孟子与荀子 1、人性一一性善与性恶 性善论:善端一一仁义礼智(侧隐、羞恶、辞让、是非)。 五伦一一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芽蒂羞:”人之程号善者伪也。”“日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 2、仁政与隆礼重法: 仁政论一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诸侯有三宝: 土地、人民、政事/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隆礼”“重法”的治国主张:吸取法家思想改造孔子的“正名论”和礼治思想, 3、养浩然之气与“制天命而用”、“人定胜天”思想: ”富贵不能淫,贪贱不能移,武不能屈
孟子与荀子 1、人性——性善与性恶 性善论:善端——仁义礼智(侧隐、羞恶、辞让、是非)。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 好愉逸。” (《性恶》) 2、仁政与隆礼重法: 仁政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诸侯有三宝: 土地、人民、政事/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隆礼”“重法”的治国主张:吸取法家思想改造孔子的“正名论”和礼治思想; 3、养浩然之气与“制天命而用” 、 “人定胜天”思想: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