⑨前州上生孝优 2017级基础学科部教学大纫 2017级基础学科部 教学大纲 (理论部分)
2017 级基础学科部教学大纲 2017 级基础学科部 教学大纲 (理论部分)
©首州工本孝院 2017级热础学科部教学大纫 目录 《高等数学A》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B》课程教学大纲 12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 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修订) 29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教学大纲 35 《运筹学》课程教学大纲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47 《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55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59
2017 级基础学科部教学大纲 目 录 《高等数学 A》课程教学大纲 ···························································································1 《高等数学 B》课程教学大纲 ·························································································12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1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2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修订)····································································29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教学大纲·············································································35 《运筹学》课程教学大纲·······························································································42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大纲·············································································47 《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大纲····························································································55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59
写前州上生水优 2017级基础学科部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A》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712101-1712102 学分:11学分 学时:180学时 先修课程:无 后续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轨道交通信 号与控制、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 数字媒体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车辆工程、汽车服 务工程等专业 建议教材: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第七版).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2014, 开课单位:基础学科部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必修课,不仅仅是讲授基础数学知识为其他学 科提供工具,更重要的是传授现代数学思想提高数学能力。高等数学所包含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是学好后续 课程的有力工具,为以后学习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技术基础、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微型计算 机基础及应用、数控技术及应用等课程提供必要的高等数学理论基础和思想。 通过高等数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到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应用高等数学解决 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以及培养综合应用所学 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函数、极限、连续(20学时) 1.教学内容 函数概念: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极限的运算法则:无穷小及无穷大:极限的四则运算:极限存在 准则及两个重要极限:函数连续的概念及性质。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函数概念,复合函数概念,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2)极限概念,极限的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一些基本方法: (3)函数连续性的概念,间断点及其间断点的分类: 教学难点: 1
2017 级基础学科部教学大纲 1 《高等数学A》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712101-1712102 学 分:11 学分 学 时:180 学时 先修课程:无 后续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轨道交通信 号与控制、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 数字媒体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车辆工程、汽车服 务工程等专业 建议教材: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开课单位:基础学科部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必修课,不仅仅是讲授基础数学知识为其他学 科提供工具,更重要的是传授现代数学思想提高数学能力。高等数学所包含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是学好后续 课程的有力工具,为以后学习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技术基础、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微型计算 机基础及应用、数控技术及应用等课程提供必要的高等数学理论基础和思想。 通过高等数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到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应用高等数学解决 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以及培养综合应用所学 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 函数、极限、连续(20 学时) 1. 教学内容 函数概念;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极限的运算法则;无穷小及无穷大;极限的四则运算;极限存在 准则及两个重要极限;函数连续的概念及性质。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函数概念,复合函数概念,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2)极限概念,极限的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一些基本方法; (3)函数连续性的概念,间断点及其间断点的分类; 教学难点:
©首州工本孝院 2017级基础学科部教学大纲 (1)复合函数的复合步骤的分解方法: (2)极限的s-N、6-6定义,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3)分段函数的连续性。 3.教学要求 (1)理解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掌握函数的表示法 (2)了解函数的几何特性,复合函数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图形: (3)了解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概念,了解收敛数列及函数极限的性质,了解无穷小量的概念与基 本性质,掌握无穷小量比较的方法: (4)了解极限的两个存在准则(夹逼准则、单调有界准则),熟练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两个重 要极限,两个重要极限的证明不作要求: (5)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函数间断点的概念,掌握函数间断点的分类,掌握讨论简单分段函数 连续性的方法: (6)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理解初等函数在其定义区间内必连续的结论: (7)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基本定理,基本定理的证明不作要求: (8)掌握求极限的基本方法:利用极限运算法则、无穷小量的性质、两个重要极限以及函数的连续 性等求极限的方法。 4.课外学习要求 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预习下一次的教学内容。 5.作业及要求 认真独立完成课堂布置的作业。 6.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为主,开展课堂课后讨论及辅导答疑为辅。 (二)导数与微分(14学时) 1.教学内容 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反函数的导数: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高阶导数: 隐函数的导数: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相关变化率:函数的微分: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2)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 (3)基本初等函数、双曲函数的导数公式,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的求法: 教学难点: (1)复合函数的导数: (2)隐函数和参数式所确定的函数的高阶导数: (3)微分概念的建立,一阶微分的形式不变性。 3.教学要求 (1)了解导数的概念,知道导数的几何意义与经济意义,了解可导与连续的关系: (2)熟练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及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2017 级基础学科部教学大纲 2 (1)复合函数的复合步骤的分解方法; (2)极限的 N 、 定义,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3)分段函数的连续性。 3.教学要求 (1)理解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掌握函数的表示法; (2)了解函数的几何特性,复合函数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图形; (3)了解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概念,了解收敛数列及函数极限的性质,了解无穷小量的概念与基 本性质,掌握无穷小量比较的方法; (4)了解极限的两个存在准则(夹逼准则、单调有界准则),熟练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两个重 要极限,两个重要极限的证明不作要求; (5)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函数间断点的概念,掌握函数间断点的分类,掌握讨论简单分段函数 连续性的方法; (6)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理解初等函数在其定义区间内必连续的结论; (7)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基本定理,基本定理的证明不作要求; (8)掌握求极限的基本方法:利用极限运算法则、无穷小量的性质、两个重要极限以及函数的连续 性等求极限的方法。 4. 课外学习要求 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预习下一次的教学内容。 5. 作业及要求 认真独立完成课堂布置的作业。 6.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为主,开展课堂课后讨论及辅导答疑为辅。 (二)导数与微分(14 学时) 1. 教学内容 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反函数的导数;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高阶导数; 隐函数的导数;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相关变化率;函数的微分;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2)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 (3)基本初等函数、双曲函数的导数公式,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的求法; 教学难点: (1)复合函数的导数; (2)隐函数和参数式所确定的函数的高阶导数; (3)微分概念的建立,一阶微分的形式不变性。 3.教学要求 (1)了解导数的概念,知道导数的几何意义与经济意义,了解可导与连续的关系; (2)熟练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及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写前州上生水优 2017级基础学科部教学大纲 (3)掌握反函数的导数公式,熟练掌握复合函数的链式求导公式(证明不作要求): (4)掌握隐函数求导法与对数求导法: (5)了解高阶导数概念,掌握求二阶、三阶导数的方法及某些简单函数的阶导数的方法: (6)了解微分的概念,掌握可导与可微的关系,熟练掌握微分法则与微分基本公式,了解一阶微分 形式不变性,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4.课外学习要求 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预习下一次的教学内容 5.作业及婴求 认真独立完成课堂布置的作业 6.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为主,开展课堂课后讨论及辅导答疑为辅。 (三)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16学时) 1.教学内容 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泰勒公式:函数单调性、凹凸性及拐点的判定:函数的极值与最值及其求 法;函数图形的描绘:曲率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罗尔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条件,结论和有限增量形式: (2)用洛必达法则求。型、型的极限以及化五种不定式0-0,00,1,0°,0°为型或二型: (3)函数的极值概念,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及曲线的凹凸性,平面曲线的曲率、曲半 径及曲率圆: 教学难点: (1)三个中值定理的证明,证明时铺助函数的引入: (2)化五种不定式0-0,0m,1“,0°,0°为型或型: (3)利用单调性和极值证明不等式: (4)泰勒公式。 3.教学要求 (1)能叙述Rolle定理、Lagrange定理、Cauchy定理,知道这些定理之间的联系,会利用这些定 理证明一些简单的证明题(如证明不等式),熟悉泰勒公式: (2)熟练掌握。型、。型的罗必塔法则,了解其它未定式的定值方法,注意罗必塔法则适用的条 件: (3)熟练掌握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法,求函数的极值与最值的方法,掌握曲线凹凸性的判别法,掌握 求曲线拐点与渐进线的方法: (4)掌握函数作图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5)知道弧微分,曲率、曲率半径及曲率圆的定义及其计算。 4.课外学习要求 3
2017 级基础学科部教学大纲 3 (3)掌握反函数的导数公式,熟练掌握复合函数的链式求导公式(证明不作要求); (4)掌握隐函数求导法与对数求导法; (5)了解高阶导数概念,掌握求二阶、三阶导数的方法及某些简单函数的 n 阶导数的方法; (6)了解微分的概念,掌握可导与可微的关系,熟练掌握微分法则与微分基本公式,了解一阶微分 形式不变性,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4. 课外学习要求 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预习下一次的教学内容。 5. 作业及要求 认真独立完成课堂布置的作业。 6.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为主,开展课堂课后讨论及辅导答疑为辅。 (三)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16 学时) 1. 教学内容 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泰勒公式;函数单调性、凹凸性及拐点的判定;函数的极值与最值及其求 法;函数图形的描绘;曲率。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罗尔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条件,结论和有限增量形式; (2)用洛必达法则求 0 0 型、 型的极限以及化五种不定式 ,0 , 1 , 0 0 , 0 为 0 0 型或 型; (3)函数的极值概念,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及曲线的凹凸性,平面曲线的曲率、曲率半 径及曲率圆; 教学难点: (1)三个中值定理的证明,证明时辅助函数的引入; (2)化五种不定式 , 0 , 1 , 0 0 , 0 为 0 0 型或 型; (3)利用单调性和极值证明不等式; (4)泰勒公式。 3.教学要求 (1)能叙述 Rolle 定理、Lagrange 定理、Cauchy 定理,知道这些定理之间的联系,会利用这些定 理证明一些简单的证明题(如证明不等式),熟悉泰勒公式; (2)熟练掌握 0 0 型、 型的罗必塔法则,了解其它未定式的定值方法,注意罗必塔法则适用的条 件; (3)熟练掌握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法,求函数的极值与最值的方法,掌握曲线凹凸性的判别法,掌握 求曲线拐点与渐进线的方法; (4)掌握函数作图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5)知道弧微分,曲率、曲率半径及曲率圆的定义及其计算。 4. 课外学习要求