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健全,而目前面 临的公共安全形势却更为严峻,广大人民对公共安全的需求和期 望又越来越高,亟需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国内外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重视并不断加强公共安全科技创新 能力建设。美国国土安全部战略规划(2014-2018)确定了防止恐 怖袭击、提高国家准备水平和韧性能力等方面的重大任务;欧盟 2020地平线计划将保护公民安全、打击犯罪和恐怖主义、保护民 众不受自然和人为伤害等作为主要研究方向;日本科学技术基本 计划(2016-2020)确定了13个科技创新重点方向,其中国家安 全保障等4个方向与公共安全直接相关 整体来看,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呈现越来越明显的不同领域加 速融合、科技产业-管理协同发展的趋势。风险评估与预防技术 正逐步趋于标准化和模型化,并由单灾种向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 转变;监测预测预警技术向综合感知、多灾种耦合与跨领智能
— 6 —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健全,而目前面 临的公共安全形势却更为严峻,广大人民对公共安全的需求和期 望又越来越高,亟需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国内外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重视并不断加强公共安全科技创新 能力建设。美国国土安全部战略规划(2014-2018)确定了防止恐 怖袭击、提高国家准备水平和韧性能力等方面的重大任务;欧盟 2020 地平线计划将保护公民安全、打击犯罪和恐怖主义、保护民 众不受自然和人为伤害等作为主要研究方向;日本科学技术基本 计划(2016-2020)确定了 13 个科技创新重点方向,其中国家安 全保障等 4 个方向与公共安全直接相关。 整体来看,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呈现越来越明显的不同领域加 速融合、科技-产业-管理协同发展的趋势。风险评估与预防技术 正逐步趋于标准化和模型化,并由单灾种向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 转变;监测预测预警技术向综合感知、多灾种耦合与跨领域智能
预警方向发展;应急处置与救援技术装备正朝着多技术集成多 功能、智能化及成套化方向发展;综合保璋技术更注重基于云计 算和大数据的综合决策、多灾种耦合的实验平台建设。同时上述 技术在增强城市韧性、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等方面的集成应用 也已成为国际上公共安全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三)平安中国建设的公共安全科技创新战略需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作为创新社 会治理体系的核心任务之一,强调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 进平安中国健建设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 全观”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强调要编织全方位、 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 意见》明确要求发展应急产业,提升应急技术装备核心竞争力。 这些重大战略部署为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 任务
— 7 — 预警方向发展;应急处置与救援技术装备正朝着多技术集成、多 功能、智能化及成套化方向发展;综合保障技术更注重基于云计 算和大数据的综合决策、多灾种耦合的实验平台建设。同时上述 技术在增强城市韧性、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等方面的集成应用 也已成为国际上公共安全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三)平安中国建设的公共安全科技创新战略需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作为创新社 会治理体系的核心任务之一,强调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 进平安中国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 全观”;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强调“要编织全方位、 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 意见》明确要求发展应急产业,提升应急技术装备核心竞争力。 这些重大战略部署为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 任务
当前,我国正处在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频发、多发阶段,公 共安全问题总量居高不下,复杂性加剧,潜在风险和新隐患增多, 突发事件防控与处置难度不断加大,维护公共安全的任务重要而 艰巨。特别在当前信息化和国际化快速推进时期,物联网、大数 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助力公共安全科技发展,但也催生了新的风 险隐患,给公共安全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虽然我国公共安 全风险评估、监测预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综合保障等核心 技术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但总体上仍有 较大差距。因此,健全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体系,为全面提升公共 安全保暲能力、构建安全保障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具有重要的战 略意义和现实需求。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 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
— 8 — 当前,我国正处在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频发、多发阶段,公 共安全问题总量居高不下,复杂性加剧,潜在风险和新隐患增多, 突发事件防控与处置难度不断加大,维护公共安全的任务重要而 艰巨。特别在当前信息化和国际化快速推进时期,物联网、大数 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助力公共安全科技发展,但也催生了新的风 险隐患,给公共安全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虽然我国公共安 全风险评估、监测预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综合保障等核心 技术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但总体上仍有 较大差距。因此,健全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体系,为全面提升公共 安全保障能力、构建安全保障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具有重要的战 略意义和现实需求。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 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
观和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平安 中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生命保障和社会稳定为主要任务,以 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公共安全科技资 源,加强基础理论仑硏究、关键技术和应急装备硏发,不断完善科 研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公共安全 保障能力、培育和发展安全与应急产业、构建安全保障型社会提 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思路 围绕我国公共安全科技创新重大需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 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末来ˆ的指导方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加强高新技术应用和综合集成,强化实时感知预知、大数据分析 决策、综合治理、多功能智能化应急装备等关键技术硏发,引导 国防科技成果向公共安全领域转化培育和发展安全与应急产业, 统筹项目-基地-人才”,以科技计划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创新
— 9 — 观和“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平安 中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生命保障和社会稳定为主要任务,以 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公共安全科技资 源,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和应急装备研发,不断完善科 研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公共安全 保障能力、培育和发展安全与应急产业、构建安全保障型社会提 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思路 围绕我国公共安全科技创新重大需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 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加强高新技术应用和综合集成,强化实时感知预知、大数据分析 决策、综合治理、多功能智能化应急装备等关键技术研发,引导 国防科技成果向公共安全领域转化,培育和发展安全与应急产业, 统筹“项目-基地-人才”,以科技计划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创新
平台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等为抓手,全创新链设计,系统部署 重点突破,实现我国公共安全由被动应对型向主动保障型转变。 (三)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以人为本。以保证人的生命安全为宗旨,做好 事前预则、风险评估、应急准备等突发事件预防科技支撑工作, 系统开展公共安全风险防范和处置救援关键技术硏究,科技成果 惠及民生。 2强化能力,务求实效。坚持需求导向,突破公共安全关键 共性技术,强化应急装备研发,加强科硏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有力促进创新型企业、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 机构和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培育。 3开放融合,协同创新。统筹各类创新资源,建立多部门协 同共享机制,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探索建立 多元化公共安全科技投入机制,鼓励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推动政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 10 — 平台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等为抓手,全创新链设计,系统部署, 重点突破,实现我国公共安全由被动应对型向主动保障型转变。 (三)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以人为本。以保证人的生命安全为宗旨,做好 事前预测、风险评估、应急准备等突发事件预防科技支撑工作, 系统开展公共安全风险防范和处置救援关键技术研究,科技成果 惠及民生。 2.强化能力,务求实效。坚持需求导向,突破公共安全关键 共性技术,强化应急装备研发,加强科研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有力促进创新型企业、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 机构和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培育。 3.开放融合,协同创新。统筹各类创新资源,建立多部门协 同共享机制,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探索建立 多元化公共安全科技投入机制,鼓励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推动政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