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学生分组呈现课题论证报 2 标 论证报告(上》 学生小组互评和讨论 目标 3.教师集中点评 1.学生分组呈现课题论证报 加何提写课颗 目 4 论证报告(下) 2 学生小组互评和讨论 目标2 ,教师集中点评 1挑选学生代表呈现观察表 如何编制观空 目标2 5 2.学生互评和讨论 目标3 3教师集中占评 挑选学生代表呈现调查问 6 如何编制调查 目标2 问卷 2学生互评和讨论 目标3 3.教师集中点评 质性和量化 一学生分组汇报经典科研文 典科研文献选 献的读后感 2.学生分组交流和讨论 2 目标2 读(上) 3.教师集中点评 性和量化经 1.学生分组汇报经典科研文 典科研文献选 献的读后感 学生分组交流和讨论 2 目标 读(下) 3.教师集中点评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以实践为导向。采用教师进授与学生小组学习和汇报相结合的方法 一方面针对 学生基于自己的研究课题所完成的各项科研作业, 进行丰富而浅 入 的载 师点评和学生互评 以在实践中提高其科研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质性和量化研究文献,探讨 和交流阅读心得,以扩大其学术视野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评价项目 课程目标 评价内容 考核方式 占比 使学生锻炼和提 文献综述的写作 评价1 升撰写文献综述 课堂汇报、互评 的能力。 和相互评价。 和讨论 20% 使学生锻炼和提 过程讯 课题论证报告的 评价2 课堂汇报、互评 升撰写课题论证 写作和相互评 20% 价 和讨论 报告的能力 使学生熟悉观察 调查问卷和观察 评价3 间在等研究 记录表的编制和 课堂展示、互评 20% 和讨论 具的开发过程。 相互评价。 使学生能够学习 和借鉴优委的到 对经典科研文南 研成果,提高自己 的分析与评价 课堂汇报和讨论 40% 的科研能力。 6
6 3 如何撰写课题 论证报告(上) 1. 学生分组呈现课题论证报 告 2. 学生小组互评和讨论 3. 教师集中点评 2 目标 1 目标 2 4 如何撰写课题 论证报告(下) 1. 学生分组呈现课题论证报 告 2. 学生小组互评和讨论 3. 教师集中点评 2 目标 1 目标 2 5 如何编制观察 表 1. 挑选学生代表呈现观察表 2. 学生互评和讨论 3. 教师集中点评 2 目标 2 目标 3 6 如何编制调查 问卷 1. 挑选学生代表呈现调查问 卷 2. 学生互评和讨论 3. 教师集中点评 2 目标 2 目标 3 7 质性和量化经 典科研文献选 读(上) 1. 学生分组汇报经典科研文 献的读后感 2. 学生分组交流和讨论 3. 教师集中点评 2 目标 2 8 质性和量化经 典科研文献选 读(下) 1. 学生分组汇报经典科研文 献的读后感 2. 学生分组交流和讨论 3. 教师集中点评 2 目标 2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以实践为导向,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小组学习和汇报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针对 学生基于自己的研究课题所完成的各项科研作业,进行丰富而深入的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 以在实践中提高其科研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质性和量化研究文献,探讨 和交流阅读心得,以扩大其学术视野。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评价项目 课程目标 评价内容 考核方式 占比 过程评 价 评价 1 使学生锻炼和提 升撰写文献综述 的能力。 文献综述的写作 和相互评价。 课堂汇报、互评 和讨论 20% 评价 2 使学生锻炼和提 升撰写课题论证 报告的能力。 课题论证报告的 写 作 和 相 互 评 价。 课堂汇报、互评 和讨论 20% 评价 3 使学生熟悉观察 表、问卷等研究工 具的开发过程。 调查问卷和观察 记录表的编制和 相互评价。 课堂展示、互评 和讨论 20% 期末 评价 使学生能够学习 和借鉴优秀的科 研成果,提高自己 的科研能力。 对经典科研文献 的分析与评价 课堂汇报和讨论 4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研究过程类书目: 1.[美]维尔斯马·于尔斯.袁振国等译.教有研究方法导论(第9版)M).北京:教有科 学出版社,2010. 2.[美]梅雷迪思·高尔等.许庆豫等译.教有研究方法导论(第6版)M.南京:江苏教 育出版社 2002 3[美]劳伦斯·马奇,布伦达·麦克伊沃陈静,肖思汉译怎样做文献综述一一六步走 向成功M.上海:上海教有出版社,2011.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有科学出版社,2006. 5.[美]约翰·克雷斯威尔.崔延强译.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质性研究类书目: 1[美]威廉·富特·怀特.黄有馥译.街角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费孝通.江村经济一一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美1安妮特·拉鲁.张相译.不平等的童年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英]保罗·威利斯.秘舒,凌华译.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M南京 译林出版社,2013 5.潘毅.任焰译.中国女工一一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山 6.[美]菲利普·布儒瓦焦小婷译.生命的尊严:透析哈莱姆东区的快克买卖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刘绍华.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7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郭春彦.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学习资源】 研究过程类书目: 1. [美]维尔斯马·于尔斯. 袁振国等译.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第 9 版)[M]. 北京:教育科 学出版社,2010. 2. [美]梅雷迪思·高尔等. 许庆豫等译.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第 6 版)[M]. 南京:江苏教 育出版社,2002. 3. [美]劳伦斯·马奇, 布伦达·麦克伊沃. 陈静, 肖思汉译. 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 向成功[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 [美]约翰·克雷斯威尔. 崔延强译. 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质性研究类书目: 1. [美]威廉·富特·怀特. 黄育馥译. 街角社会[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 费孝通.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 [美]安妮特·拉鲁. 张旭译. 不平等的童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英]保罗·威利斯. 秘舒, 凌旻华译.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M].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3. 5. 潘毅. 任焰译.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1. 6. [美]菲利普·布儒瓦. 焦小婷译. 生命的尊严: 透析哈莱姆东区的快克买卖[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 刘绍华. 我的凉山兄弟: 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学校组织与管理》 School Orga and Management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008 课程属性 儿童教有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传业 大三/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6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总 职称 教研室 傅添 讲师 教有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作为三年级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系统介绍了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学校结构、个体、文化与氛围、权力与政治、外部环境等,以及与学校管理密切相关的 学校效能与绩效、 决策与 激励 学校文化 家校合作等议 3学 比较全面地理解 学校层面的教有管理的重要意义和原则方法,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为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 有理想和信念,提供充足的结神储备。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学校管理的重要意义、主要理论和分析方法,熟悉当前小学 的学校结构、学校环境、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 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更加了解学校领导的行为理念与方式,从而加深其对学校组织的理解、认同 和热爱。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教有 知识 教学 技术 班级 综合 规范情怀整合能力合指导育人 合作 支撑 M HH M 对应 目标 目标目标 目标 目标 21、2 1、2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 支撑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时 (验)我等其它 教学 教学环节说明 安排 目标 管理和管理学 作为社会系统的 二、管理理论和教有管理理论的历 目标 学校 史发展 3 1 三、作为开放的社会系统的学校 学校组织结构 一般组织结构 课堂讨论:什么 目标 是好的学校到 二、学校的组织结构 1 构? 8
8 《学校组织与管理》 School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008 课程属性 儿童教育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6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傅添 讲师 教育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作为三年级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系统介绍了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学校结构、个体、文化与氛围、权力与政治、外部环境等,以及与学校管理密切相关的 学校效能与绩效、决策与沟通、激励、学校文化、家校合作等议题,为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 学校层面的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和原则方法,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为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 育理想和信念,提供充足的精神储备。 三、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学校管理的重要意义、主要理论和分析方法,熟悉当前小学 的学校结构、学校环境、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 2. 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意识和能力; 3. 使学生更加了解学校领导的行为理念与方式,从而加深其对学校组织的理解、认同 和热爱。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支撑 度 M H H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3 目标 2 目标 1、2 目标 1、2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1 作为社会系统的 学校 一、管理和管理学 二、管理理论和教育管理理论的历 史发展 三、作为开放的社会系统的学校 2 目标 1 2 学校组织结构 一、一般组织结构 二、学校的组织结构 课堂讨论:什么 是 好 的 学 校 结 构? 2 目标 1
一、需要 1紫要层城 个体动机与激励 3 桥 (上) 2.成就需要 3.自主需要 1、2 二、目标设置理论 三、信含 案例分析:刘老 个体动机与激励 1.归因理论 4 (下) 2.期望理论 师为什么不想辞 职了? 3.自我效能理论 一、管理工作的性质 目标 学校领导 变革型领导模式 三、分布式领导 1-3 一、古典模式 二、管理模式 三、渐进模式 6 学校中的决策 目标 四、混合扫描模式 五、垃圾箱模式 1.3 冲突理论 七、共同决策 一、个体泡通的方法 学校中的沟通 目标 二、沟通的组织观点 1-3 组织文化 学校中的文化与 1组织文化的定义与层次 2.文化的功能 目标 氛围(上) 1、2 3.文化的共同要素 4学校文化 组织氛围 学校中的文化与 1开放的组织氛围 9 目标 氛围(下) 2健康的组织氛围 1、2 三、学校文化与氛用的变革 10家校杜区合作 (上) 家校关系的构建 11 家-校-社区合作 目标 (下) 社区参与学校发展 1、2 、任务环境与制度环境 学校的外部环境 信息论 目标 与公共关系 三、 资源依赖论 12 四、制度理论 必的效能结微 学校效能 13责任制与学校改 目标 进(上) 社会系统与学校效能 1、2 学校效能、绩效 14责任制与学校改 三、 绩效责任制与教有改革 目标 进(下) 1、2 9
9 3 个体动机与激励 (上) 一、需要 1.需要层级 2.成就需要 3.自主需要 二、目标设置理论 目标1、2 4 个体动机与激励 (下) 三、信念 1.归因理论 2.期望理论 3.自我效能理论 案例分析:刘老 师为什么不想辞 职了? 目标1、2 5 学校领导 一、管理工作的性质 二、变革型领导模式 三、分布式领导 目标1-3 6 学校中的决策 一、古典模式 二、管理模式 三、渐进模式 四、混合扫描模式 五、垃圾箱模式 六、冲突理论 七、共同决策 目标1-3 7 学校中的沟通 一、个体沟通的方法 二、沟通的组织观点 目标1-3 8 学校中的文化与 氛围(上) 一、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定义与层次 2.文化的功能 3.文化的共同要素 4.学校文化 目标1、2 9 学校中的文化与 氛围(下) 二、组织氛围 1.开放的组织氛围 2.健康的组织氛围 三、学校文化与氛围的变革 目标1、2 10 家-校-社区合作 (上) 一、家校关系的构建 目标1、2 11 家-校-社区合作 (下) 二、社区参与学校发展 目标1、2 12 学校的外部环境 与公共关系 一、任务环境与制度环境 二、信息论 三、资源-依赖论 四、制度理论 目标1、2 13 学校效能、绩效 责任制与学校改 进(上) 一、学校效能 二、社会系统与学校效能 目标1、2 14 学校效能、绩效 责任制与学校改 进(下) 三、绩效责任制与教育改革 目标1、2
一、校本管理 面向21世纪的 目标 15 学校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三、教师领导 1、2 16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 目标 2、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课程 主要结合教师课堂讲授、原著选读、案例分析 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 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相应的学校管理案例进行集中讨论、分析和研究性学习,并 引导学生进行辩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意识和管理素养,增强他们对学校管理知识和理 念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评价项目 课程目标 评价内容 考核方式 占比 理解学校管理的重 要意义、主要理谄 和分析方法,熟悉 对基本知识点 评价1 当前小学的学协结 的掌握 课堂提问和讨论 10% 构、学校环境、智 理方式和运作机制 1.对基本知识 过程评 形成一完的参与学 点的掌握 评价2 校管理的主动意识2.对学校管理 课堂提问和讨论 10% 和能力 工作的热情与 参与意识 了解学校领导的行 对具体的学按 为理今与方式,从 管理案例进行 课堂案例分析和 评价3 而加深对学校组织 20% 的理解、认同和热 深入分析的能 辩论 能够综合理解和运 期末 用学校管理知识, 综合分析和解 决面中中的法 评价 解决现实中的管理 期末考试 60% 难题 律问题的能力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 1.[美]欧文斯.教有组织行为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诺宏启张新平教有管理学教程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美]韦恩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有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第7版)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 4[英]路易丝·斯托尔,[加迪安芬克.未来的学校:变革的目标与路径(第二版)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一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9. 6.侯龙龙.学校积极领导力M个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10 15 面向 21 世纪的 学校管理 一、校本管理 二、全面质量管理 三、教师领导 目标 1、2 16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 目标 2、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主要结合教师课堂讲授、原著选读、案例分析、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 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相应的学校管理案例进行集中讨论、分析和研究性学习,并 引导学生进行辩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意识和管理素养,增强他们对学校管理知识和理 念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评价项目 课程目标 评价内容 考核方式 占比 过 程 评 价 评价 1 理解学校管理的重 要意义、主要理论 和分析方法,熟悉 当前小学的学校结 构、学校环境、管 理方式和运作机制 对 基本 知识 点 的掌握 课堂提问和讨论 10% 评价 2 形成一定的参与学 校管理的主动意识 和能力 1. 对基本知识 点的掌握 2. 对学校管理 工 作的 热情 与 参与意识 课堂提问和讨论 10% 评价 3 了解学校领导的行 为理念与方式,从 而加深对学校组织 的理解、认同和热 爱 对 具体 的学 校 管 理案 例进 行 深 入分 析的能 力 课堂案例分析和 辩论 20% 期末 评价 能够综合理解和运 用学校管理知识, 解决现实中的管理 难题 综 合分 析和 解 决 现实 中的 法 律问题的能力 期末考试 6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 1. [美]欧文斯. 教育组织行为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褚宏启,张新平. 教育管理学教程[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3. [美]韦恩霍伊, 塞西尔·G. 米斯克尔. 教育管理学: 理论研究实践(第 7 版)[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4. [英]路易丝·斯托尔, [加] 迪安·芬克. 未来的学校: 变革的目标与路径(第二版)[M]. 北 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5. [美]彼得·圣吉.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9.6. 侯龙龙. 学校积极领导力[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