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3贬值对美元和人民币进口支付的影响 品的美/汇价/进日 进口的 进口进口的 品的国 民币/价格/进口 数量进口需求弹性 内单价数量美元支出支出 变动率变动率 ¥5$1/¥7¥3510,000$50,000¥350,00 ¥58/¥¥409,00445.00¥360.00d14.291.112114.29 =0.78(小于1 25%÷14.29%= ¥5|$/¥8¥408,000$40,000¥320,0014.29%25.0% 1.68(大于1) 从上表中看到,在第一种情况下,进口需求弹性非常低,仅为0.78,进 口的人民币支出增加10,000元,但是,进口的美元支出却减少厂5.000美 元。因此,在进口方面,我们也同样看到,不同的货币衡量贬值对进口支付 的影响,会有不同的相反的结果。 如果我们把出口收入和进口支付结合起来考察,就还会发现弹性论的进 一步的缺陷。弹性论假定,在进出口需求弹件之和大于1时.贬值可以导致出 口收入增加、进口支付减少、贸易收支可以改善。从表1-2和表1-3的结合 可以看到,在第1种情况下,进岀口需求弹性之和等于1.48(0.7+0.78) 大于1。然而,以美元衡量,出口收入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375美元,进 口支付减少了5,000美元。两秆合计,贸易收支改善了4,625美元。但若 以人民币衡量,出口收入增加了7,000元,进口支付增加了10,000元。两 秆合计,贸易收支恶化了3,000元。 如果我们把上例中的出囗商品的国内单价改为70元,把进口商品的美元 单价改为1美元,在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之和不变的情况下,以美元衡量的 贸易收支是改善呢还是恶化呢?另外,就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而言,以不 同货币衡量的贸易条件是否会发生程度不同甚至方向相反的变化呢、我们把 这两个比较深奥的问题留给学员们自己去思考。 二、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分析法(吸收论〕 吸收论( Absorpt ionApproach)又称支出分析法,它是当时在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工作的西德尼·亚历山大( Sidney xander)在凯恩斯宏观 经济学的基础上于1952年提出的。它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人手,着重 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收支调节 的相应政策主张。 1.基本理论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国民收入与国民支出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 (1)国民收入(Y)=国民支出(E) 在封闭经济的条件下: (2)国民支出(E)=消费(0)+投资(1)=国民收入(Y)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把对外贸易也考虑进去,则 (3)国民收入(Y)=消费(C)十投资(1)+(出口(X)一进口 (M)。 移动恒等式两边,得
表 1-3 贬值对美元和人民币进口支付的影响 进口商 品的美 元单价 汇价 进口商 品的国 内单价 进口 数量 进口的 美元支出 进口的 人民币 支出 价格 变动率 进口 数量 变动率 进口需求弹性 0 ¥ 5 $1/¥ 7 ¥ 35 10,000 $50,000 ¥ 350,000 - - - 1 ¥ 5 $1/¥ 8 ¥ 40 9,000 $45,000 ¥ 360,000 14.29% 11.1% 1.1%÷ 14.29% =0.78(小于 1) 2 ¥ 5 $1/¥ 8 ¥ 40 8,000 $40,000 ¥ 320,000 14.29% 25.0% 25%÷ 14.29%= 1.68(大于 1) 从上表中看到,在第一种情况下,进口需求弹性非常低,仅为 0.78,进 口的人民币支出增加 10,000 元,但是,进口的美元支出却减少厂 5.000 美 元。因此,在进口方面,我们也同样看到,不同的货币衡量贬值对进口支付 的影响,会有不同的相反的结果。 如果我们把出口收入和进口支付结合起来考察,就还会发现弹性论的进 一步的缺陷。弹性论假定,在进出口需求弹件之和大于 1 时.贬值可以导致出 口收入增加、进口支付减少、贸易收支可以改善。从表 1-2 和表 1-3 的结合 可以看到,在第 1 种情况下,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等于 1.48(0.7+0.78), 大于 1。然而,以美元衡量,出口收入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 375 美元,进 口支付减少了 5,000 美元。两秆合计,贸易收支改善了 4,625 美元。但若 以人民币衡量,出口收入增加了 7,000 元,进口支付增加了 10,000 元。两 秆合计,贸易收支恶化了 3,000 元。 如果我们把上例中的出口商品的国内单价改为 70 元,把进口商品的美元 单价改为 1 美元,在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之和不变的情况下,以美元衡量的 贸易收支是改善呢还是恶化呢?另外,就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而言,以不 同货币衡量的贸易条件是否会发生程度不同甚至方向相反的变化呢、我们把 这两个比较深奥的问题留给学员们自己去思考。 二、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分析法(吸收论〕 吸收论(AbsorptionApproach)又称支出分析法,它是当时在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工作的西德尼·亚历山大(SidneyStuartAlexander)在凯恩斯宏观 经济学的基础上于 1952 年提出的。它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人手,着重 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收支调节 的相应政策主张。 1.基本理论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国民收入与国民支出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 (1)国民收入(Y)=国民支出(E) 在封闭经济的条件下: (2)国民支出(E)=消费(C)+投资(1)=国民收入(Y)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把对外贸易也考虑进去,则: (3)国民收入(Y)=消费(C)十投资(1)+(出口(X)-进口 (M)。 移动恒等式两边,得
(4)X-M=Y-C-1=Y—(+1) 上式中,X-M为贸易收支差额,以此作为国际收支差额的代表。C+1为 国内总支出,即国民收入中被国内吸收的部分,用A来表示。由此,国际收 支差额实际上就可由国民收入(Y)与国内吸收(A)之间的差额来表示。设 国际收支差额为B=X_M,则有 (5)B=Y一A 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 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平衡 2.政策主张 根据上述理论公式,吸收论所主张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无非就是改变 总收入与总吸收(支出)的政策,即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当国际 收支逆差时,表明一国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即总吸收超过总收入。这时 就应当运用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对贸易商品(进口)的过度需求, 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但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在减少进口需求的同时,也 会减少对非贸易商品的需求和降低总收入,因此,还必须运用支出转换政策 来消除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的不利影响,使进口需求减少的同时收入能增 加。这样,使贸易商品的供求相等,非贸易商品的供求也相等;需求减少的 同时收入增加;就整个经济而言,总吸收等于总收入,从而达到内部平衡和 外部平衡。 吸收论特别重视从宏观经济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它认为,贬值要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必须有闲置资源的存在。只有当 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后,闲置资源流入出口品生产部门,出口才能扩大。 其次,出口扩大会引起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同时增加,只有当边际吸收倾向 小于1,即吸收的增长小于收入的增长,贬值才能最终改善国际收支。比如, 出口扩大时,出口部门的投资和消费会增长,收入也会增长。通过“乘数” 作用,又引起整个社会投资、消费和收入多倍地增长。所谓边际吸收倾向, 是指每增加的单位收入中,用于吸收的百分比。只有当这个百分比小于1时, 整个社会增加的总收入才会大于总吸收,国际收支才能改善。 3.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对吸收法进行以下几点归纳 第一,吸收法是从总收入与总吸收(总支出或总需求)的相对关系中来 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的,而不是从相对价格 关系出发,这是它与弹性论的重大差别。就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而言,吸收 论是建立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之上的,采用的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而弹 性论则是建立在马歇尔等人建立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采用的是局部均 衡分析方法。 第二,就货币贬值的效应来讲,吸收论是从贬值对国民收入和国內吸收 的相对影响中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的,而弹性论则是从价格与需求 的相对关系中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的 第三,吸收论含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当国际收支逆差时,在采用货 币贬值的同时,著国内存有闲置资源(衰退和非充分就业时),应采用扩张 型财政货币政策来增加收入(生产和出口);若国内各项资源已达充分就业、 经济处于膨胀时,应采用紧缩型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吸收(需求),从而使 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同时达到平衡
(4)X-M=Y-C-1=Y-(C 十 1) 上式中,X-M 为贸易收支差额,以此作为国际收支差额的代表。C+1 为 国内总支出,即国民收入中被国内吸收的部分,用 A 来表示。由此,国际收 支差额实际上就可由国民收入(Y)与国内吸收(A)之间的差额来表示。设 国际收支差额为 B=X-M,则有: (5)B=Y-A 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 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平衡。 2.政策主张 根据上述理论公式,吸收论所主张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无非就是改变 总收入与总吸收(支出)的政策,即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当国际 收支逆差时,表明一国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即总吸收超过总收入。这时, 就应当运用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对贸易商品(进口)的过度需求, 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但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在减少进口需求的同时,也 会减少对非贸易商品的需求和降低总收入,因此,还必须运用支出转换政策 来消除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的不利影响,使进口需求减少的同时收入能增 加。这样,使贸易商品的供求相等,非贸易商品的供求也相等;需求减少的 同时收入增加;就整个经济而言,总吸收等于总收入,从而达到内部平衡和 外部平衡。 吸收论特别重视从宏观经济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它认为,贬值要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必须有闲置资源的存在。只有当 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后,闲置资源流入出口品生产部门,出口才能扩大。 其次,出口扩大会引起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同时增加,只有当边际吸收倾向 小于 1,即吸收的增长小于收入的增长,贬值才能最终改善国际收支。比如, 出口扩大时,出口部门的投资和消费会增长,收入也会增长。通过“乘数” 作用,又引起整个社会投资、消费和收入多倍地增长。所谓边际吸收倾向, 是指每增加的单位收入中,用于吸收的百分比。只有当这个百分比小于 1 时, 整个社会增加的总收入才会大于总吸收,国际收支才能改善。 3.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对吸收法进行以下几点归纳: 第一,吸收法是从总收入与总吸收(总支出或总需求)的相对关系中来 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的,而不是从相对价格 关系出发,这是它与弹性论的重大差别。就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而言,吸收 论是建立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之上的,采用的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而弹 性论则是建立在马歇尔等人建立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采用的是局部均 衡分析方法。 第二,就货币贬值的效应来讲,吸收论是从贬值对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 的相对影响中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的,而弹性论则是从价格与需求 的相对关系中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的。 第三,吸收论含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当国际收支逆差时,在采用货 币贬值的同时,著国内存有闲置资源(衰退和非充分就业时),应采用扩张 型财政货币政策来增加收入(生产和出口);若国内各项资源已达充分就业、 经济处于膨胀时,应采用紧缩型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吸收(需求),从而使 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同时达到平衡
第四,吸收论的主要缺点是假定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原因,并以贸易 收支代替国际收支,因此,从宏观角度看,它具有不够全面和自相矛盾的地 方。不过,吸收论在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种承前启后的 作用。一方面,它指出了弹性论的缺点,吸纳了弹性论的某些合理内容,是 在弹性论基础上的一大进步;另一方面,它指出了国际收支失衡的宏观原因 和注意到国际收支失衡的货币方面。因此,吸收论成为70年代出现的国际收 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的先驱。 三、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货币论) 货币论( Monetary Approach)的创始者主要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和英国伦 敦经济学院的哈里·约翰逊(Hery. Johnson)和他的学生雅各布-弗兰柯 ( Jacob Frenke)。货币论的出现同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货币主义学说有 关系,它是建立在货币主义学说基础上的。它从货币的角度而不是从商品的 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 1.货币论的假定前提 货币论有三个基本假定 (1)在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下,一国的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等变量 的稳定函数。 (2)从长期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 (3)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水 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 2.货币论的基本理论 在上述各项假定下,货币论的基本理论可用以下公式表达 其中,MS表示名义货币的供应量,MD表示名义货币的需求量。从长期看, 可以假定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相等。 (2)MD=pf (y. i) 其中,P为本国价格水平,f为函数关系,y为国民收入,i为利率(持 有货币的机会成本)。pf(y·i)表示对名义货币的需求;f(y·i)表示对 实际货币存量(余额)的需求。 (3)MS=m(D+R) 其中,D指国内提供的货币供应基数,即中央银行的国内信贷或支持货 币供给的国内资产;R。是来自国外的货币供应基数,它通过国际收支盈余获 得,以国际储备作为代表;m为货币乘数,指银行体系通过转碾存贷创造货 币、使货币供应基数多倍扩大的系数。货币基数又称强力货币。若将m忽略 可得 (4)MS=D+R (5)MD=D+R 6 R=MD-D 上述第6式,是货币论的最基本方程式。这个方程式告诉我们(1)国际 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2)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 供应量(D)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由于货币供应不影响实物产量,在价格 不变的情况下,多余的货币就要寻找出路。对个人和企业来讲,就会增加货 币支出,以重新调整它们的实际货币余额;对整个国家来讲,实际货币余额 的调整便表现为货币外流,即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当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
第四,吸收论的主要缺点是假定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原因,并以贸易 收支代替国际收支,因此,从宏观角度看,它具有不够全面和自相矛盾的地 方。不过,吸收论在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种承前启后的 作用。一方面,它指出了弹性论的缺点,吸纳了弹性论的某些合理内容,是 在弹性论基础上的一大进步;另一方面,它指出了国际收支失衡的宏观原因 和注意到国际收支失衡的货币方面。因此,吸收论成为 70 年代出现的国际收 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的先驱。 三、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货币论) 货币论(Monetary Approach)的创始者主要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和英国伦 敦经济学院的哈里·约翰逊(Herry. Johnson)和他的学生雅各布-弗兰柯 (Jacob.Frenkel)。货币论的出现同 60 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货币主义学说有 关系,它是建立在货币主义学说基础上的。它从货币的角度而不是从商品的 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 1.货币论的假定前提 货币论有三个基本假定: (1)在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下,一国的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等变量 的稳定函数。 (2)从长期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 (3)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水 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 2.货币论的基本理论 在上述各项假定下,货币论的基本理论可用以下公式表达: (1)MS=MD 其中,MS 表示名义货币的供应量,MD 表示名义货币的需求量。从长期看, 可以假定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相等。 (2)MD=pf(y·i) 其中,P 为本国价格水平,f 为函数关系,y 为国民收入,i 为利率(持 有货币的机会成本)。pf(y·i)表示对名义货币的需求;f(y·i)表示对 实际货币存量(余额)的需求。 (3)MS=m(D+R) 其中,D 指国内提供的货币供应基数,即中央银行的国内信贷或支持货 币供给的国内资产;R。是来自国外的货币供应基数,它通过国际收支盈余获 得,以国际储备作为代表;m 为货币乘数,指银行体系通过转碾存贷创造货 币、使货币供应基数多倍扩大的系数。货币基数又称强力货币。若将 m 忽略, 可得: (4)MS=D+R (5)MD=D+R (6)R=MD-D 上述第 6 式,是货币论的最基本方程式。这个方程式告诉我们(1)国际 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2)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 供应量(D)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由于货币供应不影响实物产量,在价格 不变的情况下,多余的货币就要寻找出路。对个人和企业来讲,就会增加货 币支出,以重新调整它们的实际货币余额;对整个国家来讲,实际货币余额 的调整便表现为货币外流,即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当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
供应量小于名义货币需求时,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的缺口就要寻 找来源。对个人和企业来讲,就要减少货币支出,以使实际货币余额维持在 所希望的水平;对整个国家来说,减少支出维持实际货币余额的过程,便表 现为货币内流,国际收支盈余;(3)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实际货 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当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 与实际经济变量(国民收入、产量等)所决定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相一致时, 国际收支便处于平衡。 3.货币论对贬值的分析 货币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从开放经济的角度把货币供应的来源区分为国 内部分和国外部分。这个原理,我们以后将多次用到。另外,货币论的基本 原理后来成为汇率决定的货币供求说的基础。货币论在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 的影响时,有如下基本公式 7.MD=EPf(y·i) 上式中,E为本市衡量的外币价格(直接标价法)。当本国货币贬值时, E值上升,由此引起国内价格P上升。E和P同时上升,为使等式两边相等 f(y·i)相应地下降,这表明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下降。或者,f(y:i) 不下降,则MD相应地上升,从而使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或逆差减少)。由此 货币论关于贬值的上述公式可归结为:贬值引起贬值国国内价格上升、实际 货币余额减少,从而对经济具有紧缩作用。货币贬值若要改善国际收支,则 在贬值时,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不能增加。因为R=MD-D,或D与MD同时增 加,则贬值不能改善国际收支。 4.货币论的政策主张 货币论的政策主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所有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都是货币的。因此,国际收支的 不平衡,都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 第二,所谓国内货币政策,主要指货币供应政策。因为货币需求是收入、 利率的函数,而货币供应则在很大程度上可由政府操纵,因此,膨胀性的货 币政策(使υ增加)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D减 少)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 第三,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贬值、进口限额、关税、外汇管制等等 贸易和金融干预措施,只有当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提高国内 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而且这种影响是暂时的。如果在施加干预 措施的同时伴有国内信贷膨胀,则国际收支不一定能改善,甚至还可能恶化 总之,货币论政策主张的核心是: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应注重国内 信贷的紧缩。 5对货币论的评价 对货币论的评价可以分三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是对它的假定前提进行评价。货币论认为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 稳定函数,但如果它不是稳定的,那么国际收支就不能仅仅从货币供应的变 化中预测出来。另外,货币论假定货币供应对实物产量和收入没有影响,也 不尽切合实际。 第二是对它有关贬值效应的论述的评价。弹性论认为:在进出口需求弹 性之和大于1时,贬值能改善贸易收支,从而对经济具有扩张性影响。吸收 论认为,当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能扩大出口,增加国民收入,从而对经济
供应量小于名义货币需求时,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的缺口就要寻 找来源。对个人和企业来讲,就要减少货币支出,以使实际货币余额维持在 所希望的水平;对整个国家来说,减少支出维持实际货币余额的过程,便表 现为货币内流,国际收支盈余;(3)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实际货 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当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 与实际经济变量(国民收入、产量等)所决定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相一致时, 国际收支便处于平衡。 3.货币论对贬值的分析 货币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从开放经济的角度把货币供应的来源区分为国 内部分和国外部分。这个原理,我们以后将多次用到。另外,货币论的基本 原理后来成为汇率决定的货币供求说的基础。货币论在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 的影响时,有如下基本公式 7.MD=EPf(y·i) 上式中,E 为本市衡量的外币价格(直接标价法)。当本国货币贬值时, E 值上升,由此引起国内价格 P 上升。E 和 P 同时上升,为使等式两边相等, f(y·i)相应地下降,这表明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 下降。或者,f(y·i) 不下降,则 MD 相应地上升,从而使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或逆差减少)。由此, 货币论关于贬值的上述公式可归结为:贬值引起贬值国国内价格上升、实际 货币余额减少,从而对经济具有紧缩作用。货币贬值若要改善国际收支,则 在贬值时,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不能增加。因为 R=MD-D,或 D 与 MD 同时增 加,则贬值不能改善国际收支。 4.货币论的政策主张 货币论的政策主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所有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都是货币的。因此,国际收支的 不平衡,都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 第二,所谓国内货币政策,主要指货币供应政策。因为货币需求是收入、 利率的函数,而货币供应则在很大程度上可由政府操纵,因此,膨胀性的货 币政策(使 D 增加)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 D 减 少)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 第三,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贬值、进口限额、关税、外汇管制等等 贸易和金融干预措施,只有当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提高国内 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而且这种影响是暂时的。如果在施加干预 措施的同时伴有国内信贷膨胀,则国际收支不一定能改善,甚至还可能恶化。 总之,货币论政策主张的核心是: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应注重国内 信贷的紧缩。 5.对货币论的评价 对货币论的评价可以分三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是对它的假定前提进行评价。货币论认为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 稳定函数,但如果它不是稳定的,那么国际收支就不能仅仅从货币供应的变 化中预测出来。另外,货币论假定货币供应对实物产量和收入没有影响,也 不尽切合实际。 第二是对它有关贬值效应的论述的评价。弹性论认为:在进出口需求弹 性之和大于 1 时,贬值能改善贸易收支,从而对经济具有扩张性影响。吸收 论认为,当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能扩大出口,增加国民收入,从而对经济
具有扩张性影响。尽管弹性论和吸收论都给出了一定的条件,但它们都认为 成功的贬值对经济增长具有刺激作用,但货币论不同,货币论认为贬值仅有 紧缩性影响,贬值能暂时性地改善国际收支,是因为它减少了对实际货币余 额的需求和增加了对名义货币的需求。这是货币论与弹性论和吸收论的一个 明显区别。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减少,意味着消费、投资、收入的下降,这无 法解释为什么许多国家把贬值作为刺激出口和经济增长的手段。 第三是对它政策主张的基本含义进行评价。货币论认为:国际收支逆差 的基本对策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个政策结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价格不 变,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消除货币供应大于货币需求的缺口。然而,事实 上,当名义货币供应大于货币需求时,价格必然会上升,从而名义货币需求 pf(Y·i)也会上升。在这种情况下,降低名义货币供应,在价格刚性的条 件下,只能导致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的下降;另外,货币论还提出当采用贬值 来改善国际收支时,必须结合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看, 货币论政策主张的含义或必然后果,就是以牺牲国内实际货币余额或实际消 费、投资、收入和经济增长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这一点,曾受到许多国家,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的严厉批评。 四、国际收支调节的结构分析法(结构论) 结构论( Structural Approach)的有关分析,散见在50年代和60年代 的西方经济学文献中。作为比较成熟和系统的独立学派,结构论是作为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调节规划的对立面于70年代形成的。赞成结构论的经 济学家,大多数来自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中从事发展问题研究的学者。因 此,结构论的理论渊源同发展经济学密切相关。结构论在英国十分活跃。英 国萨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保尔·史蒂芬爵士(Pau1. Stephen),英国 海外发展署(0 verseas Deve l opment association,0DA)的托尼克列克(TonV klick),英国肯特大学的瑟沃尔(A. Thirwal I),以及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 一批经济学家,都是结构论的积极倡导者和支持者。 1.基本理论 在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流行的70年代中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 理论权威、研究部主任波拉克(J. J. Polak)将货币论的主要精神结合到了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收支调节规划中,使货币论成了基金组织制定国际收 支调节政策的理论基础。当成员国国际收支发生困难而须向基金组织借用款 项时,成员国必须按基金组织国际收支调节规划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调节政 策,基金组织则帮助制定并监督调节政策的实施。由于货币论的政策核心是 紧缩需求,以牺牲国内经济增长来换取国际收支平衡,因此,在国际收支发 生普遍困难的70年代,众多成员国在执行了基金组织的国际收支调节规划 后,经济活动普遍受到压制,有的甚至因过度削减预算和货币供应而导致国 内经济、社会甚至政治动荡。 在这种情况下,结构论针对性地提出:国际收支失衡并不一定完全是由 国内货币市场失衡引起的。货币论乃至以前的吸收论,部队需求角度来提出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而忽视了经济增氏供给方面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就货币 论未讲,它主张的实际上是通过压缩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来减少实际需求。 就吸收沦而言.它实际上主张的是通过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国内投资 和消费需求。结构论认为,国际收支逆差尤其是氏期性的国际收支逆差,即 可以是长期性的过度需求引起的,也可以是氏朗性的供给不足引起的,而长
具有扩张性影响。尽管弹性论和吸收论都给出了一定的条件,但它们都认为 成功的贬值对经济增长具有刺激作用,但货币论不同,货币论认为贬值仅有 紧缩性影响,贬值能暂时性地改善国际收支,是因为它减少了对实际货币余 额的需求和增加了对名义货币的需求。这是货币论与弹性论和吸收论的一个 明显区别。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减少,意味着消费、投资、收入的下降,这无 法解释为什么许多国家把贬值作为刺激出口和经济增长的手段。 第三是对它政策主张的基本含义进行评价。货币论认为:国际收支逆差 的基本对策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个政策结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价格不 变,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消除货币供应大于货币需求的缺口。然而,事实 上,当名义货币供应大于货币需求时,价格必然会上升,从而名义货币需求 pf(Y·i)也会上升。在这种情况下,降低名义货币供应,在价格刚性的条 件下,只能导致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的下降;另外,货币论还提出当采用贬值 来改善国际收支时,必须结合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看, 货币论政策主张的含义或必然后果,就是以牺牲国内实际货币余额或实际消 费、投资、收入和经济增长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这一点,曾受到许多国家,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的严厉批评。 四、国际收支调节的结构分析法(结构论) 结构论(Structural Approach)的有关分析,散见在 50 年代和 60 年代 的西方经济学文献中。作为比较成熟和系统的独立学派,结构论是作为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调节规划的对立面于 70 年代形成的。赞成结构论的经 济学家,大多数来自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中从事发展问题研究的学者。因 此,结构论的理论渊源同发展经济学密切相关。结构论在英国十分活跃。英 国萨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保尔·史蒂芬爵士(Pau1.Stephen),英国 海外发展署(Overseas Development Association,ODA)的托尼·克列克(Tonv. klick),英国肯特大学的瑟沃尔(A.Thirwall),以及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 一批经济学家,都是结构论的积极倡导者和支持者。 1.基本理论 在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流行的 70 年代中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 理论权威、研究部主任波拉克(J.J.Polak)将货币论的主要精神结合到了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收支调节规划中,使货币论成了基金组织制定国际收 支调节政策的理论基础。当成员国国际收支发生困难而须向基金组织借用款 项时,成员国必须按基金组织国际收支调节规划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调节政 策,基金组织则帮助制定并监督调节政策的实施。由于货币论的政策核心是 紧缩需求,以牺牲国内经济增长来换取国际收支平衡,因此,在国际收支发 生普遍困难的 70 年代,众多成员国在执行了基金组织的国际收支调节规划 后,经济活动普遍受到压制,有的甚至因过度削减预算和货币供应而导致国 内经济、社会甚至政治动荡。 在这种情况下,结构论针对性地提出:国际收支失衡并不一定完全是由 国内货币市场失衡引起的。货币论乃至以前的吸收论,部队需求角度来提出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而忽视了经济增氏供给方面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就货币 论未讲,它主张的实际上是通过压缩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来减少实际需求。 就吸收沦而言.它实际上主张的是通过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国内投资 和消费需求。结构论认为,国际收支逆差尤其是氏期性的国际收支逆差,即 可以是长期性的过度需求引起的,也可以是氏朗性的供给不足引起的,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