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之气 ·存心养性:“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 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 也。” ·养诰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 进步性:子思与孟子侧重于人心,人本身, 人性,离开亲教神学的解释,在自然与社会 现实基础上阐发了天人合一理论。 ·缺陷:抹煞了人与自然的区别,不懂得人的 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到种种容观自然条件的制 约
• 存心养性:“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 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 也。” • 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 • 进步性:子思与孟子侧重于人心,人本身, 人性,离开宗教神学的解释,在自然与社会 现实基础上阐发了天人合一理论。 • 缺陷:抹煞了人与自然的区别,不懂得人的 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到种种客观自然条件的制 约。 浩然之气
孟子(前372-黄9)及其学说 孟子,名轲,字子舆, 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 后家道衰微,迁居邹国 (今山东邹县)。又字 子车、子居(待证实)。 孔子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将儒家思想系统化,并 建立起完整理论体系
孟子(前372-前289)及其学说 • 孟子,名轲,字子舆, 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 后家道衰微,迁居邹国 (今山东邹县)。又字 子车、子居(待证实)。 孔子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将儒家思想系统化,并 建立起完整理论体系
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 ◆性善论:善端一一仁义礼智(侧隐、羞恶、辞让、是非) 五伦一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仁政论一一“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统治者当“有不忍人之政。”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矣,失其心矣。”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政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倡导“制民之产”;轻刑薄赋,善教得 民,听政于民,与民同乐
◆性善论:善端——仁义礼智(侧隐、羞恶、辞让、是非)。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仁政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统治者当“有不忍人之政。”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矣,失其心矣。”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政事。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倡导“制民之产”;轻刑薄赋,善教得 民,听政于民,与民同乐 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
首子(前313—前328)及其学说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 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 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 “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 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 陵(今山东兰陵)令。对重 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先秦思想之集大成者,博采 众家之长,在儒学中独树一 帜
荀子(前313——前328)及其学说 •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 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 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 “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 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 陵(今山东兰陵)令。对重 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先秦思想之集大成者,博采 众家之长,在儒学中独树一 帜
荀子的性恶论与隆礼重法思想 。 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目好色,耳好声, 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逸。”(《性恶》 ) 客观的天:天“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 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荀子·天论》) 。 “隆礼”“重法”的治国主张:吸取法家思想改造孔子的“正 名论”和礼治思想; “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吸取道家思想改造孔子 的“天命论”观念; ,“虚一而静”的认识论:吸取各辩家思想改造孔子的僵化观念; “人之性恶”的人性论和“制天命而用”、“人定胜天”思想: 将唯物自然观运用于人的认识与实践
• 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目好色,耳好声, 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逸。” (《性恶》) • 客观的天:天“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 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荀子·天论》) • “隆礼”“重法”的治国主张:吸取法家思想改造孔子的“正 名论”和礼治思想; • “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吸取道家思想改造孔子 的“天命论”观念; • “虚一而静”的认识论:吸取各辩家思想改造孔子的僵化观念; • “人之性恶”的人性论和“制天命而用” 、 “人定胜天”思想: 将唯物自然观运用于人的认识与实践。 荀子的性恶论与隆礼重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